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时间:2022-07-17 03:37:00

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从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来看,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特征,对农村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明确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观,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统一起来。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要实现“三个转变”: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三个转变”是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统一起来的思想。

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紧密结合。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转变价值观念,使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协调起来,使人们认识到两者之间不是相互矛盾、不可兼得,而是可以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统一体。另外,在农村中大力推广先进、绿色的农业科技,以先进、绿色、健康的农业科技来刺激农民,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发展农村经济。也就是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在制度层面,要改变社会制度中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体制和规范,建立自觉保护环境的机制,并按照公平原则平等地分配自然资源和环境责任,逐步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秩序。要改变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重城市、轻农村的观念,从制度层面上向农村倾斜。在当今中国社会中,尽管政府部门在城市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农村的环境问题似乎并没有获得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农村环境监管基本处于盲区和半盲区状态,既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又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环保常识教育与宣传。

将农村环境的保护、治理与城镇的环境治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时,必须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加以关注,警惕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同时,政府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与处罚力度,使企业不再把公共资源环境当作免费午餐来使用,保护广大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此外,还要求政府制订一系列环境友好的政治制度,如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机制、官员环境责任追究机制、环境信息披露机制、公众参与监督机制。从长远看,还要制订国民环境教育制度,即通过一整套环境友好理念传播机制,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消费方式、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