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的讲话

时间:2022-11-05 11:03:00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会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正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刚才顾汤华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报告,讲得很全面,也很到位,我都同意。几个企业和乡镇也都作了很好的表态。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加大宣传力度,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两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的重要性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对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予以了高度关注。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百万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今年4月,国务院六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在全国启动了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动员会议,既表明了区委、区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坚定决心,也标志着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正在走向规模化,已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因此,我们必须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性。

1、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要求。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发展观的内涵和战略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奉行的是传统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提倡以物为本,强调以“发展”论英雄,眼睛盯牢经济指标,最典型地表现为一切以GDP的增长为发展的主要指标,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或多或少存在着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把经济增长等同于GDP增长的模糊认识,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存在着“重投资、轻效益”,“重增长、轻环境”,“重经济、轻社会”,“先污染、后治理”等倾向,不善于统筹兼顾,不能很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导致经济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构想。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其基本内涵是“五个统筹”。“统筹发展”最紧要的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填平城乡鸿沟,也是我们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总理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关键要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带动农村发展,并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等。在这四个环节中,有三个环节提到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国际上来看,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也都经历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个过程。可见,我们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正确举措。我们从转变劳动力的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创业意识着手,通过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改进人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也正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三农”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经济的永久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种历史性的变化,为农村和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起点。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发展也面临着新的矛盾和问题,“三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进入低谷期,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到20*年,实际差距约达5:1至6: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农民增收的最大困难,在于人多地少,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我国现行的农业体制仍是人均一亩三分地的“福利农业”模式,这种小规模经营能够解决温饱,却不容易致富。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发展阶段,“三农”问题主要是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问题。在这一阶段,与之相适应的“福利农业”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在新的发展阶段,这种“福利农业”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我们清楚地看到,虽然近年来农业技术有可观进步,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非农产业的差距却在拉大,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注重从“农”字以外找出路,在立足农业抓增效的同时,跳出农业抓增收,通过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通过工业化和城市化来实现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数据表明,现在农民收入的构成,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接近50%,工资性收入占1/3,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这就是说,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由此可见,开展农民培训,实现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三化”战略的推进,我区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实现大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然而,由于农业生产相对的粗放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相对不高,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往往难以短时间内胜任非农产业的要求,特别是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当前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最为突出的就是素质问题。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查,全国有50%的岗位需求熟练工。进城务工不仅是卖力气,越来越多的用工企业开始对农民工的专业技能提出要求,48%的岗位需要初、高级工技能。再来看婺城,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偏弱的问题。近年来落户我区的新企业接连不断,迫切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们的农民兄弟虽然有近水楼台的便利,却没有独当一面的本事,形成了本地企业外地招技工、本地农民外地干苦力的现象。因此,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在短期内努力练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尽快提高就业和转移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作为一项战略性的措施来抓。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达到“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效果。从而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变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3、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新阶段党委政府面临的新任务。领导方式、领导职能是领导活动所采取的形式,它应客观条件而生,随客观条件而变化。只有及时把握、顺应这种变化,领导工作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当前,婺城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从城乡二元结构转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别是去年我区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美元,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新起点,标志着经济社会结构将产生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这一阶段,农业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一阶段,产业结构日趋高级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这一阶段,各种利益调整加剧,各类矛盾开始凸显,社会稳定压力加大。这一时期,领导工作也要发生相应的转变,我认为,当前党委政府最主要的任务有三项,一是抓财政收入,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二是抓就业,为百姓提供就业岗位,增加收入;三是抓稳定,营造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抓好这三项工作,就要着力推进“三化”战略,要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化,敢于正面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勇于承担工业化责任。转移农村劳动力就是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现在,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大批职工。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出,农民增收就困难,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影响稳定;企业招不足职工,生产就上不去,财政就受到影响。我们为工业化服务,就要为工业化主体服务。企业缺少职工,政府要帮助联系和推介,农村劳动力需要提高就业技能,党委政府要为他们提供培训。一句话,党委政府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干群众所盼。”要扎扎实实地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提高素质,使他们顺利转移就业。可以这么说,做好了这项工作,就等于做好了全部农村工作的一半,就等于给区委、区政府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就等于给我们的农民兄弟有了一个很好的交代。

4、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新机遇。从企业自身来讲,一个企业要发展,要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把各类生产要素配置好。生产要素是企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谁控制了生产要素,谁就能抢得发展先机。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是最关键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会越来越奇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前这种企业选民工的现象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民工选企业、民工炒老板的鱿鱼。这种情况在发达地区已经出现。现在,“民工荒”在全国各地有蔓延的趋势,企业招工难,开工不足,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只有拥有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才有企业的稳定发展;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有高质量、高水平的企业。没有广大的一线职工,企业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谈不上发展。现在政府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充足的、稳定的、高素质的后备职工队伍,不仅能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还能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大机遇。当然,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企业提供就业岗位,解决社会就业问题,也是为政府承担了责任。

二、齐抓共管,真正把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各级各部门及各企业紧密配合,通力协作。需要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切实实抓出成效。前面,顾汤华同志已经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的目标、任务、方法、措施讲得清清楚楚,下面,我再强调几点要求:

1、摸清实情,制定规划。掌握内容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是科学决策的前提。各乡镇要在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之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再进行一次细致的调查,对各年龄段的人数、受教育程度、就业的迫切程度等情况都要排摸清楚;各企业也要及时统计本企业的用工人数、所需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并及时上报区人劳社保局进行汇总统计。人劳社保局要根据各乡镇和企业的上报情况,制定出全区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长远规划、近期规划。各企业可根据用工需求计划,自行制订各工种的培训计划;不能自行制订培训计划的,可委托区人事劳动局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制订。在制定培训计划时,一定要根据用工实际,确定相应的目标、任务及人数,合理设置科目,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2、多管齐下,多方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是一项复杂工程。培训的要求不同,任务不同,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培训工作也要多管齐下,多方培训。在培训的主体上,对于企业能够胜任的,能独立承担的,由企业自行组织培训;企业不能独立承担培训的,可委托区人劳社保局帮助联系专业培训学校或培训机构;或采取专业培训学校或培训机构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开展培训。在培训的时间上,可根据不同的工种,不同的要求,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脱产培训与学徒培训相结合。在办班的模式上,可采用固定办班和流动办班相结合,固定办班是以职业中学为教学平台,利用现成的教师、教材、设备、场地等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实行常年定点办班。流动办班是以各乡镇为单位,逐乡逐镇分期培训,把学习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让学员吃住在家,学习在村。

3、学以致用,确保就业。培训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否实现培训就业,是检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的重要依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向就业,实现企业与乡镇结对,企业提供用工需求,乡镇组织劳动力进行培训,各企业为参加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适时的吸纳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民,使农民学有所用。人劳社保局、工青妇、乡镇街道、有实力的村、学校等也要发挥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分层次的进行培训。区委、区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收本地农村劳动力,对吸收本地劳动力多的企业进行奖励。各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乡镇长(主任)要高度重视,亲自到企业进行对接,确保培训一个就业一个,培训一批就业一批。

4、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区委、区政府已经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由顾汤华同志担任组长,区委办、区府办、农办、人劳社保局、经贸局、农林局、教文体局、科技局、妇联、工商联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劳社保局。要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制定政策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开展劳动力培训工作。要把劳动力培训转移纳入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各乡镇也要建立相应组织,要把本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副书记要具体抓。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明确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

5、部门配合,优化服务。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各方的互相配合,大力支持。区委宣传部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重要意义的宣传力度,改变农民的就业观念。人劳社保局作为主要责任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组织和指导。经贸局要做好企业的服务工作,摸清企业的用工需求。妇联要加强对从事来料加工的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其他部门也要为提供就业岗位的企业做好服务。企业要以人为本,善待员工,要对照SA8000的认证标准,适当提高职工的工资福利水平,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留人环境。

同志们,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执政为民的高度,切切实实地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