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记读后感

时间:2022-10-15 11:17:00

教海漫记读后感

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题记

今晚,雨敲打着窗沿,搅乱我的睡梦。与其侧耳听雨,不如灯下读书,打发这难以入眠的长夜。于是《教海漫记》跳入眼帘,开卷细读,竟不忍释手。

《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手记,书中每篇文章不长,却总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了一个大的中心,集中体现了他几十年教学生涯的点滴思考和智慧。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话语,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其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于字里行间。

读《教海漫记》,才发现名师也曾经生涩,面对着调皮的孩子,竟有毫无办法的时候,这时的他和我们一样烦恼,一样吹胡子瞪眼,甚至表现得像一个粗野的孩子。可是,所不同的是,一个会思考的人,总能很快找到解决的办法。于是,借着学雷锋的契机,他教孩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连教音乐的老师都不会弹的风琴,他却摆弄得得心应手;他画雷锋的像,煞有介事,让学生为老师由衷骄傲;而后,他教孩子唱豫剧《花木兰》,自拉自唱《苏三起解》……他时时不忘在学生面前“露一手”,在小学生的眼里,他成了无所不能的人,赢得了他们单纯的崇拜,是崇拜膨化了教师自身的影响——的确像他所思考的那样,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教海漫记》就用这样的小故事记录了一个名师成长的历程,而这个过程有赖于他不停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教育,反思自己的言行……然后修炼这一切,向完美的境界进发,名师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们都曾经生涩,生涩的果实经历秋霜便会变得成熟,而思考正是最好的催化剂。

记得那是一个春天,因为特殊的原因,我在一天之中转眼从一个数学教师转行成为了语文教师。角色的突然转变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应,面对着四十几双或怀疑、或疑惑、或渴望的眼睛,我心存恐慌;面对着或优美、或简洁、或深刻的课文,我只有无奈……一时之间,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平心静气地对待这突然的变化,彷徨之中难免心存不满,怨天尤人。可是,如果抱怨有用的话,我想我早就找到捷径了,前无出路,只有穷则思变。而这变的直接外化便是——思考,我不断地听同行上课,思考别人是怎样教学的,然后把我的思考所得付诸实践……如果说刚开始的努力是一种痛苦的挣扎,那么后来,我是把它当作一种乐趣和境界了。经历了几年的思考和磨练,我才真正跨入了语文教师的行列,站在了语文教学的门槛上,如果没有那种“痛并快乐着”的经历,可能我还徘徊在十字路口,怎能找到通往语文教学这个神圣殿堂的道路呢?

我想,在教学生涯中,谁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在怯懦者眼里,它是一座难以翻越的高山;而在智者眼里,它是思考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我虽不是智者,但却也懂得这样的道理,只是智者的毅力仰之弥高,我辈在景仰的同时,也需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

当然,作为一个平凡的小学教师,我决不认为一时的退缩和徘徊是可耻的。在平息了自己一时的怒气之后,在收回了将要抡起的手掌之后,在上了一堂糟糕极了的课之后……你且去疗一下自己的伤口,——但千万不要忘了,想想自己为什么失败,然后力求做得更好。于永正老师教给我们一个极好的办法:吸取他人的智慧,然后举一反三。简而言之,在你愤怒、无奈、抱怨之后,千万不要停止思考。这是前进的基石,做到了,你就成为点石成金的魔术师。

我思故我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回荡了几个世纪的名言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学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在这雨声淅沥的春夜,于永正老师告诉我这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