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局民生保障工作重点

时间:2022-01-10 08:49:00

民政局民生保障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紧紧围绕促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民政为目标,以提高民政为民服务水平为核心,以标准化、制度化、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紧紧围绕人民群众需求,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强化民政“社会管理、保障民生、公共服务”功能,推动各项民政事业创新发展。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一是实施均等化服务,加强城乡困难群体管理。积极发挥民政“兜底”保障职能,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众的管理,让应享受到社会救助的群体充分纳入救助范围,对已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困难群体,以公平化、均等化、法制化服务作为有效的管理方式,合理分配社会救助资源,保障社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城乡低保群体的管理。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居民家庭收入核对信息系统,强化分类施保,做到发放资金有升有降、低保对象有进有退,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进退。通过完善五保供养机制,加强五保老人的管理。加快推进敬老幸福园新、扩、改项目建设,创新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方式,加强敬老幸福园的管理,打造五保老人幸福乐园。

二是健全帮扶机制,加强优抚群体管理。创新医疗保障机制,推广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强化分类施保力度,切实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适时提高优抚救助标准,着力解决优抚对象的“生活难”。稳步推进优抚对象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努力解决优抚对象的“住房难”。深化双拥建设,健全双拥建设网络,大力培育双拥品牌,加快推进双拥社会化进程,创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新局面。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两个待遇”,加强军休所内部规范化管理,开展文娱活动,积极争创“星级军休所”和“和谐军休家园”,全面提升军休服务水平。

三是服务监督并重,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真正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组织管理格局,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坚持政社分开,社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通过社会组织自我管理和约束,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强化民政部门服务监督职能,严把社会组织入口关、审核关、监督关“三关”。积极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和登记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建立登记管理、备案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社会组织管理方式。加强年度检查和日常监管,及时注销、撤销和取缔不合格社会组织,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扩大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推行党员“一方隶属、多重管理、全程作用”发展模式,创新活动载体,完善党建机制,加大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力争党的工作覆盖率达到100%。

四是强化基层政权建设,加强村级干部管理。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原则,加强对村民自治的领导和指导,规范以村委会为日常工作机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为议事决策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级管理运行机制,确保村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村务公开,强化村务监督,确保村委会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定期对村委会干部、村民代表、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等骨干队伍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正确执行决策、组织村民自治、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五是加快服务下沉力度,加强城乡社区管理。在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开展集中居住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完善社区联系会议制度,引导社区村(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推行社区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落实议事、听证、公示、舆情反馈“四项制度”,积极构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政府各类管理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完善集管理、服务、综治、教育、文化、卫生、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健全农村自助互助服务体系,鼓励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生活经营服务。构建农村社区市场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各类超市以及金融、保险代办等服务网点,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市场化服务。

(二)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保障民生。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体系及减灾救灾体系“三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福利事业、减灾救灾水平。

一是整合各项救助资源,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专项救助制度相配套、临时救助为补充、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以广饶县社会救助中心为依托,出台《关于推进社会救助联动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部门之间协调运行机制。发挥阳光“365”社会救助中心平台作用,整合救助资源,实行“统一受理、部门分流、及时处置、跟踪督办、工作回访”的运作模式,实现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取得社会救助效益最大化。

二是培育民生服务主体,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刚建成的广饶县社会福利中心社会福利服务作用,出台加强社会福利中心监管实施意见,健全管理服务机制,把社会福利中心打造成为集优抚保障、孤老供养、孤儿养育、社会救助、社会养老等于一体的福利功能,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方面的综合性服务机构。

三是增强减灾救灾能力,完善灾害救助机制建设。完善自然灾害应急预警救助机制,制定救灾应急预案,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及时准确地查灾、报灾、核灾。健全救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与作用。推进减灾宣传和社区减灾工作,提高救灾物资储备能力,统筹整合各级社会资源,形成减灾救灾整体合力。

(三)创新工作方式,打造“真诚在我心满意在民政”民政服务品牌。

一是推进民政工作标准化。明确细化各股室、单位和每个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做到岗位到人、责任到人,实现岗位职责标准化。优化每项工作的办事流程,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去烦就简,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明确办理人员、办理时限、办理流程,实现工作流程标准化。履行优待抚恤、城乡低保、婚姻登记等为群众服务事项的服务承诺,完善业务办理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工作补位制、责任追究制等服务承诺制度,实现服务方式标准化。

二是推进民政工作信息化。开发社会救助信息网络系统,建立救助工作信息平台,实现全县救助资源共享、救助对象互通、救助信息互查、救助政策互动。救助信息系统根据困难群众的基本信息和受助情况、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自动打分并按困难程度、困难类别自动进行分类排序,为各部门及乡镇、街道实施救助提供困难群众的信息资料、贫困指数、需救助指数等依据,进而确定救助对象、救助标准,进行科学救助,使救助资源利用实现最大化,并可避免重复救助。推进网上业务办理。开展城乡低保网上审批业务,缩短低保办理时限,提高办理效率。推行婚姻登记预约登记、在线登记服务,提高婚姻登记信息化水平。推行网上行政办公。运用网上办公系统进行公文处理和日常事务管理,实现发文审批签发管理、公文流转传递、信息采集与、内部请示报告管理、档案管理、会议管理、领导活动管理等网上办理,达到内部各科室之间办公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流动与共享。推动网上与民互动。充分发挥民政网站宣传互动平台,加强“网上民生”栏目的管理,注重网上民生办理,增强与群众网上互动。

三是推进民政工作公开化。本着“群众关心什么就公开什么,群众需要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凡是为群众服务的事项、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事项、凡是法规政策允许公开的事项全部公开。通过媒体、公开栏、网站、简报、触摸屏等方式拓宽民政工作公开渠道。通过便民服务热线电话、服务监督卡、服务监督箱以及满意度调查表等形式,请服务对象对民政工作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和服务流程等方面做出整体满意度综合评价,并征求意见建议。通过民政服务监督电话,随时对工作人员办理不及时、服务不到位等情况进行监督。通过明查暗访、专项调查、列席会议、参与评议等监督方法,加强10名民政工作社会监督员对民政工作的监督,促进为民服务水平的提高。

四是推进民政工作人性化。围绕为群众提供满意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深化“红旗党支部”创建活动,积极创建“五个好”型党组织,“五带头”型党员干部。深入开展“擦亮窗口服务百姓”、“五比五学五争”、“美德进机关”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营造比先进、争优秀的良好氛围。以“一名党员一份责任,一名党员一面旗帜”为目标,积极争创机关先锋号、党员示范岗、乐安先锋等荣誉称号。通过佩戴党徽、设立党员示范牌、党务公开栏等形式深化党员“三亮”活动,促使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形象,促进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日益增强。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的技能培训,完善奖惩监督机制,提高社会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激发社会工作人才的活力。加强民政专职助理的管理,健全完善培训、考核、奖惩机制,提高民政专职助理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