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监督整体效能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22-07-21 04:14:00

增强监督整体效能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是我们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两种监督形式。要以更加开明、开放的思维,正确对待人大和新闻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以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的姿态改进工作。媒体的监督,正是社会关注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体现。要建立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理性回应媒体的报道,对报道中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冷静分析,坚持从善如流,有则改之。

《惠州日报》的《民生在线》是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与惠州日报社联合主办、重点经营的民生新闻栏目,也是探索实现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栏目开办一年多来,坚持“三贴近”原则,围绕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推出了近50期具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深入报道,推动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促进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越来越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关注和认同。在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上,《民生在线》栏目引起了省和部分兄弟市人大机关有关领导的关注,他们期待惠州在这方面作更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为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提供更多、更成熟的经验。因此,办好这个栏目,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坚持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途径

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都是我们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党和国家予以高度重视并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两种监督形式。人大监督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代表人民对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情况、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工作情况、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履职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在国家监督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法律效力。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代表社会公众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出批评、揭露问题的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权利和基本职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舆论监督和人大监督各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舆论监督又同时是党委、人大、政府的一种监督手段。人大监督和舆论监督各有优势和不足,如何把两种监督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整体效能,是各级人大和新闻媒体长期以来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与惠州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民生在线》栏目,就是在这方面所作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下称《监督法》),明确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情况应向社会公开,以法律形式确定人大监督公开原则,为今后各级人大更好、更深入地推进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法律依据。

《监督法》除在总则部分明确规定监督公开原则之外,还在各章作了5处“向社会公布”的具体规定:一是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年度计划;二是常委会年度执法检查计划;三是常委会听取的专项报告和审议意见,以及“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执行相关决议的情况;四是常委会听取的计划和预算报告、审计报告和审议意见,以及政府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执行相关决议的情况;五是常委会的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以及“一府两院”对其研究处理情况。《监督法》作出上述规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人大工作本身尤其是履行监督职责的情况,要增强公开性,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要让人民群众知晓并监督政府工作,尤其是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改进工作的情况。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人大常委会尽管在审议报告、开展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过程中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但由于时间、人力不足等原因,对其研究处理情况跟踪督办不够到位,个别部门存在敷衍、应付现象,使人大监督实效受到影响。而通过新闻媒体曝光,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形成有效的舆论压力,加速了问题的解决。事实证明,实行监督公开,可以使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与舆论监督的社会影响力有效结合,提高人大监督的力度和实效。

要正确对待人大和新闻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配合和支持宣传报道工作

政府部门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行使权力和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检验,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因此,舆论监督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党的宗旨、我们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监督法》关于监督公开的具体规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内容,以及各个政府部门的工作,这是具有法律强制力、必须贯彻执行的法律规范。还有,在当今信息传播渠道高度发达的时代,政府部门工作的不足和失误如果不通过主流媒体进行适度、客观、准确的报道,就很容易出现两种不利后果:或者经过非正常的信息传播渠道被歪曲、夸大,影响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或者被蓄意掩盖而得不到及时纠正,长期积累下来成为严重问题,一旦爆发就对事业、对干部造成严重损害。

现在的问题是,少数政府部门和领导对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怕上级批评,不怕群众上告,就怕上电视上报”。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一是说明部分同志还不能正确对待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二是说明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确有威力。为此,政府部门要以更加开明、开放的思维,正确对待人大和新闻媒体开展的舆论监督,以闻过则喜、闻过则改的姿态改进工作。要切实端正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媒体的监督,正是社会关注和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重要体现,不能错误地认为是唱对台戏。政府形象不能靠拒绝批评、回避问题来维护,关键要靠良好的作风,包括正确对待群众的批评意见、积极改进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来树立。要建立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为新闻媒体的采访工作提供服务。除了依法必须保密或者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的敏感信息之外,应该坦诚向新闻记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要理性地回应媒体的批评报道,对报道中提出的批评、意见和建议要冷静分析,坚持从善如流,有则改之,积极回应。必须强调的是,新闻媒体不是专业调查机关,世界上还没有哪一家新闻媒体可以做到新闻报道百分之百准确。对一些存在瑕疵、不够准确的报道,政府部门不要出现过激反应,而是要向人大机关或者新闻媒体提出意见,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弥补措施。

人大机关和新闻媒体要以高度的大局观念和自律意识,开展客观公正、具有建设性的宣传报道

人大与新闻媒体共同开展舆论监督的根本出发点,在于通过适度地反映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问题与不足,督促政府部门切实改进工作、加快民生问题的解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要树立高度的大局观念和自律意识,着眼于解决问题、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不能为逞口舌之快而批评、为吸引眼球而曝光。

一是报道选题要深思熟虑。要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从人大常委会听取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研等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中进行选题,重点报道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群众迫切要求解决、政府部门能够解决而没有及时解决的问题。而对报道后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地方政府职权范围内无法解决或者因体制等原因无法在近期内得到解决的问题,都不宜作为报道选题。对此,人大机关和新闻媒体要加强沟通和配合,认真分析研究,权衡利弊,慎重选题。

二是采访工作要深入细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的首要任务就是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尤其是在人大主导的舆论监督之中,坚持真实性原则不仅是对读者、对政府部门负责的体现,更是突出人大工作特色、维护人大权威的必然要求。新闻记者一定要严守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广泛接触群众,加强与部门的沟通,作深入细致的采访,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绝对不能通过非正常的信息渠道或者道听途说来获取所谓的“新闻事实”,不能偏听偏信,更不能无中生有。

三是报道内容要客观公正。对通过采访获得的素材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事情的本性,准确把握报道的切入点,客观反映事实真相。不能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也不能把局部问题当作全局问题。在适度反映问题的同时,要重视反映群众的意愿、部门的说法,更要重视反映对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有帮助的建设性意见。人大机关作为主导方,要切实做好稿件审查工作,必要时可以征询相关部门的意见。

四是后续报道要及时跟进。舆论监督重在促进政府部门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能一报了之。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要对宣传报道中反映的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整改工作的进展情况。要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后续报道,宣传政府部门回应舆论监督、改进工作的情况,做到有始有终,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切实增强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整体实效。

随着信息公开程度的不断加强,新闻媒体必将对政府工作开展越来越多的报道。今后,除了继续办好《民生在线》栏目、进一步发挥栏目作用外,人大机关与各新闻媒体在深度报道方面的合作将越来越多。我们必须正确应对形势的发展变化,理性对待舆论监督,把舆论监督作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动力,使政府工作更加体现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为建设和谐惠州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