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时间:2022-03-21 03:36:00

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

据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地表水总体水质已属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长江水质良好,松花江、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巢湖水质为五类,太湖和滇池为劣五类。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流域暴发蓝藻,严重危及无锡群众饮水安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当前,我国流域污染物排放居高不下,相当多的江河湖泊污染已不堪重负,生态系统急剧恶化,必须让其休养生息。

一、休养生息的重大意义

对环保工作实行人性化管理,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实行最为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以水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就是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的方法,加大治理水环境的力度,促进水生态系统尽快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就是要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要形成严格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要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用高效的办法解决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

第一,这是摒弃“先污染后治理”传统治污模式的必然要求。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风起云涌,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环境污染日趋加重,重大环境事件不断发生。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发达国家开始治理污染,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1953年—1968年发生的日本水俣病事件,对当地居民造成的身体损害和心灵创伤至今无法抹去。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党和政府就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一些流域环境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水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6年,国家地表水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0%、32%和28%,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超过环境容量,人民群众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和投诉越来越多。我国水环境容量极其有限,“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根本走不通。国内外环境治理的教训反复证明,依靠末端治理缓解环境压力的模式无异于“扬汤止沸”。只有休养生息才是“釜底抽薪”,才能从发展的源头保护环境,推动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康庄大道。

第二,这是发达国家水环境治理的一条重要经验。面对积重难返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严厉的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水污染。日本实行了世界上最为严格的环境标准,对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约束力,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日本的琵琶湖是滋贺县1400万人的水源地,也是京都府、大阪府和兵库省水源的重要供给地。1930年,琵琶湖还清澈见底,能直接饮用。从1950年开始,随着战后经济快速增长,排放到湖体的污染物大量增加,水质不断恶化。1971年到1972年,污染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湖内的水明显变臭。痛定思痛,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琵琶湖实行了严于日本全国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健康有关的指标提高了10倍左右。环境准入“门槛”的提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发展的源头上削减了污染。经过努力,入湖污染物大幅下降,给湖泊环境质量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了“喘息”的机会。实践证明,琵琶湖的休养生息,既改善了琵琶湖的环境质量,又提升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

第三,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体现。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污染物排放量越大。当人们对水环境的索取大大超过其承受能力时,流域生态系统就会严重失衡,“体弱多病”,不堪重负。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灾害。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此,我们再也不能放纵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掠夺行为,必须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态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使生态系统由严重“失衡”走向“平衡”,进入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休养生息的基本原则

休养生息绝不是消极、被动的等待,而是积极、主动的进取;不是迟滞,而是蓄积。要通过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对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强大压力,引导各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从根本上缓解水环境的压力。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总书记强调,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爱生命。如果经济发展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但喝的水却是不合格的,生活的环境是污水横流的,群众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危害,就违背了发展的目的。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为根本出发点,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经济社会纳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增长快,科技含量不高,既是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些江河湖泊环境不堪重负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一些流域上了不少小化工、小造纸、小皮革等项目,加剧了结构性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日本环境治理的经验表明,在环境优先原则的指导下,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不仅没有妨碍日本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违法排污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全力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提出,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就是要以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加快优化经济增长,努力做到以环境准入促进生产技术换代升级,以功能分区促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以环境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全面实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当前,我国污染排放的构成日趋复杂,工业污染还在发展,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又日益突出。流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上游的环境污染直接影响中下游的环境质量,上游的生态保护关系到全流域的生态安全。河流是生命之河,对其开发应该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保持必要的生态基流。要在进一步加强工业污染防治的同时,实行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全面治理,实现上游、中游、下游水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统筹流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合理分配,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生态措施,以及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

三、休养生息的主要对策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既是综合治理水环境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要经过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让江河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一些江河湖泊的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严格环境准入。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必须严格控制新的污染。一要严控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今后十年,凡是向国家确定的需休养生息的江河湖泊排放重金属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项目,向封闭、半封闭水体排放氮磷的项目,一律停批。二要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钢铁、铁合金、焦化、电石、铜冶炼、汽车等行业的准入条件,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一律不批。三要严格控制污染“增量”。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超过总量指标、环境违法问题突出、主要控制断面不达标,以及没有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地方或企业集团,实行“区域限批”、“流域限批”。四要严把项目验收关。对试生产的企业,要重点检查污染防治设施同步运行情况,对不正常运行的,要停止试生产,并责令限期改正。五要积极开展规划环评,从规划的源头控制污染。通过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确保新上项目符合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的要求,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污染减排。

(二)淘汰落后产能。要按照国务院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国家关于火电、钢铁行业“上大压小”产业政策的要求,加大对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平板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12个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淘汰力度。要在国家确定的需休养生息的江河湖泊,限期淘汰或关闭生产能力达不到一定规模的草浆和化学制浆生产装置,以及黄板纸、废纸造纸、酒精、味精、糠醛、淀粉等重污染生产企业。有条件的地区要进一步采取严于国家标准的产业政策,提高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加快实施。各地要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分地区、分年度工作方案并认真实施,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地方政府要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予以关闭,并加大处罚力度。要通过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和重污染企业的关闭,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幅度削减污染负荷。

(三)全面防治污染。休养生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一要加大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力度。对超标排污企业依法实行停产整治;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行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对虽能达标排放、但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要实行清洁生产审核,进行技术改造。二要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要坚持“管网优先”,新建城区采用分流制管网,老城区大力推进雨污合流管网系统改造。三要加强对非点源尤其是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要合理确定当地的水环境容量,依此核定农药、化肥的使用配额,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同时对生产有机肥的产业实施政策倾斜。四要抓紧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污染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重点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应尽快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及时准确地监控污染排放状况。五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统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处理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关系;兼顾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保护,制止地下水无序开发,防止污染物渗入地下;加强水源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保证稳定的上游来水。

(四)强化综合手段。一要加强对污染防治情况的考核评估,将污染治理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二要加大环保投入,各级政府要把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机制,疏通企业治污资金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保证环保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三要完善经济政策,尽快按“保本微利”水平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积极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对重污染行业实行差别电价、阶梯水价政策,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四要加强科技攻关,组织实施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城市水环境治理改善和重要流域的综合管理,启动一批项目,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撑能力。五要加大执法力度,针对监管不力和“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等突出问题,尽快修订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把国务院授予环保部门的限期治理权和停产整治权上升为法律规定,明确环境执法队伍的执法主体地位,加大处罚力度。

(五)鼓励公众参与。休养生息的过程是增强环境意识、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难得时机。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充分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扩大公众环境知情权。建立环境信息共享与公开制度,实现水源地、污染源、流域水文和人群健康资料等有关信息的共享。对水污染重点行业(如造纸、酿造等)实行排放绩效公开,利用公众对污染排放企业进行监督,对污染企业形成强大的监督压力。各级政府应通过设置热线电话、公众信箱、开展社会调查或环境信访等途径获得各类公众反馈信息,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在推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过程中,努力使保护环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