城郊经济模式经验交流

时间:2022-02-15 06:52:00

城郊经济模式经验交流

生态农庄经济是指以开发涉农资源、整合农庄要素、保护生态环境为依托,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三者结合,使农业生产与观光休闲、旅游环保、科普教育、农技推广、农事体验等功能融于一体,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一种现代庄园经济。由于生态农庄大多分布在城郊,其发展原动力就在于紧密依托城市,全方位承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辐射,具有鲜明的城郊经济特征。生态农庄经济是一种新的城郊经济模式。

一、生态农庄经济的主要类型

据不完全统计,作为省会城市的,现有各类生态农庄1000余家,2004年接待游客273万多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11亿元。这些生态农庄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生产示范型。主要形式有观光果园、茶园、花园、菜园、中草药园、科技示范园等。可在园内根据客户的要求开展观赏、采摘、挖掘、参观、科普知识讲座等活动。生产示范型农庄是生态农庄的主体,一般在具有相当规模的专业种养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农业科技园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生产示范型农庄的主要特点,就是把农业种养基地、种苗繁育基地、科技示范园区以往单纯的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的功能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延伸,延长了产业链条和增值渠道,扩大了基地和园区的影响,也使园区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从的生产示范型生态农庄来看,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是其重要功能。如望城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湖南优质果茶良种繁育场、浏阳现代农业园、浩博农庄等。其中大多数汇聚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形成高度密集的农业科技硅谷和农业技术市场,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的观念、品种、技术、装备、管理以及运作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生产条件自控化、农业育种定向化,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休闲观光型。就是将农业与旅游、生产与消费融为一体,开辟特色果(花)园、渔场等供市民观光休闲以及采购新鲜农产品;兴建如旅游农场、森林公园、花卉植物园、农业大观园等,为市民提供与农村和农民进行交流,体验农事劳动乐趣、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的场所和机会,逐步向集观光、娱乐、休闲、体验、购物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农业方向发展。休闲观光型生态农庄涵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业文化娱乐园。即将一定面积的土地规划为景观区、生产区、消费区、休闲娱乐区,开展公园式的农业休闲活动,开展观赏、划船、垂钓、烧烤、餐饮等活动。如石燕湖生态旅游公园可归入此类。二是生态养殖牧场。即利用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鸟养殖场,开展放牧、喂养、骑马、狩猎等活动。三是休闲农家乐。即开展耕作、栽培、休闲、娱乐、农事体验活动等。四是休闲度假村。即利用农村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区,兴建休闲、娱乐、疗养、度假村(区)。如望城县的兴隆山庄、千龙湖山庄,岳麓区的广宇金星生态休闲园,开福区的海天山庄等。休闲观光型生态农庄是目前最为兴盛、最为普遍的一类生态农庄。投资规模可大可小,经营档次高低不一,由于紧邻城市,一般经营效益都比较好,不仅能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而且还可以扩大鲜活及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带动种养结构的调整优化,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3、民俗文化型。民俗村、古村落、民族村、古民居等都为民俗文化型生态农庄的主要内容。利用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开展观光、游憩、休闲旅游活动;利用村落房屋、园林、牌坊、祠堂、书院、古桥、古井、古树、古堡、古道、古庙等,开展观光、考古等旅游活动,利用少数民族风情、习俗、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生产活动、节庆礼仪、婚庆歌舞、工艺技术等,开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活动。如市就有浏阳的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望城的铜官窑等。将民俗文化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注入生态农庄的范畴,丰富了生态庄园农业的发展内涵和层次,也有利于宣传各地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生态农庄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农庄不仅为城市提供生活消费的农副产品,而且为市民提供享受自然的优美环境,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产生了巨大的价值放大效应。这个效应的获得,主要是源于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由此可见,生态庄园经济具有区域的特定性、要素的融合性、功能的多元性等特征。

1、基于区域的特定性分析,生态农庄经济是城郊经济发展的优选模式。20世纪早期,西方城市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城市病”等问题导致人们重新定位城乡关系,具有新兴功能的都市农业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相似的农业发展概念如城郊经济在我国得以研究。而后随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深入,城郊经济成为了我国大中城市郊区的发展模式,即城市中心区边缘地带农村经济中有关产业和相关行业,直接或间接服务城区的一种经济模式。其基本内涵包括: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和手段,对城市郊区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和开发,拓展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多种功能和发展空间,把郊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融入城市经济发展之中,实现资源更合理的配置和更有效的利用,以此来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使郊区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城郊经济是城区经济的外延与补充,生态庄园经济则是在城郊经济基础上的概括与升华。生态庄园经济不仅保留了以城市为依托、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生产鲜活农副产品来满足城市商品市场需求的内涵,而且更主要的是向人们提供宁静的农村自然生态、景观环境以及农耕文化、民俗民艺,是实现农村与城市服务一体化、推进城郊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呈现出以城市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近郊区域发展的良好态势。

2、基于要素的融合性分析,生态农庄经济是庄园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现代庄园经济与传统庄园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庄园制度,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概念,它是指封建领主在大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创办的田产经管组织制度,其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现代庄园经济则是以市场经济相对发达为条件,在不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体系的前提下,以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为基础,以资本为纽带,以委托经营为机制,以生产商品和组织商品交换为目的,按标准化合约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经营组织。现代庄园经济是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现代公司经营体制的前提下,针对农业投入机制和城市居民投资方式的欠缺进行的产业创新。基于庄园经济的研究视角,生态农庄经济是现代庄园经济的高级阶段。一方面,它利用庄园经济这个集约化的平台,将当前农村最缺乏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现代管理等要素聚集起来引入土地,大大增加了土地的产出,并促使土地升值,使农业由弱质产业逐步变成具有强大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它利用庄园经济的运行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市场化竞争,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成功对接,促进了农业与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融合,推动了农业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从提供产品型向提供服务型转变,体现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3、基于功能的多元性分析,生态农庄经济是生态经济发展的良好载体。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们的土地和生态资源呈约束型,生态资源显得日益珍贵,必须坚持保护和利用结合,整合资源、有效配置,把城郊地区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城市与农业的有机融合。但是,我们看到,传统农业只具备单一的经济功能,即生产农产品,而生态农庄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还实现了生态、文化等功能的开发。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庄经济,实现了生态资源增量、生态存量增值、减少环境污染,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载体。从推进城市化的角度来考察,生态庄园经济的发展模式,实质上就是把城市建设在绿野碧水青山之中,过去那种城市扩展到哪里,农业就在哪里消失的城市粗放式扩张模式,在组团式格局的城市布局中便以生态庄园的崭新面貌出现。一个个生态农庄,好比一个个“绿肺”,营造绿色景观,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美化、绿化了城乡生态环境。如湖南省首批农业旅游示范基地县黄兴镇,几年前,化工厂遍地开花,全镇5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污染。如今,所有的化工厂全部关闭,代之而来的是雨后春笋般的农家乐群体,沿着一条九曲连环的浏阳河,40多家成片农家乐连同数十个苗木基地一起,犹如一片片花海、树诲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生态农庄经济的实践意义

作为农村转型时期的新生事物,生态农庄以其全新的经济形态、先进的经营理念、较强的规模实力,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态农庄经济,不仅成功开辟了农业现代化的崭新途径,而且有效激发了城郊经济的内在潜能,大力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生态农庄经济的社会学意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历史演变过程。在原始发展时期,人类崇拜依附于自然,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利用、改造自然,对自然进行初步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控制、支配自然,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明显加大。正是如此,我们国家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和现实指导意义。考察生态农庄经济,这其中的农业已由生产初级产品、满足人类生理需要,延伸至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丰富人类文明生活需求的层次,有效地实现了城郊农业由传统的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生态、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转变。生态庄园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生态、安全、高效生产的基础上,使农业由一个传统古老产业转化为充满活力的阳光产业,成为了城市社会的生态屏障和城乡居民的绿色休闲场所,为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繁衍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联系,充分挖掘了农业的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功能。生态农庄的社会学意义还表现在它是带动城郊乡村社区建设和生活质量改善的一大动力。生态农庄的发展必须注重区域整体规划和乡村环境改造,而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套、环境的整治以及城乡的交流,则必将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促进生态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科学、合理、安全、健康的生活方式。

2、生态农庄经济的制度学意义:促进农村土地制度创新。

以诺斯、兰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认为,制度创新是由于现存制度下出现了潜在的获利机会,这些潜在利益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发展或者人们对现有制度下的成本收益之比的看法有了政变等因素引起的。但是,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将外部性内在化困难,厌恶风险,市场失败等原因,使这些利益无法在现存制度中实现。原有制度下总会有人为了获取潜在的利益而率先起来反对这种障碍,当潜在利益大于这种障碍造成的成本时,一项新的制度安排就会出现。生态农庄就是在目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不能满足农业发展要求的制度安排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土地产权制度形式,其实质就是通过土地租赁方式实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从而实现了农村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实行土地承包制度,国家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强制逆农民意愿将农民的土地集中规模经营,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城郊地区,以非农产业为主导的城郊经济不断扩张,农业功能的多元化趋势明显,农民的非农机遇增多,加上家庭分散经营的市场脆弱性,都为土地的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和必要。作为城郊农业主要形态之一的生态农庄顺应了这一趋势,有效地解决了家庭承包制下土地条块分割、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实现了农业经营的集聚式发展。

3、生态农庄经济的经济学意义: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大的问题是资本投入不足,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资本农业。这一点已经获得广泛共识。发展资本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引入现代生产要素,激活存量生产要素,以此改造微观经济,城郊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农庄经济则集中体现了这一优势,成为资本农业的组织载体。其一,实现了土地与现代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生态农庄通过集约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为资金、管理、技术、知识等各类资本、进入农村、投资农业,将传统的低效农业改造为现代高效农业,实现增值提供了可靠平台,成为城市资本下乡,从事开发性农业和高效农业的重要途径,从而告别了简单劳动与土地的结合。其二,实现了农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生态农庄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了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关系,形成了良好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同时,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经营者素质,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等地的情况看,生态农庄的亩平产值一般在5000元左右,最高的可达到3.6万元。此外,生态农庄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分工,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兼业空间。其三,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农庄既是资本农业的有效载休,也是生态农业的大本营。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生态农庄开发建设保持旺盛活力的根本。目前,许多成熟的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如立体生产技术、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能源开发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在各种生态农庄被广泛推广和应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生产经营成为生态农庄发展的一大亮点。

四、生态农庄经济的创新发展

从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看,生态农庄经济已展示出蓬勃活力和广阔前景,是城郊农业由传统型、封闭型、粗放型向现代型、开放型、集约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部分农庄开发急功近利,功能发生偏差,制度建设滞后,开发手续不规范,权益得不到保护,宏观管理和发展环境亟需改善等。

l、正确认识生态农庄经济的内涵:立足生态、生产、生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农庄所具备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是它区别于其他庄园农业而在城郊经济发展框架内独领风骚的根本所在,缺少或偏废其中一项,都是对生态农庄内涵认识上的错误、开发建设上的失误。近几年,一些地方生态农庄的发展就存在上述问题,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投资和经营主体的个体行为。由于对生态农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足,简单地以为生态农庄就是有鱼钓、有饭吃、有牌玩、有歌唱,唯休闲是举,忽视或放弃农业生产经营,也不注重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配套和保护,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尤其是青少年儿童在乡村田野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更谈不上挖掘乡村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更有甚者,以开发农业旅游为名,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大兴土木,过份依赖非自然手段,进行破坏性开发,人工化痕迹明显。总体上讲,此类生态农庄以满足游客的物质需求为主,产品、功能单一,缺乏精品,缺乏体验,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重游率低。二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行为。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急于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在对本地生态资源优势和客源市场没有充分论证、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凭着一股热情一哄而上,组织动员农民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盲目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农庄,既没右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区域内的重复建设,功能雷同,效益低下,而且还造成了生态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城郊区域内生态农庄的发展必须生产、生活、生态并举的原则,其中生态性是第一位的,是发展的基础;生产性是生态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的主体;生活性以良好的生态性为前提,是发展的目的。

2、全面把握生态农庄经济的外延: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增强生态农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生态农庄以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没有资本的投入,也就没有农庄的生存与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切实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以满足规模经营的需要。由于现阶段农村土地流转办法不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滞后,土地流转困难,用地手续不规范,导致目前一些生态农庄的开发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严重影响了庄园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发挥。相当部分生态农庄的房屋建筑没有办理报建手续,产权不受法律保护,给投资者扩大经营、融资发展造成许多被动。因此,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土地流转办法,改革土地征用制度。一是实现土地流转形式的多样化。确保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互换、土地股份合作制和“四荒”使用权拍卖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土地、山林、水面的使用权流转,为生态农庄的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推进农户承包土地的物权化。加快制定有利于保护农民承包权的政策,以制度保障承包土地的物权化,变目前的债权为完整的物权,以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转让后的后顾之忧。三是探索土地收益分配的市场化。主要是制定保护农地使用者权益的相关政策,出台鼓励发展生态农庄的优惠政策,使各权利主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获得稳定的预期收入,以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来促进土地流转,为生态农庄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创新发展生态农庄经济的对策: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建设环境,确保生态农庄的健康有序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仅靠“支农”或“补农”的良好愿望是难以推动的,必须坚持盈利的原则,确保对农业的投资像对其他产业的投资一样,获得一份平均利润,从而使农业也像其他经济部门一样,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产业。一是要制定产业规划。规划要体现前瞻性、全局性、科学性、可行性,按照自然环境、农业禀赋、历史文化差异的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和农耕文化,引导好社会资金的投向。二是要完善基础设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把产业扶持、环境保护、基础建设和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突出道路、供电、饮水、通讯、广播电视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做好土地整理、水土治理、城市生态圈建设等生态保护工作,加快农村特别是生态农庄集中区的公共事业发展,如开通生态旅游专线等,为生态农庄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为各类社会资本的投入搭建良好的平台。近两年,市县乡公路改造940公里,为生态农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三是要创优投资环境。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加大生态农庄的推介力度,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鼓励海外资本、民营资本、城市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等多种形式参与生态农庄建设,尤其是要注重吸引工商资本的进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作用,研究制订扶持生态农庄经济的信贷政策,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态农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