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开发工作困境思考

时间:2022-09-29 11:50:00

人才开发工作困境思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国、强省、强县之路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经济发达地区,关键是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千方百计地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人才流动不断加快,市场配置的功能不断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开发工作同发达地区相比,已渐渐陷入困境,人才开发工作越来越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成为地区发展的瓶颈。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一般概况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一般呈现出以下几种状况:

一是人才的总量不足。人才的数量与人口总量的比例很低。研究生、学术学科带头人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更少,复合型人才和生产一线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

二是人才的层次不高。在现有的人才中,低学历、低职称的人才占有绝大多数,本科以上学历及中级以上职称的人才仅占少数,硕士以上的研究生更是凤毛麟角,高层次人才明显偏少,人才的层次明显偏低。

三是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合理。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经济效益不好,人才从90年代初开始纷纷流向党政群机关和事业单位,目前在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占人才总量的大多数,不少人才由于长期专业不对口而荒废了所学专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企业经济一线的人才十分紧缺,且企业人才大多集中在少数效益较好的较大企业里,经济欠发达地区为数较多的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十分缺乏。

四是人才的年龄结构偏大。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技术骨干往往是过去计划经济时期计划分配来的大中专毕业生,曾一度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目前年龄已逐渐偏大,自90年代中期取消计划分配以来,包括本地在内的一些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到这些地区就业,造成人才队伍在年龄上的脱节。工业系统、农水系统等一些经济职能部门人员老化现象比较严重。

五是人才外流的势头未得到有效的遏制。由于近年来经济发达地区引才力度加大,“门槛”降低,有的地方甚至取消了限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对于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明显下降。本地生源的本科毕业生一般都不愿意回乡就业,国有、集体企业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骨干,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就连当地效益较好的重点企业,也难以避免人才“跳槽”,纷纷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另外,近年来优秀教师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外流的现象也逐渐严重起来。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市场机制不健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市场机构虽然较早地成立起来,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机制尚未建成,传统的人才管理体制仍有很大的惯性,人才市场的基础建设还比较落后。这种状况显然滞后于商品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发展,如不及早研究解决,必将影响到人才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市场的合理配置和整个市场体系的协调运转。

2、人才流动的壁垒还客观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才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功能不完善,人才的供需信息渠道不畅通,使人才在区域内流动及流进流出困难。二是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的陈旧观念和体制还没有彻底打破,一些正常的人才流动被用人单位压制、刁难,辞职辞不了,档案调不走,形成劳动人事争议,长期得不到解决,处于僵持状态。三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的环境和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人才个人的流动意识不强,一些下岗和失业的科技人员,由于家庭需要照顾,且有一种人到中年求安求稳不想再去漂泊拼搏的惰性心态,使自己的专业和一技之长得不到发挥,失去了不少难得的发展机遇。

3、人才低度使用。由于人才管理体制改造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有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部分人才得不到合理使用,人才专业不对口、人才闲置浪费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人才甚至受到压制、排挤,这种人才低效开发、低度使用的状况,成为导致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经济生活中最大的浪费。

4、人才吸纳和储备的能力差。由于区位处于劣势,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新的经济增长点较少,吸引和储备人才的能力差,意识不强。虽然一方面目前的人才存在总量不足的客观现状,但另一方却存在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目前仍有不少大中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只能在家待业或外出打工,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5、人才的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没有完全体现出职工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的差异,不能真正实现对人才的激励。近年来,虽然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的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优惠政策措施,但有的是用人单位难以落实,待遇不能兑现,有的是优惠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奖励设置广度不够,大多数侧重于思想政治和综合素质的表彰,而鼓励专业技术人才科技创新的奖励少;二是对突出贡献的人才缺乏多元化、特殊化的分配办法和奖励措施,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科技成果入股、个人参股资产受益等分配方式没有形成。

6、人才开发的社会环境与资源开发重心转换的形势不相适应

进入21世纪,科技竞争使得世界资源开发重心由物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移,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把开发利用人力资源作为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点。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部门和单位甚至一些领导同志并没有把人才资源摆到生产力第一要素的位置上,他们习惯于抓资金、设备、项目,忽视对人才智力的投入,甚至根本没有把人才看作是一种资源。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思想对经济工作危害极大。相比而言,物力资源的矛盾属于浅层次矛盾,容易暴露也容易解决,而人才资源的匮乏则属于深层次的矛盾,不仅危害大,而且不易解决。

三、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工作的对策

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要求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着重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构思人才资源开发的发展对策。

(一)加快引进培养,加强继续教育,努力开发人才资源

加快人才的引进培养是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必须围绕本地区的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等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1、进一步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大力引进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措施,运用更灵活的机制、优惠的政策广纳人才,大力扩充人才队伍。在引进的方式上要多渠道、多形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对于急需的人才,只要有利于经济建设,单位可采取一人一策、一厂一策,不拘一格,不惜重金,海纳百川,要切实解决引进人才的报酬待遇、住房、家属工作、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同时,还努力做到引才与引智并举,加大引智工作的力度,平时要多种形式地开展智力引进活动,实行户口不迁、关系不转的柔性引进,鼓励人才在不侵犯本单位的技术权益、经济利益的前提下,兼职兼薪,合作开发科技项目,以其知识、技术作产权,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创业。

2、树立长远观念,加快人才培养,多渠道实施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工程。经济发展在人才,人才开发在教育,要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规划,一方面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委托培养、自费学习等方式,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确立长远观念,立足当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培养一批战略性人才。同时要多渠道地实施人才的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在培养的机制、内容、方法上要积极创新,在教育方针上要实行高投入、高产出的方针,把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人才出国进修,并鼓励技术学术上有建树的人才参加国际交流。

(二)引入市场调节机制,优化人才环境,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

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问题,首要的是充分使用好现有人才,充分调动和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现有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外流和人才低度使用问题的主要途径。

1、运用市场机制,在竞争中使用人才。公开、平等的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我们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使用人才。引进人才只是具备了先决条件,重要的是要在竞争中使用人才。近年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途径,使一大批年青优秀人才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和重要技术岗位,承担起重要的领导和管理职责,也使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用人机制向着更为科学、更为规范、更为灵活的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在公开、公平的竞争中,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有用之才,合理地使用各类人才,只有在竞争中,人才才会脱颖而出,充分发挥其最佳效能。

2、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一个人尽其才的激励机制。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舍得花本钱、下决心改善和提高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尤其是优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职称评定工作,实行评聘分开,对优秀人才实行低职高聘,形成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全凭业绩的评聘标准,充分发挥其引导人才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激励人才的杠杆作用。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才的价值,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体现人才价值。

近年来,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出现了一系列激励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建功立业,吸引外地人才来本地发挥专长,支援经济建设,但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及其它地区对人才的政策优惠力度上看,优惠力度还不够大,激励措施还不够有效,政策吸引力还不够强,有的政策措施虽然已出台,但用人单位不能认真执行,有关待遇得不到兑现,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还比较差,还不能调动和激励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大胆改革传统的分配制度,实行分配的多元化,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推行岗位绩效工资、优秀人才协议工资,试行按项目分配,尝试技术入股、成果入股,鼓励科技人才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兼薪,实行高级人才高工资,对优秀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把奖金与科研项目成果及其产生的效益紧紧挂钩起来。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措施,才能使他们积极创造,勇于开拓,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保证人才不外流,才能更好地吸引高层次毕业生返乡和吸引外地人才为本地经济建设作贡献,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3、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新的人才运行体制必然要有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作为基础和依据,来解决人事体制转换中的后顾之忧,人事改革不能孤军深入,必须要有社会保障系统和服务体系作为后盾。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包括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就业服务体系;三是包括人事关系保留、人事档案保管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服务体系。通过这三个方面的保障和服务措施,才能使人才竞争、市场配置产生的风险尽量降到最低限度,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积极参与竞争,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提供人才施展才能的舞台。培养、吸引、用好人才,关键是要给人才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建功立业的环境。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人才待遇上可能无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但在为人才搭建舞台上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用人单位应扬长避短,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在人才使用上要量才而用,用其所长,给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人才以充分展现的机会和舞台。要重视创造和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如对可行性项目予以支持,增加经费投入、选配得力助手等。同时,在用人单位内部还要形成“重事业、求进取”的工作氛围,尽可能消除人际关系的不良影响,要破除“武大郎开店”压抑人才的陋习,也要破除任人唯亲,近亲繁殖的地域观念,破除不谋事只谋人的不正之风。确立正确的用人取向,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经济工作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现代人才观,把人才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和巨大优势来认识,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人才才会脱颖而出。

(三)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逐步建成高效灵活的人才市场体系

人才市场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市场对人才优化配置是劳动力的一种高层次配置,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市场经过多年的努力,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从总体上看,发育还不够成熟,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

1、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把建立人才市场体系当作大事来抓。各部门、各用人单位及各级领导都要认识到,建立人才市场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通过人才市场调节人才和智力配置,是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

2、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体系,实现人才市场与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协调运转,逐步形成一个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市场调节供求,灵活开放、平等竞争、高效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当前必须加强人才市场的基础建设,尽快建成设施完备、服务标准的人才市场,加快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建成区域内的人才管理服务网络,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建成网上人才市场,使人才市场向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3、确立人才市场的职能和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市场功能。要全面拓展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完善人事服务,拓展人才租赁业务,建立健全现代化的人才测评体系,推广人才测评工作。要建立人才市场的供求导向机制,定期或及时向社会人才供求信息,形成人才培养、开发、引进、交流的配套服务体系。要发挥人才市场的调节作用,运用价值规律,通过人才供求、竞争、工资机制以及人才市场中介机构,调节人才供求,实现人才流动。确立人才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市场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公开、平等、竞争的条件,真正实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