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局工作要点11篇

时间:2022-07-18 09:03:16

财政管理局工作要点11篇

第一篇

一、严格落实惠农补贴政策

1.健全补贴资金管理机制。学习贯彻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惠农补贴资金发放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全面落实服务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作用,保障党的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2.开展惠农补贴资金检查评价。加强惠农补贴资金日常管理,组织2013年度惠农补贴资金工作检查和绩效评价,重点检查政策落实、制度完善、资金管理、网络建设、基础信息和为民服务等工作,坚决查处和纠正各种违规违纪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3.完善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惠农补贴“一卡通”网络建设,完善农户基础信息和补贴发放信息,强化基础信息的动态管理,形成全省联网、省市监控、县级管理、乡镇使用的惠农补贴资金信息网络,全面实行惠农补贴资金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信息,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4.举办网络操作技能培训。开展惠农补贴“一卡通”网络系统操作技能培训,培养市县业务操作骨干,提高基层财政干部网络应用、技术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管理效能。

二、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

5.明确监管工作职责。全力支持乡镇财政所为财政资金、财政政策站好岗、放好哨。贯彻落实《省财政监督条例》,督促县级财政部门明确乡镇财政所监管职责、范围及任务,明确局内部相关科股的职责分工,特别是厘清县级相关主管部门和乡镇财政所的监管责任,注重工作考评,共同构建系统性的监管机制。

6.突出监管重点环节。抓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等重点环节。督促县乡财政强化信息畅达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大对有关资金管理办法、分配标准和结果等内容的公开公示力度,加强对资金使用、基础信息的抽查巡查等工作,充分发挥好乡镇财政一线监管的作用。

7.发挥监管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信息系统在乡镇财政预算资金、项目资金、补助性资金、村级财务资金等方面的监管作用,推动解决县乡财政之间、县级项目主管部门与乡镇财政之间信息传送难、数据共享难、资金监管难等突出问题。

8.强化绩效评价工作。全面落实《省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绩效评价办法》,督促县级财政部门细化评价内容,落实绩效责任,推进乡镇财政资金县乡一体化监管工作,进一步促进监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乡镇财政管理基础

9.完善制度建设。巩固和扩大乡镇财政规范化、示范县创建成果,抓好乡镇财政各项制度的建立、完善和落实,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强化绩效评价和廉政制度,确保乡镇财政管理规范、运转高效。

10.加强档案管理。抓好《省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制度》的落实,不定期组织抽查或检查。督促各地高度重视乡镇财政档案管理工作,完善档案室设置,保证使用面积,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和档案用品,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保管利用等工作,大力推进乡镇财政档案管理达标升级工作。

11.抓好信息化建设。支持乡镇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强乡镇财政业务软件应用整合,探索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努力减少数据重复录入、重复报送操作等问题,实现乡镇财政业务和信息技术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12.加强队伍建设。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强乡镇财政机构队伍建设,努力在设置乡镇财政分局上有新进展,积极探索运用购买服务方式缓解人少事多的矛盾,要加强财政所人员流动,关心乡镇财政干部成长,为财政事业筑牢根基。加强全省农村财政管理业务培训,坚持县乡学习培训一体谋划、分级实施,提高干部队伍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开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13.做好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核实工作。利用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现有数据资料,进一步清理核实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资源的存量、结构、分布和使用效益等情况,摸清“三资”底数,明晰产权关系,完善登记台帐,健全管理制度,促进集体资金的规范管理和资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14.构建村级集体经济新型经营实体。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支持引导和鼓励村集体盘活村级集体“三资”,支持探索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引入市场机制,激活存量,优化增量,促进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助力美好乡村建设,持续强农惠农富农。在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区),选择有条件的村成立经济实体(公司),经营集体资产,发展新型集体经济。

五、进一步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15.帮联工作常态化。巩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帮联制度成果,积极向基层延伸和深化,构建工作长效机制,实现全覆盖、常态化。推动县、乡、村联动,选择部分县乡试点建立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创新为民服务新方式、新途径。

16.服务工作便民化。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深入农民群众。抓好乡镇财政为民服务窗口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和办事环节,提高便民惠民服务水平,努力践行“四零”服务,树立基层财政干部的良好形象。

17.调研工作制度化。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建立基层调研工作制度,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和政策分析。结合深化结对共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研指导工作开展,注重研究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严格落实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有关规定。

18.宣传工作多样化。充分运用财政门户网站、报刊、电视和网络等媒介,特别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强农惠农政策。突出中国财经报、日报和当地主流媒体,深度宣传农村财政工作亮点、典型经验,大力宣传乡镇财政工作。实行信息宣传联络员负责制,建立各地信息宣传报送、信息约稿等制度。

第二篇

一、继续深化财政国库各项改革

1.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进省级财政专户管理的非税收入资金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上年市县乡级全面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指导市、县、乡级完善相关制度和办法。

2.健全并完善公务卡管理制度。修订完善省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办法,督导省级预算单位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指导市县财政部门制定实施符合本地情况的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完善跨行办理公务卡业务,研究非银行办理公务卡问题,督促银行加强公务卡支持系统建设,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协调有关方面加大偏远地区、火车票代售点等的POS机具布设力度,提高商户受理意愿,为公务卡制度实施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3.积极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推进横向联网向市县延伸,扩大覆盖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使用电子缴税的纳税人范围。完善横向联网运维机制和应急机制,升级完善相关信息系统。研究制定财政部门与税务机关横向联网和信息交换实施方案,建立财税信息交换统一框架,实现税收收入电子信息实时接入财政。逐步建立税收收入分析报告制度。

4.完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进一步强化省级财政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管理。修改完善动态监控管理办法,夯实日常监控基础工作,提高监控的实时性和全面性。加大对会议费、出国费、接待费、购车经费支付使用的监控,从预算执行管理环节保证省级有关决策落实到位。适应预算执行细化管理要求,依托动态监控系统,加强数据统计和信息分析,建立多层次的动态监控报告制度,动态反映国库集中支付问题和态势。

5.扩大政府财务报告试编范围。在合肥、滁州试点的基础上,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范围扩大到省本级及14个市和部分县(区)。

6.稳步推进国库电子支付试点。完善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改革试点,扩大省级预算单位无纸化支付范围,及时对接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电子化支付工作,提高财政国库支付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高效性和稳定性。

二、巩固提升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7.科学合理调度财政库款资金。认真履行财政资金收付运行管理、库款调度职责,处理好加快支出进度与科学调度库款的关系,按照《省财政厅财政国库资金调度管理暂行办法》,结合财政收支及国库库款情况等,科学测算,合理调度,切实保障地方各项重点支出的需要。认真研究影响省级财政库款变化的常规和非常规因素,提高库款变动情况分析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为领导决策和提高资金调度水平提供依据。

8.保证预算执行数据及时报送。做好数据库维护工作,完善系统分析功能,提高编报效率,为领导决策和有关方面提供及时、准确的预算收支执行数据。同时,保障在关键节点采取应急措施,快速汇总收支数据,为领导提供急需的、最新的预算执行数据。

9.扎实做好财政决算编报工作。认真做好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布置、培训、审核、汇总等各项基础性工作,贯彻“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八字方针,严把政策审核和数据质量关,统筹协调,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决算编审工作。完善决算编报质量考核制度,加强决算数据分析利用。认真组织做好省本级部门决算批复工作。继续开展部门决算账表一致性核查工作,扩大核查部门范围,建立健全以核查促进部门决算数据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10.组织做好决算信息公开工作。按照统一要求,组织做好省级决算信息公开工作。严格执行部门决算公开工作规程,明确公开主体、时限、内容、方式,规范开展部门决算公开工作。

11.完成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积极向财政部国库司汇报协商,适时报送相关发行材料,保障地方政府债券顺利发行和债券发行资金安全入库。及时将转贷市县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拨入市县国库。

12.按时偿还各类债务本金利息。积极配合有关方面落实还款资金来源,提前做好还款资金筹措,按期偿还地方政府债券本息和国债转贷资金本息,及时收回市县债务。

三、完善资金安全运行保障机制

13.健全资金安全管理内控机制。规范财政资金收付业务流程,合理设置岗位,强化岗位分工与职责规定,严格按照岗位需要配备人员,建立岗位责任追究机制;加强印鉴和档案保存、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多层次对账制度;将所有财政资金收付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充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资金收付各环节之间有效制衡,提高资金运行安全性和透明度。

14.强化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完善会计科目设置,各种账目日清月结,更加全面、准确地核算财政资金收支信息,强化总预算会计电子档案管理。认真清理国库各项往来款项,及时收回国库资金,维护财政资金安全。严格预拨经费和暂付款的审核拨付并及时进行清理。指导市县进一步规范暂付款、暂存款的管理,全面清理对外借款,严禁违规对外借款。

15.继续加强财政专户管理规范。进一步精简财政专户数量,清理取消中央文件已经废止、政策不再执行或专户管理规定已取消的财政专户。严格规范财政专户开设权限,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对确需新开设财政专户的应报财政部核准。全面完成财政专户归口管理工作,厘清财政国库部门与财政业务部门管理职责划分,实现财政专户集约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加强专户结余资金管理,实现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统筹使用。

16.研究开展地方国库现金管理。逐步建立国库基础数据库和财政收支预测体系,加强库款变动趋势分析,研究国库现金流量的变化规律。待财政部对地方现金管理的有关政策出台后,按照“合法、规范、安全、效益”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国库现金管理工作。

17.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管。结合部门决算审核,对省级预算单位所有银行账户进行年检,并对结余资金进行清理统计。将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信息纳入动态监控系统,杜绝财政资金违规拨付到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全面清理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严格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和备案管理,严格控制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设置,开展单位账户信息统计与分析,为将单位所有实有资金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创造条件。修改完善省级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适时撤销省级116个行政单位的基本存款账户,以零余额账户、往来资金分账户办理财政资金的支付。

18.开展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培训。联合厅干部教育中心,适时举办省级及全省预算单位、财政部门贯彻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培训,切实抓好新旧会计制度执行对接。

四、加强财政国库干部队伍建设

19.加强思想政治和廉洁从政教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认真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中央八项规定、省委30条意见、厅党组30条意见和省纪委10项禁令,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廉政建设为核心,以规范权力运行为保障,认真落实廉政风险防控各项管理规定,切实做到工作清正、干部清廉、作风清明。

20.全面提升依法履职尽责水平。认真开展“四零”服务,严格执行效能建设八项规定,继续开展结对共建,强化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继续加强财政国库业务技能培训,强化各岗位人员业务技能,确保能够按照制度要求高水平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塑造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素质全面、业务过硬、绩效突出的财政国库干部队伍。

第三篇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扎实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财政金融政策研究

1.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准确把握国家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调整变化及其对我省经济运行的影响,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加强专题调查研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按照财政厅统一部署,结合财政金融工作职能,谋划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政策,研究财政金融改革发展的切实举措,重点加强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打造农业保险升级版、强化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深化地方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加强外国政府贷款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调研,着力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政策意见,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成效。

二、引导金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3.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展。继续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着力引导信贷资金回流农村、服务“三农”。落实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奖励与补助政策,着力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落实融资性担保机构增量奖励政策,着力提高担保机构增信服务能力和水平。

4.支持民贸民品经济发展。做好财政贴息资金的预决算工作,及时审核拨付财政贴息资金。指导各地民品贷款贴息资金申报,做好贴息资金审核拨付的组织协调工作。会同省民委、人行合肥中心支行对贴息工作进行检查,确保资金合规使用。

5.支持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积极配合省处非办开展整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开展反洗钱、反假币专项活动,加大对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支持信用建设,积极参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制定,鼓励创建金融生态县,促进地方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按时偿还农村合作基金会中央专项借款,督促借款单位落实还款责任,按时足额偿还借款本金。

6.支持储蓄国债平稳发行。加强储蓄国债发行期间承销机构的巡查、指导和督促,建立储蓄国债发行统计报告制度、季度通报制度,确保我省储蓄国债顺利发行。

三、支持地方金融改革发展

7.推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积极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改革,认真落实各项财税扶持政策,支持农信社改组改制,鼓励做大做强,力争今年完成全部改制任务。

8.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深入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进一步激发金融市场主体活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农业和农村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落实金寨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加快推进改革进程。

9.推进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市县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大做强。加快推进多层次的再担保体系建设,督促省担保集团切实发挥行业龙头作用,强化再担保功能,大力发展再担保业务,不断提高再担保覆盖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各级融资性担保机构进一步提升担保放大倍数。积极推进深化银担合作,探索开展银担合作风险分担试点。督促和指导省担保协会加强行业交流,促进行业自律。

10.推进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建设。支持引进总部或地区总部性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增设皖北三市、大别山两市和县域银行分支行。支持引导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投资新设村镇银行。支持中小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和发展。支持加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和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挂牌上市,加快构建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鼓励证券、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地方非银机构加速发展,建立健全多层次、多业态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

四、着力促进民生金融发展

11.打造农业保险升级版。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开展大宗农作物和重要畜禽产品保险,利用市场化手段,分散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推进农业保险稳步发展。

12.推进小额担保贷款工作规范发展。准确把握小额担保贷款新政精神,完善现行政策体系,确保新老政策顺利衔接。引导经办机构加大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各地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创新。督促各地建立担保基金合理补充机制,足额落实地方应承担的贴息资金。建立健全贴息资金预决算制度,及时审核、拨付贴息资金。强化贴息资金的监督检查,确保财政资金合规使用。

13.做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准备工作。密切跟踪国家政策走向,加强救助基金政策研究,积极做好有关准备工作。

五、加强地方金融企业财务资产监管

14.夯实财务监管基础。扎实做好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登记、财务快报、财务决算、产权登记等基础性工作,加强报表审核评价,切实提高财务信息数据质量,注重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着力提升财务监管水平。

15.完善财务监管制度。结合我省实际,研究加强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出资人管理有关制度;修订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完善金融企业财务制度。

16.做实资产监管基础。扎实做好地方金融机构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评估、转让和保值增值等工作。加强对国有金融资产产权交易所监管,全面掌握省内非上市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转让情况,严格进场交易制度。

17.履行省担保集团出资人职责。坚持扶持与监管并重,切实做好重大事项核定审批工作,指导和督促集团规范经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8.扎实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组织开展全省地方金融机构绩效评价工作,规范操作流程,严格评价依据,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引导作用,切实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19.稳步推进薪酬管理工作。组织实施徽商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及省担保集团负责人薪酬审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促进地方金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20.强化财务监督检查。以财务监督检查为切入点,指导地方金融机构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重点抽取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开展专项财务检查,督促地方金融机构规范执行《金融企业财务规则》,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

六、加强外国政府贷款管理

21.积极争取外国政府贷款。充分挖掘国外官方援助机构潜力,会同省发改委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交流,指导各地做好项目申报,着力稳定贷款规模。进一步优化贷款投向,优先支持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发展的贷款项目。

22.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加大贷后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积极配合财政部驻专员办和贷款国机构,对项目进行专项审查和后评估,全面提升我省贷款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外贷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绩效评价工作,推进外贷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3.积极防控贷款风险。指导各地加强项目审查,将审核端口前移到项目申报初期,从源头控制贷款风险。建立健全外债预算、统计、监测和风险预警控制体系,将外国政府贷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务统一管理。

七、严格预算资金管理

24.严格部门预算管理。督促和指导归口预算单位严格执行省级预算有关规定,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合规使用预算资金,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按照省级预算管理规定,硬化预算约束,从严从紧控制预算追加。

25.严格财政金融专项资金监督检查。督促和指导市县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财政金融专项资金申报、审核等工作,确保审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

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26.持续开展结对共建工作。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2014年结对共建工作。充分利用金融处连接财政、金融两大平台的优势,发挥信息、知识、资源等叠加效应,全力帮扶结对村建设,力争帮扶一村,带动一片。

27.严格落实会商制度。进一步完善会商制度,坚持定期会商与不定期会商相结合,加强与预算单位、金融监管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沟通联系,加强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监管政策的衔接配合,切实提高财政金融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前瞻性,有效扩大财政金融政策影响力和透明度。

28.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加大财政金融重大政策、工作创新、工作成效以及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着力提高财政金融政策的知晓度和影响力。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加强释疑解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认真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财政金融工作氛围。

29.持续加强学习力度。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财政金融业务新知识、新理论,积极培养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财政金融机构干部队伍的业务能力,提升全省财政金融工作管理水平。

30.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总结廉政风险防控试点工作经验,加快形成覆盖财政金融管理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强化制度落实和机制建设,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省委省政府及省财政厅“三十条要求”,在工作中接地气,转作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强化为民服务、为民理财的宗旨意识,塑造一支务实、廉洁、高效的财政金融干部队伍。

第四篇

一、深化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1.健全完善集中支付制度。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制度要求,认真查找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薄弱点,研究改进厅内部国库集中支付事项审核衔接程序。修订完善省级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管理办法。会同国库处调整改进预算单位往来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管理流程。

2.推进集中支付配套改革。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加强公务卡使用情况监控。配合国库处进一步优化公务卡执行环境,促进公务支出更透明;推进落实省属院校纳入专户的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相关工作。配合政府采购处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3.完善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进一步梳理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业务流程,促进各环节业务有效衔接。配合国库处推进财政与银行、人行国库的全程电子化管理,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制度。

二、着力强化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基础

4.完善月度用款计划管理。及时准确下达基本支出用款计划,限时下达项目支出分月用款计划。协调配合相关业务处室进一步加强用款计划执行管理,提高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编报的科学性、准确性。

5.加强集中支付支出管理。推进落实财政直接支付动态预警管理,提高财政直接支付审核效率。严格执行财政资金集中支付程序,准确开具资金支付凭证,安全高效支付财政资金。

6.规范集中支付资金清算。及时向银行、人民银行和清算银行传递集中支付电子信息,送达相关支付凭证,保障财政资金按时准确清算。及时向人民银行传递非部门预算支出相关材料,协调促进厅业务处室与人民银行的沟通,保障非部门预算资金规范、高效支付。

7.规范集中支付会计管理。认真做好零余额账户、财政专户、预算单位往来资金分账户和专户管理非税收入收支核算。加强单据传递、日常账务处理和安全控制管理,及时归档集中支付会计档案,认真做好会计对账工作。研究探索集中支付会计核算与总预算会计核算的有效衔接。

8.强化集中支付信息支撑。优化业务操作系统环境,规范运行管理程序,统一集中支付数据口径,提高预算指标、用款计划和支付执行等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完善数据报表体系,强化信息查询功能,实现历史数据可追溯。

9.强化支付安全监督检查。健全集中支付风险防控机制,定期开展集中支付执行内部业务检查。对业务审核、印章使用、票据开具等关键环节加强重点监控,落实问责制度。加强集中支付数据安全管理,定期开展信息数据安全监督检查。

三、规范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

10.规范执行项目支出管理制度。严格项目支出预算级次管理,规范指标调整程序。严格执行预算指标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管理,加强支出用途、事项和收款人等支付信息的审核。严格财政直接支付管理,确保财政资金直达商品(劳务)供应商和最终收款人。

11.规范执行零余额账户管理制度。严格预算单位资金归垫管理,加强零余额账户、往来资金分账户和行政单位基本存款账户收支监控,严禁预算单位通过零余额账户向本单位或系统内其它单位实有资金账户划拨财政资金。加强零余额账户日终余额监控,规范银行零余额账户使用管理。

12.规范执行现金审批管理制度。严格审核把关现金支出事项和使用范围,加强现金支出情况动态监控。认真落实现金支出申报审批制度,配合业务处室加强现金提取源头控制,巩固提升现金管理成果。

13.认真落实银行监督检查。贯彻执行省级国库集中支付银行和财政专户开户银行考评办法,加强对银行集中支付业务的日常监控和工作会商。组织开展银行业务专项检查,督促银行全面落实各项制度要求,进一步提高业务管理水平。

四.扎实推进全省支付工作一体化

14.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按照《关于推进全省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一体化的指导意见》通知要求,紧密围绕“账户设置、覆盖范围、方式划分、业务流程、审核方式、内部控制、窗口服务”七个一体化工作目标,逐步建立全省规范统一、内控严密、流程优化、安全高效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新机制。

15.健全统计分析制度。认真落实和完善市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和汇总市县集中支付业务数据,研究分析市县改革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对策建议。

16.加强市县业务指导。围绕集中支付工作转型、项目支出直接支付、现金提取、国库资金退库等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调研;进一步完善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操作规程,积极发挥省级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市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分类指导,引导市县健全完善制度,强化业务管理,提升支付效能。

五、积极促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转型

17.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加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支出管理,硬化部门预算约束,强化财政资金支出关口管控,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深入开展集中支付执行趋势分析和前瞻研究,积极做好部门预算分支出大类、分处室支出进度统计分析。

18.服务部门预算管理。以提高预算执行质量为目标,充分挖掘、分析、利用集中支付数据,有效反馈预算执行情况,促进预算编制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细。认真落实集中支付执行周报、月报工作和季度通报会商制度。

19.服务单位财务管理。增强主动服务意识,立足财政财务管理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工作会商。加强预算单位支出业务调研,配合相关业务处做好财政政策解释和宣传,指导预算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努力营造支付执行和谐环境。

六、全面提升国库支付中心效能建设

20.完善集中支付服务措施。规范落实《省级国库集中支付为民服务办法》,加强岗位管理,严明工作纪律。扎实组织开展“四零”服务活动,提高服务水平。继续组织开展集中支付业务培训。充分利用预算单位业务交流QQ群,加强与预算单位沟通与交流。进一步完善财政一体化平台国库集中支付功能,优化系统操作,方便预算单位用款。

21.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继续以结对共建、效能建设、文明窗口建设为载体,抓好班子领导力建设和执行力建设,抓好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加强集中支付课题研究和岗位培训,全面提升中心干部队伍理论素养和综合业务素质。

22.强化干部队伍勤政廉政。深入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管理条例,加强财务管理和内部事务管理,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加大科室工作岗位和业务环节的风险管控,加强党员干部廉政警示教育和党风政风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规章制度,切实增强干部职工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23.强化集中支付工作宣传。紧密结合省级财政财务管理要求,积极宣传财政新政策、新要求,宣传集中支付改革新做法、新成效。规范宣传工作,按照党组工作安排,通过新闻媒介积极宣传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动态,着力营造和谐顺畅的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环境。

第五篇

一、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提高科学理财水平

1.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研究清理规范重点支出挂钩机制,研究探索财政教科文投入稳定增长政策。探索教科文领域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对三至五年内需要动用的公共资源提前谋划。研究教科文领域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解决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问题。

2.加强预(决)算管理。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明确到具体项目、实施单位和经济科目,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加快预算执行,努力消化结转结余,盘活存量资金。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加强教科文部门决算审核,指导部门做好预决算、“三公经费”公开工作。制定省直教科文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完善预算执行计划控制表,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3.创新支持方式。综合运用后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发挥财政资金“乘数效应”,带动社会和市场投入,拓宽教科文事业投入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教科文事业。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完善重大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方式,确保资金分配科学、公开、透明。

4.加强绩效评价。充分发挥财政监督机构作用,加大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绩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探索建立教科文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

二、支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单列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加大奖补力度,重点支持解决跨区域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整合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初中改造工程等资金,用3-5年时间,使所有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生活设施满足基本办学标准。调整完善学前教育校舍改建类和综合奖补类项目支持内容和方式,鼓励地方采用公办民办并举等多种方式发展学前教育。

6.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职生均拨款制度,推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和区域比较优势,推动建立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质量整体提升。在落实好免学费政策的基础上,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各地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创新。

7.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系统梳理现行拨款制度,统筹考虑学科评估结果、高校办学特色等因素,完善省属高校预算拨款制度,引导高校内涵式发展。健全省属高校绩效拨款机制,丰富完善指标体系,强化引导激励,促进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办学。深入落实财务、会计、资产管理,完善内控机制。加大财务巡视力度,全面提升高校预算管理水平。

8.大力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中央统一安排,鼓励各地探索实施乡村教师补助政策,对连片特困地区已经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的给予综合奖补,稳定乡村、教学点的师资队伍。加大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国培计划”支持力度,稳步推进向“三区”选派教师工作。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9.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鼓励各地完善幼儿资助制度,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以本专科生为重点,研究动态调整奖助学金资助面和资助标准。推进实施研究生收费制度和奖助政策,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做好助学政策宣传,提高政策效果。

10.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发展。探索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支持政策。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社会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重,促进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三、支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加强科技资金管理改革。制定和修订科技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推进风险投资、绩效奖励、后补助的科技资金资助模式。研究科研项目资金“公务卡”结算方式实施细则。配合相关部门实施科研诚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财政涉企项目资金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科技资金全部纳入管理。

12.支持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发挥示范作用。支持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

13.整合优化科技资金。继续实施科技攻关计划等项目,推动提升科研项目层次和质量,重点安排目标清晰,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科研项目,集中支持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各地首位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研究科技专项设立、定期评估、协调约束和调整终止机制。支持省科协所属学会提升能力,完善现代科技馆。

14.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和“一中心、两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实行奖补制度,推进科技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

四、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

15.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整合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支持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支持农村文化建设,支持地域文化资源保护,支持建立健全文化传播载体和服务网络体系,使优秀传统文化、精品特色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6.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围绕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继续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拓展全省出版、发行、广电、演艺等领域改革成果,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17.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完善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加强省级国有文化企业资产基础管理、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企业经营业绩管理、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推动国有文化资产优化配置和结构调整。

18.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支持打造文化企业品牌,培育一批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全国一流文化企业。继续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支持国家和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加快发展。支持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和创新型文化企业发展,鼓励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支持其他教科文事业发展。积极支持社会科学、档案、地震、党史、干部培训等其他教科文事业的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五、大力加强作风建设,提高教科文工作效能

19.改进工作作风。按照八项规定及群众路线要求,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会风文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建立完善基层联系点工作制度,密切联系群众,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20.加强学习培训。坚持集体学习制度,加强业务培训,把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抓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加强财政教科文系统干部培训工作,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21.强化调查研究。完善教科文工作联系点制度,深入基层第一线,密切联系群众,掌握真实情况。加强前瞻性政策研究,建立与地方协同调研机制,开展财政支持教科文事业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有关财政教科文政策等前瞻性课题研究。

22.强化制度建设。结合预算绩效管理、审计检查以及厉行节约、廉政规定等要求,及时修订财政教科文内部工作规程,严格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能。

第六篇

2014年财政经济建设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围绕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财政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厅党组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不断强化管理和系统建设,全面提升财政经建工作水平。要点如下:

一、探索管理方式改革,着力体制机制创新

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财政部经建司重点改革方向,加强宏观政策研究,探索管理方式改革,创新财政经建管理体制机制。

1.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强化对投资形势和重点产业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提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产业政策、投资政策。

2.开展区域性试点工作。按照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改革思路,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改革力度,逐步推进区域性试点工作,发挥区域集聚优势和资金规模优势。

3.推进竞争性分配改革。按照集中支持优势产业、重点地区思路以及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指导市县参与中央专项的竞争性分配,深化省级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竞争性分配制度建设。

4.明确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梳理明确省级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下划一批项目分配、管理权限,强化地方就近监管职能。

5.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完善对口部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政府采购程序,采取市场化竞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企业等购买公共服务。

6.着力开展财政绩效评价。督促部门开展专项资金自我评价,着力开展政府投资项目和重大项目重点评价,强化评价结果应用。

二、完善粮食财政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密切关注财政部改革动向,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抓紧抓好财政粮食工作,稳步推进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7.切实做好对种粮农民补贴发放工作。保持补贴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及时兑付种粮农民补贴资金,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8.继续推进种粮大户补贴试点工作。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完善补贴办法,创新补贴方式,着力缓解种粮大户融资难题,提升种粮大户抗风险能力及生产能力。

9.探索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开展粮食产销区之间利益补偿机制政策研究,跟踪完善产粮(油)大县、商品粮大省奖励方法,推动建立主销区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

10.做好粮食仓库建设维修改造工作。摸清全省“危仓老库”家底,编制项目规划,积极争取中央政策,加大财政补助力度。

11.加强粮食储备财务管理工作。完善政策做好粮油省级储备、轮换费用、利息补贴清算拨付工作,有效发挥储备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

三、完善政府投资体系,保持经济平稳增长

密切跟踪中央投资政策,优化省级政府投资结构,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通过政府投资手段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12.优化省级政府投资结构。完善省级政府投资体制,逐步向民生领域倾斜,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盘活存量资金,规范资金支付程序,探索建立滚动式资金拨付方式,增强资金调控力。

13.规范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统筹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争取中央补助支持引江济淮、综合治淮、淮水北调、长江干支流治理、大型灌区续建改造等工程建设,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研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加强治淮等基建财务管理。

14.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产城一体发展,探索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深入开展与国开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合作,研究探索通过PPP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15.启动棚户区改造国开行融资。组建省级融资平台,建立理事会制度,研究出台省级融资管理办法,指导市县建立棚户区改造融资机制。

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加大对大气、水环境、重金属等污染防治投入力度,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探索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支持政策体系。

16.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支持力度。设立省级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创新资金筹集、分配、使用方式,提高资金绩效;综合运用财税政策,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财政保障措施。

17.做好江河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太平湖、焦岗湖、黄大湖等湖泊生态保护项目实施。系统推进水环境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支持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

18.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密切跟踪和研究国家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巩固和完善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启动省级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金属污染防治支持力度。

19.提升国土资源综合保障能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支持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研究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支持重点地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

五、完善财政能源政策,构建节能减排政策体系

按照中央财政支持节能减排政策体系调整方案,做好政策接续,逐步探索由直接补贴向通过调节机制引导的制度转变。

20.推进节能减排综合试点工作。加快推进重大试点项目建设,注重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对照财政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做好中期评估前期工作。

21.做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通过市场机制鼓励省内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加大全国推广力度,鼓励试点城市加大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2.探索开展节能和循环经济试点。指导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通过竞争性方式争取中央循环经济示范县试点。整合现有省级专项资金,采取滚动式支持方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县(区)试点示范工作。

23.做好中央能源政策接续工作。继续实施淘汰落后产能、煤层气开发利用等财政奖补政策,做好金太阳、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政策接续工作,组织各地做好项目清算。指导市县开展城市矿产、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废弃物利用等国家重点循环经济中期评估前期工作。

六、参与制定产业区域政策,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逐步改革重点支持产业项目的财政支持方式,引导有产业优势的区域通过市场机制和金融手段推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区域结构和布局。

24.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试点工作,研究省级资金管理办法,探索金融创新政策,重点支持新型显示、机器人产业发展。继续安排省级资金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及各市首位产业发展。

25.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将明光、定远纳入皖北“三市七县”政策范围,增加对县级南北共建园区支持力度。创新财政支持模式,重点支持地方投融资平台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26.提升城镇基本功能。鼓励城镇绿色发展,支持绿色建筑、城市绿道建设、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徽派建筑传承保护。研究推进建筑产业化,继续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

27.稳步推进供销、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城乡物流体系,完善“新网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加快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有序退出步伐。

七、完善交通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推进交通领域体制调整,明确省级和市县管理支出责任,做好交通领域重大项目谋划工作。

28.支持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国省干线公路“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建设投资模式改革成果,研究理顺市、县投资责任,做好海事管理体制改革后续工作。

29.支持交通融资平台建设。安排国省干线公路省级补助资金和政府债券转贷资金,支持市级交通融资平台建设。继续通过一般预算、税收返还等,安排专项资金作为资本金注入,支持高速公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30.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投入机制。研究出台农村道路养护工程补助办法,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提高养护资金使用绩效。

31.稳妥化解省级公路债务。锁定省级债务,研究制定年度内提前还款计划,合理调度资金,优化债务结构和还款时间,降低融资成本。

32.支持铁路建设和民航发展。通过一般预算、税收返还、政府债券等渠道筹集省级资本金,支持铁路建设。安排民航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航线航班市场培育。

八、强化系统建设,提升能力水平

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强化政策理论研究,推进党建工作,深化廉政工作,建设学习型处室。

33.推进廉政制度建设。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修订完善制度办法,建立并完善经建类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决策机制和绩效评价制度,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减少自由裁量权。

34.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保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常态化,进一步巩固活动成果,健全党建与财政业务融合制度,做到两促进、两结合。

35.推进共建会商和处室学习。结合财政经建业务开展结对共建,帮扶对口共建地区。完善部门会商机制,改进和加强部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执行的及时性、有效性。营造处室学习氛围,坚持学用、学思、学实、学宣结合,搞好互帮互学互促,提高能力水平。

36.加强宣传调研工作。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创新财政经建工作思路,提高政策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公共私营合作机制(PPP)、生态补偿机制、农村公路养护等重点课题研究和重点工作调研。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财政经建工作良好氛围。

第七篇

2014年省政府采购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政府采购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按照“以服务为根本、以管理为基础、以透明促规范、以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政府采购扩面增量提效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不断创新完善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服务,推动省级政府采购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推进政府采购扩面增量提效

围绕财政支出保障重点,不断提升采购规模、质量和效益,推进政府购买服务。

1、强化政府采购预算执行。主动沟通联系预算单位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规范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做到应编尽编;强化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力,推动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计划性、有序性,提高政府采购执行效率。

2、服务财政重点项目。积极开展与财政支出重点领域相关的政府采购工作,切实做好财政资金支出涉及强农惠农、公共文化、教育卫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政府采购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保障财政资金支出安全高效。

3、拓展服务采购范围。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政府购买服务为契机,不断扩大服务类采购范围。遵循方式灵活、程序简便、竞争有效、结果评价等原则,合理选择采购方式,积极组织开展政府购买服务工作。

4、开展采购绩效评价。牢固树立政府采购绩效理念,选取部分项目尝试开展政府采购绩效评价,对政府采购项目的资金节约、政策效能、透明程度等进行综合、客观评价。

二、贯彻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财政及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促进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5、服务中小企业发展。严格贯彻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积极开展“政采贷”工作宣传,为中小企业融资贷款提供便利;积极开展“送政策、送服务”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拉近采购人和中小企业距离,扩大中小企业及其产品知名度。

6、加大绿色采购力度。严格执行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推行政府绿色采购,促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政策落实。

7、严格执行配置标准。严把采购需求审核关,严格执行公务用车和通用办公设备经费预算和资产配置标准,发挥政府采购在节约型机关建设中的作用。

三、创新完善管理制度

认真查找采购执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创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加强工作监督,保障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8、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目标责任管理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从综合管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三个层面,系统梳理分析工作薄弱环节,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9、加强内控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制定工作规程,强化工作监督,促进阳光采购、廉洁采购。

10、推进程序规范。梳理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制度规定和管理要求,编发指导政府采购各方当事人、涉及采购活动全流程的《工作手册》和《服务指南》。

11、创新监督方式。积极主动接受监督,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特邀监察员和公证制度;探索厅内纪检监察、财政监督等内部监督协调机制,扩大审计、社会舆论和采购人等外部监督范围;积极组织开展“政府采购开放日”活动。

12、强化履约监督。维护公平交易的市场规则,加强供应商诚信体系建设,培育政府采购良性市场;建立健全项目回访、合同管理等制度,对采购结果执行、合同签订、资金支付等情况进行跟踪问效评估,提高合同履约监督管理水平;加强重点项目后期监管,根据工作需要,引入专业机构和人员协助履约验收,确保项目采购质量。

四、改革创新采购组织形式

采用信息化等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完善采购组织形式。

13、推行批量集中采购。依托省级通用办公设备配备标准,开展批量集中采购,积极探索“仓储式采购”等形式。改进协议供货采购方式,严格控制协议供货采购范围和规模,着力解决部分产品存在的价格问题。

14、扩大定点采购范围。规范完善公务车“三定”、复印纸、图书等定点采购,尝试装修维修工程定点采购。建立健全定点采购项目操作流程、报备机制,建立回访评价制度,确保采购质量。

五、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

做好省级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应用系统的升级改造工作,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化管理水平。

15、完善电子化系统建设。积极稳妥地扩大电子化系统应用程度和范围,开展投标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电子化改革、全面试行供应商网上报名,尝试开展电子化评标等,实现全流程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提高采购效率。

16、提升系统辅助功能。切实做好系统安全管理,抓好项目电子档案和系统数据整理备份;加强供应商库审核管理,尝试开展供应商诚信档案记录,推进供应商诚信体系建设;根据工作需要,优化系统数据统计分析报表,提高系统报表生成的及时性、准确性。

17、扩大信息公开。坚持依法依规,推动政府采购信息公开,确保各项信息及时、完整、规范披露;尝试开展采购需求预公示,着力提升采购质量。

六、推动政府采购标准化建设

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标准化建设上下功夫,促进采购操作执行的规范化,不断提高政府采购精细化管理水平。

18、加强标准化建设。修订完善采购中心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别项目采购文件范本,完善各类采购信息公告文本和合同文本格式,推进项目档案管理标准化。

19、强化采购需求标准。加强采购需求标准研究,通过制度规定强化采购人提供合理明确需求的责任;加强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严格按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批意见执行,切实规范采购行为。

20、加强采购执行分析。重视对通用办公设备采购结果数据统计分析,积极与财政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优化资产配置标准;重视对采购执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有针对性地分析政策制度落实情况,项目采购时效、采购效益等,为开展项目绩效评价、改进采购工作提供支撑。

七、加强内部管理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宣传工作,努力提高政府采购工作水平。

21、积极开展主题活动。根据省财政厅统一部署,结合采购工作实际,认真谋划开展主题活动,将中心队伍建设与文明单位创建有机结合,树立良好的政府采购形象,营造采购中心特有的文化氛围;开展经常性的廉政教育和职业道德主题教育,加强采购队伍廉洁自律、责任危机等意识培养,提升采购队伍综合素养。

22、加强作风建设。树立群众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广泛征求政府采购当事人意见、建议,提供高效、便捷和优质服务;继续积极主动会商服务,推动上门会商服务常态化、制度化。

23、提高专业化水平。积极开展政府采购政策法规、采购活动组织、电子化系统操作等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专业化采购水平;积极开展针对采购人、供应商等政府采购当事人的业务培训,加强政府采购法规制度和政策功能培训引导。

24、加强调查研究。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结合采购执行实际,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和课题研究,加强对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方式创新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分析,推动政府采购理论与实践工作相互促进、创新发展;分析、整理编写项目质疑案例,开展专题分析研讨,做到以案说法、以案规范,提升采购执行力和工作质量。

25、加强采购宣传。突出重点,丰富形式,积极开展政府采购工作宣传,及时政府采购政策法规、工作成效,做好社会关注热点、难点问题的释疑解惑工作,争取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和关心关注政府集中采购工作,积极营造和谐的采购氛围。

第八篇

2014年,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保障处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及三中全会、全国及全省财政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按照财政社保工作“12345总思路”,以“提质量、促创新、转作风”为抓手,以“制度健全、政策整合、体制理顺、机制创新、绩效提升”为重点,着力服务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改革,不断推动全省财政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发展。

一、认真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一是围绕推动实现充分就业,大力实施促进就业工程,进一步健全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二是研究促进产业升级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服务经济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就业质量。三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政策,探索建立工学一体、校企双制模式就业技能培训对接合作机制,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四是完善创业引导资金扶持政策,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业带动就业。五是研究制定失业保险基金促进就业办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范围,增强失业保险基金预防失业和促进就业作用。六是扶持和促进困难群体就业,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大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推进就业政策与城乡低保政策衔接。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

一是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扎实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按10%的比例提高企业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足额落实提标资金。二是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责任分担与激励机制,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支出责任。三是加强政策整合,研究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与老农保、失地农民、老村干等保险制度衔接。四是积极研究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政策,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探索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五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省级周转金制度,扩大省财政直接支付范围,逐步实现全省市与市之间横向互通互联、资金双向联网结算。六是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标准,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七是继续推动医保基金支付总额预算管理改革,健全医保基金对医疗机构的控费机制。八是在总结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整体推进并将试点范围扩大至50%以上统筹地区。九是巩固完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研究启动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管理,推进工伤预防工作试点,规范预防费用管理使用。

三、扎实做好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工作

一是积极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财政补助标准,强化市县政府主体责任,加强对分散、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分类指导;采取购买服务、信用担保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和改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完善救助对象救助标准调整机制,推动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三是做好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市县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投入责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灾情核查、资金申报、资金分配、资金激励和绩效考评机制。四是完善临时救助资金保障和管理制度,统筹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临时性、突发性基本生活困难以及其他特殊困难。五是根据国家部署,适时研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补助政策,落实好抚恤优待等涉军群体的社会保障工作。六是设立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专项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拓展公共服务供给渠道。七是研究制定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梳理整合各类康复保障相关制度政策,继续提高贫困重度残疾人救助标准。八是积极支持慈善、红十字、老干部事业发展。

四、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一是继续落实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补偿政策,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医疗风险防范制度,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二是巩固完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推动县级公立医院债务审计认定,研究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方案及补偿机制,推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三是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制定疾病应急救助基金管理办法。四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网络化即时监管机制。五是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制度,推动食品药品资金资源整合。六是支持食品药品、中医药、保健事业发展。

五、切实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一是精心实施社保民生工程,制定新增项目实施方案和资金及绩效管理办法,完善民生工程绩效评价制度体系。二是加强部门预算管理,规范部门“三公经费”、现金、零余额账户管理;制定省级重点医院事业发展、食品药品违法行为举报奖励、人才专项资金、山区库区农村住房保险资金等管理办法,实现专项资金制度建设全覆盖。三是创新财政社保专项资金分配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竞争性分配、以奖代补力度;加强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健全部门预算执行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落实项目资金结转结余资金收回制度。四是做好社保基金预决算编制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精算分析,强化预决算数据分析利用,逐步建立基金风险预警机制,健全基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约谈、公开等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五是完善保值增值绩效评价制度,开展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政策落实和绩效考核工作,探索竞争性存储方式。六是加强社保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完善专户资金调度内控机制。

六、不断夯实基础提升质效

一是完善处室集体学习制度,拓展学习方式和载体,做好社保课题调查研究工作,推进“书香处室”建设,做好学思、学研、学用相结合。二是加强上下联动,推进财政财务一体化,健全工作联动机制,加强部门财务会商,发挥部门财务处室基础支撑作用。三是深入推进财政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整合人社、卫生、民政等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增强社保领域信息服务能力。四是统筹推进效能建设、廉政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四方共建”活动,深化结对共建和帮联工作,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切实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九篇

根据全省财政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2014年省非税局工作思路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四个意识(依法征管意识、收入质量意识、改革创新意识、非税形象意识),推进非税征管六化(工作规范化、改革持续化、环境法制化、手段信息化、系统一体化、队伍效能化),为促进我省财政、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尽职尽责。据此,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加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

1.强化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增强非税收入年度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与合理性,努力提高非税收入的预算编制水平。加大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的力度,逐步实现所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规范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秩序,严禁将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严禁将应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非税收入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强化非税收入预算执行,严格按照年度预算依法组织非税收入。

2.科学把握非税收入征收力度。一方面,充分挖掘增收潜力,重点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罚没物资收入的征收管理,确保完成非税收入预算。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里关于实施结构性减税、支持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等积极财政政策,确保低限征收、不该收的坚决不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规范非税收入资金管理。按照规范、简化、安全、高效的原则,逐步规范和统一非税收入资金分成方式,将部门间分成改为通过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分成。坚持每月3次定期分成划解,如确有特殊情况,可特事特办即时办理。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会计核算和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待结算收入清理,严格非税收入退还审批。

4.强化财政票据管理。严格执行“分次限量、核旧领新”和票据台账制度,加强票据发放、购领、缴销和定期不定期对账等日常管理。积极做好省直下划单位和垂管单位的财政票据移交和清理工作。切实做好保管期限已满的财政票据存根的销毁工作。主动做好省政务中心财政窗口的财政票据管理工作。全面开展财政票据年检。

二、严密监控非税收入运行质量

5.开展省级非税征管年度稽查。选择部分省直单位开展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年度稽查。

6.加强全省收缴执行情况分析。加强非税收入收缴执行情况分析,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收缴分析报表体系,及时掌握非税收缴进度和非税征管动态,努力提高分析报告质量和收入预测水平,为加强非税征管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7.开展市县非税征管检查。根据全省非税收入收缴执行情况,择机组织开展市县非税征管检查。

8.探索非税运行质量预警调适机制。根据近年来非税收入实际运行情况,深入分析归纳非税运行特点与规律,积极研究能够自动反映非税运行异动情况,并能及时控制并消除不良隐患的非税收入异动预警机制和调适机制。

三、持续深化非税收入征管改革

9.改进项目库管理。按照“正税清费”原则,全面深入开展非税收入项目特别是涉企收费项目的清理工作,科学界定非税收入范围,着手研究建立全省统一、规范和动态调整的非税收入项目库。

10.改进征收模式。完善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收模式,强化财政部门征收责任,建立健全对执收单位执收、银行代收工作激励与约束机制。对来源单一、年度发生次数少的非税收入项目,探索财政直征方式。积极总结基建投资项目收费“一表制”、“一费清”征收方式。

11.改进收缴方式。扩大POS刷卡、银行自助设备、网上银行等现代技术在非税收入收缴中的应用,优化收缴流程,提高收缴效率。减少非税收入集中汇缴,不断扩大直接缴款。总结推广教育收费“批量代扣”收缴方式。稳步实施非税收入电子化缴库改革。

12.加强非税账户管理。健全完善非税收入分成划解规程,逐步统一全省划解时限,力争实现一律按旬划解。全面取消执收单位非税收入过渡户,完善非税收入会计核算,力争所有非税收入资金通过汇缴结算户统一核算、统一分成、统一解缴。探索待查资金清理确认机制,加大清理力度,缩短确认时限,确保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划解入库。

13.改进票据管理。积极完善和推行在行政服务中心或非税收入征收大厅办理财政票据业务的经验做法。完善非税收入票据全过程电子化管理,探索开发电子票据,为推行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非税收入电子收缴提供支撑。

四、积极推进非税收入征管法制化进程

14.推进地方立法。加快推进非税立法进程,加强工作调研,为《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尽快出台早做准备。

15.完善管理制度。根据非税收入管理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和实际需要,修订完善非税收入收缴、预算、核算、票据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制定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罚没收入(物资)等专项征收管理办法,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制度体系。

16.加大执法力度。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依法管理非税收入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不断加大非税收入的执法力度,推进非税收入各项政策制度落到实处。

五、不断提升非税征管信息化水平

17.统一系统建设维护。在“金财工程”框架下,整合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资源,实现从现行“统一软件、分层实施、分级管理”模式向“全省数据大集中”模式转变,避免多级投入和重复建设。统一全省系统维护标准,降低维护成本,提升软件服务商服务质量。

18.提升系统整体功能。升级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完善非税收入项目库,实现全省各级非税收入项目、标准等统一通过省级操作设定。增强系统统计与查询功能,统一统计口径,建立查询平台,实现全省各级非税收入报表通过系统自动生成和信息实时查询。构建全省统一的非税收入网上缴款平台,规范各级执收单位非税收入资金电子化结算与票据电子化管理的流程,减少运行成本,降低技术门槛,推进非税收入政务管理电子化进程。

19.加快系统贯通应用。依托财政内网系统,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上下贯通,并向市辖区和乡镇延伸。开展系统操作培训,强化系统应用,最大限度发挥系统功能。

六、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队伍建设

20.加强局机关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等主题教育与实践活动,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抓好局机关党建、效能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积极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非税干部队伍,努力建设为民、务实、高效、廉洁的非税管理机关。抓学习培训,治庸提能;抓效能建设,治懒增效;抓作风建设,治散求实;抓艰苦奋斗,治奢求俭;抓文明创建,提升形象;抓警示教育,反腐倡廉,切实做到“非税工作清正、非税干部清廉、非税作风清明”,确保非税干部政治安全和非税收入资金双安全,在党建上创优争先,在业务上争先进位。

21.加强调研宣传。开展非税立法、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社团票据使用与管理等课题调研。加强非税工作宣传,深化“两公开”示范点和非税门户网站建设,在突出宣传近年来非税征管改革做法、成效与先进典型的同时,加强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打造“阳光非税”。

22.加强系统交流互动。强化对非税执收工作、银行代收工作和市县非税征管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督查,加强非税征管机构与执收部门(单位)、银行之间以及各级非税征管机构之间的纵横交流和相互学习借鉴,积极推动财政财务一体化、各级非税机构一体化,努力形成全省非税征管工作左右联动、上下互动、整体推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经常性地开展与执收部门(单位)、银行、市县非税征管机构和缴款人有关方面的工作会商,征求意见建议,在坚持原则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23.扎实开展“结对共建”。继续开展与泗县屏山镇大李村的“结对共建”活动,深入调查研究,尽心尽力解难题,出谋划策助发展。积极探索创新“结对共建”的长效机制和方式方法,推进结对共建活动常态化、上水平、出实效。

第十篇

一、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

1.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同省直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明确省直有关部门责任,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完善有关单项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制度措施。落实试点县(区)主体责任,完善试点方案,主动做好试点工作。鼓励支持非试点县(区)结合实际,自主开展试点工作。

2.强化督查指导。加强对试点县(区)工作督查,指导试点县(区)结合实际选定改革的具体内容、重点项目和改革范围,并从本地的优势和特色出发,选择1-2个自选项目,力求在重点项目上重点突破,在自选项目上有所创新。

3.强化制度建设。省直有关部门加强具体改革工作的制度建设,从制度上对改革进行规范。试点县(区)依据省里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完善示范试点实施方案,加强试点奖励资金管理、项目管理、考核评价、档案管理等制度建设。

4.强化经验交流。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发现试点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宣传交流,促进试点工作。

二、扎实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

5.完善奖补政策。2014年,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要进一步调整完善有关政策。适当提高特惠制财政奖补比重,明确重点支持的范围和项目,进一步提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集聚和规模效应。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和民生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完善群众筹资筹劳,探索奖补资金与农民筹资筹劳不挂钩工作机制。

6.完善资金管理。安排落实中央和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督促市、县(区)落实配套资金。切实加强财政奖补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7.完善项目管理。加强普惠制项目管理,适当缩减实施面,提高项目规模和质量;探索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竞争性立项和专家评审、量化评分等方式,完善普惠制项目的审核、审批和实施。加强特惠制项目管理,探索建立特惠制项目县级报账制和省级备案制。

三、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8.加强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试点县(区)工作指导机制,指导试点县(区)合理确定试点范围及项目。建立完善由综改、财政部门牵头、农业、交通、水利、住建等部门配合、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项目实施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项目、资金、档案等管理制度。

9.加强试点资金监管。试点资金要专项用于美丽乡村项目建设,原则上实行县级报账制。研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资金管理办法和绩效评价办法,强化资金的日常监管和跟踪问效。

10.加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联合省质监局在部分县(区)开展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完善试点方案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进试点工作。

四、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11.落实县级主体责任。明确县级政府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设中的主体责任,督促县级政府研究制定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的具体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安排保障资金,切实落实各项保障政策。

12.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政策。安排落实省财政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资金。会同省委组织部指导市、县(市、区)制定离任村干部认定方案和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工作方案。督促市、县(市、区)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各项政策,确保离任村干部生活补助政策落实到位。

13.落实村级运转经费保障有关政策。安排落实省财政村级补助资金。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年报制度。督促市、县(市、区)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建设各项政策,确保各项保障政策落实到位。探索建立村级组织运转经费动态增长机制。

五、配合推进相关改革

14.推进农村为民服务全程制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为民服务全程制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和督促指导,督促各地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拓展服务范围、规范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加强人员、业务和服务场所建设。

15.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配合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力争2014年完成20个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区)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16.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等工作。继续做好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减轻巢湖区域农民负担综合改革工作。配合做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等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17.注重调查研究。围绕农村综合改革有关重点工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新思路新方法,建立健全工作新机制。

18.注重结对共建和对口帮联。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将结对共建和对口帮联作为处室重要事项和支部建设重要内容,结合业务工作,加强与结对共建和对口帮联地区的联系和协作,做好帮联共建工作。

19.注重政策宣传和业务培训。认真总结各地好的做法和经验,完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提高工作简报编写质量,加大对改革动态和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加强综改队伍建设。

20.注重效能建设。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控工作,着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积极开展“四零”服务,严格执行效能建设相关规定,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公室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第十一篇

2014年是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企业处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决策部署,加强政策研判,提升扶持实体经济能力,齐心协力、扎实作为,促进财政企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企业形势分析研判

1、加强政策研究。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结合我省实际,分析评估现行政策,研究扶持企业发展省与市县事权划分,适时调整完善政策,创新管理方式,改变支持办法,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关注企业动态。合理利用企业月报、财务决算等信息资料,紧盯全省企业发展动态,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态势,把握企业发展的焦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和预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3、加强调查研究。深入走访市县、企业等,加强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调研,针对企业的实际困难,提出意见建议,服务企业发展,同时,认真做好重点课题研究,提高课题质量。继续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利用调研成果,修订完善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制度办法。

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4、继续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落实省委、省政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30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条等文件精神,强化政策执行力,加强政策执行督导,确保各项政策落地。

5、统筹安排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通过绩效评价、中期评估等,科学分析评估政策实施效果,根据地方配套、放大倍数等情况,提出安排建议,做大做强县域担保机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6、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国家和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成长型中小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创业基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创业辅导中心发展。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进一步完善省产业集群镇和特色产业基地企业、中小进出口企业风险准备金实施办法,会同有关部门,强化服务,通过为中小企业增信,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切实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

7、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对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产业集群镇)、县(区)级工业集聚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行梳理,按照产业集聚和区域布局,调整、扩充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确定特色产业基地支持重点。创新支持方式,在支持中小企业项目的同时,加大对特色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

三、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8、促进结构调整。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小企业关闭力度;充分利用关闭小煤矿补助资金,引导小煤矿关闭退出,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9、引导产业升级。积极争取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发挥省技改、军民结合等专项资金的作用,以贴息、后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10、推动节能减排。统筹使用清洁生产、能源管理中心建设、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资金,支持节能、节水、节电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1、推动安全生产。继续支持非煤矿山企业安全技改,加大尾矿库治理力度,消除矿山安全隐患。支持煤炭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技术改造及煤矿瓦斯的治理和抽采利用。

12、推进国企改革。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教幼教退休教师待遇问题。做好中央下放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移交中小学校和公安机构经费补助基数分配管理工作。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方案的论证审核,支持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13、继续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进一步引导企业实施试点,用足用活国家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14、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继续安排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与国家基金配合使用,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发展。继续支持企业自主创新,通过研发补助方式,提高奇瑞、江淮、星马汽车的研发能力。

15、推动“两化融合”发展。合理安排资金,发挥市场作用,加快重大装备制造业、智能语音产业、首台套等建设步伐,推动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五、推动内外贸协调发展

16、支持内贸流通业发展。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支持政策;支持电商、物流等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打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道,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层次。

17、促进市场平稳运行。支持城乡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运行分析和信息,提高市场预测预警水平。安排专项资金,通过贴息等方式支持骨干企业开展生猪、食糖、食盐和药品储备,完善政府对大宗农产品和重要商品市场价格的调控机制。

18、支持茧丝绸产业发展。以贴息或补助方式,重点支持茧丝绸企业技术改造、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促进丝绸营销网络及品牌建设等。

19、调整、兑现扩大企业出口政策。根据出口形势发展变化及管理要求,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适时调整、完善2014年我省支持出口企业主体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等方面的财政促进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时效性。及时兑现我省2013年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费补贴、贸易摩擦应对资金等促进政策,推动我省企业扩大出口。

20、落实鼓励进口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申报,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统筹使用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机电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21、支持企业“走出去”。鼓励和引导我省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用好“走出去”专项资金,对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建立经贸合作区、进行资源开发、对外承包工程、品牌并购等给予补助或贴息。

六、改善库区移民生产生活

22、加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及时拨付移民个人直补资金。坚持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严格管理、提升绩效的原则,切实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会同有关部门委托中介机构,对全省库区移民安置区后扶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3、开展解决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试点工作,积极争取资金,科学制定分配方案,改善库区移民生活。

七、加强基础工作

24、扎实做好月报和企业决算工作。进一步采取措施切实扩大月报覆盖面,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强化对企业运行情况分析研判,提高数据质量和利用效果。及时完成全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年度决算的汇总和分析工作。

25、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认真做好2014年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开展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和内部监督检查工作,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

26、做好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管理,促进我省资产评估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切实加强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资产评估项目核准、备案,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7、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提升效能,服务发展。依托结对共建平台,强化党群联系,锻炼队伍,凝聚力量。健全会商机制,继续加强与市县(区)、联系部门的沟通交流,优化服务,增进共识。

28、建立财政企业联络制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国有企业、重点民营企业,建立财政与企业联络制度,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会商、征求意见等形式,不定期开展联络活动,打通沟通渠道,共商发展建议,研究谋划政策。

29、加强廉政建设和系统互动。深入开展廉政建设,自重自省自爱,做到警钟长鸣,廉洁自律。继续加强系统互动和指导,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了解掌握市县动态,强化财企文化建设,促进处室和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