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工作通知

时间:2022-07-09 08:57:00

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工作通知

各相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促就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稳定全市就业局势,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采取积极措施稳定和促进就业的通知》精神,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采取积极措施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岗位

(一)帮助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引导各类用人单位把稳定就业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加强在岗培训和人才储备。对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薪酬等办法稳定员工队伍,并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困难企业,通过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社会保险补贴或者岗位补贴。要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阶段性降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缴费费率,减轻企业负担,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以上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定。

(二)规范企业行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对企业裁员规模的调控,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鼓励和引导职工与企业依法平等协商,采取多种措施共渡难关。同时,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积极防范和严肃查处少数企业主欠薪、拖欠社会保险费后转移资金、关厂逃匿等行为,妥善处理因此类问题引发的职工群体性事件,努力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一)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在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时,既要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又要积极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体系。在产业类型上,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在企业规模上,坚持扶持中小企业和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并举;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着重鼓励和扶持返乡创业人员创办投资小、见效快、安置人员较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鼓励创业者积极进入政府优先和重点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环保节能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社区服务型、建筑劳务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和行业。积极开展部级和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探索性开展创业型县(市)区、创业型街道(乡镇)、创业型社区和创业型新农村创建工作。加强公共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市、县(市)区组建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并建立市创业项目资源库。

(二)提高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落实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加强融资和担保服务,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突出问题,切实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增长潜力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服务业,重点开发养老服务、医护服务、残疾人居家服务、物业服务等社区服务岗位,引导和支持动漫、创意、租赁、家政和农业技术推广、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等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新建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的配套服务扩大就业。着力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放宽服务业准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服务业在扩大就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最大限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农民联合创办经济实体,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

三、切实做好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

(一)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鼓励企业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求职推荐、人事劳动保障等多种服务。市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以未就业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期望。要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网络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

(二)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分类指导帮扶就业,通过采取职业介绍、组织创业和技能培训、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创业和自谋职业,以及公益性岗位录用、灵活就业给予社保补贴、鼓励各类用人单位招用、有条件的街道(镇)社区建立就业援助基地、组织生产自救等帮扶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开展积极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援助。进一步健全“双零家庭”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强化援助的针对性,对“双零家庭”实行动态管理,推进建立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障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高援助对象的就业稳定性。

(三)积极推进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拓宽安置渠道,落实国家现行安置政策和自主择业政策,积极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鼓励复员转业军人到基层一线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四)积极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增强吸纳农民工就业的能力,引导其与农民工通过协商方式,采取灵活用工、弹性用工、组织培训等方法,稳定农民工现有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一批农民工在城镇再就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工作,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完善劳务输出地区与输入地区对接机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工有序就业。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间的信息对接,建立全市联网的用工信息制度,及时提供有效岗位信息。

四、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认真落实各级政府关于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对从事个体经营的登记失业人员、军队退役人员、残疾人、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免除前置审批的各项费用。延续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创业的税收政策,对在税收扶持政策范围内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在限额内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审批期限延长至2009年底。符合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

(二)提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灵活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者,采用定额方式给予社会保险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对享受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时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社保补贴期限可延长至法定退休年龄。对2009年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期满、仍未能实现稳定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的期限一次性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就业的补贴政策,对与就业困难人员签定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各类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存续期限内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最长期限不超过3年。延续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新增岗位中,当年新招用税收扶持政策范围内的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与其签定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按规定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审批期限截至2009年底。

(四)全面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各县(市)、区政府要积极开展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健全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运行机制,加大担保基金投入力度,扩大担保基金规模,稳步推进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信用社区建设”联动机制,进一步降低反担保门槛,简化贷款办理手续,切实发挥担保基金的作用。

五、强化公共就业服务

(一)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建立面向全社会的信息采集制度,开发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疏通就业渠道,创造更多、更大的就业空间。不断提高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示范、指导作用。在全市建立就业观察点,深入企业、社区,对全市从业人员、失业人员状况及企业用工情况进行观察和调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积极化解对劳动者就业的不利影响。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建立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各类主体合法权益。

(二)开展“就业伙伴行动”。各级政府要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与困难企业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建立起政府与企业和求职者之间协调互助的良好伙伴关系,全面开展“就业伙伴计划”。各级发改、人事、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与困难企业结成就业伙伴,深入困难企业,宣传政府援企稳岗方面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制定工作方案,尽量少裁员或不裁员。

(三)实施创业助推“1+3”行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和政府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服务窗口,坚持人本服务理念,对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量身定制创业援助计划。全面实施创业助推“1+3”行动,对每一个有创业意愿并参加创业培训的劳动者,推荐一个创业项目、协助落实一处经营场地、帮助办理一笔小额担保贷款。(四)加强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市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与市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的连接工作,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强化面向城乡、服务各类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公共就业服务,逐步实现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着力加强基础信息库的建设,确保入库信息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五)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各级政府要把开展全方位就业服务活动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的一项重要举措,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送岗位”、“民营企业招聘周”、“创业进校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促进各类群体实现就业再就业。

六、加强就业培训工作

(一)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对生产经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造成减产、停产状态的困难企业,组织在职职工开展在岗培训,为企业生产发展做好准备;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包括进行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城里的失业农民工、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其寻找新的就业岗位;组织引导退役士兵免费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培养技能型人才;对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开展就业竞争能力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培训,培育一批掌握一定技能的村镇建筑工匠、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维修人员等专业人才。

(二)发挥社会资源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模式,加快培养重大项目实施及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中急需的技术工人。要广泛发动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充实培训内容,提升培训能力,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

(三)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强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建立政府补贴与培训成本、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挂钩的就业培训绩效考评机制,将政府补贴落实到位。对困难企业组织在职职工开展在岗培训的,给予职工培训补贴,具体补贴资金待企业组织职工培训并审核符合规定后确定,培训补贴资金先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不足部分从就业资金中给予补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培训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资金中列支(享受失业保险待遇人员除外),由市和县(市)、区财政按比例承担。对正在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失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从失业保险基金中予以培训补贴。要加强对就业资金的监管,杜绝任何机构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套取、骗取补助资金。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强化目标责任制度。各县(市)、区要把扩大和稳定就业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新增就业人数和控制失业率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逐级分解,逐步建立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

(二)建立完善失业预警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当前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强化失业预警机制。要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岗位流失情况实施动态监测,及时制定应对规模失业的失业预警应急预案。在同一时间、同一行业中出现失业人员激增时,及时启动失业预警应急预案。要制定完善就业和失业登记制度,做到实名制管理。具体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

(三)齐抓共管做好就业工作。发改部门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统筹协调做好当前就业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制定扶持政策,落实好应急预案的处置措施;农业部门要大力发展和扶持特色农业,增加农业产业就业岗位,积极帮扶返乡农民工就业;教育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好劳动预备制培训;财政部门要对就业资金使用进行绩效考核,监督资金使用情况;税务、工商等部门和银行负责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优惠政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为促进就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献策出力;宣传部门要加大对就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其它有关部门也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全市稳定就业的良好局面。

*市人民政府

二OO九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