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工作计划

时间:2022-03-18 03:09:00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工作计划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现就加快*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加快体育事业发展摆到重要位置

(一)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发展体育事业有利于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造就体魄强健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培养人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二)增强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紧迫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不断进步,本市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市民体质普遍增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在国内外大赛上屡创佳绩;体育竞赛空前活跃,场馆设施明显改善:体育产业增长迅速,体育法制建设步伐加快,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但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比,*体育事业发展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不高,部分人群的体质与发达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均体育场地和体育消费水平相对偏低;体现*形象的优势和特色体育项目不多,竞技体育后备力量比较薄弱;体育产业的规模和水平有待扩大和提高。

(三)*体育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通。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的举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体育事业发展将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此,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全面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体育在本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

二、本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和提升竞技运动水平为主要任务,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科教兴体;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加快发展、区县体育共同发展战略;以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集聚优势,开拓创新,推动群众体育普及化、竞技体育集约化、体育产业多元化、体育设施现代化、体育管理科学化进程,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将*建成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是本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建成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必须具有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突出的竞技体育成绩和良好的市民健身锻炼环境,并具有汇聚、辐射、扩散和示范功能。根据本市体育发展的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要逐步在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人才培育、体育科教信息、国际体育活动、体育商务运作等方面对亚洲地区产生辐射作用,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将分阶段实施,有重点推进。从现在起至2005年,重点是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45%以上,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初具规模;竞技体育实力增强,涌现一批世界冠军和优秀选手;承办国际大赛的能力全面提高;体育产业规模比2000年翻一番.从2005年至2010年,重点是体育健身成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市民体质达到发达城市中上水平;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逐步构建体育理念先进、全民健身普及、竞技体育领先、体育科技创新、场地设施完善、体育产业发达、体育法规健全的世界知名体育城市。

三、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动群众体青向纵深发展

(一)把提高市民身体素质作为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大事切实抓好。各级政府要将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纳入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目标管理体系,组织并推广具有传统优势和特色的体育活动。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大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少数民族体育以及本行业的体育活动,大力推进一人一项体育活动的"人人运动计划",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运动会和体育健身比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占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阵地。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管理和监督。加大对智障人士体育运动的支持力度,努力把将于2007年在*举行的第十二届夏季特殊奥运会办成最出色的一届特殊奥运会。

(二)构建群众性健身服务体系。要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构建涵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体质测定等六大服务体系,做到管理有序、服务有方、保障有力。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发挥各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各类体育社团的纽带作用和社区、乡镇、学校、连队的阵地作用;加快社区健身苑(点)建设,方便市民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逐步建设培训基地,加强对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提高指导、服务和管理能力。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科技等部门要密切合作,共同做好体质监测、疾病预防、健身指导、康复治疗等工作,并定期公布市民体质状况。

(三)加大社区体育发展力度。社区体育管理要作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街道和乡镇要进一步健全体育指导服务机构,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对健身指导、组织活动、体质监测、健身苑(点)和社区体育团队的服务和管理。要将社区体育融入社会服务中,作为文明社区、文明小区评选的重要条

件,完善考核和奖励办法。重视和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保证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建设。严格执行本市关于居住小区体育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建好体育活动中心。农村要积极开展具有区域特色、乡土特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街道和乡镇要积极组织、引导市民参加经常性的群众体育活动,做好反封建迷信、反邪教侵害的工作,倡导科学健身,不断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的高潮。

四、贯彻实施奥运战略,努力提高竞技体育竞争实力

(一)全面实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进一步提高本市竞技运动水平。要着眼于国家利益,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以全运会为基本任务,实施奥运带全运、全运促奥运的战略;着眼于发展代表国际大都市形象的运动强项,巩固优势项目,加强潜优项目,突破弱势项目;着眼于持续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全面提升*在国内、国际体坛上的竞争实力。认真做好*承办2008年奥运会部分足球赛事的筹备工作。

(二)确保竞技体育持续发展。要按照统筹规划、选好苗子、突出重点、科学训练、精心培育、系统保障的原则,造就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伍。巩固并适度扩大运动队规模,优化优秀运动队结构。坚持和完善举市体制,充分调动市和区县以及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形成集全市力量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竞技体育办队渠道,促进市队区办、市队校办、市队企办,鼓励社会以及个人资助、兴办业余训练和体育俱乐部,形成多方协作、多元支撑、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新格局。努力提高市民喜爱和有社会影响的球类等集体项目的竞技水平。

(三)加强各级各类运动训练基地建设。要高度重视奥运人才的培养,加速建设和重点扶持国际、亚洲和部级体育人才培训基地,实现重点项目优秀后备人才群体培养的突破。各区县政府要增加业余训练投入,建好后备人才基地,办好业余体育学校,抓好本地区优势运动项目。市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区县体育王作的指导,保证后备人才训练、输送渠道的畅通。鼓励中心城区和郊区联合培养人才,优化区域化的人才培养环境。鼓励与体育人才资源丰富的省区市进行合作,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支持以开展青少年业余训练为主的体育运动学校,提高其办学质量。

(四)加强优秀运动队建设。坚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体育运动人才。坚持"三从一大"科学训练原则,坚决反对训练、比赛中的一切不轨行为,坚决反对通过使用违禁药物、行贿受贿骗取体育荣誉,维护体育的公正性和*的声誉。提高运动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完善优秀运动员升学深造的途径。鼓励体育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充分开发人才资源。建立健全优秀运动员选拔招生制度、就业转岗培训制度、运动员伤残保险制度、伤病医疗特殊补助制度和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优惠政策。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制约机制,加强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开展评选*市"十佳"运动员、"十佳"教练员活动,营造优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切实提高本市裁判员队伍的素质和公正执法的水平。

五、侬靠科学技术,加速培养体育人才

(一)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提高体育的科技含量。要加强群众体育科技工作,积极开展科学健身的研究和推广工作;竞技体育科技工作以备战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为重点,不断提高科学训练水平。要把体育科研纳人全市科研工作计划,增加对体育科研经费的投入。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力量,开展重点体育科研项目的协作攻关,创建市体育科研中心,形成本市及国家体育科研基地。积极扶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体育信息技术服务体系,构建*体育科教信息平台。培养和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不断提高体育科技创新能力。

(二)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保证体育课程的开设,保证体育教学质量,保证课余体育活动时间,使青少年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并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优化体教结合机制,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运动人才的途径。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加大体育在学校评估中的权重。进一步规范体育特长生招生的办法和标准,并逐步扩大体育加分项目。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有条

件的大专院校要建立高水平运动队,不断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三)发挥体育运动院校在培养高水平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要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资源,发挥院校自身优势,优化专业结构,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办学规格,构建体育人才高地。

六、创新体育管理体制,转换体青运行机制

(一)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要借鉴国外成功的体育管理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体育管理体制。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体育方针、制定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和组织协调上来;建立政府管与社会办相结合、业余与职业相衔接、重点培育与全面普及相协调的组织体系。同时,要规范体育统计工作,建立健全体育评价体系。

(二)深入推进竞赛制度改革。积极探索政府管理、社会办赛、市场运作的机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市运会体制,加大市运会的奥运战略和输送人才的导向作用,调动各方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水平运动人才的积极性。积极申办和努力办好国际、洲际大型体育比赛,探索并逐步形成国际知名的*传统体育赛事,鼓励并积极扶持非奥运项目。

(三)深化体育运行机制改革。改革和完善训练单位的运行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探索非经营的公益性体育设施委托专业管理公司进行运作的机制。逐步理顺单项运动协会、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体育俱乐部的关系,加强行业自律,逐步实行协会实体化。政府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各协会进行管理,行使建议权;指导权、监督权和审计权。建立和完善各类体育中介、专业协会和体育经纪人制度及诚信制度。

七、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完善体育经济政策

(一)大力支持和发展体育产业。各级政府主要承担公益性体育和有影响的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任务,对体育领域内除公共服务外的内容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鼓励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体育市场的竞争,壮大体育产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强体育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

(二)完善和落实体育经济政策。完善加快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推进体育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投资主体、投资渠道多元化的体育发展投融资机制,广开门路筹集发展资金。发展体育资本市场,探索建立体育产业的发展基金。促进体育企业的联合,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发展。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经验,推动体育企业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体育企业集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国际体育组织、地区总部和体育企业集团落户*或在*技资。

(三)积极培育和依法管理体育市场。要制定体育经营活动的从业条

件和服务规范。健全市场中介组织,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扶持企事业单位兴办面向社会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和有商业价值、市场需求的运动项目,积极探索规范的职业化运动道路。着手建立体育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劳务等要素市场。盘活体育存量资产,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注重开发体育领域内的无形资产,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认真做好体育的发行、销售和使用管理工作。依照国际惯例,合理开发体育电视资源。加强对体育市场和商业性体育赛事的管理,加强对赞助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保证赞助费用的合理使用。

(四)鼓励对体育事业的捐赠。对社会力量赞助体育赛事、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活动的,要将其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通过非营利性社会团体或国家机关对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包括新建)的捐赠,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前准予全额扣除。按国家规定设立的公益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场所免征企业所得税;为安置体育事业单位富余人员而新办的劳动服务企业,经认定,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

八、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体育事业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把体育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和政府任期考核目标。每年定期昕取体育工作汇报,专题研究部署本地区、本部门的体育工作。要综合评估体育工作,实行量化考核。区县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领导的调整、选配,要征求市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要加强体育宣传报道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营造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二)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每年要依法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技资计划,并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技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坚决杜绝任意削减和挤占体育经费的现象。要积极扶持郊区体育的发展,促进区域体育协调发展。

(三)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强化体育设施管理。要制定本市大型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及相应的建设标准,并将有关规划列入城镇总体规划,做到统一安排、合理布局、逐步建设;要按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型体育设施,并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予以保证。计划、土地、建设、规划、体育等部门要对体育设施项目的审批及建设给予重视和支持。要依照本市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加强公益性体育设施的建设。新建政府投资的公益性体育设施,由各级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用地,及时办理土地使用手续,并在规费上予以照顾。新建、改建居住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城市公共绿地以及一般公园要适当配备相应的健身设施。要逐步建设和完善一批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能承办国际比赛的功能完备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形成市、区(县)、街道(乡镇)和居(村)委的四级体育设施体系。要依法加强对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因特殊情况需要临时占用公共体育用地和体育设施的,必须经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批准。公共体育设施要面向社会开放,并加强管理,提高利用效益,成为健康、科学、文明的窗口o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也要努力实现社会共享。

(四)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加快体育配套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符合*特点的体育法规体系。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机构和行政检查监督队伍,维护体育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工商、公安、税务、卫生等部门要进一步依法做好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