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支持农业交流材料

时间:2022-03-09 05:41:00

县级财政支持农业交流材料

建设现代农业,既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省管县财政体制实施后,县级财政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如何用活中央农村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举上下之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本文结合地方财政近年来财政支农工作的实际,谈谈县(市)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建立投入增长机制

(一)增加对“三农”的硬投入。资金投入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因此,县(市)级财政应充分利用中央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农村政策,切实加大财政对农村、农业、农民的直接投入力度,确保每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投入比重高于上年。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形成现代农业稳定投入来源,决不搞“上进下退”和“上进下减”。要确保“硬”投入资金与惠农政策的高度统一,防止虚假预算和开空头支票。

(二)完善支农惠农补贴政策。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发放标准不断提高,发放数额逐年增加,发放范围不断扩大。县、乡财政应结合近年来财政支农惠农补贴实际发放情况,不断总结发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完善发放办法,探讨发放方式,降低发放成本,确保支农惠农补贴资金安全、直接到达农民手中。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投入。县(市)级财政应充分利用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激励性政策,为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不断开辟新的农业和农村投入渠道。要利用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主体作用,对农民、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社会力量投资投劳兴建农民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给予税收减免和适当财政资金补助。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基础地位

(一)支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以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为载体,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要建立现有水库、渠道等水利设施岁修制度,切实保障基本农田灌溉和农民饮水安全,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要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要推进测土配方工程实施进程,切实提高耕地质量。

(二)支持乡村道路设施建设。年以来,县(市)财政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完善了乡村道路投入机制,加快了乡村道路建设进度。“十.一五”期间,财政部门应配合交通等部门,进一步细化乡村道路“硬化”标准,完善财政性资金投入机制,加大乡村道路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同时,制定和完善乡村道路养护措施,提高道路设施使用年限。

(三)支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事关农村可持续发展大局,事关子孙后代和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县(市)级财政和林业部门应充分利用生态林效益补偿、退耕还林补助、沼气池建设补助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村生态家园建设。

三、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县(市)级财政、农业部门应充分利用粮种补贴、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等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要严格执行耕地审批和补偿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优化粮食品种,改善粮食品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二)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立足县情,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瓶颈,花大气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板块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培育工业原料基地。县(市)级财政要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和项目建设,建设高标准水产、水果、茶叶、食用菌、桑蚕等绿色、特色基地,形成区域间现代农业种养结构优势互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总体平衡。

(三)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支持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发挥龙头企业在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头作用。同时,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发挥和调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带动能力。

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农民稳定增收机制

(一)培训新型农民。培育知识型、适用型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县(市)级财政和劳动部门要以“阳光工程”的组织实施为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劳动者技能。要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等形式,加快农民知识更新,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使农民有能力参加多领域建设,增加农民就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创新财政扶贫方式。由于生存条件的优劣、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占有生产资料的多少等诸多因素,出现了农村贫困群体。要从根本上帮助农民脱贫解困,必须创新财政扶贫方式。一是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解决好农村特困群体最低生活保障和生存保障;二是扩大扶贫搬迁规模,帮助生存条件恶劣的农民尽快改善生存条件;三是加速“整村推进”进程,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捆绑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老、少、边、库、穷地区的集中投入,并建立限期脱贫责任制、脱贫跟踪帮扶制和返贫责任追究制,以此增加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收入,巩固扶贫成果。

(三)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投入,加快农业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大力推进畜牧品种改良技术、农作物先进栽培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蔬菜水果保鲜和运输技术等。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此提高科技创新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五、加快支农支出改革,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

(一)深化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整合支农资金,是解决农业项目重点不突出、部门职能重叠交叉、资金使用效益不佳等问题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县(市)级财政应将性质相同、范围类似、用途接近的专项资金进行适度调整和整合,对各部门内部现有资金存量进行统筹,根据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扩大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范围,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二)完善“民办公助”、“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运行机制。发展现代农业,政府是资金投入的主体,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因此,县(市)级财政部门应不断完善“民办公助”、“以钱养事”、“以奖代补”运行新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农民、农民合作组织主动参与现代农业建设,逐步形成财政持续投入、农民自愿投入、社会广泛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建立支农投入绩效考评机制。县(市)级财政要结合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建立、健全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监督制度。研究制定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实行支农项目、资金定期通报制,探索建立激约并重、奖惩结合、奖罚分明的绩效考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