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提高教学建议

时间:2022-06-19 05:26:00

区提高教学建议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意见>的通知》精神,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意见》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推动全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1、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到2015年,中小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创新取得明显进步,学校教学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2、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按照《省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知识,使教育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变教育教学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现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坚决摒弃单一的应试教育。加快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构建现代课堂教学新模式。

3、教学评价更加科学。以“减负提质”为目标,狠抓“八个严控”,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中小学质量评估方案》,发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评价功能,建立健全评价内容多元、主体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及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对中小学教育质量和中小学生德、智、体、美等受教育状况进行监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4、师资素质整体提高。教师队伍总量逐年增加,年龄、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及配置趋于合理,敬业精神明显增强,教学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明显提高、教师“从教、乐教、爱教”及生活的幸福感明显增强。到2015年,全区各类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5%。小学教师本科学历达30%以上,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不低于10%。

5、学校特色基本形成。通过特色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格局,形成具有符合实际和先进教育理念的学校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推动教育品质发展。争取2015年全区90%左右的学校达到学校特色要求,30%左右的学校成为特色学校,2所以上学校成为全市有影响的特色学校,1所以上学校成为全省有影响的特色学校。

6、办学效益稳步增长。通过五年左右努力,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善、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社会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城区、城乡、校际之间差距逐步缩小,择校问题、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基本缓解。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增强,全区教育综合实力处于全省前列。

二、重点工作

(一)改革评价机制,构建科学考评体系。

1、完善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方案。以小学、初中国家课程方案的落实和监测考试成绩、普通高考成绩等为主要指标,进一步完善《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价。

2、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制定《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细则》,开展由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注重学生成长过程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

3、完善《中小学校长绩效考核方案》。完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点的年度工作考核和任期目标考核办法,把教育质量作为奖惩和任免校长的重要依据,实行教育质量年度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4、完善学校年度工作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区中小学年度工作考核办法》,实行综合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二)建立培训长效机制,提高两支队伍素质。

1、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三爱”主题教育,出台《区关于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不断丰富师德建设的内容,实现全区师德建设工作常规化、制度化、科学化。

2、建立教师继续教育长效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制定培训计划,围绕“强化能力、提升素质、决战课堂、提高质量”总体目标,以“一德四新”为主要内容,以农村教师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为引领,以“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计划”和市级培训为抓手,以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为基础,开展全员培训和专项培训;深入开展学历提升、骨干教师、农村教师素质提升、班主任远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等各类培训;制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将信息技术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教师熟练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城区达到85%以上;出台《区首席班主任评选与管理暂行办法》,提升班主任素质;强化新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力度,树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良好教师形象。

3、建立教师业务考试制度。深入实施《市区教师业务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坚持暑期教师业务考试制度,以考促学、以考促培,不断创新考试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以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4、建立校长培训长效机制。严格按照省市的相关要求,制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计划,创新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扎实开展校长后备干部队伍培训、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校长管理能力提高培训等常规培训;建立校长挂职学习制度,定期选派乡镇学校到城区学校挂职学习、定期选派校长到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5、建全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建立健全省、市、区、学区(校)四级骨干教师队伍体系,完善骨干教师选拔培训及考核制度,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较强业务能力、较新教育观念,在课程改革实验与培训中能起带头作用的省、市、区级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和示范作用,明确“以老带新”和“结对帮扶”任务。落实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评优选先的优先政策。

(三)切实抓好各项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的规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0%达到省颁标准,到2020年全部达到省颁标准。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等义务教育重大投资项目,提高农村寄宿学生义务教育保障水平。

2、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以门户网站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各级学校局域网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每年投入500万元,以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为重点,三年内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全面建成校园网或局域网,城区学校实现网络环境下“班班通”,并建设成电子白板环境下的视频录播教室。乡镇中心学校配齐多媒体设备,5年实现网络环境下的“班班通”,8年内逐步实现片区学校以上每个教学班都能开展多媒体教学,城区、镇中心校、村校逐步达到省级一、二、三级标准。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城区学校信息技术课生机比达到1:1,镇乡学校不高于2:1。积极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推进综合电子政务管理平台和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建设。3年内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库与运行平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库与应用系统,健全教育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

3、加快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扩大区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基地覆盖范围,5年内覆盖片区校以上学校。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研发骨干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资源研究、规划、开发、应用体系。依托教育资源网,建设内容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学习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一批具有特色的网络精品课程和课件。城区学校建成数字资源库、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镇乡学校逐步建成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库。探索形成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体制和机制。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融合,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教育模式,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4、深入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名师工程”考评体系,健全骨干教师培训培养机制,积极组织各层次骨干教师推评工作,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扎实开展“青蓝工程”,促进青年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5、大力开展特色学校建设。以《区特色学校建设实施意见》为统领,成立具有指导能力和水平的特色学校建设专家指导小组;丰富和完善特色建设的有效路径和方法,继续通过专项督导、评估验收、一对一定点指导、深入学校调研、召开现场会、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指导学校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建立特色发展的理论模型,用“2+3精品建设”与“普遍建设”模式,选取有代表性的3所小学和2所初级中学,着力打造成特色学校建设的品牌学校,点面结合,分片区组团打造特色,整体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创建一批教育理念先进、管理模式科学、师生素质优良、学生个性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特色学校,形成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有效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

6、着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制定《关于推进“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分步实施,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完善评价机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培训力度,继续开展教学视导,组织各层面、各学科“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研讨会,围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建设,深入推进校本教研,开展全员校本培训,鼓励教师自我研修;指导各校建立健全学科中心教研组、备课组,着力解决小规模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困难的实际问题;加大学科教研组长培训,切实组织好集体备课;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案、课例、课件评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发挥学科分会作用,组织研讨、观摩、讲座到镇、校,促进农村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7、继续抓好“三室”建设。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意见(试行)》要求,加大实验教学及实验室管理。狠抓实验教师培训,开展区级实验教学教研活动,举办全区实验教师技能大赛、优质课比赛、中小学生实验技能大赛。组织开展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及图书管理专项督查,努力落实“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要求,促进实验教学及“三室”管理规范有效,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有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8、认真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建设。推动阳光体育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进一步督促指导学校开展“1+X”体育活动,使“体育大课间”活动常态化,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将学生专项体育训练队组建训练纳入学校常规;加快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加大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资助,开展中小学生航模比赛;组织学生书画比赛,开展校歌合唱比赛、校徽设计评比、校园风貌摄影大赛等活动。定期举办“校园之声”文化艺术节,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拓宽师生展示才艺和特长的平台。

9、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为适应未来教育发展需要,各级各类学校要高起点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到2015年,初步建立以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学校课程、学校教学、教师发展、校园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文化建设新模式,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核心,不断培养师生的学校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性,全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以文化的力量推进质量快速提高。

10、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改革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摒弃“假、大、空、远”,倡导“近、小、活、实、主、新”等德育教育方式,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在中小学校广泛深入开展“五好”教育,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各族人民好、伟大祖国好的时代主旋律;在中小学认真开展“文明六在”(文明在我心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身上、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笔下)活动,提升中小学生文明素质;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法制教育,培养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从根本上扭转中小学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缺失的状况。

11、积极探索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探索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形成政府投入、社会投资、多方捐赠的多元投入机制,积极开发利用学校所在地区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活动场地。到2015年,力争区内至少有一所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经济实用、功能配套的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综合实践基地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要面向广大未成年人开放,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基地要坚持公益性质,突出社会效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四)创新管理体制,不断激发提高教育质量的原动力。

1、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充满活力的中小学办学体制,采取招商引资、独资办学、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兴办普通中小学,重点支持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中小学教育新格局。

2、深化公办学校办学模式改革。在部分公办学校推行合作办学改革,探索两种办学模式试点,即强校引领、法人不变、编制不变、师资互派、资源共享、捆绑考核的盟校办学模式,以强并弱、资源整合、班子重组、交融发展的兼并式办学模式,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后勤保障制度改革和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学校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相关大专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和引进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

3、建立完善学校结对帮扶制度。建立与区外学校“结对”机制,从高中到小学选择部分学校与区外名校“结对”,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建立城区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制度,深入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和“城区教师支援农村学校”活动。定目标、定措施、定期限、定奖罚,并实行捆绑考核,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积极探索城乡教师均衡配置的新途径,通过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城乡教师双向对口换岗任教、城乡学校互派校长交流挂职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学校尽快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城乡学校共同进步,均衡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要职责,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把教育质量的提高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政绩考核范围。

(二)健全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全额保障制度,积极争取并统筹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均衡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加大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加大体育运动场馆建设和体育艺术设施设备投入,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问题,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坚决纠正截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和学校资源等行为。

(三)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大力营造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要关心教育,努力为学校和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宣传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教育系统先进事迹和发展成果。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涉及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事项,要主动配合,简化程序,减免费用。城镇社区和农村文化体育设施要向学生免费开放。综治、公安、教育、文化、工商、环保、卫生等部门要紧密协作,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校门口摆摊设点、交通秩序混乱、治安状况不良、噪音污染、黑网吧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干扰教学和危害师生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大力倡导家庭文明生活,加强家庭教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为中小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未经教育行政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到学校乱检查和随意动用师生参加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

(四)强化督导和问责。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完善区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突出督政,强化督学。每年对镇(街)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一次,并将督导结论以适当的形式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各职能部门和镇(街)要全面履行教育工作职责。区委、区政府将对部门、镇(街)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实行严格问责,对履职不力甚至造成失误的将严肃追究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