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若干意见

时间:2022-06-11 09:01:00

县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若干意见

为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切实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的通知》(办发〔〕63号)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办函〔〕77号)精神,现就我县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和医德医风建设

(一)医院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重要场所,医院、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正当权益应受法律保护。医疗服务行业又是服务群众的窗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服务看社风、政风,看行业作风,看政府形象,看社会是否公平和谐。卫生主管部门要把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对医疗机构的指导与监管,积极推行医疗信息公开,完善医疗机构评价制度,对管理混乱、事故频发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要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二)各医疗机构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加强与患者及其亲属的沟通交流,积极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制定《医疗纠纷的防范处理预案》,做好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沟通工作。结合《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通过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突出抓好医疗告知、临床督导、病历规范、投诉管理、应急处置等薄弱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建立医疗纠纷责任制和医师不良行为记录制,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机制。加强对临床科室负责人岗前培训,开展医患沟通和医疗纠纷处理知识、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医疗机构自身应对医疗纠纷的能力。

(三)医务人员要文明行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恪守职业道德,坚决抵制行业不正之风。要进行换位思考,充分尊重患者,给予患者及其亲属更多的人文关怀。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操作规程,规范执业行为。严禁个别医务人员利用医疗纠纷挑拨离间,激化矛盾,谋取私利。

二、引导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

(一)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就医观念。加强医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普及,明确患者的权利和义务。要积极提倡尊重医务工作者劳动、知恩报德的道德风尚,反对漠视医务工作者奉献、以怨报德的行为;提倡科学文明的就医观,反对包治百病的认知观;提倡尊重他人、讲求道义的社会公德,反对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提倡依法、依规处理医疗纠纷,反对采取非正常手段追求高额索赔。

(二)规范患者文明就医行为。制定文明就医公约,明确告知患者及其亲属不得在医疗机构寻衅滋事、故意损坏财物;不得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不得非法占用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拉横幅、设灵堂、散发传单、堵塞交通;不得将尸体滞留在正常医疗和工作场所(医疗机构要设置尸体暂时停放场所);不得抢夺医疗文件和相关医疗证物;不得教唆他人、组织及带头扰乱医疗秩序。坚决打击报复伤害医务人员,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

(一)规范医疗纠纷处理程序。发生医疗纠纷必须坚持依照法律法规处理。可以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依法申请仲裁或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发生技术性争议的应申请医疗事故鉴定。为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各医疗机构要确定无鉴定赔偿的上限,明确患者要求赔偿金额一旦超过该上限必须进行医疗事故鉴定。

(二)建立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由县司法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建立由医学专家、患者代表、法律专家、心理学专家、退休医生、退休法官、新闻记者等组成的独立于医疗机构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

(三)促进医疗纠纷案件审理规范化。加强法院系统在审理医疗纠纷案件方面的判例交流,推广审理医疗纠纷案件的先进经验,不断改进医疗纠纷司法审判工作。

(四)积极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开展“同时推进患者医疗意外伤害险和强制医疗责任险”试点。探索开展基于医疗保险的医疗纠纷第三方管理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四、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环境

(一)加强领导。把做好医疗纠纷防范和化解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建立由卫生、公安、信访、财政、劳动保障、民政、司法、法院、民宗、维稳、精神文明建设等部门和单位组成的维护医疗秩序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系会议,通报医疗纠纷的发生和处理情况。

(二)密切配合。公安部门要把医疗机构纳入公共场所治安管理范畴,积极开展警医共建活动,切实保障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伤害医务人员、打砸抢烧医疗机构财物等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医闹”行为,促进患者及其亲属依法解决医疗纠纷,切实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民政、信访、卫生等部门要积极做好涉及医疗纠纷的来信、来访工作,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财政、卫生等部门要积极研究解决非正常医疗欠费问题,为医疗机构坚持“先抢救、后缴费”的原则、及时救治危重病人解除后顾之忧。新闻宣传部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对医疗战线的正面宣传力度,增进群众对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对涉及医疗机构的负面报道,要从严把关,避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