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

时间:2022-02-11 10:43:00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

“三农”问题,是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实行家庭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进入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三农”工作出现期盼已久的重大转机,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外部的问题,也有农业内部的问题,积累多年,十分复杂,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了、市民数量增加了,农产品才有更大的消费空间,农民的生产成果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直接收益;只有工业的实力增强了,才能够反哺农业,惠及农村。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要顺应发展大势,遵循经济规律,努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激活农业的内部活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入。

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部分乡镇,与县乡村干部座谈,到农户家走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大。我感到,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现阶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环节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要开展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活流通,使农产品卖得好价钱。我市这些年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有100多家,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有300多家。但相对于我们这样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来说,显然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带动力偏弱,还不能让农民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特别是现在许多地方的种养规模迅速扩大,到了急需引进加工龙头企业予以消化的阶段了。像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的牲猪,去年全乡养殖规模上百头的就增加了100多户,没有加工企业,效益就上不来。

二、土地流转问题。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省政府宣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农民从承包的土地上将获取更多的收益,很多弃田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收回承包地,这就使过去处置土地过程中存在的流转不规范、抛荒地拍卖还债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引发大量纠纷。另外,一些地方、一些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引发了不少的土地纠纷。据统计,2004年,全市发生农村土地纠纷7200多起,占农村各类纠纷的73%,今年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三、乡村负债问题。前些年,由于教育“两基”达标、兴办集体企业、治水修路、买税填税等原因,乡村两级形成了大量的债务。在这里面,尤为突出的是基金会问题。据统计,1993年3月底,全市共有农村合作基金会498家,股金余额9.23亿元,放款余额8.24亿元。在中央3.82亿元再贷款资金的支持下,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已累计兑付股金7.02亿元,占全部股金余额的76%,目前还有2.21亿元的缺口。要想尽快把剩下的股金兑现给股民,靠以吃饭为主的市县财政来解决,难度是很大的。现在,部分股民情绪较大,上访不断,给农村稳定带来了压力。

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问题。目前,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遇到了很多困难,已严重影响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一是工程老化病险严重,效益急剧衰减。我市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过几十年超负荷运行,大多老化、失修、病险严重。全市1152座小型水库中,有800多座存在不同程度病险,高达69%。全市小型蓄水工程应蓄水13亿立方米,目前实际蓄水能力7.8亿立方米,仅占应蓄水量的60%。1520处小型机电设施,已全部达到或超过了使用期限,设施完好率不足50%,实际排灌能力下降为148万亩,仅占设计能力的36.9%。全市灌溉渠道工程硬化率仅为21.5%,土渠卡、堵、淤、漏现象普遍,渠道水利用系数只有0.4—0.6,部分渠道仅为0.3,实际灌溉面积仅为设计灌溉面积的60%。二是工程投入严重匮乏,投入渠道越来越窄。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主要由各级财政投入和群众筹资投劳。而近几年来,国家对我市水利投入逐年下降,2002年为4.65亿元,2003年减少到2.8亿元,2004年只有1.07亿元了。从2005年起,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将完全取消农村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这对我市的水利建设,尤其是江河湖库的治理构成了较大的压力。三是基层水管单位生存困难,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水费长期收缴困难,到位率低,大部分基层水管单位专业人员纷纷自谋生路,造成工程技术人才大量流失,人员素质逐步下降。目前,全市基层水管单位人员8031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34.8%,具有初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3%。

五、主产粮区财政负担重问题。**是粮食主产区,根据《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地方财政必须在上级财政的补贴下,配套设立粮食风险基金。这样粮食生产越多,配套越多,给粮食主产区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一方面,配套资金总额较大,地方财政无力支付。1997—2004年,市财政预算共安排粮改配套资金4.5亿元,平均每年在5600万元以上,最多的2003年为7057万元;粮改配套支出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平均每年在3.73%以上,最高的达到4.92%。另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包袱沉重,地方财政无力化解。到去年底止,全市粮食企业亏损挂帐累计达到45.3亿元,其中政策性挂帐34亿元,经营性挂帐11.3亿元。目前还有1800多名企业职工没有置换身份,按有关政策需安置资金5000多万元。沉重的财政负担,使得地方政府缺乏促进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中央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落实。“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边调查,边思考,我感到化解农村经济中的这些突出问题,必须更多地运用市场的办法、经济的办法。从完善、配套政策上出实招。为此,有必要实行“五个一”的政策,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具体经济政策上得到更好的落实。

1、减少一块税收。主要是减少针对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的各项税收,用宽松的税赋环境,促使更多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更多的农产品流通专业协会成长、发展、壮大,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生力军作用。

2、放开一块政策。主要是放开土地流转政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3、挂上一块欠帐。对农村基金会欠款问题,由国家安排农村信用社挂一部分帐,继续安排一部分再贷款资金,同时,延长已下拨的第一、二期再贷款的偿还期,豁免利息,彻底解决遗留问题。

4、增加一个税种。像征收城市建设维护税,用于城市建设一样,增设农村基本建设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税种,筹集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作为一项基本收入,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管理、维护和基本建设。

5、分摊一块基金。粮食风险基金主要由主产粮区来承担,是不合理的,应该主要由粮食消费地区承担。这就需要国家实行统筹,搞好转移支付,切实减轻粮食主产区的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