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责任保险工作方案7篇

时间:2022-08-07 04:30:26

医疗责任保险工作方案7篇

第一篇:医疗责任保险工作方案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充分认清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在诊疗过程中由于医疗技术发展水平等无法抗拒的因素导致许多难以预料和难以防范的不良后果。近年来,全市各类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个别“医闹”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影响到医疗机构正常的医疗秩序。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对于增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患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防御医疗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发挥保险的辅助社会管理功能,及时、有效、科学、规范化解医疗纠纷,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发生,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持正常医疗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各县(区)卫生局和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充分认识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重要性,积极转变观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充分利用保险等经济手段,有效运用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化解医患矛盾,处理医疗纠纷。

二、加大力度,认真组织,在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

各县、自治县卫生局要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和本方案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医疗责任保险方案,稳步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工作。

市卫生局将医疗责任保险开展情况列入医院评审工作、年度校验工作、“平安医院”建设和年度目标责任书考核的具体内容。

三、加强沟通,密切协作,合力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全面实施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信息定期通报与共享等长效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医疗责任保险工作的有序开展。

各级医疗机构要主动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和保险机构搞好基线调查,实事求是地提供有关数据,积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为进一步推动此项工作。

四、严肃纪律,依法办事,坚决杜绝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中的不正之风

在医疗责任保险工作中,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弄虚作假。禁止随意承诺给予、非法索取保险费回扣或者其他利益的行为。对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保险公司、调解处理机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责任保险工作中的违法行为将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承保单位不按时赔付、违规操作,以及信誉差、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搞好宣传,营造氛围,为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各县(区)卫生局、各医疗单位,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医疗责任保险,有效化解医疗风险的优越性和必要性,引导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增强自觉投保的主动性。各级医疗机构要积极开展对医务人员医疗责任保险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强化医疗责任保险知识的宣传,为顺利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创造良好条件。

第二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方案

一、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

各级卫生部门要提高认识,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日常工作,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市卫生局负责我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组织管理,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市卫生局疾控科为工作牵头科室,并具体负责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等工作;妇幼科具体负责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市疾控中心结合我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健康教育工作,配合市卫生局对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为流动人口健康档案、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等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支持;市妇女儿童医院作为专业机构,为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支持。各单位要明确工作责任人,负责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管理、指导和实施,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市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人口计生〔2014〕6号)安排和要求,在辖区内全面推进辖区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服务工作。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明确相关科室责任和分工,加强管理,及时组织专业技术机构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落实各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成立以分管领导组长,以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为组员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小组,负责辖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摸清流动人口情况,全面推进工作开展

(一)摸清流动人口底数。各县(区)卫生局要与人口计生部门相互沟通协调,摸清辖区流动人口底数,掌握好流动人口基本信息。

(二)做好机构对接工作。各县(区)卫生局要做好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点对点联系协调工作,划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责任区域,明确辖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机构分工,保证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到各个乡镇、街道、社区。要求于7月4日前,将辖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服务机构责任表(附件1)汇总后,报送市卫生局疾控科办公网邮箱。

(三)确定示范点。各县(区)卫生局要在辖区全面推进我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要在全面工作基础上,加强与人口计生部门、公安部门、民政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确定示范点。要求选择辖区流动人口居住和聚集典型的社区、街道和乡镇,每个城区确定1-2个街道的1-2个社区,每个县确定1个乡镇,作为辖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示范点。应优先分配示范点的试点工作专项补助资金,重点探索和创新工作模式,加强技术指导。要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推进整个县(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发展。

三、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工作网络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乡镇、社区和街道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以示范点乡镇、街道、社区为模板,建立“三级服务网络体系”,全面实施我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一)“一级服务网络”为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

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与辖区人口计生部门的沟通联系,共同探讨制定辖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具体落实措施;协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专业技术机构,定期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专业技术指导;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为流动人口提供免费、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对辖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进行督导和考核,推动均等化工作的开展。

(二)“二级服务网络”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与辖区内对应乡(镇、街道办)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的联系,每年1月15日、4月15日、7月15日、10月15日前,获取由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提供的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表(附件2),更新上一季度流动人口基本信息栏内容(第一次获取全部流入人口基本信息);对照“服务表”,主动联系辖区的流动人口,提供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项目为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流动人口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待遇一致的免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配合辖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共同做好人口计生相关宣教工作。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将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部分相关工作任务下放到所管辖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基层服务网络提供流动人口的管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辖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全面覆盖。并直接获取辖区其他流动人口相关基本信息,进一步完善管理。

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1月10日、4月10日、7月10日、10月10日前,将上一季度辖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开展情况、相关数据以及《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表》,反馈给辖区对应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并根据流动人口本人意愿及工作实际情况,将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机构未进行服务管理登记的流动人口信息(通过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表进行识别),反馈给人口计生部门。

(三)“三级服务网络”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与辖区村委会、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的联系,充分利用与辖区流动人口直接接触、提供服务的优势,协同辖区人口计生单位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人员,深入社区、工地等流动人口密集场所,获取和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反馈给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配合开展人口计生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配合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档案、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主要开展健康教育以及信息管理工作。

四、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点完成以下项目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健康档案。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完成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的核实工作,已建立健康档案的流动人口要做好标记,统一管理;未建立健康档案的流动人口,要于当季度结束前完成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要求辖区应管理的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到65%以上,并及时补充、更新信息。

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立流动人口健康档案专柜,将流动人口纸质健康档案单独存放。对未在人口计生机构登记的流动人口,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应根据服务对象的意愿和工作实际情况,及时将基本信息报送给人口计生部门。

(二)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工作。各城区卫生局要结合我市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健康教育工作,与人口计生部门共同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健康教育知识宣传,重点宣传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手足口病、结核病、艾滋病等防治知识以及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优生优育服务和生殖健康服务等。

各单位要重视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工作。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共同协作,加强与流动人口数量较多的车站、社区、城中村、企业、厂矿、集贸市场、单位和学校等主要场所的沟通,通过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讲座,举办义诊等活动,每个季度至少开展1次宣传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活动,宣传健康教育知识和人口计生政策,提高流动人口的政策知晓率和健康素养。

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要针对辖区流动人口,重点上门开展健康宣教和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宣传。要求每半年至少开展1次针对流动人口的健康教育活动,并保存相关佐证材料。

(三)加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工作。各预防接种单位根据辖区流动人口信息,及时为辖区内0-6岁流动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证或簿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要求辖区流动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接种率达到95%以上,并将其信息和联系人电话录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平台,录入信息完整率达到90%以上。每月至少开展1次辖区流动儿童接种情况清查,定期集中开展“查漏补种”活动,对漏种儿童及时补种。每月定期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接种工作进行分析、统计、总结,并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人数、各类疫苗接种针次等相关统计信息,上报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

各预防接种单位、村卫生室积极开展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让监护人树立预防接种的意识,主动让流动儿童接受预防接种服务。要采取公共媒体通告、预约、通知、电话、手机短信等适宜方式,及时告知流动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保证接种及时性。

同时完善公安、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部门流动儿童登记及信息通报制度,严格执行流动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入托入学等管理措施,及时掌握流动儿童信息,不断提高流动适龄儿童接种率。

(四)落实流动人口传染病防控措施。

通过发放宣传品、展示宣传板报、举办知识讲座等形式,深入车站、建筑工地、厂矿企业、农贸市场、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院校、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流动人口密集地,广泛开展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宣传服务活动,普及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增强公众防病保健意识。

强化传染病防控属地化管理责任,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流动人口各项传染病防控政策,落实流动人口艾滋病、结核病等国家规定的传染病的免费救治等政策,加强手足口病、麻疹、流感等重点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监测报告工作;完善流动人口传染病应急预案,对流动人口中出现的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进行报告和处理,开展专门针对流动人口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病疫情相关统计。

(五)加强流动孕产妇健康管理工作。基层医疗机构要主动为辖区流动孕产妇建立统一的流动孕产妇健康管理档案,免费提供早孕建卡、孕期保健、高危筛查、住院分娩和产后访视等保健服务,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确保母婴安全。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知识宣传。强化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孕情监测,为准备怀孕和孕早期孕妇发放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

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流动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等监测工作,妇幼保健专业机构要做好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

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及时将流动人口孕产妇服务信息和相关统计情况,报送辖区卫生行政部门。

(六)加强流动儿童保健管理。基层医疗机构为辖区流动儿童建立健康管理档案。对0-6岁流动儿童开展新生儿访视、定期保健检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等儿童保健服务。并对流动儿童服务信息进行区分统计。

五、加强经费保障,做好督导工作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充分利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加大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经费的投入。市卫生局计财科负责对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市卫生局每年按照《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考核标准》(见附件3),开展对各县(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绩效考核,考核得分的10%纳入各县(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分数和排名,但不应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的分配和奖励。

各县(区)应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完善考核标准,于每年1月前,完成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和工作总结报送市卫生局。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定期开展自评,并将开展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工作人员个人考评和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考评工作。

第三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

一、目的

了解市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确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分析市食品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市的食品安全隐患。评价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污染控制水平与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效力,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内容

(一)食品污染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监测。

包括化学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监测、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详见附件1,2。

1.常规监测:监测样品包括粮食及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蔬菜、水果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蛋与蛋制品、乳与乳制品、水产品、酒类、调味品、饮料、坚果和食品包装材料等13大类20种,监测项目包括食品中的有害元素(9项)、稀土元素(16项)、生物毒素(9项)、农药残留(3类20项)、食品添加剂(15项)、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1项)监测;对特殊膳食用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肉与肉制品、饮用水等类4种食品开展食源性微生物(10项)指标监测。

2.专项监测:对粮食、蔬菜、肉、饮料等4大类4种食品及其制品中的食品添加剂(8项)、禁用药物(11项)、有害元素(4项)、流动餐饮食品(21项)专项监测;餐饮店和饮品店自制饮料及食用冰、学生餐、外卖配送餐等开展食源性微生物(9项)专项监测。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

在市人民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这两所哨点医院开展以下工作: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包括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特定病原体的食源性疾病监测、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食源性致病菌带菌监测三部分内容。详见附件3。

2.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对所有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报告。

(三)居民食物摄入量调查。

市、各县CDC用定量食物频率法调查辖区普通常住人口一年来的常见食物摄入量。详见附件3。

三、监测要求

(一)监测点的确定。

各监测点承担的监测项目和样品数量应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人口数量、地域特点、食品生产和消费情况等因素科学确定。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点、采样点和采样时间应当相对固定。原各地申报确定采样点继续沿用。

(二)监测方法。

详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应采用统一的国家标准方法或推荐方法进行监测检测工作。

(三)工作要求。

1.食品污染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各地监测食品样品数量应不少于本计划规定的任务量,并应根据生产和消费实际合理设计全年采样规划,避免集中采样。如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应扩大问题食品品种或品牌的样品数量。采样时应按要求逐项记录采样信息,记录品种,不得漏项。

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即主动监测,工作内容包括病例信息收集、病原学检测和病因性食品调查三部分内容。哨点医院负责食源性疾病个案信息采集和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信息与标本(或菌株)交接与报送。今年新增的哨点医院可以仅开展病例信息收集,不要求采样检测;其他哨点医院需开展病例信息收集和病原学检测,且每月至少须完成10份全年至少完成120份病原学检测任务。具体工作任务和要求详见附件2。对市CDC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录入与分析、数据网络直报及实验室阳性菌株复核上送,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溯源分析,并承担监测工作的技术培训和质量控制。

3.居民食物摄入量调查。各监测点CDC通过当地人群食物摄入量调查,分析辖区居民食物消费量特点和水平,为开展当地居民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提供技术依据。详见附件4。

四、承担监测工作的机构

市及12个县共设13个监测点,其所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承担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测的技术机构,承担辖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具体工作。各监测机构在相对固定的采样点开展食品样品采集工作。各哨点医院承担食源性疾病监测检测和信息报送同市级CDC的工作。市CDC要培训、指导辖区县级CDC开展相应的监测工作。

五、监测结果报告

监测结果应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试行)》相关规定,按照监测计划要求按时报告。

(一)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监测。

原则上应当在样品采集后的15日内报送食品化学污染物和食品致病菌等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食品监测数据统一通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数据系统上报,如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各级CDC要按程序及时报告。从食品中分离的致病菌也应在完成检测后的15日内报送自治区CDC。

各级CDC应在2014年12月25日前分别将监测工作总结和监测结果分析报告报送自治区CDC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各县卫生局应当汇总上半年和全年监测数据,分别于2014年6月15日和12月20日前报送市卫生局,平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要及时报告县卫生局,对重大食品安全问题要及时报告市卫生局。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

承担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医疗机构应按时向市CDC报送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检测数据和标本采集与检测情况,市CDC及时向自治区CDC报送监测结果和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医疗机构和各级CDC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应当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承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的医疗机构,在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并会诊核实后,应当及时报告市卫生和市CDC,由市CDC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及时向自治区CDC报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组织CDC等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各级CDC在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完成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处置后一周内及时进行网络填报。市CDC按时向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报送所有监测数据,并及时向市卫生局报送各地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信息、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情况,并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月底前向市卫生局和食品安全办公室报送季度汇总分析报告,2014年12月31日前分别将全年监测结果和工作总结报市卫生局和食品安全办公室。

(三)调查方法和报送要求。

居民食物摄入量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由各级CDC组织完成,每个CDC完成调查表格90份以上,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经济水平中等的不同年龄段城乡居民,可以家庭或人员为单位,城乡人员各占50%。在2015年1月31日前通过电子邮件形式报送调查结果,并将调查表纸质版寄报自治区CDC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

六、质量控制

为确保监测工作质量和检验数据准确、可靠,各级CDC实验室必须加强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包括人员、仪器、试剂质量控制要求,具体按有关工作手册和标准检验方法规定执行。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一)理化检验。

1.有标准物质的目标物检测首选带标检测,无标准物质的检测项目应采用加标回收等进行质量控制,原则上频率不低于10%。

2.单一样品的检测必须做平行样,取均值报告结果。成批相同基体样品可取10-20%做平行测定,可参考工作手册中平行双样相对允差规定执行。

3.加强实验室内外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方法比对、重复测定、留样再测以及人员比对,积极参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CDC、CNAS和自治区CDC等机构组织的相关能力验证与比对活动,发现异常或偏离结果要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纠正措施。

4.经检测为阳性或超标的检验样品,应尽量进行确证和复这测,必要时将有关样品送自治区CDC理化检验所做进一步确证,同时,妥善保存留样以备复检。

(二)食源性微生物检测。

1.检验方法与评价:各CDC实验室接收样品后,按工作手册规定的检验方法检测,并对检出菌株进行鉴定,保存好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填写分离菌株信息登记表,及时上送自治区CDC微生物检验所复核,以用于后续的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监测和溯源分型分析,并上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检测结果按照国家或国际相应食品安全限量标准进行评价或风险分析。

2.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应做好每批次实验耗材的质量验收,采用合格的试剂耗材。致病菌检测应定期开展带标准菌株加标试验等方式的内部质量控制,并做好记录。积极参加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CDC、CNAS和自治区CDC等机构组织的相关能力验证与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3.检测试剂要求:为了保证监测结果的可比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各食品微生物监测实验室应根据方案中监测项目的检验要求,统一使用指定品牌的培养基、生化试剂、诊断血清和PCR检测试剂盒等,并由各级CDC、哨点医院自行采购。

第四篇:分级诊疗活动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之间分工协作及定点帮扶机制的建立,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逐步缓解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根据“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基本原则和《市为民惠民服务大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因病施治;着力完善以为民务实、健康惠民为主要内容,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健康”理念;统筹共享、合理利用市区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就医新格局,全面落实各项为民惠民举措。

二、工作目标

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原则,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投入100万元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一批医疗设备,开展社区医生大培训不少于2次,建立三级医院专家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机制,在2014年底前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形成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模式夯实基础,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卫生局开展分级诊疗活动”领导小组:

四、基本原则

(一)患者知情自愿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

(二)就近分级治疗原则。根据病情需求,能在门诊治疗的不收住院;能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的,不到三级医院治疗;因病情需要转三级医院治疗的按程序转三级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按规定需要转诊到定点医院诊疗的病种,按要求转定点医院治疗。

(三)医技资源共享原则。认真落实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的相关规定,建立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和对上级医疗机构相关检查“直通车”,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患者就医的经济负担,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无缝隙”对接原则。逐步建立上下协调、严密有序、高效实用的转诊渠道,使患者享受到分级诊疗带来的连续、完整、快捷、有效、价廉的医疗服务。

五、工作内容:

(一)做好形象设计展示社区机构形象。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象设计手册》要求做好形象设计工作,在醒目处公示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规范、药品价格、惠民政策等;将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以及本中心特色服务等内容制成宣传小册子,向社区居民及就诊患者发放,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服务新形象。

(二)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本药物的配备使用,全面实施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积极推动全面配备、优先使用基本药物,引导社区医务人员规范使用基本药物。实行基本药物使用情况统计半月报送制,监测和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

(三)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6月底前,以秀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召开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现场推进会暨“分级诊疗”活动启动会,在内部管理、绩效考核、规范诊疗、中医建设等方面,加快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

(四)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硬件设施条件。为进一步加快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升硬件水平与服务能力,计划筹集资金100万元左右,为全市9个公立医院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一批中医诊疗设备、儿保设备及基本诊疗设备。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培养。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全科医生转岗培训项目;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对心血管疾病治疗、康复及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心血管病防治新进展专题培训班;强化社区医务人员全科医学理念和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实施全科医师、预防保健人员和护士培训。

(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定点帮扶工作。举办(或联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二级以上医院,要选择本院3个以上的特色专科,每月派出1名以上相应专科的专家到所举办(或联动)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采取出诊、会诊、专题讲座、咨询等方式开展帮扶,进行技术指导,提高扩展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和范围。

(七)制定双向转诊制度和流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联动的市直医院(其中朝阳中心与市中医院联动、甲山中心与市人民医院联动),明确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工作遵循的条件及双向转诊标准、步骤、流程,建立健全双向转诊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建立绿色通道、构建便捷的双向转诊平台,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目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直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认识“分级诊疗”活动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通过“分级诊疗”活动减轻医院的就医压力,带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医疗业务的发展,使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惠互利,达到满足群众基础医疗需求和医疗费用下降的双赢效益。

(二)强化宣传引导。市直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分级诊疗”的广泛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分级诊疗”的好处与做法,使辖区群众及时了解掌握“分级诊疗”活动的目的意义,积极引导群众就近求医。

(三)建立和完善定点帮扶机制。各定点帮扶医院要加强对派出人员的管理,定期对派出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派出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各定点帮扶医院要帮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落实好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

(四)严格督查考核。强化督查和考评是推进“分级诊疗”工作的重要保证。市卫生局将把“分级诊疗”活动列入年终考核目标任务;加强对“分级诊疗”活动的检查和指导每月随机抽查一次、每季度检查一次,特别是对执行进度缓慢的单位要进行现场督促整改,问题突出的要全市通报。

(五)做好信息反馈工作。请市直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4年5月20日前将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及双向转诊协议书报市卫生局基层卫生科备案:于2014年12月20日前将工作总结报送我局基层卫生科,以上材料需加盖公章的原件或复印件。

第五篇:2014年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方案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为加强和推进我市卫生系统节能减排工作,为市实现全市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和水耗同比下降3.2%,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同比下降2.5%的年度工作目标贡献力量。根据市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安排的通知》(市公节办〔2014〕2号)精神,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制定本系统2014年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壮族自治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推进建设节约型机关为主线,以实现公共机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为目标,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完善制度标准,推进科技节能,抓好典型示范,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宣传培训,实现《市公共机构节能“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阶段性节能目标,为全市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二、主要目标

以2013年能源资源消耗为基数,到2014年全市卫生医疗单位实现人均用水、用电、用气和车均用油分别下降3.2%,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5%,各类办公耗材消费支出有明显下降。

三、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保障体系,建立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1、制定适用本单位实际的节能规划和科学的节能方案。

2、建立并完善节水、节电、节油、节气管理制度。

3、建立并完善绩效考评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进一步优化指标设置、量化评分标准、改进数据采集方式、强化考评结果运用。

(二)加强日常管理,认真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1、严格公车管理。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实际,制订单位公车管理办法和公车油耗控制措施,提倡节约燃油,减少不必要的消费。加强日常管理,严禁公车私用,严格业务用车检测、维修、报废、更新、能耗管理,在业务用车方面要合理安排,提高使用效率;非紧急性公务要尽量乘坐社会公交车。

2、严格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除有特定要求并经批准外,公共建筑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摄氏度,冬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摄氏度。倡导医院公共场所及办公场所参照上述标准设置空调温度。

3、合理安排电梯使用。各单位办公场所三层楼以下(含三层)原则上停开电梯,非高峰时段减少运转台数。提倡高层建筑电梯分段运行或隔层停开,倡导工作人员短距离上下楼层不乘电梯,尽量减少电梯使用。

4、普及使用节能产品。严格执行政府节能目录采购,优先选择节能产品、节能技术、节能材料,各医疗卫生单位要优先采购、使用能效标识2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电梯、空调等电器,鼓励购买、使用节能灯,医院要根据不同的使用房间、走廊过道、地角、洗手间、楼梯口配备照明设备,明确专人管理,防止“长明灯”现象发生。推进低效锅炉改造项目,促进锅炉余热水的回收利用、太阳能、空气热源等再生能源利用和设备自控系统的应用等项目的实施。

5、节约办公开支。各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建立和规范办公用品的采购、配备和领用制度,要形成绿色办公的理念,严格控制文件印刷数量,尽可能降低纸张消耗,尽量在电子文本上修改文稿,减少打印次数,提倡双面用纸;办公用品尽量重复使用,签字笔更新笔芯重复使用,注重信封、复印纸再利用,减少一次性笔的用量;要尽可能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和避免计算机、打印机、饮水机等设备处于长时间待机状态;控制压缩会议数量和规模。

6、节约用水。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杜绝水龙头长流水现象;推行使用节能型水阀和卫生洁具;节约绿化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可能利用废水养护绿地,严禁使用自来水灌溉绿化。个人要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洗手不要放大水;严禁用高压清洁水冲洗车辆。

7、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单位、办公场所尽量使用自然光照明,下班前半小时关闭空调,随手关水、关灯,及时关闭办公设备电源,减少待机能耗等。

(三)加强各级医疗机构医用设备、医用器材的管理,杜绝无计划重复采购和浪费。改进与规范设备设施操作技术、加强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加强医疗废物回收处理。根据《医疗废弃物管理条例》,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以及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卫生局节能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和考核各医疗卫生单位的节能工作,定期总结活动取得的成效,分析、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入开展资源节约的措施和办法,并将好的做法推广应用到整个卫生系统中去。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重视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明确分管领导和节能联络员,建立和完善节能制度,落实节能管理工作,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厉行节约的积极性,领导干部要带头率先垂范,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二)、加强宣传造势。

制订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宣传方案,以节能为主题,期间可以采取一系列活动,如组织专题讲座、张贴宣传标语、开展节能知识竞赛、人人出点子、创建节约型医院等形式,推动各单位节能整体工作的开展。使广大职工、病员树立公共节能意识,形成“人人讲节约、事事讲节约、时时讲节约”的良好氛围。

(三)、做好能源消耗统计。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明确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能源消耗情况统计,建立健全能源消耗台帐,健全和完善能源消耗统计数据报送制度。加强节能考核。各医疗卫生单位、局机关各科室要根据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开展节能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并及时、坚决地改革那些不利于节约的老制度、老做法,制定和完善节电、节水、节油、节约燃气(燃煤)、节约经费等方面科学、管用的新制度,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建立监督监察机制和奖惩制度,保证各项节能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实。

第六篇: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方案

近两年部分地区暴发了疫情,主要原因是存在局部免疫空白或免疫薄弱区域。市是北大门,流动人口多,麻疹疫情防控工作不容忽视。为确保我市麻疹强化免疫接种工作有序、规范开展,进一步提高广大儿童麻疹免疫水平,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给目标人群获得再次免疫的机会,尤其是漏种儿童和免疫失败儿童,尽可能减少易感儿童数量,避免个体感染、传播风险。

(二)短时间消除免疫空白,迅速提高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阻断麻疹病毒传播,控制乃至消除麻疹。

二、目标

以县为单位,目标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5%,分年龄组强化免疫接种率≥95%。

三、强化免疫范围及实施时间

(一)强化免疫地区。

自治区确定为麻疹疫情重点防控地区的灌阳县、资源县、荔浦县和恭城县。

(二)目标人群。

重点地区的所有8月龄~7岁儿童均进行强化免疫,无论以往免疫接种史如何,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地,所有无麻疹疫苗禁忌症者均接种1剂次(0.5ml)麻疹疫苗。

(三)实施时间。

2014年2月24日~3月10日。

四、前期组织和准备工作

(一)成立强化免疫工作小组

1.成立领导小组。各有关县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县政府的支持,并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教育、财政、宣传、药监等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共同做麻疹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由各县政府组织成立麻疹疫苗强化免疫领导小组,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财政、教育、公安、药监、文化/广电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和动员各有关部门,在经费和后勤、人力保障上给予充分的保证,确保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顺利实施。

2.成立技术指导小组。县级技术指导小组主要由县辖区各级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卫生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现场技术指导、现场监督评价及强化免疫工作总结等具体技术指导工作。

(二)协调有关部门按相关职责共同推进工作

市、县卫生局要根据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通知》确定的免疫规划协调机制相关部门职责,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按照以下职责开展强化免疫接种工作:

1.卫生部门

市卫生局负责全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的制订和强化免疫各种活动的总体组织、协调工作。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配合制定全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对相关县强化免疫活动的具体开展进行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评估工作。

县卫生局负责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实施方案的制订,强化免疫各种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抽调、接种点设置、督导评估和总结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完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

各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人员培训、宣传动员、麻疹疫苗和注射器等物资的储运、分发、登记、报告,现场技术指导,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总结等工作。

乡(镇、街道)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具体负责指导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应种儿童摸底调查登记、宣传,负责预防接种和资料汇总上报工作。

2.教育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和督促辖区内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积极参与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

各有关学校、托幼机构做好在校、在托幼机构学生的宣传发动、摸底调查、登记、报告、通知发放、提供接种场所、组织学生接种以及善后工作等。

3.社区(乡镇)、居(村)民委员会

负责做好辖区内散居儿童(包括辍学儿童、流动儿童)的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报告、通知发放工作,并组织、动员辖区目标儿童家长(监护人)按时带孩子接种麻疹疫苗。

4.文化/广电、电信等部门提供公益广告等,扩大强化免疫信息的覆盖人群

5.妇联、计生、宗教和社团组织等参与宣传动员和摸底登记工作,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充分利用个人威望,提高群众对强化免疫工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三)做好人员培训

各相关县卫生局要采取各种形式组织专项业务培训,培训可结合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同时开展。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强化免疫的目的、意义;强化免疫对象、时间、指标;组织实施;宣传动员方法;应种儿童摸底登记方法、要求和效果评价;疫苗及相关物资的分发和储存运输;接种现场的安排、人员配置、组织管理、接种禁忌症和接种技术;免疫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监测及处理;各种表格的填写和上报;督导、评价与总结要求。

(四)社会动员和宣传

各相关县卫生局要及时报请当地政府、党委领导,协调各部门积极参与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动员和协调财政、教育、公安、计生、民委等部门积极参与。要做好媒体宣传和动员工作,向媒体宣传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强化免疫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五)目标儿童摸底登记和通知

在摸底登记时,务必要向儿童监护人进行面对面宣传,告知接种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对学龄前儿童应告知家长接种时携带接种证。通过信息化系统结合托幼机构、学校学生名册和入户登记等各种方式,切实掌握所有应种儿童信息,并将应种儿童信息分自然村(居委会或街道、楼群)、年龄组登记到《2014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摸底与接种登记表》(表2)。

(六)保障措施

1.疫苗、注射器由自治区统一配送。

2.工作表格由各县自行印发。

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费由自治区负责。

4.各县所需的培训、宣传、冷链运转、督导等经费由各县卫生局争取财政专项解决。本次预防接种补助经费可以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支出,用于补助参与预防接种有关工作的相关人员。

5.人员保障。各县卫生局负责组织调配抽调充足的人员参加本次活动。

6.其他相关物资和保障。要准备充足的接种器械、消毒器械、体检器械、急救药品和器械、安全注射器械。各县应准备至少1辆救护车,在强化免疫接种实施期间随时待命。

五、现场实施

(一)接种方式及要求

为保证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质量和较高的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

(二)接种点的设置

1.常规固定接种点

原则上常规免疫接种点地点及人员配置不变,为了满足强化接种需求,可适当增配有资质医务人员。

2.临时接种点

在常规固定接种点无法满足工作需要时,经过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定许可,可以在目标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如学校医务室、办公室、空教室等)设立临时接种点。临时接种点须有固定的房屋,具备与接种对象数量相适应的疫苗储存、疫苗接种基本条件,合理设置候种、登记、接种、观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等功能分区,并有明显标识,张贴强化免疫宣传画、标语、接种禁忌、接种后注意事项等。配备消毒器材、体检器材、急救药品和器械、安全注射器材等。

3.巡回流动接种

在农村或社区、市场、汽车站、边境通道、城乡结合部,根据人口数量设置巡回搜索组,在强化免疫集中接种后期和查漏补种阶段分片包干负责搜索所辖区域的适龄儿童,在确保接种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开展接种工作。

4.确保安全接种

每个接种点确保器材、药品、疫苗等齐全、管理规范,接种操作符合规程要求,每个接种点至少有1名以上熟练掌握急救技能的医生。

(三)接种实施

1.接种前准备

准备好疫苗、接种器材、急救药品、相关工作表格等。

2.核实接种对象

应核对受种者确认是否为本次受种对象。对不属于本次强化免疫的受种者,向儿童家长或其监护人做好解释工作。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者,应当对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告知预防麻疹的相关知识,并在接种卡(薄)和接种证上记录。对于应缓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交代补种的地点和时间。

3.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

接种工作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麻疹疫苗的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4.接种技术要求

(1)接种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接种0.5ml,接种操作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疫苗接种要求进行。

(2)麻疹疫苗接种禁忌症及缓种原则

下列情况为麻疹疫苗接种禁忌:已知对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抗生素(如明胶、硫酸庆大霉素等)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妊娠期妇女;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患脑病、未控制的癫痫及其它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下列情况考虑缓种麻疹疫苗:注射免疫球蛋白者接种麻疹疫苗至少应间隔4周以上;强化免疫期间如遇有28天内注射过减毒活疫苗者,可暂缓接种,并在满足时间间隔要求后进行补种。

(3)接种注意事项

开启疫苗瓶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用75%酒精消毒皮肤,待晾干后再注射,接种后不得用酒精棉球按压或涂擦注射部位。

疫苗瓶有裂纹、标签不清或失效者、疫苗复溶后出现浑浊等外观异常者均不得使用。

疫苗瓶开启后应立即使用,如需放置,应置2~8℃(严禁冻结),并于30分钟内用完,30分钟内未用完的应废弃,不得提前大量将疫苗溶解成液体等待接种。

应备有肾上腺素等药物,以供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时急救用。接受注射者在注射后应在现场观察至少30分钟。

(四)接种登记

除统一登记外,应将本次接种记录登记到接种证上,供将来入托入学时查验。无证或未带接种证者,应做好记录,强化免疫结束后及时给予补证或补登。

对于麻疹疫苗常规免疫程序漏种的儿童,如本次强化免疫符合相应程序时间要求,可作为麻疹疫苗第1剂次或复种的剂次,记入常规免疫。如:18月龄以下儿童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接种可记为第1剂次,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仍需接种,并在18月龄后常规接种第2剂次;18月龄及以上儿童既往0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1剂次,6个月后可安排第2剂次常规接种,既往1剂次者,强化免疫可记为第2剂次。

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监测与处理

在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过程中,一旦发现AEFI,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和《壮族自治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进行报告、调查、诊断和鉴定。

七、督导评估

县卫生局抽调责任心强和业务精通的人员开展专项督导,保证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1名以上上级派出的督导员。督导内容要覆盖当地强化免疫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强化免疫接种完成后,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开展强化免疫接种率快速评估。县级自评估在接种完成后3天内开展。市级抽查评估在接种完成后的7天内开展。每个县抽查2个乡镇和县城1个集贸市场,每个点抽查30名总共90名目标儿童。对接种率不达标的,要在3天内完成查漏补种工作,并将评估结果全市通报。

第七篇:中医科学文化节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为指导,推动中医适宜技术广泛应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市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活动主题

以“弘扬中华文化,宣传中医科学”为主题,打造“崇华中医”品牌,开展国医大师讲习班、“漓江论道”、百名中医拜师仪式及广场中医文化宣传周等活动,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扩大中医药事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影响力。

三、组织领导

成立市卫生局首届中医科学文化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四、有关要求

(一)各市直医院要高度重视首届中医科学文化节的筹备工作,由院长挂帅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二)各市直医院根据项目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抽调得力人员,加大工作力度,推动筹备工作顺利开展。

(三)各县卫生局要根据市卫生局的活动方案,制定各县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严密组织、认真实施。除积极参与全市的活动外,各县还应根据本县具体情况,开展“三个一”活动,即:一场大型义诊宣传活动、一个中医大讲坛活动、一次评选基层优秀中医师和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等活动。

(四)市卫生局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要加强与筹办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筹备工作和活动顺利进行。

(五)本次中医科学文化节活动结束后,由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