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税局法治建设实施方案

时间:2022-01-10 09:12:48

地税局法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法治建设的总体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原则,落实省局“依法治税、信息管税、服务兴税、人才强税、廉洁从税”要求,以提高税收执法队伍素质为基础,以完善税收执法责任制为抓手,以规范健全执法机制为保障,以高效优质服务为依托,积极推进法治地税建设,努力打造法治型、服务型、效能型地税机关,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法治单位创建活动的开展,基本实现制度建设、行政决策、行政执法、执法监督、税收保障和行政管理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具体目标是:

(一)税收法治理念牢固树立,以“法治”为基本内涵之一的地税核心价值文化体系基本形成;

(二)制度建设规范有序,规范性文件制定和管理符合法定程序,制度质量明显提高;

(三)决策机制更加完善,决策程序更加规范,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

(四)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效能明显提高,权责明确、行为规范、运转顺畅、执行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五)监督机制严密有力,以地方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为核心,多层次、全方位的行政执法监督体系基本形成;

(六)税收保障显著改善,社会综合治税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纳税人的税法遵从意识明显提高。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3月份)。召开法治地税建设动员大会,全面启动创建活动,建立法治单位创建专栏;制作宣传标语和宣传展牌;明确工作目标,研究工作措施,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创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

(二)工作实施阶段(2013年4月—10月份)按“全省法治地税建设指标体系”和“全省地税系统法治单位创建考评标准”逐项落实,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工作质量;各责任部门针对目标责任,积极开展自查,确定分阶段工作目标,强化宣传培训,完善落实各项行政执法制度;适时组织各责任部门召开工作情况汇报会、总结交流经验,对创建活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及时向市局市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法制部门报告创建工作情况。

(三)工作验收阶段(2013年11月份)各责任部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收集整理法治地税建设工作资料,总结法治地税建设成果,提交工作报告。市局领导小组进行综合考评,形成法治地税建设工作报告,向市法制部门和市局报告,迎接上级组织验收。

四、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税收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税收法治理念

1、制定“六五”普法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专门普法工作人员,每年在媒体上集中开展一次以上的税收法制宣传活动,建立对外公开的普法网页。

2、认真开展税收宣传月、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创新活动方式,开展源泉普法、法律“六进(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等多种形式的税法宣传活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宣传效果。为地税部门开展税收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法律知识培训考试,每年党组中心组安排学法至少2次以上、领导干部法制讲座至少2次以上,安排干部集中学法时间不得低于40小时,每个干部写学法心得至少2篇以上,组织开展依法行政培训班,每次不少于2天,全年累计不少于15天,每年组织一至二次法律知识考试,考试合格率达95%,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干部队伍法律素质。

4、进一步深化地税文化建设,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弘扬地税精神,逐步建立“忠诚、敬业、责任、敬畏、廉洁”的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地税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制度建设程序

1、加强税收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坚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紧密结合地税实际,围绕规范管理、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勤政廉洁、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课题,认真开展制度调研和制度建设,确保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高制度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为税收管理提供法制制度保障。

2、严格遵守规范性文件制定权限。制定地方税收规范性文件符合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不违法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行政权力,不违法增加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义务。

3、实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制度。认真落实《省地方税收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实施办法》,做好地方税收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查、审批、公布、备案、监督和解释工作。拟制发的地方税收规范性文件事前要由法制机构(税收法制岗)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审查或审查未通过的不得。

4、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县以上地方税务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后,自之日起15日内报上一级地方税务机关和当地政府备案。备案机关在规定时间内对报备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发现问题的,通知制定机关进行修改或撤销,在规定期限内未修改或撤销的,由备案机关作出决定予以撤销。

5、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县以上地方税务机关制定地方税收规范性文件以“号”发文字号,并标明有效期。有效期最长不超过5年,未明确有效期的,其有效期为2年,期满后自动失效,仍需继续执行的,按照规定程序重新公布实施。

6、建立规范性文件评估和清理制度。地方税收规范性文件施行后,制定机关要对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分析评估。每2年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清理;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出台后,要及时进行专项清理。对与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规范性文件相抵触或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要予以修改或者废止,及时纠正违法或不当的抽象行政行为。清理工作结束后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三)健全行政决策机制,规范行政决策程序

1、健全内部行政决策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认真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坚决贯彻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务院文件规定。健全内部决策规则,完善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和各类专题会议的议事和决策规则。对事关纳税人切身利益、地税事业发展规划和重大人、财、物的决策事项,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进行论证,集体讨论决定,做到程序规范,过程民主,结果公正,杜绝擅权专断、滥用权力。

2、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经党组集体研究决定。建立健全党务公开、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以及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维护党员民主权利。

3、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作出重大行政决策,事前可由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合法性论证。建立行政决策跟踪评估制度,作出的重大行政决策实施后,定期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和评估,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行政决策,提高决策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操作性。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超越法定权限、违反法定程序的决策行为,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进行追究,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4、注重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人才强税”工程建设,盘活人力资源,充分调动各个年龄层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发队伍活力。

5、提高科学理财水平。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机制,规范财务管理行为,严格财经纪律。严格财务支出手续和程序,严格各项费用支出标准的审批权限,加大基本建设项目、大宗物品采购审计力度,加强专项经费管理,促进财务管理行为的规范化。

6、建立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积极预防和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1、合理界定各科室局职能,避免职能交叉和重叠,提高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运行效率。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各环节的职能分工,完善内部执法体制,疏通执法链条,防止发生多头执法、交叉执法和执法缺位等问题。按上级要求组织税务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考试,没有取得执法资格证件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活动。

2、优化纳税服务管理。整合税收征管流程,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降低税收征纳成本;加大纳税服务工作力度,健全和完善税法宣传、纳税咨询、办税服务、权益保护等一系列纳税服务制度,推进自助办税和涉税事项同城通办,完善网上办税服务系统,逐步满足纳税人网上咨询、认证、申报、缴款等办税需求。

3、清理规范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事项管理。严格按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实施行政许可,加强行政许可档案管理。完善行政审批管理规范,明确审批工作流程,严格按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办理行政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4、规范行政处罚行为。按照处罚法定、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细化和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种类、情节的税务行政违法行为,制定公平、公正的处罚标准,增强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建立行政处罚案件评查制度,定期开展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评查,提高办案质量和水平。

5、加大涉税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密防范和依法查处各类税收违法案件,按照分级分类检查管理办法,深入开展重点税源企业税收检查,积极推行稽查约谈、查前辅导、自查补报。以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税收专项整治活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打击制售假发票和非法代开发票专项整治活动,建立遏制发票违法犯罪行为的长效机制。

6、健全重大执法事项决策机制。对行政权力比较集中,执法风险相对较大的重大事项进行分解,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流程,实施集体决策、过程控制,建立健全减免税管理制度,规范减免税审批和备案管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执行减免税集体审议制度、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制度、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制度。

(五)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行政行为监督

1、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健全市局政务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及时编制、更新、公布相关信息,准确界定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不予公开的信息的范围。属于主动公开的信息,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方式和程序进行公开,确保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对依申请公开的信息,要按照规定程序做好受理、办理、答复工作,坚决杜绝政务信息公开行政不作为行为。

2、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信访条例》,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妥善处理来信来访。畅通信访渠道,向社会公开信访工作机构的通信地址、电子信箱、投诉电话,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间要求做好信访事项的受理、办理、答复、督办、复查、复核等各环节工作。

3、强化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行政复议纠正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畅通行政复议渠道,及时受理行政复议案件,努力把行政争议化解在地方税务机关、化解在初发阶段。严格依法处理行政复议答辩工作,提高行政复议答辩质量,严格履行行政复议决定。

4、组织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建立税务稽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税收减免等档案管理制度,确定归档标准,统一规范管理。对行政执法档案定期组织评查,积极参与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

5、认真开展税收执法检查。建立税收执法日常检查、专项检查、年度检查相结合的税收检查机制,按照上一级地方税务机关部署、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年度检点,制定检查方案,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对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改进和完善的措施,及时督促整改,并对相关责任人追究执法过错责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6、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实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加强评议考核,严格按规定追究过错责任。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体系,逐步扩大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覆盖范围。按上级统一要求将日常税收执法活动纳入信息平台管理,实现全程监控、自动预警和实时考核,逐步建立起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人工考核为辅的考核模式。

7、加强对行政管理权的监督。以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透明化。充分发挥纪检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干部任用、财务管理等事项的监督检查,坚决遏制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保障各项规章制度、全局性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

8、主动接受外部监督。一是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提案回复率达100%,满意率达95%以上,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检查法治建设,每2年1次;二是自觉接受行政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专门监督,履行其监督决定;三是自觉接受司法监督,积极出庭应诉,履行人民法院的生效判决和裁定;四是注重接受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主动采取多种形式为各种监督提供途径和平台,对各方监督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依法处理。对社会影响较大的问题,及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9、加强党内监督,一是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机制、廉政教育防范机制、审计权力约束机制、公平择人用人机制、廉政监督制约机制以及廉政责任机制,形成规范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二是建立并落实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述职述廉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谈话诫勉制度。三是对于上一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形成正式整改报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六)加大税收保障力度,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1、落实《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协作,在政府主导下,建立社会综合治税、协税(费)护税(费)机制。

2、健全部门协作制度。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沟通,结合地税征管需要和各部门工作特点,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委托制度、发票监管制度,并设计适应不同需要的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利用政府政务信息系统,搭建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网络互通,实现与各部门涉税信息的即时传递。对受客观条件制约、无法实现信息网络传递的地方或单位,要制定信息共享制度,进行纸质资料的传递。

4、积极拓展网络服务水平。积极推广网上办税系统运用,力争将所有符合条件的纳税人都纳入网上办税范围,充分发挥网络办税优势,建立互联网纳税服务手段,安排专人受理纳税人政策、工作流程、业务办理进度等咨询事项的回复,提供与纳税人及时沟通、高效解决的互动平台。

5、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纳税人合理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为目的,广泛汇集和科学分析纳税人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需求与服务对接。健全纳税人权益维护机制,畅通诉求沟通渠道,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完善纳税信用评定标准和管理机制,推进纳税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持续不断的优化和改进自身服务,赢得纳税人信任和支持,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6、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使税收工作在增强政府的调控能力,促进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调整好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加大政策研究力度,努力提高运用税收政策手段扶持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一方面,在积极落实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时,进一步了解掌握影响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的环节和主要问题,不断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谋划措施和办法,从政策扶持上为经济发展、改善经济软环境开绿灯。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研究制定好支持和促进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定,为助推经济发展作贡献。

(七)加强外部联系与沟通,扩大影响力

在法治地税建设工作中,要加大与市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的联系,积极参与其举办的各种会议和活动,邀请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法治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要及时向上级机关报送法治建设工作方案、普法工作总结,每年上报法治建设信息材料不得少于3篇。每年年底要向市局和市法制部门报送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法治单位创建工作,是全面落实《法治建设纲要》和省局《关于推进法治地税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重要工作,是实施“依法治税、信息管税、服务兴税、人才强税、廉洁从税”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全局工作水平全面提高的难得机遇,全局上下应将法治单位创建工作作为今年重要工作,全员参与,争创佳绩。为强化创建领导,市局成立法治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市局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分管领导负责日常工作,各科室局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挂靠税费服务科,负责法治单位创建工作具体事项的推行和落实。

(二)统筹兼顾,协调推进

法治单位创建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重在创建,贵在坚持,难在协调,各科室局要树立大局意识,明确具体工作人员,认真执行创建任务安排,落实创建活动措施,积极组织和安排好创建的各项工作,使创建工作能按时协调推进。

(三)强化执行,注重实效

法治单位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全局工作的各个方面,各责任部门要按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将工作逐项落实。同时要围绕创建工作要求,抓住依法行政中的薄弱环节,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税收执法中的突出问题。要加强与市局法规科的联系,主动汇报工作,积极接受检查指导,认真改正存在的问题,确保创建活动取得实效,促进税收执法质量的全面提升。

(四)制定标准,强化考核

各责任部门要对照创建标准和主要工作任务,逐项抓好落实,制定细化的工作任务和时间要求报送市局法治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监察考评科严格按创建实施方案和各责任部门报送的工作内容进行考评,对考评未达到要求的责任部门,除责令对照标准,限时彻底整改外,将严格追究责任部门负责人及当事人的责任。

(五)完善机制,着眼长效

法治地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不可存在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各科室局要树立长期开展法治建设的工作思路,在法治建设中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将法治地税建设不断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