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局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时间:2022-02-21 09:29:05

林业局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

按照区委办公室《关于报送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区委林业局紧紧围绕全区绿色转型发展、乡村振兴和“一谷一城”先行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工作,森林资源规模、质量和生态保障功能得到全面提高。

(一)全面完成了造林绿化任务。完成迹地更新985.2亩,采伐迹地更新率达到100%,村屯绿化美化完善提高16个,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7万株,播种各种花草籽730余斤。在通往四方山景区主要公路沿线进行绿化美化工作,完成公路绿化6.5公里,在曲家营饮用水水源区、主要河流等生态脆弱区域开展林地清收还林补植补造工作,补植面积4050.6亩。

(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扎实有效。深入开展林业行政执法工作,查处林业行政案件4起,行政处罚4人,上缴罚款1.61万元。指导各林业站完成国家森林督查图斑核查工作,完成2018、2019年度国家森林督查核查的非正常变化图斑数114块,已完成销号数量86块,整改完成率为75%。

(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在肺炎防控期间,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从2月份以来,组织各地林业工作站人员对辖区内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野生动物栖息地、集贸市场、宾馆酒店进行不间断巡查检查,没收捕猎工具10套,批评教育5人,关闭出售野生林蛙商户6处,清理粘网5套,放飞活鸟150余只,有效遏制了非法猎捕、贩卖、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

(四)森林防火取得了全年无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按照区政府对森林防火工作提出的要求,全面落实森林防火措施,坚持施行网格化管理,将383名巡护员、瞭望员、检查员的管控责任分解落实到每片林地、每个山头。强化火源管控,在林区各主要道口设立森林防火检查站60个,清明、“五一”“十一”等高火险时段,区领导、机关干部深入54个村屯分片包保,切实做到山有人看、路有人守,确保火源不入林、火种不上山。防火期,持续开展了火灾隐患排查工作,消除火灾隐患6起,制止违章用火16起,因上坟烧纸、野外用火引发森林火灾现象呈直线下降态势。

(五)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工作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落叶松毛虫疫情,积极组织人员进行监测除治,防治面积2.015万亩,有效遏制了松毛虫蔓延扩大趋势。深入推进检疫执法检查工作常态化,严防美国白娥、松材线虫等重大疫情传入我区。通过防治检疫措施的落实,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六)科技产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年预计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2.3亿元。结合生态扶贫,对24户贫困户进行了建档立卡,通过微信形式推送了五味子、大榛子、果树修剪等5个栽培技术课件,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

(七)不断强化队伍建设。组织全体工作人员深入学习了党的基本理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等内容,全面提高了工作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履职尽责能力。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研究制定了党风廉政权责清单,进一步压实了党风廉政工作责任。加强了意识形态工作,落实了舆情信息研判回应机制,牢牢把握了意识形态阵地的主动权。开展了保密工作,健全了保密工作组织机构,落实了保密工作措施,切实把保守国家秘密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二、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森林防火方面,个别干部群众的防火意识淡薄;在生态林业建设方面,林地生产力低、森林的生态保障功能还有待于提高;在森林资源保护方面,滥采乱挖、毁林开垦问题仍然存在;在林业产业方面,还存在着规模小、层次低、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三、“十四五”和2021年工作安排

(一)“十四五”工作安排。“十四五”期间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生态文明理念,以培育、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为重点,深入推进国土绿化、生态修复和森林抚育工作,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为全区绿色转型发展和“一谷一城”先行区建设提供生态保障。

“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深入推进国土绿化和植被恢复工作,完成植被恢复(补植补造)3000亩,更新造林5900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

开展村屯绿化美化工作,在辖区内55个村233个自然屯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包括:村屯内道路两侧绿化、文化休闲广场绿化、护屯林补建,计划投资1.2亿元。

加强森林火灾预防工作,夯实森林防灭火基础设施。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开展隐患排查、做好火灾初期处置,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以下。深入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

开展森林病虫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建立健全区、镇(街)、村三级疫情调查监测网络,对辖区内不同地域、不同病(虫)情进行实时调查监测,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综合施行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措施,切实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林业产业总产值增长9500万元,丰产红松果林发展到7000亩,灌木经济林面积达到8000亩,林木种苗基地面积达到6000亩,森林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800亩以上,绿色菌菜种植管护面积达到180亩以上,森林特色陆生动物饲养产值达到3789万元以上。

开展项目谋划工作。积极配合市林业局开展《市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及生态扶贫工程规划》包装申报工作,争取项目、拓宽筹资渠道,助推全区经济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要切实加强对林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林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乡村振兴重要内容,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把林业生态建设主要指标纳入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目标,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

(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拓宽林业建设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协调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如期实施。建立新型投融资机制,积极开辟筹资渠道,改善林业投资和经营环境,广泛吸纳企业、个人及社会各界向林业投资,实现林业生态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推动现代林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林业生产力。强化林业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工作,推广一批适合本地发展条件的科技项目。加大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公开招聘、招考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林业科技人才,促进知识更新,提高林业科技工作能力和水平。

(四)宣传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广泛宣传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基础作用,全面提高人民群众保护自然、尊重自然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加快林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培育爱绿、护绿、植绿新理念,让植树造林成为人民群众的良好习惯。

(五)2021年主要工作。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组织开展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林业产业工作,为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打好底、开好头。

1.做好国土绿化工作。对5个绿化美化村屯进行完善提高,对剩余村屯绿化美化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完成农村公路绿化5公里,同时对全区新铺设的乡村公路进行绿化美化。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学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完成义务植树5万株。做好更新造林工作,对采伐迹地及时进行恢复,完成迹地更新造林600亩。

2.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进一步加大森林防火工作力度,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加强野外火源管理,突出搞好宣传教育、火灾隐患大排查和清明节、“五一”、“十一期间”森林防火工作,努力实现连续3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目标。

3.强化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广泛宣传《森林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全面提高群众法律素质。组织开展保护森林资源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滥砍盗伐、滥采乱挖、乱占林地、滥捕乱猎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4.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贯彻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组织各涉林镇街对辖区内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野生动物栖息地、集贸市场、宾馆酒店进行巡查检查,进一步遏制非法猎捕、贩卖、利用野生动物及其产品的行为。

5.加强森林病虫防治检疫工作。落实森林病虫监测措施,发挥疫情调查监测网络作用,密切关注松毛虫发展动态,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继续开展经济林病虫害、杨树病虫害、栗山天牛以及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严格落实检疫措施,严防松材线虫、美国白蛾等森林病虫害传入我区。

6.深入推进林业产业工作。围绕“一城一谷”建设,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引导林业产业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力争实现林业产业产值24150万元。以现有的沙棘、蓝莓、榛子、红松果林等经济林基地为依托,开展主要经济林树种高效培育,重点发展红松果林。以培育乡土树种、绿化苗木为主营品种,调整苗木品种结构,增加苗圃面积,引导林农栽植红松、水曲柳、胡桃楸等乡土树种,培育绿化苗木。构建林下经济产业基地,推广森林中药材、食药用菌和森林食品栽培技术,扩大林下参种植面积。

7.强化队伍建设。突出政治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进日常教育、监督常态化。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深入研判社情民意,及时回应群众反映的焦点热点问题,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阵地。加强业务学习,定期开展林业政策法规、保密法、林业科学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全体机关干部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