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22-01-12 05:30:00

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同志将精神文明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及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进一步阐释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具体内容、目标和方向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精神生活是人所特有的现象,正是在精神生活世界中,人通过对客观对象的观念把握来超越现实的物质生活世界。人总是自觉地从多种可能中选择一种善的、美的理想,来引导自己的物质生活,使之趋于合乎人的本性。因此,人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外,不能不包括精神生活。人对精神生活的本能追求,对意义世界的积极建构,既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也是人类追求和实现幸福的表现。物质生活的富足仅仅是人所追求的幸福生活的一个方面,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不但不会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降低,反而更加强烈,要求也更加提高。正是由于这一根本原因,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而且更在于精神文明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其中应有之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

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等,其中最为根本的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从观念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的根本标志之一。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所培育的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是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以这些精神引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又从本质上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精神风貌。这是追求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资本主义世界所不可能具有的,它无疑也是克服资本主义世界价值观的根本缺陷、走出现代主体性困境的正确方向。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超越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推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乃至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当今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复杂境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遇到了从未有过的难题。社会主义市场化之路是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探索所做出的选择。而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追求利益的经济,它以个体价值实现为其内在推动力,因此市场经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们所建设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发展市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少数人发财致富,而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就决定了我们既要搞市场经济,又要克服市场经济给人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以人的异化、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为代价去发展生产。所以,我们发展市场经济,同时又要超越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堕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用超越了狭隘集体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真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去引导、教育、启发人们,使人们真正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努力奋斗。

第三,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们的生活需求就会朝着提高品质方向发展,从注重满足物质需求,转向注重高质量的精神生活。有用性固然是文化产品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绝对不是唯一方面,表达人的思想、展示人的才华的文化内涵无疑是更深层次方面。人对精神生活的本能追求,对文化世界的积极建构,构成了文化成为商品的原始根源,也是文化最终成为一种产业的原始根源。

20世纪下半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下游化趋势也日益明朗。第三产业内部不断分化和集中,以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文化服务和文化创造活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化在创造惊人的经济价值、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使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的世界。一方面,文化产业化使文化更广泛地进入到社会生活中,文化资源为社会大众普遍共享,从而带动了艺术、文学等的传播和普及。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化,文化与经济融为一体,从根本上促进了现代高科技在文化事业中的应用,更新了传统的文化形式,同时创造出崭新的文化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的更进一步增长,特别是文化产业以其自身特有的广泛性和渗透性提升着物质生产领域的文明程度,带动整个人类生产和生活向更文明、更人文化的层次跃进。这是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