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交流材料

时间:2022-03-14 02:11:00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交流材料

近年来,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立足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有力促进了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不断繁荣。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47.7亿元,同比增长15.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在省率先建成农产品加工百亿元县(市),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年,预计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52.6亿元,同比增长10.3%。

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按照“高效、优质、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实现由速度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突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围绕水稻、棉花、油菜、水果、畜禽、蔬菜、水产等优势产业,以种植业板块、畜牧小区、水产片带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巩固粮棉油生产,大力发展水果业,突破性发展畜牧、水产业,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竞争力强的高效产业基地。目前,全市已建成100万亩优质粮棉油基地、10万亩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3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10万亩精养水产基地、100万头生猪、900万羽家禽基地、8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等六大农业基地。

(二)突出绿色环保,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一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加大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大力实施“一建三改”,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渔”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年,新建户用沼气池5500个,全市60%农户完成沼气池建设,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应用面积达30万亩以上。二是着力降低化肥使用量。建立“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用”一体化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效性。近年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30余万亩,减少化肥投入1万余吨,年节约生产成本1亿元。三是大力实施绿色控害工程。强化病虫动态检测,大力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粘虫胶带等杀虫技术,堆草诱捕、黄板诱杀等绿色植保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量。

(三)突出休闲特色,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抢抓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机遇,充分利用区位、自然生态资源和民俗文化等优势,制定出台鼓励扶持政策,从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休闲农庄、农家乐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今年,成功举办第九届·桃花艺术节和首届环自行车赛,接待省内外游客30余万人次。仙女镇烟墩包村(步步升文化旅游村)被评为全省旅游名村,步步升手工布鞋被列为全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活动区。目前,全市发展生态休闲农庄138个,农家乐242个,年实现营业收入5000多万元,上缴税金500万元。

二、以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为抓手,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坚持把壮大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措施来抓,加快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做大支柱产业,做强龙头企业,培育精品名牌,建设特色园区,实现由简单食品保障向多功能扩展转变,走产业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一)抓龙头,实现产业化发展。坚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大力推行“直通车”服务,强化政策引导和要素倾斜,着力解决企业在用地、资金、用电、用工等方面难题,通过扩容增量、技术创新、装备更新,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引进和培育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由分散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转变,形成了食品酿造、纺织、果蔬、水产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群。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0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3家,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宜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年,预计全市规模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5亿元,同比增长14.7%。酒业完成与维维公司的股权重组,年预计实现产值48亿元、税收2.5亿元,分别增长17.1%、30.2%。奥美公司投资2.75亿元的医用再生棉项目正抓紧建设,竣工投产后可新增年产3000万包医用敷料、1.2万吨特种棉纱生产能力。酒业产业集群、奥美医用纺织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

(二)抓名牌,促进品牌化发展。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出台《市争创名牌奖励办法》,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争创精品品牌。精心组织申报国家、省级精品名牌,不断壮大精品名牌阵营。“”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谦泰吉”、“今贝”等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牌白酒、白洋牌柑橘、百里洲牌无公害砂梨、九龙牌仙米、星牌食用植物油等5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目前,全市农产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省级著名商标2件、省级名牌产品5个。

(三)抓园区,推进集约化发展。积极探索园区共建、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坚持“谁引进、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实行税收、产值、奖励及配套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政策,引导全市项目资金集中投向园区、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到园区。经济开发区大力引进和发展食品酿造、纺织企业,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酿酒工业、纺织工业基地,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21家,年预计实现产值60亿元,上缴税金2.5亿元。安福寺工业园大力发展食品、水产品加工等产业,着力打造最大果蔬食品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累计引进11家果蔬食品加工及关联企业,实现产值22亿元,上缴税金2560万元。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90%以上集中在园区。

三、以推广农业科技为突破口,加快农业服务方式转变

积极推广运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和新模式,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由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转变,走“科技兴农”之路。

(一)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轻简化栽培技术,建成柑桔核心示范园1.7万亩,优质油菜示范片1万亩、高标准安全菜园1万亩及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100亩,农业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0%。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养科技示范带头户5000户,辐射带动农户5万多户。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各类技术培训1200多场次,培训农民35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20多万份。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强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目前,全市农机装备总动力70万千瓦,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6%。

(二)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先后颁布柑桔、砂梨等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加大企业标准、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执行力度,强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目前,全市已申报认证31个绿色食品、30个无公害食品。问安优质稻示范区、白洋柑桔示范基地被列为部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的检测、管理和监督,投资400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县(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有效地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一是健全完善农村“以钱养事”新机制。积极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水利、畜牧兽医、文化、村镇建设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农信通12580”、“农技110”等信息服务方式,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全方位构建市、镇、村、户四级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年,累计提供专家咨询3.5万人次,田间现场解答1.2万人次,涉农信息3万余条。三是建立健全农资服务体系。深化供销体制改革,建设布局农资连锁店400多家,采取连锁配送、厂家直供等方式,推进“放心农资”下乡。年,供应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20多万吨,平均供应价格比市场价低20%以上。

四、以培育生产经营主体为重点,加快农业组织方式转变

按照“发展与规范并重,鼓励与扶持结合”的原则,着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大力扶持农村种养专业大户,实现了从单一主体向多主体参与转变,走组织方式创新之路。

(一)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围绕优势产品和支柱产业,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村能人和涉农部门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中轴作用,密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链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目前,全市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09家,涵盖种植、养殖、渔业、农业服务等行业,拥有社员3500多人,辐射带动农户9万多户,协会成员年人均增收400元以上。问安龚坪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十佳农机专业合作社”。

(二)积极搭建农超对接平台。搭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农超、农企对接平台,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参加全国农交会、农博会等活动,促进资源互补和市场对接,变“收购”为“采购”,实现生产基地与超市、企业“共赢”。年,成功举办“汉宜农商农超暨宜昌优质农产品进汉推进会”,与武汉、宜昌等大型超市和采购集团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现场签订对接项目10个,合同资金5.9亿元。白银纺贸公司与1.2万户棉农签订5.3万亩的“售棉订单”,为棉农提供种子、市场信息和技术,带动会员户平增收300元以上。

(三)大力扶持种养专业大户。在稳定现行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土地的合理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着力培育扶持农村种养大户。统筹各类强农惠农政策和资金,整合各方面技术资源,积极引导种养大户与农业龙头企业有效对接,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解决种养大户的资金、技术难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雅源薯业公司与种养户签订种销合同书,统一提供薯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价格回收,带动发展红薯种养大户400多户,年红薯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创收2000万元。

五、以多元化投入为支撑,加快农业投入方式转变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专项资金,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多方参与投入转变,走多元化投入之路。

(一)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紧紧抓住国家、省增加农业投入的机遇,将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和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打包成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年,争取各类农业专项资金1.97亿元,完成了白洋向家坝等3处堤防险工险段整治,鲁家港、石子岭、火山口、向家坝等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沮漳河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通过“一折通”形式,发放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能繁母猪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惠农资金7879万元。

(二)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级财政加大对农业的倾斜力度,按照每年增幅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安排农业财政资金,同时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年,投入配套资金近1亿元,实施仙女桃花垱、问安万店、百里洲鸭子湖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和安福寺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投入1.6亿元,完成大小水利工程1700处,清淤维修主干渠道1200公里和排灌渠道650公里,新建末级渠系50公里,修复水毁工程26处,整修堰塘650口。

(三)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农业发展资金,吸引多元主体参与农业开发。制定出台《市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补办法》,采取拍卖、租赁、承包及收益权抵押等方式,积极引导个人、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参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拉动了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入。近三年,全市发放以奖代补资金1.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近6亿元。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农业小额贷款业务,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拓宽农业发展资金渠道。年,市农村信用社、农行支行、邮政储蓄银行支行等金融机构共计发放贷款11.8亿元,其中90%资金投向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