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强县战略实施交流材料

时间:2022-03-09 03:43:00

项目强县战略实施交流材料

壮大县域经济需要产业的强力支撑,振兴产业需要项目的持续带动。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中,项目是汇集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的有效载体。项目建设是不断增强发展实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抓发展就要抓项目。实施“项目强县”战略,是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大决策。县发展改革部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中,把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实施“项目强县”战略相统一,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扎实为项目建设服务,为县域经济做大做强搭建平台。

一、以发挥参谋助手作用为核心,健全项目运行机制

一是注重规划编制。专题规划是政府引导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先编规划后批项目”已成为项目审批的重要原则。发挥好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是实施好战略决策的先决条件。我们既要针对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整体不对外开放等实际,准确把握县域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现实基础、有利条件及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难点问题,又要全面分析当前的内外环境,用好资源优势和战略机遇,保持前瞻性和预见性,使规划的编制与我县提出的建设全省山区绿色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相衔接。近几年,我们按照规划引导、超前运作的思路,加强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问题的研究,在促进工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先后组织编写了关于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及农村能源、教育、文化、卫生、网络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专项规划,为指导我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项目策划发挥了宏观指导作用。

二是注重经济形势分析。经济形势分析是反映经济运行情况、预测经济走势的重要手段。抓发展必先抓经济。为了准确科学地分析和把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抓好我县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预测工作,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减少多少百分比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指导和对经济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在认真分析上年度经济运行情况的基础上,作出年度计划安排和主要预期目标分解,建立健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季度、半年、年度监测预测工作机制,及时作出县域经济运行和发展趋势预测,定期报请县政府建立全县经济形势分析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

三是注重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谋事之道、成事之基。重视和善于调查研究,既是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求真务实的基础,也是科学制订和执行政策的基础。面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迫切需要更加主动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着力挖掘基层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努力探索推动工农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不仅要总结先进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效,而且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应吸取的教训,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于细微处见真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采取定任务、定人员、定奖惩的方式,给每个业务股室明确主题,通过广泛调研,撰写了有关循环经济、新型工业化、民营经济等方面的调研材料,并以《政府调研》的形式刊发,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推动了调研成果向科学决策转化。

二、以加强项目管理为重点,提高投资效益

项目管理服务服从于县域经济发展。为提高投资效益,有效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近几年,我们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管理,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发展,使我县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部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带动了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做好重点项目储备。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是为我县增强发展后劲的“拳头”力量。项目储备工作应满足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满足争取国家、省投资、吸引民间资金、获取银行贷款的需要,满足我县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民营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应重点策划包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要求的大项目,力争每年储备一批、包装一批、上报一批、开工一批,实现重点项目储备库的动态管理和良性循环。今年,我们正在争取将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纳入市考核的重点项目,并将磷酸一铵、陶瓷系列产品、精细化工系列产品、轻客及底盘、城区道路、城区排水管网、粉磨站和通村公路等方面的建设项目作为投资重点。

二是严格依法审批。项目审批是我们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和执法行政的过程。在审批项目和对上申报中,我们做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依法办理土地征用、环境评价、矿产资源利用、节能评估、城市规划等手续,对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国家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依法办理审批、核准或备案手续,或申报上级投资部门,对不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为企业作好解释说明,进行正确引导和鼓励。

三是加强服务协调。任何一项失误、浪费、工期拖延等都会为项目建设带来困难。在项目建设管理中,我们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竣工验收制,尤其是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项目和利用外资贷款的重大项目,每年都要组织专项检查,对于不符合“四制”要求的进行限期整改;为严格执行《县招投标综合监督管理办法》《县建设工程施工招标评标定标办法》,我们采取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方式,推行无标底招投标,进一步规范了招投标活动;在工程建设中,我们积极协调有关部门,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并按照项目公示制、进度报表制、资金报帐制、验收审计制的要求,规范操作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发展工业园区为平台,培育产业集群

工业化是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的必由之路。工业园区是经济增长的产出区,是项目“落地”的重要载体,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平台。依托工业园区上项目,是发展现代工业、以项目带动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是选准产业方向。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培育县域经济的增长点,首先要选择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前景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这是调整县域产业结构,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内在要求。工业经济在我县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突出。我们利用中部崛起政策、三江集团闲置资产、磷矿资源等条件,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核心战略,按照“抓经济必先抓工业,抓工业必先抓园区,抓园区必先抓产业”的思路,采取“园区吸引、产业集聚”的经济发展方式,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资源整合和产业对接,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明确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和规模工业,使湖北工业园区在设施配套、项目落地、产业聚集、运作机制上相继取得重大突破,为培育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框架和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今后,我们将围绕产业集群的培育生成,变“招企业”为“做产业”,整合产业集聚的配套体系,促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工业项目和产业配套项目落地,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二是创新管理体制。工业园区在建设和管理上采用的是“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建立了园区企业的准入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逐步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围绕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永续利用,立足四大产业配套服务和加工增值,瞄准市场,注重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业经济整体优势;我们改变以往单纯依靠经济指标的考核办法,建立了园内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在经济指标、安全和清洁生产、能源资源消耗、社会效益等方面制定出统一的考核标准,使之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衔接。今后,我们将把园区规划和产业集群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融资、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做好为大产业、大企业的配套服务,引导民营经济创业,拓宽投融资渠道,突出园区特色,明确功能定位,提高产业关联度。

三是科学引进项目。抓产业必先抓项目。为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县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精心塑造“园区品牌”,我们积极利用现有的产业优势和资源条件,准确定位,重点加强对引进项目的筛选,注重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建设规模大、产业带动强等对我县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的项目;我们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对于不属于园区产业类型的一律不准入驻园内,对需要作出调整的园内和园外企业及时予以调整,对园区周边一定范围内新建其它建筑物和新上项目作出统一规划。目前,已落户工业园区的规模以上企业有16家,形成了(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四大工业区。为发挥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近年来,我们重点加强对磷酸一铵、白酒、墙地砖、复合肥、精细化工、新型干法水泥、选矿、中纤板、食用菌等方面的项目建设,为培育骨干龙头企业奠定了基础。今后,我们将在开拓、培育市场上下功夫,对具备条件、拥有市场的企业,比如东圣化工集团、宜化集团、兴化集团等,集中力量,扶强做大,并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开发建设。

四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形象是园区的生命力。现代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更加注重整体的环境景观及企业形象展示,这是现代化、城镇化对工业园区的必然要求。为有效增强工业园区的承载能力,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奠定基础,近年来,我们重点对磷化工业区进出道路改造、陶瓷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建材小区供水工程等工程进行建设管理,着力解决水、电、路、通讯和绿化等问题。今后,我们将按照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进一步完善各大园区功能布局的前提下,进一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努力抓好空间环境、硬件设施、视觉标识等载体的绿化、亮化、美化、优化,并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五是培育新兴工业。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应把引进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孵化一批附加值高、无污染、链条长的新兴工业,不断调整工业结构。为了以工业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我们对食用菌、大米、茶叶、桑蚕等农产品进行深入开发,形成了以宜昌森源食用菌公司等为落户企业的农产品深加工工业区。另外,我们还注重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积极引导园区传统的制造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进行产业配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我县两家小水泥企业坚决执行关闭决定的同时,我们鼓励和引导关闭企业把资源综合利用和配套项目建设作为转产后的发展方向,其中,宜昌巡洋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拟新上年产6000万块煤矸石页岩空心砖项目,县聚才水泥厂重组到花林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新型干法水泥项目的配套建设内容,拟新建年产60万吨水泥粉磨生产线。今后,我们将在精细磷化工、中高档陶瓷、磷石膏综合利用、硅石深加工利用、农产品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进一步突破,并重点支持特色产业链延伸配套形成产业集群的关键项目。

四、以招商引资为途径,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抓项目必先抓招商。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引进企业的重要手段,能为县域经济发展优化环境、构建平台。随着市场经济区域性特征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县域经济发展的力量逐步转向依靠民间和外部力量为主。虽然也有国家的政策和项目倾斜,但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主要还是靠市场调节,靠地方自求发展。我们应正确把握竞争态势,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切实优化招商环境,搞活招商机制,创新招商方式,务求招商实效。

一是用好环境优势。好的投资环境对资金、人才、技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硬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治安环境、法制环境等,都可以构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区域间竞争主要体现在环境竞争上。县是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日益重视,以及荆宜高速公路、远当路的建成通车,我县的环境优势和区位条件大大改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优势,扬长避短,围绕增强对外吸引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宣传发达地区所没有的环境和生态优势,把“绿色牌”贯穿始终,以更多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促进招商,把盘活资产存量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力争在建设支撑和拉动我县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和税源型项目上实现新突破。

二是用好资源优势。发挥资源优势,就是实现资源与技术、资金的结合,并在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资源优势是相对的,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浪费严重致使资源枯竭,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对于再生资源,只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就可能达到永续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的,应善于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发展资源开发型项目,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区位交通瓶颈突出的地方,应在加快交通建设的同时,注重发展具有运力少、价值高等特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县,应加快资源开发向深加工、外向型、科技型转变,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等。县拥有丰富的磷矿、煤矿、森林和陶土资源。在产业发展进程中,也难免存在着资源消耗过度、利用率不高、产业深度不够等问题。比如为实现磷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采取了限量开采、实行勘矿权、采矿权准入制度、提高区域规模经济效益、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等专项整顿措施,合理保护了资源。

三是创新品牌。品牌是显示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品牌产品有着很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品牌创新树立特色产业的品牌,是提高招商引资成功率的有效途径。创新特色品牌应考虑地方特色、文化含量、知名度、市场前景、降低成本的潜力等因素。我县具有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全省绿色达标第一县”的称誉,这为品牌产品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环境。我们应以掌握科技手段为重点,不断加快新产品的研发,不断提高品牌产品的质量、水平和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我们从我县自然优势中寻找特色,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巧借“绿色”打造旅游品牌,开发的灵龙峡大拐弯生态旅游景区已成为广大游客观光、漂流的理想境地。我县生产的“鸣凤牌”大米、“森源牌”香菇等无污染绿色食品畅销内外。

五、以抢抓机遇为策略,争取国家投资

抓机遇就是抓发展。项目是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对上争取项目和资金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之一。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发放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对于我县而言,中部崛起政策将为我县项目争取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虽然不沿水、陆、空交通干线,不属老、少、边、穷、库地区,政策和区位条件的限制使得国家的许多优惠政策享受不到,与兄弟县(市)相比,项目争取工作相对难度较大,但我们利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把县情与国家有关扶持政策有效对接,谋划出“不对外开放牌”、“三江牌”、“三峡牌”的项目争取策略,为项目争取工作打开了思路。

一是抓好项目对接。找准项目、拓宽资金渠道日益成为县级发改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落实“项目强县”的战略决策和直接参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着力点。我们紧扣国家和省关于中部崛起及其享受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良好机遇,争取省将我县纳入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范围。同时,我们密切关注国家宏观政策,客观认识中央实施从紧的金融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为我们配套生产要素的带来的难度,充分挖掘我县经济发展态势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结合点,找准储备项目与政策支持的对接点,紧跟国家投资政策谋划项目,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突破。

二是抓好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提高项目“命中率”的前提条件。首先是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库,既要有近期项目,又要有中长期项目,以保持项目建设的连续性。同时还要对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突出重点;其次是精心策划包装项目,即是要积极与有关企业联系,收集整理项目资料和信息,做深入细致的可研论证,组织和指导开展重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咨询、评估等前期工作,不断提高入库项目质量;再次是多渠道、全方位了解国家投资信息,跟踪掌握专项资金和补助资金发放方向,充分发挥先导作用和组织协调职能,积极搜集整理投资信息并向各部门和乡镇;最后还要广泛组织力量抓好对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分级协调解决部分项目前期费,做好前期投入。

三是加大争取力度。要形成项目争取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就要健全科学的项目争取工作领导机制和激励机制。我们应努力克服区位不优和项目申报程序日益严格、项目争取难度不断加大等种种困难,不断加大争取力度,尤其是重点项目的策划和争取。对此,我们逐步完善了项目工作考核激励办法,坚持领导挂帅,专班负责,建立了检查督办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和年终考核制度,以及“一把手”亲自上阵、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做好跟踪衔接和落实,为各类项目的成功争取提供了机制保障。为整合项目申报工作力量,我们还积极与其他项目申报部门主动配合,请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各种必要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了项目争取力度。

总之,我们将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努力实现“项目强县”战略的新突破,为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