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要点

时间:2022-05-23 04:02:27

中小学体育艺术教育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小学体育条例》《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和鼓励广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艺术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深入实践生本活动和生本德育为重点,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艺术素养为着力点,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艺术素养评价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体育、艺术教育管理和教学的改革,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艺术教育质量和工作成效,推动全区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目标和措施

(一)学校体育工作

1.推进落实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工作。加强教学视导和日常调研,开展体育学业评价质量监控,充分发挥体育课主渠道作用,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鼓励学校根据本校特点和本区域特色,创编校本课程、自编课间操、设计室内健身项目,保障锻炼时间,丰富活动内容。

2.进一步推进阳光体育和竞赛活动的深入开展。推进校园足球建设,有序扩大校园足球联赛规模,组队参加市级联赛。全面推进区、校两级阳光体育的联动体系建设,推进落实“1+x”校园活动(“1”一次大型或综合性运动会,“x”单项运动会或趣味性运动会),促进阳光体育工作重心下移,确保阳光体育运动覆盖到全体学生。督促学校继续推进“学校阳光体育发展项目”,形成工作经验,落实每学年一次以田径为主的综合性校园运动会和一次与学校体育传统项目相结合的趣味性校园运动会,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一人有多技”“人人有一强”。鼓励学校整合社区和社会资源,以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展示、宣传学校体育特色和运动项目,指导家长结合孩子特点,有选择地安排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内容,形成家校联动。

3.继续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继续指导学校做好2015年测试和数据上报工作。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情况复测和抽查工作,保障数据上报的真实性。加强数据汇总分析,探索“一生一档案”“一校一报告”,探索公告机制。学校应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及时与家长做好反馈,并对存在的集中性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4.做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进一步完善体育考试流程,安全、有序、公正地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根据今年的体育中考项目,各校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多途径、全面地督促、指导学生科学开展锻炼,平稳推进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

5.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抓好课堂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推进体育精品课和示范课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开展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加强学科教研共同体建设。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教学竞赛和业务培训,推动体育师训更适应需求,更具有实效。

(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加大督查力度,确保中小学校“开齐、开足、上好”艺术课程,中等职业学校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灵活多样的艺术课程。

2.启动“学校艺术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区“全域整体推进学校艺术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拟定艺术教育改革试点工作进程表,层层组建艺术改革团队,积极有效实施,完成试点工作目标,促进区域学校艺术整体发展。

3.加强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落实课程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学校艺术教育改革新途径,深入开展教科研,积极开展学科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器乐进课堂》课题研究,组织艺术课专任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音乐、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课堂教学观摩、艺术教师专业能力抽测等活动。

4.加强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和艺术社团建设。拓宽学生参加课外艺术活动的参与面,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一项艺术活动,创新思路,利用本土资源,积极探索和开发学校的艺术特色项目,打造学校的艺术品牌,不断丰富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推进美育工作机制的内涵,推进美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的品位。

5.组织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印发《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方案》,各校根据方案制订符合本校实际和特点的艺术节活动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最大程度挖掘学生艺术特长,提供展示平台,组织校级专场文艺演出和艺术作品展览,并积极遴选上报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市、区艺术节展演。

6.开展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根据教育部“2015年开始对学生艺术素质进行测评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的要求,制定《区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办法》,加强艺术学科教学的研究,提高学生学习艺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和艺术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