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工作意见

时间:2022-03-30 02:42:00

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工作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镇(街道)文化体育工作站和村(社区)文体活动室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公益性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基层人民群众开展文体活动的主要场所,在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各镇(街道)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完善阵地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少数地方文体基础设施落后,文体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活动内容不够丰富,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围绕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工作机制,构建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文化体育建设新格局。镇(街道)、村(社区)两级文体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各类文体资源合理利用,全区文体工作机制逐步理顺,文体活动更加丰富活跃,文明程度和群众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三、加强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主要任务

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以镇(街道)为主体,以村(社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文体设施和活动场所建设,构建完善的农村文化体育服务网络。

(一)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全民健身条例》、《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文化指标考核办法》和《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镇(街道)、村(社区)文体设施建设要达到以下标准:

1.各镇(街道)文化体育工作站应建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活动的区域,一般不设在镇(街道)政府办公场所内,文体站的选址、设计、功能安排等应征得区文体主管部门的同意,具体要求如下:

室内要求:建筑总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必须设置综合借阅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播放室、多功能活动室、体育健身房、综合展览室、老少活动室、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等7个功能室。

其中,综合借阅室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需设置藏书、阅览、电子阅览、借还岛等功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播放室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可兼做电影放映室、培训室、党员学习室、远程教育接收点等,实现资源共享;多功能活动室面积不低于90平方米,兼做舞蹈房,用于排练节目;体育健身房面积一般不低于100平方米,可设置室内乒乓球、健身房、室等;综合展览室可展示本地特色文化,兼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室。

室外要求:室外必须建文体活动广场,配备健身路径一套、篮球场(或排球、羽毛球场)一片、室外乒乓台若干、文体宣传画廊一个。

2.村(社区)文体活动室应建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于群众活动的区域,文体活动室的选址、设计、功能安排等应征得所在镇(街道)的同意,具体要求如下:

室内要求:建筑总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必须设置综合借阅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播放室、体育健身房、综合展览活动室、老少活动室等5个功能室。

其中,综合借阅室需设置藏书、阅览、电子阅览、借还岛等功能,有条件的可预留一定空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播放室可兼做电影放映室、培训室、党员学习室、远程教育接收点等,实现资源共享;体育健身房可设置室内乒乓球、健身房、室等;综合展览活动室可展示本地特色文化和开展相关活动。

室外要求:室外必须建面积不低于一片篮球场的文体活动广场(配备健身路径一套、篮球或羽毛球场一面、室外乒乓台若干、文体宣传画廊一个)。

各镇(街道)要坚持功能为主、资源共享的原则,严格标准,统筹规划,保证各类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要注重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得重复建设。要提倡与学校现有设施资源共享,实行整体规划,综合利用。因镇(街道)建设规划需拆除文体站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择地重建,同时,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并征得区文化体育主管部门同意,报区政府批准。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在广场文艺表演的基础上,组织实施“送演出、送电影、送图书、送展览、送健身”下乡活动。鼓励创作反映当代群众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老百姓题材文艺作品,倡导文明新风。

(三)着力培育农村特色文化。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民间工艺和民俗表演项目,深化特色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全面实现“一村(社区)一品”、“一镇(街道)多品”的特色文体培育目标,力争每个镇(街道)建成一个以上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文体项目。

(四)开展数字化文体信息服务。发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与文化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使各镇(街道)文化体育工作站和村(社区)文体活动室逐步具备提供数字化文体信息服务的能力。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以共建方式发展基层服务点。

(五)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方针,健全镇(街道)、村(社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和保护工作机制。各镇(街道)对辖区内的文物保护负总责,文体站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加强对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环境和优秀的乡土建筑。在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基础上,积极申报市级、省级、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研究制定项目保护具体方案。

(六)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属地管理。建立健全镇(街道)级文化市场管理机构,成立“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协助区文化市场管理部门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及监督工作,积极配合公安、工商等部门重点打击演出、娱乐、音像、书刊市场中的各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七)鼓励发展民办文体事业。通过民办公助和政策扶持,鼓励自办文体节,使群众成为文体建设的主体。支持群众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体育馆、游泳馆、文化室、图书室、书场和业余剧团,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八)加强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队伍建设。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文化队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文体站应实行职业资格制度、聘用制、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文体站站长由镇(街道)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应征求区文化体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加强文化队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教育培训,积极培育业余文体团队,发展一批业余文体辅导员,充分发挥他们在活跃文体、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文化体育建设的群众基础。

四、加强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组织保障

各镇(街道)要把文化体育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各地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确保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区政府成立推进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协调小组,具体负责全区各镇(街道)、村(社区)文体建设的组织实施协调工作。区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社会事业局,各镇(街道)要明确一名领导具体分管负责,并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镇(街道)要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总体建设规划,确保文体设施与新建居民小区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项目竣工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文化体育主管部门审查建设单位报送的竣工验收备案文件。

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不断提高用于镇(街道)、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的资金比例。文体站的建设、维修、日常运转和业务活动所需经费,应列入区、镇(街道)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不得随意核减或挪用。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经区协调小组综合考核评估合格的单位,实行以奖代补给予扶持。其中,达到文体设施建设标准的,扶贫村补助3万,其他村(社区)补助2万。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对农村文体事业的捐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