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长期人才培养规划

时间:2022-05-14 06:18:00

区长期人才培养规划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建设绿色、现代、平安、幸福的新,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0-2020年。

第一章发展背景

第一节发展基础

区面积309平方公里,总人口3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万,城市人口31.8万)。2010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74.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2亿元。“十一五”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突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夯实人才发展基础,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社会化,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人才总量逐步增加,创新平台进一步拓展。按区内统计口径截至2010年末,共有各类人才6257人,其中党政人才404人,专业技术人才3976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85人,乡土人才854人。现有省管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市管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4人,区管优秀拔尖人才13人,区管优秀农村实用技术人才8人。人才创新平台进一步拓展,效能明显提升。

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完善,人才管理更加规范。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积极营造环境,落实优惠政策,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参会招商和组团外出招商等途径,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人才;健全人才工作年度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制定考核标准,把人才工作成效作为考核镇街和部门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明确责任,落实人员、经费,促进人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人才工作理念不断创新,社会化人才工作格局正在形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探索以开放、服务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人才工作社会化方式方法。稳步推进人才选拔、考核和激励保障社会化,最大限度地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人才作用,不断创新机制、拓展领域、激发活力,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化人才工作格局。

当前,我区人才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是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比较短缺;各单位之间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不平衡现象,人才的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第二节发展机遇

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内外劳动密集型、资源集约型产业受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影响,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寻求低成本扩张。我区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过程中,各类人才将进一步集聚,必将促进我区人才的成长和引进,人才总量进一步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全面实施。省政府出台意见支持建设关天副中心城市,区作为市主城区,随着经济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经济建设快速增长,社会建设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保障,将会为我区人才工作带来旺盛的需求。

百万人口特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加快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明确提出综合实力、人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再上新台阶的目标和要求,不断加快老城区改造和承接东扩北上的发展任务,必将为我区人才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中心城区建设迈上新征程。区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牢牢把握“经济强、文化兴、民生优、环境好”的中心城区总体定位,精心培植“四大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实力、文化建设、民生保障、环境质量、社会管理”五个上台阶,倾力打造绿色、现代、平安、幸福新的思路目标,开启了我区中心城区建设新征程。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三节发展面临的挑战

人才结构调整加快,对人才服务提出新要求。随着经济成份、利益关系、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率提高,人才结构调整加快,迫切需要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人才服务,满足人才优先发展的需要。

人才竞争异常激烈,人才引进难与流失快并存。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结构重组三大趋势进一步发展,经济竞争的重点已从投资竞争转向人才竞争。我区由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面对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我们既面临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又面临着本地核心、骨干人才不断流失的严峻现实。

人才资源配置方式更趋市场化,适应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亟需突破。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全面推进,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区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指导方针,把人才强区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战略。以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绿色、现代、平安、幸福的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人才发展要坚持把解放思想、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贯穿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的全过程。

解放思想,服务发展。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科学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克服因循守旧、官本位和内陆意识,增强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强化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

以用为本,推动发展。把用好人才作为人才工作的中心环节,围绕用好用活人才,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合理配置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积极为各类人才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机制,保障发展。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解决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使全区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高端带动,引领发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全面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带动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大发展、大繁荣。

第二节基本原则

——党管人才。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着力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把人才用好用活,努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服务发展。人才工作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支柱产业,大力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支持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自主创新,抢占发展高地,实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服务发展的目标。

——市场配置。重视发挥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市场主体作用,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资源市场,健全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

——统筹兼顾。坚持统筹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整合人才资源优势,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并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到2020年,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创新力强、在全市居领先地位、在省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把建设成为适宜各类优秀人才创业、工作、生活的魅力城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人才基础。

人才总量目标

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2015年,全区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8万人,2020年,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万人,人才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到15%以上,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结构目标

——人才素质全面提高。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8%,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2020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6%,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70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6%。

——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2015年,三次产业之间人才比例达到29∶38∶33。2020年三次产业之间人才比例达到23∶32∶45。全区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效能显著提升。2015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1%,人才贡献率达到34%。2020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9%,人才贡献率达到40%。

——人才投入保障有力。2015年,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6%。2020年,人力资本投资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0%,基本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体系,提高人才投资效益。

——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快培养一批懂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党政领导干部;具有开拓创业精神,能够把本地企业做大做强,把地方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企业家;在相关领域成就突出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具有高超技能水平的高技能人才。

人才发展环境目标

——人才工作体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人才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

——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率先发展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

——人才机制不断创新。人才评价、选拔使用、分配激励、人才保障机制运转顺畅,人才聚集能力不断增强,营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建立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长效机制,人才创业活动指数和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第四节实施步骤

一、夯实人才发展基础(2010-2015年)

2010年-2015年我区人才发展的实施原则:全方位调研奠基,多措施巩固完善,高标准优化管理,通过人才管理协会、人才基金、人才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初步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人才管理系统,为全区存量人才的良性发展和引进人才的有序流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为打造西部优质人才资源集聚区,建成人才强区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西部人才强区(2016-2020年)

在初步形成规范管理、有地域特色的人才管理系统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符合发展特色和产业方向的人才规范管理系统,全面落实人才发展各项任务,进一步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确保实现人才发展战略目标。

第三章主要任务

第一节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巩固和发展省级教育强区创建成果,扎实推进“名教师名学校名校长”工程,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着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强各类农村实用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扎实推进“人人技能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一批人才培训、农民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基地。到2015年,全区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巩固率达到99.5%,全面提高高中教学质量,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普及职业教育。每年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人次,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新增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到2020年,全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支持民办、大中专院校健康发展,在蟠龙新区实施中北学院、振华学院、职教中心等教育项目,到2020年,形成年培训5万人次的培训规模。

第二节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建设关天经济区西部装备制造基地、新兴服务业中心辐射城区及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示范区,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信息、物流、金融等领域,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依托《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规划,重点吸引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企业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推动人才向企业集聚。到2020年,全区研发人员总量达到1500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力争达到100名。

第三节加快培养引进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围绕铁路装备制造、石油机械配套产业、叉车及零部件加工制造等支柱产业,大力引进和培养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推动传统制造业由加工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围绕城市商贸、物流、旅游、房地产、物业管理、审计评估、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引进一批高级管理人才和创新团队,构建现代服务体系。围绕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着力引进和培养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围绕社会工作、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金融管理等社会事业,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充实人才数量,提升整体素质。到2020年,重点领域和区域专业人才需求得到满足,人才数量充足。

加强对产业、行业、区域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全面掌握全区急需紧缺人才现状,开展重点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及时急需紧缺人才信息。完善重点领域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研发协调机制。

第四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党政人才队伍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核心,以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总数的92%以上。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强化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继续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加大领导干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高素质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制度,健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人才评价体系,培育和引进一批战略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团队和优秀企业家后备人才,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7000人,形成一支以驻区重点企业和非公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员为主的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统筹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称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建设一支以教育、文化、卫生、农林、水利、工业等方面的人才为重点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3万人左右。

——高技能人才队伍适应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需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和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立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评选表彰制度,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较高的技能人才队伍。到2020年,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总量达到4000人左右。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以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能力为目标,以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技术推广人才为重点,培养大批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实用人才,着力建设一支适应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20年,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增加到7000人。

——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以提升素质、优化结构、发挥优势为核心,以宣传文化领军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和培养影视传媒、创意、会展、演艺、广告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产业开发人才集聚基地建设,满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到2020年,全区宣传文化人才总量达到6000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75%以上。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适应建设新中心城区的需要,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加快建立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推进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和公益类社会组织建设,加快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员总量达到6000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和社会工作职称的人员达到2000人。

第四章重点工程

第一节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以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为契机,依托市教育资源,重点培养一批善于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学科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专家,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不同领域,形成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专业结构,老、中、青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有计划的在区属事业单位选派一批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轮训或定期培训,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水平,设立人才基金,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吸引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在我区投资创业。

第二节基层人才援助工程

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基层和中小企业大学生吸纳储备计划,充分发挥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服务西部大学生志愿者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教师的作用。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切实加强农村教师队伍、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搞好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充分发挥好农业专家服务团和创业指导专家团的作用,引导和鼓励人才服务基层。

第三节党政人才提升工程

提高干部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丰富选派任职、外出参观、轮岗交流、专题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习建设和培训效果的考评,确保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和党性修养得到全面提升。拓宽选任渠道,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选用方式,大力选配紧缺专业的领导干部,加强对综合素质高,协调能力强,干事愿望迫切的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工作。把学历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有计划地引导和安排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脱产或在职培训,到基层和生产建设第一线,经受考验,接受锻炼,增长才干。到2020年,全区领导干部后备人选稳定在200人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占20%,形成以36-45岁为主体的梯次干部结构,使全区党政人才队伍素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第四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聚集工程

围绕提高我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能够引领非公经济发展的民营企业家和具有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加快培养一批企业自主创新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政治坚定、熟悉企业管理、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党群工作者。到2020年,实现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总量较大幅度增加,结构明显优化,综合素质显著提升,基本形成一支适应我区二、三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第五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由区委组织部牵头,区科技局、区农业局等单位分工协作,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等活动,为我区发展观光农业、设施蔬菜、干鲜杂果、蓄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培训一批实用人才,发挥“培育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域经济”的人才效应。根据财力情况安排农民素质教育经费,从支农资金中提出10%—15%设立农民教育基金,专门用于发展农民教育。积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努力争取国家“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多渠道、多层次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以培训促输出,使劳动力逐步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第六节高技能人才带动工程

大力推行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加快区内高技能人才的发掘与培养。制定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政策,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初、中级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到2020年,全区建立三个以上的农业创业园和创业基地,创新型企业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建立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表彰奖励力度。

第七节人才理论和管理创新工程

围绕为人才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在人才培养、选拔、管理、使用、激励、保障和评价等方面加大理论研究、机制体制研究和对策研究,构建具有特点、反映时代要求的系统化、科学化、流程化、标准化的人才工作体系。紧跟新型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理论最新成果,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机制,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发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人才队伍。围绕人才发展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大力发展人才中介组织,加快构建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各类学会、协会健康发展,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第五章促进人才发展的若干政策

第一节实施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

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破除各种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创造更加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人才发展投入,确保教育、卫生、科技投入和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将人才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用于人才工作运转。建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由区财政每年预算列支100万元,用于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和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引进。对我区引进的进入国家“”的海外人才,进入省“百人计划”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市“2155”计划的优秀人才,由区财政分别给予每人10万元、8万元、5万元一次性资助。同时,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国内外相应层次重要人才),经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同意,所需费用由区财政按50%予以补贴奖励。积极培养和引进医疗卫生、城建规划、工业、农林水利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支持鼓励区属企事业单位和非公企业引进高学历、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妥善解决户籍,子女就学,就业等实际问题,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可配套其他资金,用于改善引进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

第二节加大存量人才开发培养力度

继续加大全区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的选拔力度。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予以倾斜,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区性技能竞赛和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对我区在全国、全省、全市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的高技能人才,予以重奖并逐年提高奖励标准。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开发纳入人才发展规划,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活动。突出急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有培养潜力的中青年人才,选送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短期进修和挂职锻炼,依托国家重点高校,培养有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公务员任职培训、知识更新培训,鼓励公务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学历教育水平。每年在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中,有计划地选派一批年轻干部到高校、科研院所深造学习。

第三节有效整合科技人才资源

统筹推进科技资源改革,加大科技人才资源和体制、机制、政策支撑力度,有效整合各类科技人才资源,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引导科技人才资源向企业和产业聚集,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各类人才提供资源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一批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公共科技资源使用的社会化,构建自主创新的服务平台。加强对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项资金的统筹使用。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相结合,依托园区经济,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使园区成为聚集人才的洼地。

第四节大力推动人才创新创业

扎实开展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为主题的全民创业活动,研究制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服务等方面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制定服务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建立健全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资金作用、吸引和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发展非公经济,进一步激活蕴藏在民间的创业、创新、创造活力,提高非公经济的贡献份额。鼓励人才在我区创办兴办企业,在土地使用、工商注册、科技信贷、税收服务、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加强创业信息跟踪分析,实现创业信息资源共享。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创新创业成效。

第五节促进区域人才协调发展

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和城市发展规划,完善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扩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营造开放的用人环境。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人才的制度,健全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鼓励支持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经批准辞职创办企业,到基层从事社会服务,制定完善优秀人才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创业的扶持办法,及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选派办法,建立城乡人才服务制度。发挥驻区大中型企业和大中专院校的资源优势,培养更多人才,使成为区域性的人才培训基地,为区域人才协调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为副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综合管理,宣传、统战、财政、教体、工信、商务等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实施意见。党政领导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建立常委会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委直接联系专家制度,落实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健全完善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加强人才工作组织协调和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完善科学决策机制、沟通协调机制和考核督查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落实区委组织部门人才工作牵头抓总职责,重点做好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等工作。强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政府人才工作的组织管理,切实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就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发挥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吸引、使用人才的主体作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的辅助作用,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一致做好人才工作。

第二节改进人才管理方式

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按照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推动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转变,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捷高效转变。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遵循人才开发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建立基于自身发展战略和适合企业特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制度。按照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人事制度,全面落实单位自主用人的人员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消除不利于人才发展的行政性限制和干预,规范人才评价、流动、使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收费事项。

第三节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以提升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健全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人才资源储备库,坚持刚性与柔性相结合,高端人才与基础人才相结合,做好各类人才资源及信息的储备。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依托重点院校、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采取交流讲学、合作研究、项目委托、共同开发等多种形式,逐步建立规模较大、专业齐全、层次较高、整体优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统筹规划继续教育,坚持学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储备和培育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开发机制。

第四节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拓宽人才评价渠道,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提高人才评价考核的科学化水平。完善以群众评议为基础、部门领导评鉴为主导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分类建立事业单位人员绩效评价制度,建立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加强政府对职业准入资格的规范管理。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评定机制,完善相应的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

第五节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方法,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党政人才选拔制度,探索公推公选等选拔方式,坚持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推行和完善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特聘专家、“首席技师”等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使用制度。

第六节创新人才整合配置机制

建立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开竞争、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整合社会各类人才和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规范专业性、行业性人力资源市场。把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成省内一流、面向国内外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政府对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改善人才区域结构和基层人才匮乏状况,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有效配置。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系统,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积极培育专业化人才服务机构。完善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完善人事争议仲裁,维护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人才公共服务产品的标准化管理,支持各类人才机构开发公共服务产品。

第七节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业绩、能力相适应、鼓励人才创新创造、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机制。统筹协调相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完善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各类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重点向创新创业人才倾斜。根据人才门类、规模、影响力设立评量科学、认定规范、选拔严密的人才队伍奖评体系,分层设立“省、市、区有突出贡献优秀拔尖人才”、“拔尖人才标兵”、“后备拔尖人才”等称号,作为人才职务调整、职称晋升优先考虑的主要依据,稳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调整规范各类人才奖项设置,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人才奖励体系,加大对关键岗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通过人才管理协会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定,根据成绩格次、门类派别,每三年奖励一次成绩优异的拔尖人才。鼓励支持和重奖在国际国内获得殊荣的各类人才。实施知识性财产保护政策,完善国家资助开发的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在科技成果的技术转移和知识型财产的产权交易中保护科研人员和财产所有者的利益。制定支持个人和中小企业发明创造资助办法,鼓励创造知识型财产。建立专利技术交易市场和信息平台,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制度,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

第七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

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实施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规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制定规划的分解落实方案,明确相关单位各阶段目标任务和年度实施计划,建立规划实施的人才投入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发展重点工作顺利推进。各相关单位要把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纳入工作总体部署,形成推进规划实施的整体合力。

第二节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区人社局、农业局、科技局、教育体育局、卫生局等职能部门要以本规划为指导,结合职能特点和发展实际,编制出本行业、本系统以及重点领域的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监测评价体系和落实情况,协调规划落实;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办法,形成全区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第三节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大力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快人才工作资源整合,为人才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资金支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年度人才计划与中长期发展规划相结合,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强人才统计工作,建立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健全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理论研究工作。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加大人才工作队伍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四节营造实施规划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市、区关于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宣传实施规划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总体部署、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宣传规划实施中的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推动人才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