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素质教育双高指导方案

时间:2022-04-23 09:57:00

教育局素质教育双高指导方案

根据《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质量效益双高”工程的决定》,结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和课堂改革,满足多元需求,打造优势特色,提高质量效益。实施素质教育要有新思路,提高教育质量要有新方式,深化课程改革要有新境界,加强教研创新要有新力度,促进学生发展要有新举措。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位教师,上好每一堂课,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扎扎实实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任务

1、建立并完善以县为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2013年前,*区、*市、*县建立起以县为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2014年,*区、*市、*县建立起以县为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十二五”末,全市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模型。

2、建立并完善基础教育质量检测监控体系。2012年建立数字化网上阅卷和质量分析系统,实现网上阅卷,计算机自动管理和有效质量控制。2013年各学校建立“课堂检测——单元检测——期中期末检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学生档案数据库。“十二五”末,积极探索建立新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加强底线评价,包括规范办学、办学条件合格、开齐开足课程;二是加强绩效评价,包括强化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特色办学评价、学生课业负担评价等;三是加强办学实力综合评价,像潍坊市正在开展的五星级学校评价等;四是加强办学满意度评价,包括教师职业幸福指数、办学满意度评价等。

3、加快推进特色学校创建。2011年,创建100所学生喜欢的学校;2012年,完成小学“双百示范校”建设活动,建设100所教学标准化学校,100所特色鲜明学校。初中“双50强发展提高”创建活动,建设特色发展50强学校,教学创新50强学校。高中“双十”创建活动,建设10所实施课程改革示范学校,破解制约普通高中发展的10个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十二五”末,建设一大批特色鲜明学校。

4、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分层次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高中、初中和小学不同层次学校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分层管理,分类推进,把工作重点放在二、三层次,各项政策、措施更加有利于二、三层次学校的改革发展,积极探索缩小层次差距的有效策略,加强动态管理,促进同学段学校协调均衡发展。重点研究小规模(每年级一个教学班或10名教师以下学校)农村小学办学水平提升的途径,探索用多元化策略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均衡、特色彰显的均衡发展之路。

5、努力构建“家校共育”素质教育工作机制。2011年培训20万家长,“十二五”期间将全市家长培训一遍。2012年,启动各学段起始年级学生理想信念和习惯养成专题培训,“十二五”末,完成起始和毕业年级的专题培训。2012年启动教师学生学习习惯能力建设专题培训,“十二五”末,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训。

6、积极推进教育质量增长方式的转变。新形势下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转变质量的增长方式,核心是教学结构重建。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素质结构,班级结构决定着学生的个性特长,课堂结构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师生结构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重点在调整和重建课程、班级、课堂和师生等四个教学结构上作大文章,这是教育质量从外延增长转入内涵增长轨道的实质性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工作策略

1、“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策略。每所中小学、幼儿园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项目,形成特色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找到办学的优势和突破口,培养特色教师、特色教研组、特色学生,形成独特的学校个性特征。

2、“一段一模、一科一题”的教研工作策略。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确立各具特色的主流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切实达到“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现出来”的理想效果;形成由市、县学科教研员牵头组织的每个学科的主导性研究课题,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将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力求尽快转化为教学效益,切实带动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3、“一师一格”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每位教师都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理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风格、特点、模式,通过教学锻炼,努力达到教学风格“入格、定格、出格”的目标,形成自己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特色。

4、“一生一长”的学生成长策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在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校本课程、兴趣小组,组织丰富的活动,为学生搭建特长发展的平台,引导他们逐步形成和发展既有益于自身又有益于社会的终生发展所需的爱好特长。

5、“低重心运行”的质量控制策略。降低教学难度、作业难度和考试难度,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尤其要关注班级后20名学生的成绩,每次质量检测使80%以上的学生都取得良好以上的成绩。

6、“分层管理、分类推进”的学校管理策略。将小学、初中、高中根据办学规模、条件、效益、发展状况等分成三个层次,制定每个层次的年度考核标准,实行升降级动态管理,工作重心放在二、三层次,促进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均衡发展目标。

7、“现场推动工作”的行动策略。按照哪里有现场哪里就是会场的原则,每年组织10次以上主题鲜明、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现场会议,通过现场推动重点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依据。

1、小学以“打基础,重养成,防分化”为目标,以优秀率和合格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使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文化科学知识,具备最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

2、初中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为突破口,以学生学业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为主要评价依据,使初中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科学的态度和习惯、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3、普通高中要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建立各学段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

1、建立多层次的学校质量目标及标准。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目标,如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目标、课堂质量管理的目标、学校管理目标、后勤服务目标等。明确质量标准,包括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质量标准、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标准、后勤人员的工作质量标准等。通过各项质量标准的制定,使全体人员明确各自在质量改进过程中的职责。

2、建立并完善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监控体系。建立数字化网上阅卷和质量分析系统,实现网上阅卷、计算机自动管理和有效质量控制。教育质量分析与检测由分数分析转移到教学和考试内容的分析上来。强化考试的反馈矫正功能,建立考试监测后分析到每个学生的教学反馈矫正系统,重点关注班级后20名学生的学习状况。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监督各项监控措施的落实,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学校要成立相应机构,建立相应的制度,如上课制度、备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辅导制度、考试制度、监督制度等,切实保障该体系的有效运行。

(三)全面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

1、积极探索“让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的机制、途径与方法。对教师的发展目标进行阶段性分解,逐项达标过关,让每一位教师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阶段性发展;根据教师的科研能力,为每一位教师选择不同的科研课题,以课题带动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教学能手、优质课等评选活动的评选机制,使其更加公平、公正、科学、合理,以评选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2、加强交流与研讨,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继续加强常规教研,积极推进网络教研,广泛开展教学大比武活动,给教师成长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平台。

(四)推动网络平台的发展与应用。

1、大力推进网络教研平台体系建设。坚持“以网络教研为提升,网站平台为基础,学科主页为阵地”的发展策略,继续完善教研网、教师远程培训网,提升网站的功能。坚持“以评促建”的策略,促进学校教学网站建设和教师博客建设。

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技术支持作用。加大“网上课堂”建设力度,形成跨校共享机制,使一些学有所需的学生不受时空限制,通过网上平台获得他们所喜欢的课程、课堂,走近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继续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提高网上教学资源开放互动的质量。一方面以各学科教研员为版主的学科教研网汇总各学科资源,另一方面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使资源建设呈现生态化的良好态势。

(五)认真组织好“十二五”期间的几项重点主题活动。

1、努力构建“家校共育”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十二五”期间将全市基础教育段家长培训一遍,启动学生和教师专题培训。城区学校推广“在线班级”的家校共育方式,实现家校全天候立体沟通。所有中小学探索家长义工、义教的方式,实现家校共建校本课程的机制。

2、认真组织好“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主题活动。设置学生喜欢的课程,构建学生喜欢的课堂,培养学生喜欢的教师,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学生喜欢的环境。市、县每年评选一批学生喜欢的学校,“十二五”末,所有中小学都要达到学生喜欢学校的基本要求。

3、全面开展“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探索。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课堂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积极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落实好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监督机制,发挥好教师对课堂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反馈调节作用。

(六)建立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工作机制。

1、进一步完善联片教研制度。通过行政推动,结合实际,建立区片教研网络,县市区教研员包片,从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实行“实践——反思——实践”的活动模式,把联片教研实施与学校及教师考核、评估结合起来,做到责任明确,人人参与,提高研训效益。

2、进一步完善干部轮岗、交流、挂职制度。城区中层以上干部到薄弱学校挂实职,城区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薄弱学校相关人员到对应学校挂职,实现双向交流,挂职或支教期满考核优秀者晋级评选优先考虑。

3、完善市、县教研人员联系薄弱学校制度。教研员要指导学校规划和计划的制定,协助学校确立恰当的目标定位和重要工作措施。要指导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提高联系学校课程整体实施能力,并在某些关键点进行突破,培植特色。加强对联系学校的教学指导及教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要重点培养青年教师。

(七)建立和完善提高质量效益的长效工作机制。

1、分工协作,形成全员参与“双高工程”的氛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校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确定各自的工作重点,切实做到有目标、有举措、有考核、有奖惩,实行量化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2、推进“双高工程”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建设。全市中小学树立“双高工程”的共同价值取向,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不断调整完善建设标准,使“双高工程”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推动“双高工程”不断走向长效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