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时间:2022-07-23 03:48:00

保险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势地域。为解决“三农”问题,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做了大量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社会新农村建设中,保险业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并可能是解开农业良性发展、农村面貌文明、农民生活稳步提高死结的关键。

一、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对农民问题的认识,传统上认为收入低是核心,从今天的眼光看,保障程度低,可能是更为重要的问题。保障程度低,主要指农民在养老、医疗、教育方面的保障程度低。以2003年为例,在占就业人口66%的农村就业人口中,养老保险覆盖面不足5%;失业保险在城镇的覆盖面也只有40.5%。1998年国家第二次卫生服务调查发现,将近88%的农村居民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成为毫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加速推进,但由于缺乏积累,保障水平仍然很低。

保障程度低,使得农民必须牢牢地依附于土地,依靠土地提供的很低但可以稳定预期的收入来养老防病,制约了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延缓了城市化进程;强化了小农经营格局,限制了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也使得农民难以形成稳定的生活和生产预期,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于健康的消费习惯和精神文明的形成。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项要求。有文章在解读五项要求时,提出所谓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并进而提出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着重从设施方面改进农村面貌。

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不应该也不可能主要依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而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业大量应用现代科技和实现产业化经营,最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的保障程度。在此基础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通过辛勤劳动和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不应该主要是设施的建设。对农村道路、水电、学校、医院等设施的投资效益不可能达到城镇的水平。这是由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要求回报的经济规律决定的。

盲目投资容易造成很大浪费。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但由于规划不合理造成的巨大浪费,到今天还难以完全避免和解决。从思想上认识到搞建设要做好规划、加强协调,也用去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在缺乏大规模建设经验的县以下地区投资,更容易出现浪费的问题。绝对不能在建设新农村的名义下,以搞运动的形式,照搬城市的建设方式来建设农村。

城镇化进程不可逆转。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左右。也即未来十五年间,我国还将有1.8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起码应该在集镇一级。

逐步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建立一定积累,提高其收入水平和长期支付能力,才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保险是建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农民手中钱少,有一点积蓄不敢消费,不敢用来投资生产和迅速改善生活,根源在于没有保障,缺乏应对生产生活波动的能力。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迅速建立农民的消费信心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培育农民的归属感和主人意识,是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的重点任务。

三、保险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保险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保障,既表现在对灾害的补偿,维持稳定的农业生产上,也表现在对农民生活的补偿,确保不因病或意外事故致贫返贫上。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国,每年都要发生多起洪涝、旱灾、台风、暴雨、雹灾等灾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因灾造成的损失巨大。单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既不可行,也不经济。通过建立覆盖面比较广、区域和品种搭配良好的农业保险体系,可以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间的风险分散,较好地把较大的灾害分散开来,用很低成本解决灾害补偿的问题。

农民生活的问题。在农村,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疾病和意外事故。很多地区农民的现金收入低,抗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弱,一次疾病可能耗尽全部储蓄。防病防意外导致的强迫储蓄,是制约农民消费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建立广覆盖、低保障的医疗保险体系,辅以一定的政府扶持,承担因病而发生的支出,是缓解农民生活压力的主要手段。农村家庭主要劳动力的人身意外保险,是保障农民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主要劳动力的意外保障,可以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降低家庭经济收入和生活的波动,实现平稳过渡。

四、农村保险业务是盘活农村金融的牛鼻子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资金融通能力弱,信贷抵押和担保条件较高,制约了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其根源在于农业比较收益低,农民的资信条件差,金融积累的能力弱。在防范风险成为金融各业首要任务的前提下,减少对农业、农民的贷款也是无奈的选择。

在农业生产和农村中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险体系,通过农民个人和农业生产设施的保险保障积累一定资产,有可能解决农村抵押品积累和人身保障的问题,盘活农村金融业务。发展农村保险业务,尤其是农民的人身保险,以保险账户积累的价值为抵押,可以启动农村小额信贷,乃至全部金融业务。可以考虑建立覆盖面广的农民个人寿险和意外保险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民个人的资信水平和未来支付能力,并以此为抵押启动较为长期和稳定的农村信贷市场。在农业设施和器具广泛投保的情况下,设施和器具同样也会具有比较稳定的价值,使农村金融业务具备较为稳健的基础。

以保险方式建立具有较为稳定价值的农民和村镇集体经济组织的账户,再将较为稳定的价值转化为抵押或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启动农村金融市场,有可能建立健康的农村金融秩序,为农民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提供金融支持。以保险为突破口,在长期保险保障的基础上,建立农民个人信用体系。

五、完善保险体系是教育和引导农民的基础

农村、农民长期不能分享经济成长的成果,在农村积累了较大矛盾。一些地方农民与基层政府对立严重,宗教组织发展迅速,歪门邪道盛行,党的基层组织涣散,党的理想信念缺乏说服力。只有迅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才可能从经济上打击非党组织的活动基础。

完善的保险体系可以在增加农民收入,稳定消费预期方面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农村大力推动人寿保险、意外保险、健康保险的发展,不仅保障农民平时生产生活需要,降低各种意外事故的影响,更由于积累了长期保障,农民具有长期稳定生活的预期,才可能引导农民更积极地发展生产,更拥护党的政策。保险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就是使民有恒产,然后有恒心,可以安定团结,从善如流。因此,完善农村保险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

六、保险体系的完善可以促进重大方针的落实

在农村完善保险体系,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政策支持的方式建立较为完善的保险保障体系,有利于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增加生产投资,促进劳动力流动。

保险保障有利于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农民与土地的紧密联系,在于土地提供的低水平但较为稳定的保障,如果有替代性的保障方式,土地的重要性自然降低。对土地依赖程度降低,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形成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比较效率的提高。

对土地依赖的减弱,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动。目前流动农村外出劳动力,由于难以在城市获得保障,往往一定时期后再返回农村,造成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割裂,制约了城乡协调发展。以保险形式存在的保障,可以较容易地实现随人口流动,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健康转移,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通过保险形式建立农民保障体系,有利于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消费习惯。稳定农民的生活预期,有利于保障农民改进生产,发展教育,努力争取更好的生活。

七、农村保险业务发展需要政策扶持

对于农村保险业务的开展,应该站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深入研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第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发展农村保险业务对于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民生活的重要性,促进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保险体系的建立。深刻认识发展农村保险业务对于启动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促进农村金融保险体系的联动发展。深刻认识保险体系对于建设和谐农村的重要性,着重抓好农民个人人身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体系建设,减轻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深刻认识保险保障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方针路线的重要意义,加强农村文明建设,充分发挥保险在建设文明社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创造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的有利环境。对于在农村开展业务、主要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保险企业,参照国家有关支农政策,在工商管理、税费征收、组织引导等方面给予便利,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研究推动农村保险业务发展的政策,创造有利的法制环境;加快制定有关农民和农业保险业务的管理办法,因地制宜地实行有弹性的、符合农业和农村特点的管理规范,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加强宣传引导,加快产品创新,加快保险业和农村其他金融业务和保障业务的融合,推动保险业务与相关业务的共同发展。

第三,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方式。按照市场化取向改革的总体要求,逐渐减少政府的直接投资,并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目前的支农资金中,多数以项目专项经费的形式下拨,按照项目确定投资,既不能集中力量解决问题,也存在撒胡椒面、浪费大的问题。结合农村保险保障体系的建立,将部分项目资金转化为农业生产设施的保险金和积累金,通过保险公司运作,实现农业生产设施的防灾防损,确保农业生产正常进行。也可以把政府对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补助转化为保险金,由保险公司代为管理运作,实现商业保险业务和社会保障业务的有机结合。对农村的赈灾资金,可以采取在较大范围内投保的方式,由保险公司来提供防灾技术、灾后赔偿等服务。

第四,着重增加农民个人积累,提高资信水平。在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时,要注重增加农民个人积累,特别是农民的寿险积累。重点从完善农民保障体系出发,在公共财政中留相当比例的资金用于农民的积累,特别是个人寿险价值的积累。逐步建立广覆盖、够生活的保障体系,并以此为核心启动农村金融体系,促使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