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服务群众交流稿

时间:2022-03-24 08:50:00

乡镇干部服务群众交流稿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积极探索乡镇干部深入群众、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搭建一个平台,根据乡镇建制调整地域发生较大变化及村民的出行习惯和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为方便群众办事,以本乡镇内村民自然赶集地为依托,以“便民服务岗”为平台,利用赶集日,集中开展便民服务活动,有效解决部分乡镇干部服务不主动、态度不好等问题,促进干部作风进一步改进、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

一、采取两种方式。选择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进行专题调研,制定《实施方案》,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稳步推进。

1、不断探索乡镇干部服务群众的途径和载体。

2、全面推广。注重“三个结合”。一是与服务民生工作相结合。根据乡镇工作需要和群众需求,利用赶集日,认真开展为民办事、为民解惑、纠纷调处、政策咨询、信息、时事宣讲、民情了解等工作。二是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将便民活动作为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来抓,进一步转变乡镇干部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3、与“干部大下访”活动相结合。将“干部大下访”活动中的定期下访、定点下访、预约下访、专题下访和联合下访的有效做法,运用到便民活动中来,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被动办为主动办,让乡镇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基层,尽可能为老百姓释疑解惑、济困解难。

遵循四条原则。一是便民原则。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让干部成为群众办事的人,实现农民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二是公开原则。结合政务公开,对服务项目、服务对象、办事程序、承诺时限、收费标准、监督办法等情况全面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高效原则。对每一件办理事项、每一个办理环节,实行承诺服务,限时办结。四是无偿原则。除国家明文规定的收费项目外,一律实行无偿服务。

二、2010年我们结合开展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活动,把机关作风效能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服务“三农”向农村延伸和拓展,创新农村社会服务新模式,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管理。

为确保“农事村办”服务实现全覆盖,我们按照“三个一定”的原则布局和设置服务站点。在行政村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一定要设置“农事村办”服务站,或距离乡镇党委政府所在地比较远、群众办事来往不方便和人口聚居、自然形成的行政村,一定要设置“农事村办”服务站;在人口聚居、自然形成社区化管理的行政村,一定要设置“农事村办”服务站。目前,全镇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实现了服务全覆盖。

我们根据各站点的具体情况,分别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乡科级后备干部选定专人作为村“农事村办”服务站的专职工作人员。并对各项办事内容,对应设置办事窗口,落实办事人员,明确岗位责任。采取乡镇站所工作人员定期定点到村集中受理、派员在村固定设点代办、经常性业务到专门场所办理、定期流动巡回办理等方式开展服务,做到农事“六不出村”:一般农事“代办员”不出村、农民的农资购买和农业技术推广不出村、经常性文体活动不出村、看小病不出村、一般矛盾调解不出村、一般审批事项办理不出村。

今年以来,全镇各“农事村办”服务站共开展六大服务活动510次,共为群众办实事370件,接待群众来访、咨询800多人次,受理群众申请事项415件,已办结390件。“农事村办”服务模式,受到了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

三、我们积极探索服务农村基层群众工作的有效载体,使“农事村办”真正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了解民情的窗口、办理民事的载体、解决民忧的途径、凝聚民心的纽带、造福民众的平台。

1、围绕“农事村办”的服务内容,创新管理体制,构建服务新模式。尽可能地将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执法事项、纯公益性的服务事项下放到村一级,将群众有需求的服务项目,放到“农事村办”服务站办理,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对广大群众的全覆盖。同时,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推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把农村公共服务作为乡镇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以“农事村办”为实践载体,把乡镇干部下派到各“农事村办”服务站,更直接地服务群众。此外,针对“农事村办”两级服务网络庞大,群众办理农事业务手续复杂,还停留在初始人工操作办理阶段,代办员办理业务费时、费力等问题,在镇、村两级“农事村办”服务中心、服务站计划开通网络办公系统,组织有关部门在网络系统平台开展网上公文处理、网上公文交换、网络视频会议、网上信访、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办理等相关业务,面向群众开展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工作效率。

2、围绕深化“农事村办”生产服务,加强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服务活动中,政府充分调动各种协会、合作社的力量,引导农业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农事村办”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动,提升产为您整理业层次,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合作组织利用“农事村办”平台,统一开展技术咨询和培训,统一开展生产指导,统一开展销售服务,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促成大规模的生产服务。

3、围绕深化“农事村办”法律服务,开展“农情联解,民意直通”活动,不断拓宽畅通民情渠道。以“书记大接访”活动为切入点,开展“农情联解,民意直通”工作,即整合组织、宣传、政法、综治、信访、调处、民政等部门力量,以乡村两级为基础和重点,依托现有的“农事村办”服务站点以及农村“党员中心户”,建立镇、村两级联动服务网络体系;构建治安防控网、信访信息网、纠纷调解网、为民服务网等维稳信访“四张网络”,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目前,全镇已有9个村1个社区开展了“农情联解,民意直通”活动。

4、围绕推进“农事村办”工作的常态化,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为“农事村办”工作提供保障。完善工作制度,执行行政审批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建立保障制度,将“农事村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政务服务中心,由村支书、村委主任和村民小组组长担任所在“农事村办”站点的负责人、农事代办人,并在办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完善考评制度,以办理群众申请事项的数量、办结率、承诺期限兑现率和群众满意率等来核定各级各干部政绩;建立监督激励制度,设立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对在工作中不负责任,造成严重影响的,严格按照“三项制度”的要求追究责任,对在“农事村办”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群众拥护的基层干部予以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

四、实践证明,“农事村办”是农村基层组织职能由管理为主向以服务为主的转变,是对基层组织基本工作规则、工作流程的再造,是干部作风、方法、观念的转变,是农村管理体制、工作机制的创新,是推动城乡之间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有效载体。

1、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促进了生产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针对少数农户缺资金、少技术、市场信息不灵、参与市场竞争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开展“农事村办”工作中,镇党委、政府注意整合涉农及有关部门的组织、人力、科技、财力等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科技贡献率、建立农民合作化组织、发展多种特色支柱产业等,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人才支撑、科技支撑、体系支撑和产业支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各级各部门依托“农事村办”平台,采取政府出资的方式免费培训返乡农民工,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再就业和创业的能力。据统计,去年以来,财政安排不少于5万元的资金,专门用于返乡农村流动党员、农民工和企业待岗职工的岗位技能培训。

2、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推进了乡镇职能转变,改进了干部工作作风。“农事村办”把服务窗口下移至村,变“群众跑机关找干部办事”为“干部下村为群众服务”,变缓慢办事为及时办事,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有效地克服了乡村办事拖拉、相互推诿、吃拿卡要的现象,实现了乡镇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各级干部在为群众提供六大服务的过程中,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工作作风明显改善。

3、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畅通了民情渠道,维护了社会稳定。“农事村办”工作人员通过贴心服务,在为群众办事的同时,加强了对民情的了解。尤其是我们在拓展“农事村办”法律服务中,通过开展“农情联解,民意直通”工作,认真登记好群众反映的有关问题,并给予认真的处理和答复,从而从感情上贴近了群众,思想上相互沟通,干部能较全面地掌握群众的真实意愿,及时地掌握一些带有苗头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早排查、早发现、早控制、早解决,确保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维护了社会稳定。

4、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要求,结合“城乡互动、先锋同行”活动的开展,认真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并通过整合党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扎实开展六大服务活动,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民合作化组织,实现产业合作化,推进农村生产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通过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把政府公共服务前移到村,让公共服务更多地倾斜农村、惠及农民,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5、通过开展“农事村办”工作,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基层党员干部通过“村干代办”与“镇村联办”,“镇干代办”等方式,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在群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镇、村干部在为群众办实事的过程中,党性觉悟和宗旨意识得到不断提高。同时,我们在推行“农事村办”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福利待遇,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医疗、养老补助体制,体现了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关爱,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热情,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感召力进一步提高。

五、在推行镇乡干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新模式工作中,摸索出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就,深受广大群众好评。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