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十二五规划3篇

时间:2022-08-08 03:46:00

乡镇十二五规划3篇

乡镇十二五规划(一)

一、规划背景

党的十七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化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务院通过,将给县现代农业带来了跨跃式发展,县根据本县的实际,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即沿海地区重点打造高效渔业、设施渔业,水产品深加工产业带;204国道以西平原地区重点打造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出口创汇蔬菜基地以及沿历大公路、塔海线沿线优质粮产业带;西部丘陵重点打造经济林果、农业旅游产业带。

在这种情况下,镇根据本镇的农业发展特色,规划了本镇“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

二、规划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已通过。

县现代农业发展“三大产业带“的构想。

三、规划期限

(一)规划期限:2011年-2015年

(二)实施阶段:

1.全面启动阶段:2011年;

2.重点建设阶段:2012年;

3.全面铺开阶段:2013年;

4.整体推进阶段:2014年;

5.全面提升和基本实现阶段:2015年。

第一章镇现代农业态势分析

一、镇农业产业结构分析,镇农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畜禽业产值0.36亿元,林业产值1.38亿元,种植业产值0.92亿元,渔业产值0.64亿元,分别占总产值10.1%、41.8%、27.9%、19.4%。林业产值比重最大。

二、镇农业规模分析

1、种植业

1.1粮食生产

镇是县重要的粮食产区,主作物是稻麦,种植面积60838亩,总产量2.6万吨,总产值0.92亿元,全镇21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1.2花卉生产

镇是省命名的“花卉之乡”,花卉种植历史悠久,1982年大棚种植花卉,1998年日光温室种植花卉,高科技设施种植鲜切花,生产技术、设施条件、产量、效益较高。全镇发展鲜切花面积500亩,主要以马蹄莲、玫瑰、百合种植为主,非洲菊、勿忘我等配花为辅,总产值2400万元。花卉生产以店子村为中心向周边辐射。

1.3苗木生产

镇是周边县市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985年镇开始发展苗木花卉种植,迄今已有20多年的种植发展历史,目前全镇已发展花卉苗木3300亩,现有苗木花卉25个系列100多个品种,主要品种有中山杉、广玉兰、梅花、紫叶李、雪松、女贞、紫薇等。苗木年产值达1.2亿元。

2、畜禽养殖业

镇畜禽业主要是生猪养殖和貂狐养殖。生猪年出栏量在350万头,三禽128万羽,年产值0.36亿元,主要分布于马朱孟、仙丘铺、腾庄、寺后等村。

3、林业

镇林业品种丰富,以绿化苗木为主,品种达150余种,景观树效益可观,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4、渔业

渔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计划凭借县郊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垂钓,现在寺后村已进行了有效探索。

5、农产品加工业

镇农产品加工以肉制品加工为主,境内的昌泰食品年可生产肉制品256万吨,粉丝、酱醋、甜闷瓜生产企业发展迅猛。

三、镇农业产业需求分析

1、苗木市场极具竞争力

镇年产各类绿化苗木300余万株,有多支集种、养、销、护于一体的苗木专业队伍,是县内绿化工程的一支主力军,目前市场已逐步向周边县市拓展。随着苗木基地的进一步壮大,下一步集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高效生态园将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花卉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花卉生产、消费和贸易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亚洲已成为世界花卉主产区,占全球花卉总产值的53%。鲜切花亩效益达5万元,“一亩花百亩田”带动更多的群众从事花卉的种植和销售。我镇花卉种植历史悠久,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十分丰富,当地群众有养花赏花爱花的优良传统。今天,花卉已经成为镇的一大产业。从当前形势看,花卉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到,我镇有望基本实现花卉产业现代化,使我镇成为省内闻名的花卉生产镇。现正在积极招引种养客商,以外商促外销。

四、镇现代农业的发展条件

1、地理位置及交通情况

镇位于县郊,南连沙河镇,西邻门河镇,北与城头镇和赣马镇交界。总面积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亩,下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4.3万。

镇自然条件优越,青口河、朱稽河穿境而过,规划的小官湖鲜切花基地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地貌较为单一,景观位置重要。镇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距沿海高速公路出口仅5分钟的车程。青班、青抗、厉大三线贯穿全镇,并且与204、327国道连接。

2、气候条件

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带有大陆气

候特征。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年均降水量937毫米,平均气温

13.2℃,平均无霜期210天,光照充足,平均全年日照时数

2588.1小时。

3、土质情况

土质为河湖堆积物,土壤矿物质颗粒较细,以细沙粒为主,

含大量铁锰结核,土壤属黄沙土、湖黑土、黄土、沙黄土、包浆岭沙土、白浆土等。

4、基础设施较好

4.1全镇有电灌站8座,机井28口,35kv变电站1座;

4.2全镇有设施花卉800余亩,高效苗林基地12126亩;

4.3规模较大,没有规模就没有农业现代化。镇苗木基地面积广大,配套设施齐全。

5.具有现代农业雏形

5.1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每人管理2亩鲜切花温室大棚,50亩苗木园林;

5.2具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鲜切花基地亩产鲜切花48000朵,单体收益5万元;

5.3具有较高的资金利用率;

5.4具有较高的商品率,商品率高达95%以上;

5.5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成果贡献率达80%;

5.6具有较完善的组织,有苗木花卉协会引领,十二支苗木花卉专业队伍带动;

5.7具有较高的农民收入,苗木亩收入4万元以上,鲜切花亩收入5万元以上;

5.8达到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

乡镇十二五规划(二)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个主题,以及富民强镇、建设现代化新农村为总目标,精神再振奋、目标再加压、标杆再提升,负重俱进,跨越发展,主动融入市《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构建重工业园区和民营工业园区,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宜居化进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和特色经济,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主要目标任务和重点项目

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加快对重化工园区、民营工业园区的建设进度,着力培育新的工业园区、倾力打造工业重镇。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工业带动一、三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至201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其中工业投入不低于8亿元,gdp增长33%,达到7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

1、计划完成的几大重要的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00万元,内联客方到位资金1.8亿元,工业入库税金1100万元。

需完成的重点项目,其中农业项目1个,内容为小官湖鲜切花基地建设;工业项目4个,深圳合兴发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家居项目、南通市新峰工艺服饰有限公司投资2200万元的服装工艺项目、杭州客商李先生投资5000万元的纸浆包装罐项目、青岛客商邱孟国先生投资3000万元的塑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2个,分别为河滨商住区建设项目和商贸步行街项目。

2、“十二五”工业项目建设的重点工作

在未来的五年里,全镇将集中所有的力量,根据现有的优势和发展条件,明确定位,坚持市场化动作、企业化招商,全力打造的“三区四基”工程,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大突破。

“三区”:①产业集聚区。规划占地1000多亩的产业集聚区,到2015年确保工业投入16亿元,新上规模以上企业16个,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投资万元以上项目2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亿元以上项目2个,引进内资达20亿元。②民营工业园区。继续实行重点扶持政策,加大引导典化力度,强力推进民营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步伐,争取形成以机械、服装、药品生产、塑料制品、农副产业深加工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倾力打造新型民营工业园。③中心商业区。以东朱堵村为中心,镇区继续向东、向南扩张,形成占地3平方公里的中心商业区,到2015年,平均每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00家。

“四地”:①花卉苗木种植基地。镇是一个有着30多年的花卉种植历史,种类齐全,品种优良,以青班线、青抗线为主的精品花卉种植,形成了10000多亩的种植规模,产品主要为大、中、小、高、矮苗,赏花、果、叶品种,乔木、灌木、草本等11个品种100多个系列,花卉产业的兴起发展不仅满足了客户、城市亮化、道路绿化、家庭美化的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带动了我镇经济快速发展,到2015年,我镇的花卉苗木种植将在原来的10000亩基础实现0亩的种植规模,成为镇域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②废品拆旧基地。继续加大推进力度,重点扶持壮大望仙河拆旧业,通过政策引导,多轮驱动,扩大拆旧面,形成规模化发展趋势,到2015年,基地拥有废品拆旧专业户100家,其中大户10家,平均年创经济价值5600万元。人均增收450元。

③禽畜养殖基地。积极创优环境,在马朱孟村规划占地100亩,扶持农民发展鸡、鸭、鹅、猪、兰狐等经济动物规模化养殖,以此来带动农民的发家致富,到2015年,养殖基地养殖户将达到150家。

④竹编及稻草帘加工基地,一改寺后和岗尚村过去那种零散型加工,通过引导和采取有效措施,把零散加工户集中到规划区内,扩大加工规模,形成竹编和稻草帘加工基地,到2015年,基地将有加工专业户30家,年可纳税150万元。

乡镇十二五规划(三)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经济社会又稳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制定并实施好这一时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实现我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及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省,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发展概况

(一)人才队伍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健全完善人才队伍管理,营造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到2005年底,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8297人,其中:党政人才1593人,专业技术人才448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48人,中级职称1870人,初级职称2468人),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85人(含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66人,初级职称174人)其他各类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1433,人.与2000年相比,全县人才总量增加了1863人,年均增幅5.8%.现人才队伍中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1697人,整体素质显著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突出.据统计,除公检法司机关外,其他县直党政机关现有人才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24.7%,45~50岁的占17.1%,40~45岁的占28.9%,而35岁以下的仅占13%.小学教师50岁以上的占31.96%,其中高龄教师占20.29%.县直党政机关副科级以上干部占75.2%,科员只占17.4%.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总数的3.4%.教育和卫生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数的87.6%,而农业种养殖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不足2%.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各类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比较缺乏,整体素质偏低.全县81家规模企业(其中国有企业5家,民营企业76家)的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为736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仅80人,大专以上文化学历的只有171人,分别占总数的10.8%和23.2%,满足不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3,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全县尊重人才,激励人才积极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够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滞后,管理机制不活,分配上仍然存在"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卫生医疗单位和教育事业单位部分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工作责任心不强.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服从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主题,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培养实用人才和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为重点,以创新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和深化人事劳动制度改革为动力,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紧紧抓住引进,培养,用好人才资源三个环节,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稳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年,全县人才总量达到1.45万名,年均增长15%,每年增长1245名,基本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整体素质全面提升,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比例明显加大,人才的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才结构逐步优化,高层次人才,紧缺急需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的行业,产业分布相对合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逐步形成,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到2015年,全县党政人才队伍数量总体稳定为1500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90%以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60%以上.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业务素质达到《公务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到2015年,全县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00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提高到40%以上,45岁以下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接近1∶8.5∶12.5;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第三产业的比重控制在65%以内,适度增加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培养一批具有全市领先水平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学科技术带头人,科技教育拔尖人才,专业文艺人才;培养一批较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2015年,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500名以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普遍提高,管理现代企业,抵御风险,化解矛盾,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水平明显增强,优秀现代企业家明显增多.--到2015年,全县各类技能人才达到1500名.城乡新生劳动力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劳动预备制培训的比例达到80%以上.符合规定的下岗失业人员均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或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合格率达到90%以上,培训后的再就业率达到50%以上.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率达到50%以上.有创业愿望人员能得到相应的培训,创业成功率达到40%以上.--到2015年,农业农村实用人才达到5000名.通过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使每个村至少有1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性人才总量达到1500名以上,农产品经营人才达到1000名以上,种养能手达到1500名以上,加工,建筑等能工巧匠达到1000名以上.

(三)主要任务1.不断扩大人才规模.坚持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并重,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并重,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人才开发利用步伐,挖掘本地人才资源潜力,合理有效地利用本地人才资源.同时,切实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开展各类招才引智活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探索人才柔性引进机制,使人才的总量,质量逐步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切实加强党政机关和重点行业的人才配置监管,重点培育一批青年人才,逐步改变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才过分集中,分布不均,年龄老化的现状.根据各行业工作的特点,统筹开展各行业人才工作,不断优化各类人才的合理分布,以满足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3.切实加强人才能力建设.以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坚持"三支,两批"队伍一起抓,从整体上提高我县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加强党政人才的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政人才的依法执政能力,学习创新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市场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专业领头军;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实践能力建设,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特别要培养一批技师和高级技师;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致富能力建设,重点培养一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切实加强务工农民的专业技能培训.4.进一步创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出台人才工作政策,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盘活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逐步形成人人可以成才,人人尊重人才的工作环境.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各类优秀人才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县级人才市场建设,努力开拓农村人才市场,培育城乡一体化人才服务体系.实现市场优化配置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创造合理,有序,规范的人才流动环境;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努力为人才构建和谐,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三,"十二五期间人才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以加强能力建设为主线,加速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1.加强党政人才培养,提升执政能力.以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水平为核心,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办好县委党校(行政学校),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基地作用.根据国家《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能力建设的要求,大规模开展公务员培训工作,力争用五年时间对所有公务员轮训一遍,真正能让干部学以致用.鼓励公务员在职学历教育,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民主推荐等方式扩充科级后备干部队伍.积极实施公务员的初任,任职,更新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重视女干部,青年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坚持有计划地选派干部上挂,下挂和外派锻炼.建立健全选派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对一些工作任务较轻,科级干部较多的单位,在每年3月底前,由县委组织部按照本人申请,单位同意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情况安排20名科级干部到其他单位挂职锻炼1-2年,挂职锻炼人员的工资及年度奖金由原单位负责,其他福利待遇由挂职单位负责.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创新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短期学习培训和进修.全面落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覆盖面超过100%,继续教育与本人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工资晋升,年度考核等挂钩.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考察交流,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学科技术带头人.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围绕企业未来发展要求,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采取政府指导性培养和单位内部按需培养相结合,学历培训与专业进修相结合等形式,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培养.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市场拓展能力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4.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各类紧缺技能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逐步培养一批适应我县工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5.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升致富能力.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以及各类培训,教育基地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途径,大力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成为既懂经营,又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复合型人才.

(二)以吸纳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大人才引进力度6.利用政策优势引进人才.用足用好用活扶持政策,主动争取上级及相关部门对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惠政策.组织,人事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人才引进,培养的具体政策,创新引才,聚才的良好政策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各企事业单位要积极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为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7.发挥本地优势产业吸引人才.发挥我县经济发展相对优势,结合我县锻,铸造产业聚集的特点,有计划,成批量地引进人才.以培养和发展人才机制为载体,优化产业集聚功能,改变引才思路和方式,关注中西部人才走向,通过人才交流会,洽谈会,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各类急需人才.8.积极推行人才柔性引进.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更求所为,重其所酬"的招才引智新理念,采取聘用,借用,咨询,讲课,兼职,合作交流,人才租赁等形式灵活引进人才智力资源,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注重发挥籍在外人士的引导带动作用,探索建立籍在外优秀人才信息网,为我县企业联系与利用高级技术人才和最新技术建立联系渠道,为籍专家,学者报效家乡和回乡投资创业搭建平台.

(三)以制度改革为动力,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新机制9.深化党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新录用公务员一律坚持"凡进必考".每年计划申报15-20名编制用于招录公务员.切实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央"5+1"等法规性文件的落实,积极推行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部分科级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完善干部交流考核制度,健全县管后备干部管理制度.10.积极完善人事制度.大力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努力探索适合不同类型企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方式,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领域.按照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方向,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和完善人事服务的新形式和新功能.加强对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依法,有序流动.11.建立科学的人才考评机制.针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岗位要求,探索制定出分类分层次的人才考评标准,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考评指标体系,完善各类人才考评方法,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提高考评的科学性,确保人才考评的公开性,透明性,独立性,公正性.12.建立人才储备机制.针对我县部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建立人才储备机制.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每年从大专以上院校毕业生中择优选拔20名青年志愿者作为机关事业单位储备人才.储备人才统一由县人事局进行人事档案,实行计划外管理,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到人才储备库选用.青年志愿者与用人单位签订临时用工合同,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与被选用者共同协商,原则上不低于人事档案的基本工资.

(四)以激发创造潜能为目的,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措施13.加大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和人才投入优先的观念,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完善人才经费投入机制,设立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引进,开发和使用专项基金.积极拓宽人才投入渠道,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各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建立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定向培养财政补贴扶持制度,保障艰苦地区,特殊行业的人才需求.14.建立高层次人才奖励制度.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设立优秀拔尖人才政府专项津贴和县突出贡献人才奖,有计划地开展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评比奖励活动.县政府拿出10万元建立人才发展奖励基金.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单位和企业给予资金补助.15.完善人才各项福利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到实处.强化利益分配的激励约束机制,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稳步提高,逐步实现人才福利政策规范化.设立高层次人才保障基金,不断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关爱力度.对一些各时期各类人才要求比较迫切的事项,认真调查研究,及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切实加以解决.探索建立对在条件艰苦岗位,边远地区岗位工作的各类人才的保障机制,积极引导人才安心艰苦岗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