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善民生入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22-12-13 05:40:00

从改善民生入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从改善民生入手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要求。威海作为国内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应该也更有能力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抓起,民生质量不断提高,和谐威海建设扎实推进。

一、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

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威海市249万人口,52.9%在农村,必须更加关注“三农”问题。在工作中,一是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每年新发展经济作物20万亩以上,全市粮经比达到46∶54。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渔业、观光旅游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去年全市海产品总产量达到240多万吨,特种动物饲养量超过1000万头。林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农村非农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达82%。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842元,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2%,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速度快1.2%。二是多渠道推进以城带乡、以工补农。以群众自愿为原则,积极引导推动强企、强村兼并弱村,到目前,全市已有110个弱村被强企、强村兼并,被兼并村农民的福利待遇及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常年开展与困难村庄的结对帮扶,发动各类企业参与“百企帮百村”活动。三是不断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农民。全市2747个村庄基本实现了自来水、柏油路、远程教育、闭路电视、公共客车、低高压电、电话邮政七个“村村通”。去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又拿出1000多万元鼓励农村发展沼气,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已有一万多户农家新用上了沼气。四是加快农村科教文化事业发展。先后投入7000多万元,维修改造农村校舍13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中小学危房。新增农村学生班车400多辆,基本解决了农村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从去年新学年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全市农技协会已发展到269个,联系8万多个农户,辐射全市80%以上的村。

二、着力抓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一是全力抓好社会保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与社会力量互动、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互补,逐步将五大基本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各类职工,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到城乡居民,使更多农民享有基本的养老保障。二是全力抓好社会就业。不断完善劳动就业机制,在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劳务市场建设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并实施了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多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对农民工的就业、工资、福利以及失业登记等出台了10项保障措施,对“零就业家庭”和大龄失业人员实施了“再就业援助”行动,多渠道开发提供就业岗位,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清零。近四年来,全市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员17.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1.7%以内。三是全力抓好社会救助。在全市广泛开展“慈善月”活动,除传统捐赠方式外,首次采用了认捐基金的方式,即通过签订协议,将企业或个人认捐善款作为慈善基金,本金留在企业,企业每年将本金的增值部分(按7%计)交付慈善总会。协议一签10年,在这10年里,每年都有近1亿元的资金可用于慈善事业,将使更多的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三、着力抓好生态建设

党的十七大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威海的城市品牌和发展优势。在构建和谐威海的过程中,威海市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作认真抓好,努力实现投资环境、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群众利益的共同提升。一是加大源头控制力度。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对各类建设项目的审批,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建市20年间,因环境与耗能因素累计拒绝了20多亿美元的外资项目和200多亿元人民币的内资项目。二是加快产业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节约技术,鼓励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的产业和产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有效地促进了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近四年间,全市万元GDP能耗、水耗均降低3%。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在全市坚持不懈地开展优化生态环境的碧海行动、蓝天行动、青山行动和净土行动,使之转化成每个单位、每个家庭的具体行动。由于措施得力,威海在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绿化模范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

四、着力抓好民主法制建设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威海市在民主法制建设上坚持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民主决策机制建设,努力做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开通了市政府网站、市长公开电话,每年有近10万个群众电话,处结率达到99%以上;市委每年都专题开展“百题调研”活动,党代会、人代会、民主生活会之前都要先听取群众意见;坚持“行风热线”,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亲自上线解答群众提问;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至今已完成“市民对政府工作满意度”、“新农村建设”、“城镇社区卫生合作医疗”、“市民看病问题”等10项民意调查,为普通百姓参政、议政开辟了新的渠道。二是强化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努力构建法制政府、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根据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了规范性文件制订计划和审核、规范性文件实施效果评估、依法行政考核评议、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和听证等五项制度。三是强化社会公平体系建设,努力做到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在选人用人上,对干部提拔任用实行“逢提必竞争”,进行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对机关招收公务员、事业单位用人全部实行了“逢进必考试”;在项目审批上,建立了市、县、镇三级项目审批服务大厅,项目审批全部实行阳光操作,实行同一审批口径,同一收费标准;在资源分配上,对土地出让、国有企业改制、工程建设项目等实行公开招标,从去年开始,对市直公有资产的出让、出租也一律实行公开招拍。四是强化“平安威海”建设,努力营造安定祥和、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制订出台了《威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实施细则》,市、县、镇全部建立了规范的综治组织机构,形成了人防、物防、技防配套联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了社会化参与、科技化防范、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四化模式”,率先开展了维护社会稳定“心理预防”工程等。2006年底,所辖三市一区全部被山东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市区)”,成为省内首批在平安县(市区)创建活动中实现“一片红”的地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