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交通安全管理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2-11-12 03:38:00

新农村建设交通安全管理探索与思考

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交通是首当其冲,公路发展随之带来了农村交通状况的巨变,农民交通方式不再简单局限于步行、自行车,取而代之的是摩托车、农用运输车、汽车。发达的交通路网及现代机械化的交通方式,给农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农村交通事故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农民成为交通事故中的易受伤害群体。而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交通必将更加发达便捷。提高农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巩固并完善现有的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机制前提下,加快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步伐,进一步深化新农村的交通安全管理就显得非常迫切和需要。笔者就武义县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实践,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等问题进行了粗浅的思考与探索,现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一、农村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农村地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的制约,各种道路交通硬件要素,农民交通安全意识,交通法律法规知识普及等都相对比较落后,农村交通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压力很大。以武义县为例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农村道路危险路段多,整改难度大。武义县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1129.9公里总里程,75%以上依山傍水而建,特别是山区道路,路面狭窄,弯道多、道路垂直落差大。据初步统计,全县有217.7公里农村道路为高落差及临崖临水危险路段,比较典型的有许曳线(新宅镇徐村至曳坑)、梁上线(梁宅至上坦)、东夏线(桐琴镇东干村至泉溪镇夏加畈)及马隧线(西联乡马口至丽水遂昌)。这些道路盘山越岭,平均落差均在六七十米左右,一旦发生事故,则车毁人亡。由于资金等问题的限制,这些道路安全防护措施仍然大大滞后于道路通行的需求。

2、农村机动车保有量大,种类繁杂,管理难度大。武义县农村机动车保有量以每年增幅25%速度在逐年增加。目前,全县在册机动车47447辆,农村地区35000余辆,占全县机动车保有量的73.8%。农村机动车管理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机动车安全性堪忧。农民为图方便、省钱,许多脱检及报废车辆仍在使用;二是无证驾驶、无牌行驶现象较多。农民“先考驾照后开车”的法律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形态严重,存在着“车是我自己买的,别人管不着”的错误思想,导致农民机动车上牌积极性不高,驾驶技术差;三是农村公共交通发展缓慢,给农村无证营运带来了市场,正三轮、残疾车、农用运输车非法载客现象大量存在。

3、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淡薄,守法意识差,管理难度大。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封闭,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面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在农村,酒后驾车、无证开车、无牌行驶、农用车违章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大量存在,农民交通事故多发,农民安全问题仍是武义县交通管理的焦点问题。

4、农村公路网建设投入存在资金缺口,农村道路安全设施极不完善。新农村建设,农村公路网建设是目标之一,但由于资金因素的制约,道路建设后续资金投入上存在较大缺口。往往是在通村公路建成后,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未配套完成,有些连最起码的交通安全标识都没有,便投入使用,通村公路成了“赤膊路”。目前农村道路交通状况是:道路硬化,路变直了,路况好了,车速快起来了,农民安全隐患却增加了。

5、农村道路交通管理仍然是整个社会交通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警力不足制约。目前武义县公路总里程为1129.9公里,机动车驾驶员49409名,登记机动车47447辆,而实际交警仅43人。按人头平均计算(包括办公室、车管等非路面工作人员),每一名交警要管26.27公里的道路,1103.4辆机动车,1149名驾驶员,再加上每天必须处置的各类报警及车辆、驾驶人的日常管理工作,导致民警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日常事务,到农村开展工作时间很少。二是管理手段仍然落后。目前交通管理手段,基本上仍以传统的靠集中警力开展整治为主,不能形成长期的严管态势,农村交通管理成效不明显。

二、武义县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武义县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小县,全县共有18个乡镇(街道),544个村,33万人口。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1129.9公里,机动车驾驶员49409名,登记机动车47447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武义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公路网发展迅速,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县通村公路达到509.7公里,占全县公路总里程的44.76%。近年来,武义县致力于探索实践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之路,突破农村交通管理瓶颈制约,变革农村交通安全管理模式,以乡(镇)基层组织和农村派出所为“依托”平台,从交通安全管理的基层基础抓起,运用综合治理理念,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交通管理,变交警一家事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逐步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各界参与”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大格局。

(一)依托乡(镇)村两级基层组织,实现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的综合防控。根据工作需要,武义县建立了县、乡(镇)、村三级交通安全管理网络,把乡镇(街道)作为整个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体系的重点,整合原乡镇农机站资源,实现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综合防控“五个在乡镇”:

1、无牌无证机动车排查在乡镇。依靠农机交警联合管理工作站,发动乡(镇)、村(居)干部深入村(居)挨家挨户进行排摸,掌握情况,对可疑车辆移交公安部门处理。交警部门定期将未检验车辆,未审验驾驶证名单底数,提供给乡镇工作站,与排查出来的无牌无证的车辆一起由乡镇、村进行督查催办。

2、交通事故防范在乡镇。依靠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村和交警共同出资招聘交通安全纠察员,负责对交通主干道的各交叉口进行看护,提醒群众注意交通安全。

3、驾驶员管理在乡镇。将各乡镇的农机交警联合管理工作站作为管理机构的延伸,赋予职权,负责本乡镇(街道)范围内机动车驾驶员的管理和安全教育。为每个驾驶员建立管理档案和管理台帐,分小组安排驾驶员在乡镇参加每月一次的片组安全学习。同时,对驾驶员审验、换证就地由工作站签署意见,真正起到源头管理的作用。

4、轻微事故调解处理在乡镇。在乡镇农机交警联合管理工作站建立调处室,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把损失较小、无人员伤亡、责任明确的轻微事故,在双方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将事故损失赔偿的调处权下放至专门聘请的调解员进行调解,公安部门对调处结果予以认可。公安部门在加强业务培训的同时,与法院、保险公司等部门做好衔接,确保保险赔偿等事宜能顺利进行,使轻微事故就地调处。

5、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在乡镇。依靠乡镇和村级组织,筹集社会资金建设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对新建、改建农村公路,设置好与道路等级相匹配的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做到交通安全设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将诸多“虎口”路段建成“零死亡”的平安路段。

(二)依托农村基层派出所,实施农村偏远地区道路交通安全委托管理。根据各地具体情况,武义农村派出所协管交通工作采取了所队合一、一警多能(如地处330国道的茭道派出所)和在未设立交警中队的偏远山区派出所建立交通警务组(新宅所、桃溪所、王宅所等)两种模式。具体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

1、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发挥派出所对辖区情况熟悉的优势,把交通安全宣传作为社会治安防范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农民、老年人、中小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利用各种形式,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范围向农村和社区、老年人协会、企业、中小学校延伸,将交通安全知识连同治安防范知识一起带入基层,达到普及宣传的效果。

2、进行交通事故先期处置。充分发挥各农村派出所对辖区地理环境熟悉、现场处置经验丰富的优势,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迅速赶往现场进行先期处置,开展对伤员进行救护、控制交通肇事嫌疑人、维护现场秩序等工作。

3、纠正轻微交通违法。在交警部门的授权委托下,各农村派出所的交通警务组成员不定期上路执勤,对发生在本辖区范围内的县、乡道路上的轻微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纠正,减少辖区内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三)实行“两个依托”的优点及取得的成效。依托乡(镇)村居基层组织及农村派出所协管交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警警力不足带来的管理压力,使农村道路脱管面缩小,交通安全宣传辐射面扩大,交通安全管理覆盖面大大提高。另外,依靠乡(镇)村居基层组织及农村派出所协管交通,充分发挥了乡镇、农村干部的群众工作优势及地理优势,靠近指导,直面基层,使管理更有针对性,宣传更具可信性。一些管理权利的“下放”,一定程度上简化了车管、驾管的办事程序,给农民办事带来了优惠与便利。通过多年的实践,武义农村交通管理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民交通安全意识在不断增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得到了有效遏止。以2009年为例,2009年武义县在人、车、路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交通事故总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同比去年降低4.16%、24.53%和1.18%。武义实践证明,实行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是建设“平安新农村”的一条可行之路。

三、新农村建设中对深化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笔者认为,在武义这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山区县,开辟新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新思路,应以“规范化”建设为根基。即在创建交通安全乡镇、安全村、安全企业的基础上,建立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网络,即“农网”,每个乡镇建立交管站,每个村设交通安全联组,每个企业设交通安全管理办公室。乡乡有协管员,村村有安全员,各自管好一片,交警大队指导抓好一片,县政府统筹将其连成一片,达到统一、规范、有效的建设要求,真正达到交通管理网络化、社会化的效果。

(一)深化社会化交通管理必须遵循的几项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长期发展的实践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也不能例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关键环节也是发展,发展不是不择手段,不讲科学,不讲效益的发展,更不是一年、两年、一代、两代的发展,而是长期的发展,无论发展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应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必须以优化组织体系结构为原则,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出发,不断调整完善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网络,使之不断趋于合理和有机构成,达到发展的最佳状态,建立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长效管理机制。

2、构建和谐交通与以人为本原则。构建和谐交通与坚持以人为本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群众作为社会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前进的主体和原动力,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从交通管理角度看,构建和谐交通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更好的生活和发展,要以人民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成败的衡量标准,即要不断提高农村道路通行水平,又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和交通安全意识水平,促进农村交通事业和谐有序发展。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农村交通管理作为社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农村经济、文化、教育等的发展密不可分,必须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农村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工作应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必须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农村经济承受能力为基点,区分地区差异,多快好省的建设农村新交通,推进地区之间协调发展。要从农村交通管理实际出发,综合分析农村交通管理现状和不足,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的整治,加强机动车、驾驶员的源头管理,以交通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为契机,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宣传。各项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促进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深化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的对策

1、硬软件同步,建设规范化农村交通社会化管理网络。在新农村建设的大前提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相关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包括硬件设施建设,农村乡镇、村、企业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有专用场地,办公器材、资料、台帐等的建设要统一。设计统一标识,让农民知道有这么一个机构,这个机构是专管什么的。管理人员应挑选责任心强,有一定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交通安全管理知识,能够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员。交通管理员、安全员持证上岗,文明待人,热情服务。在农民间具有一定说服力和威信,能够深入田间地头,街巷宅里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行动员教育。软硬件同步完善,整个机构工作有效开展。

2、探索完善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组织,扩展其功能。整合村级组织力量,实现一体多能。对原本比较分散的交通协管员、宣传员、调解员队伍,进行一次梳理,组建一支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在当地有较高威望的人员组成的村级道路交通协管员、安全员队伍。经比较专业的上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发给证件,执证上岗。他们既是交通法律法规和安全知识的宣传员,又是办理车辆登记、驾驶人考试的督办员,还是维护农村交通秩序的管理员和轻微交通事故的调解员。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站)是村级组织的管理者,负责村级交通协管员、安全员队伍的组建、管理工作,交通管理部门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赋予农村偏远山区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务组车管职能,解决偏远山区办牌办证难问题。农村摩托车、正三轮无牌无证、脱检情况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从农村到县城办牌办证路途远、手续繁、费用高。在农村派出所建立机动车管理服务站,隶属于交通管理警务组,负责报考驾驶证人员,机动车上牌、补检的登记及预约,安排交警大队车管部门每周一或二次上门办牌办证和考试,简化农村车辆上牌、补检及驾驶员考试程序,减免部分费用,提高农民办牌办证的积极性。

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村交通管理组织网络化服务。筹措资金,在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及村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中建立交通安全信息平台,及时道路交通安全信息、可资借鉴的好的经验与做法,加强交警大队、乡镇(街道)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工作站及村级交通安全管理组织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充实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交通安全工作内容。

3、加强乡镇、村级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在每季召开一次乡镇交通安全委员会议和交通安全组长例会的基础上,组织乡镇、村级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人员、农村派出所交通管理警务组(尤其是村交通协管员、安全员)进行定期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的培训教育,及时向他们传达上级的新规定,新要求。组织汇总讨论上阶段各乡镇、村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制定下阶段工作计划。以先进经验介绍、召开座谈等形式,为各乡镇、村交通安全管理组织创造一个相互沟通的平台,互通信息、交流经验,确保各级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组织工作取得实效。

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如:在《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实施之前,组织开展统一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在新招聘管理人员开展工作之前,进行上岗前的统一培训考核。在组织开展农村无牌无证专项整治工作之前,进行工作培训等。

4、进一步健全、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工作积极性。结合当地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实际,制订符合当地村情、民意的乡镇交通安全管理委员会、村交通安全管理组及交通安全村(行政村)、交通安全社区等考核实施细则。以到农户抽查交通安全知识知会情况,交通安全管理台帐建立情况,机动车上牌、审验率情况,该季度交通事故发生情况,伤害大小等为考核内容,由乡镇与交警部门统一进行每季一次的考核。考核结果与经济利益挂钩,以提高乡镇、村交通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