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时间:2022-08-26 05:00:00

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关于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

一、我区近几年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回顾

2002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国家和市委、市政府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作为一项事关全区发展大局的“民心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

结合长寿实际,加强对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组织、协调和引导,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成效显著。从2003年到2005年底,共培训城乡劳动力9.6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9.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956人,指导和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3422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9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我区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机构、统筹协调

2005年6月,成立了区劳务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由燕平区长任组长,陈明忠、申雄两位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劳动保障局、农业局、财政局等二十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各街镇和有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明确了责任,专人负责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出成果、见实效,形成了上下一心、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摸清情况、明确任务

为使我区劳动力培训转移既能适合企业用工需求,又能满足劳动者的就业愿望,区劳动保障局、劳务办以及各乡镇、街道,开展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全区城乡劳动力的数量、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求职意愿等基本情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区政府于2005年7月出台了《重庆市长寿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实施方案》,明确了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和工作重点。同时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农民进城务工管理和服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暂行规定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解决企业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的意见通知》和《关于成立长寿区农民工法律维权援助中心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有序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资源、齐抓共管

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资源,加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形成合力,充分调动劳动者、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在培训转移工作中,我区各部门通力协作,分工不分家,做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由区劳务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劳动力的培训及就业工作;统一劳务信息,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互通平台,实现劳动力资源和劳务信息资源共享;统一培训基地,通过公开招标,统一审批确实定点培训学校及专业,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审;统一培训计划,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协调区农业、移民、农工办、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提出培训方案,统一下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培训、扶贫培训和下岗失业再就业培训任务,分四条线实施培训,经费分块承担;统一协调输出,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对劳动力市场、培训基地以及劳务输出地进行统筹协调,组织劳务输出,做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统一考核办法,将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纳入区政府对部门、街镇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兑现。

(四)加强培训、推动转移

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劳动者收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工作中带有战略意义的一项措施。我区劳动力培训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要求,实行由定点培训学校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联系就业的“四自主”原则,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在培训机构的选定上,坚持市场运作,招标选校。通过公开招标,统一审批确定了18所定点学校,培训工种覆盖计算机、家政、保安、厨师、餐饮、缝纫、电工、焊工、车工、建筑工等20余个工种,2003年至2005年共培训29646人,培训后转移就业25922人。目前,我区基本上形成了以职业高中、农广校、技工学校、民办培训单位为培训主体,其它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

在培训模式上,根据转移就业方向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一是把就业岗位采集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订单式”培训;二是把我区两大园区建设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定向型”培训;三是把异地就业或劳务输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输出型”培训;四是把特困农民的扶贫工作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扶持型”培训等。

如行知学校、东新职高、蓝盾培训学校与广东、福建、江苏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联系,掌握用工需求,签订合同,按订单培训。海天学校针对两大园区对操作工需求较大的实际,集中开展车工、钳工、焊工等技能培训,为园区企业定向培训实用型人才。

(五)广开渠道,促进就业

实现转移才能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我们在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目标,实行培训与就业挂钩的方法,确保培训质量,拓展就业渠道。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竞争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原则,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多途径开辟就业门路,创造就业岗位。

一是注重发挥长寿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快“两园一区一商圈”(晏家工业园区、化工园区、长寿湖旅游景区、中心商圈)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良性互动。建滔天然气化工公司、重庆国际复合材料公司、重庆长扬热能公司、福安药业公司等园区企业提供就业岗位2196个,招聘各类下岗失业人员1836人。根据园区建设规模预测,未来三年,两个园区将新增劳动密集型岗位近3万个,两大园区的加快发展对促进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打造协信中心商圈和桃花新城建设,继续拓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领域的就业渠道。目前中心商圈已初具规模,吸引了新世纪、时代华纳、国美电器等知名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2100个。

二是面向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加强劳务输出,不断拓展就业空间。加快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以重庆恒河农业科技公司、荣达集团、长寿水禽公司、程文农业综合开发公司等为龙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农业的深度开发来扩大就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同时按照“积极鼓励、加强引导、完善服务、规范管理”的要求和“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思路,全方位拓展劳务输出渠道,努力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了一批劳务输出组织,在北京、广东、福建、上海等地建立了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并与广西劳动厅、福建省泉州市和广东省惠州市、鹤山市劳动局签订了对口支援劳务输出协议。通过劳务输出,扩大了求职者的就业门路,缓解了我区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三年共组织输出下岗失业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72649人。通过开展劳务转移和输出,劳动者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涌现出了一批外出务工返乡带头致富和帮助群众致富的先进典型。如双龙镇江涛,在外出打工过程中增长了才干,回乡创办了重庆润江水泥公司,年产量达100万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50人就业。石堰镇麒麟村村委会主任余安全,在外出打工学到实用技术后,毅然放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回乡创业,带领村民种植枇杷1500余亩,为全村脱贫致富起到了示范带头效应。通过典型引路,推动了我区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二、当前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已进入了新时期,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今后几年,是我区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攻坚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目前我区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与建设“三地一中心”、构建和谐长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培训资金少,培训费用高,短期培训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二是有限的培训资金使用分散,培训的组织化程度低,培训质量不高;三是定点培训机构的确定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定点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培训后的就业率不高;四是培训后多数没有参加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持证率低;五是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上述问题的存在,造成用人单位需求与求职人员素质间的结构矛盾突出,一般劳动力相对过剩,而技能人才尤其是中高级技能人才缺口较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十一五”时期,全区要力争新增就业22000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4000个,帮助21000名各类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到2010年,指导帮助500名城镇移民实现上岗就业,就地安置2100名农村移民从事种养殖业,指导帮助450名农村移民实现转岗就业,基本解决城镇就业和移民就业问题。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下降,到2010年力争控制在3.5%以内。

根据上述目标,2006年全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5600人,培训移民300人,扶贫培训100人,就业再就业培训1350人,新增城镇劳动力转移46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0000人。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工作机制

为切实加强全区城乡劳动力资源整合、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统一管理,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坚持“七统一、一不变”。通过建立“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管理、培训机构认定、培训教育、考核鉴定、职业介绍、转移就业、规范用工、维权服务等相互关联的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新机制。

1.统一组织协调。由区劳务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村劳动力培训、扶贫培训、移民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等四条线的培训及就业工作。

2.统一培训基地。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统一与符合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签。

3.统一培训计划。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协调区农业局、移民局、农工办、劳动保障局等职能部门,在深入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培训方案,由区政府统一下达全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培训、扶贫培训和就业再就业培训任务,分四条线实施培训。

4.统一劳务信息。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要在各街镇的支持配合下,建立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城镇用工信息库和外出务工人员资料库,切实搞好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的信息化管理。

5.统一协调输出。由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对劳动力市场、培训基地以及劳务输入地进行统筹协调,组织劳务输出,并协调区内各地各部门劳务机构做好跟踪管理和服务工作。

6.统一资金管理。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扶贫培训、移民培训、就业再就业培训资金实行统筹管理,由区财政局统一实施监管。区劳务产业开发办公室统一验收培训效果,并提出经费补贴意见,由区财政局审批拨付。对培训补贴差额部分,列入区财政预算,补足其差额。

7.统一考核评比。各地各部门劳动力培训转移输出完成情况,由区政府纳入对部门、街镇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考核力度,严格奖惩兑现。

8.考核对象不变。承担培训转移就业任务的部门和街镇,继续按照各自职能落实完成培训转移就业任务,并接受区政府的检查考核。

四、统筹抓好城乡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重点工作

(一)面向市场,大力开展城乡劳动力培训工作

1.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认定培训机构。在认定培训机构时,不仅要看是否具有培训资质、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培训设施等一般性条件,而且要把是否拥有用人单位委托的订单和较强的职业介绍能力作为首选条件,不具备这一条件的不能认定。在进行培训单位招标时,也要把培训机构介绍就业的能力作为中标的首选条件,坚持有多少用人订单,才能承担多少培训任务。在对培训机构及培训项目检查验收时,重点检查受训对象的就业安置情况,对培训质量不合格和就业率低于85%的,次年将取消其定点培训机构或承担项目的资格。

充实培训机构师资力量,对现有教师队伍要尽力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专业培训,确保他们能够胜任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同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充分挖掘社会人才资源,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充实到职业培训师资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培训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必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落实到位,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保证学员有足够的实习条件,达到培训后基本能够上岗的要求。

2.创新培训形式。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就业意向和培训项目等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区别对象,分类施教。根据转移就业方向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一是把就业岗位采集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订单式”培训;二是把我区两大园区建设与培训联系起来,进行“定向型”培训;三是把异地就业或劳务输出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输出型”培训;四是把移民的扶持帮助工作与培训结合起来,进行“扶持型”培训。

在重点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积极开展引导性培训。通过向劳动者开展城乡统筹就业政策、市场择业要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者市场择业的竞争力、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实现自我保护的能力。

3.增强培训适用性。培训是手段,转移是目的。培训工作只有与转移就业相衔接,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要始终坚持以劳务市场为导向,在提高培训质量上下功夫。不断丰富培训内容,注重围绕市场需求量大的劳务技能,如机械加工、服装加工、电子装配、建筑装潢以及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等,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就业岗位的要求,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合理组织培训教材,组织开展好培训。注重通过培训创立劳务输出特色品牌。根据我区实际,选准一两个培训“拳头”项目,形成鲜明的培训特色,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推进劳务输出。

4.突出培训重点。在继续抓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的同时,切实加强对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移民培训重点是抓好城镇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农村移民的转岗培训,确保安得稳能致富。由晏家街道办事处、凤城街道办事处分别牵头,重庆化工园区、晏家工业园区紧密配合,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职业培训计划,通过订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帮助被征地农民实现就业。在城市规划区外,针对被征地农民的特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切实提高被征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

5.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推行劳动预备制度是国家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新生劳动力资源管理,减缓就业压力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今年将对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开展一次拉网式的调查摸底,对未能升学的毕业生进行登记,征询他们参加培训的愿望和期望就业的去向,组织他们参加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的“3+2”或“3+1”培训,让他们在就业前接受1至2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创业就业技能。通过推行劳动预备制度,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较好文明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的新型劳动者。

(二)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认证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备某项技能的证明,是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人员的重要依据。今年要按照“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方针,积极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国家《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有关从业人员办理就业手续,以及确定工资、建立社会保险关系的必要凭证,在职业介绍、企业招工和私营、个体工商登记等环节严格把关,落实劳动者凭职业资格证书就业上岗的要求。

2.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职业培训制度改革相衔接,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引导培训方向、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更好地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在培训与就业工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培训机构在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过程中,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全面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定点培训机构所办的每期培训班,都要对培训学员及时进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把技能考核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发放情况作为考核定点培训机构培训合格率的重要依据。

(三)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就业的效应

1.进一步落实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区里已将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下达到了各街镇和有关单位,并签订了责任书。要求各级各部门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做到解决就业的对象到人,解决就业的措施到人,解决就业的责任到人,在对各项目标任务的考核上更加突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落实效果。

2.切实抓好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区委21号及其配套文件精神,继续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实效行动,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再就业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就业补贴等各项政策,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创业。

3.搞好“六个结合”,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实行农业内转移与农业外转移结合。二是实行“走出去”与“转回来”相结合。三是实行区内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四是实行初级转移与二次转移相结合。五是实行短期转移与长期转移相结合。六是实行自动转移与订单转移相结合。

4.立足社区,积极帮扶“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充分发挥街镇和社区社会保障平台的作用,对“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进行入户调查,做到“五清”,即:人员状况清、家庭情况清、技能水平清、就业愿望清、择业意向清。在充分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的“四送”活动,实行“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帮扶办法,真正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4050“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和对环境绿化、清扫保洁、后勤保卫、城市协管等社区公益性岗位进行清理,最大限度地安置“零就业”家庭人员和“4050”人员,确保每户困难家庭在今年底前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5.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征地拆迁农民和库区移民实现就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充分发挥园区和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特别是征地拆迁农民的作用。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鼓励引导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吸纳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就业,支持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将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统一的失业登记制度和城镇就业服务体系。区劳动力市场将及时办理未就业的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失业登记,积极为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在劳动年龄段内有就业愿望的城镇移民和被征地农民尽快实现就业。在劳动年龄段内尚未就业且有就业愿望的,可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再就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特别是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的作用。加强园区管委会和入园企业安置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责任,将安置移民和被征地农民数量、安置的人数占职工总人数比例等指标,作为园区管委会和入园企业评先创优的重要依据。积极落实库区优势产业发展项目与移民挂钩的政策,着力实施好移民致富工程。充分依托小城镇开发、桃花新城区建设和长寿湖旅游开发项目,为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提供更多上岗就业的机会,今年要力争实现三峡移民和被征地农民家庭每户至少安置一人就业的目标。

6.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城乡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管理指导工作。进一步健全完善已有的街道(镇)社会保障工作机构,分期分批新建好12个镇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所,强化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职能,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就业信息、维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