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讲话

时间:2022-04-02 10:41:00

教育课改与质量总结领导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认真总结2002年以来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隆重召开今天的会议。下面,我就已经实施八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一个总结回顾,对如何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充分肯定基础教育质量提高取得的显著成绩,坚定工作的信心

2002年,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率先在自流井区和荣县进行,然后逐步推开,到2004年全市各区县全部进入课改实验。八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坚持改革,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创新,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学生和教师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年暑期放假前,按市教育局要求,市教科所牵头,深入到区县、学校,就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质量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总结,形成了三个专项报告,客观反映了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质量情况,表明了课改中的积极探索和成效,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体现了时代特色,更加符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程从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在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更加体现国家意志,更加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在继承我国基础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调整了课程设置和课时结构,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增加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把“德育为先”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育人为本”的宗旨。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规划中小学德育课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了各学科课程之中,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在具体、生动的教育情境中充分发挥各学科全面育人的功能,使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

不少学校努力探索开发校本课程,把地方文化元素融入学校课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促进了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课改的一大亮点。

(二)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明显变化。

新课程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强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学生兴趣、潜能的培养。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这在小学阶段体现得更加明显。

新课程强调教育过程的“知行统一”,强化了实践环节,增设了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不少学校建立了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有声有色的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一大批初中学校和九年制学校在课改中健康发展。

新课程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产生了变革,从传统的让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更多的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为学生设计参与的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强调了学校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的转变。学校开始探索建立符合新理念的管理制度,注重文化建设,在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同时,注重多样性和创造性,并努力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

(三)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正在形成。

课程改革使评价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评价更加尊重学生,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更加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开设的多样化,使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准确。

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得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成为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使教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与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增强自信、不断进步,评价逐渐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教育的过程。尽管由于社会诚信等各方面的原因,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信度和使用受到局限,但作为教育创新,其改革的方向得到了充分肯定,并将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继续广泛运用。

中考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中考命题更加重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高中招生录取基本改变了过去以文考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的做法,体育成绩、理化试验操作成绩计入了录取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也成为了高中招生录取依据。同时,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了由30%到50%计划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初中学校的变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课程改革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了教师潜能,调动和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和教学实际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参与学习和培训、开展教学研究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和工作需要,教师创造的热情被点燃,一批教师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正在形成。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教师就是其中出色的代表。

课程改革带动了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新课程涉及许多新观念、新内容和新要求,必须把教师培训摆在重要位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围绕新课程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和多专题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平台越来越多,教师信息化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培训方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进。近年来,我市提升教师素质能力“三万工程”的意义作用更加明显。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自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类赛课、献课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八年来共计150余名教师在省级比赛中获奖,其中30余名教师获国家、省一等奖,初中数学连续四届获全国一等奖。最近,市教育学会拓宽思路,作了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借助学会平台,请到全国知名小学教师到我市作专场培训,受到热烈欢迎。

课程改革中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课改的第三大亮点。校本教研为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平台。广大教师以学校和工作岗位为中心,结合教改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发展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基本能力,促进了专业发展。

(五)课程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课程改革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同时,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同步实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八年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基本做到了平稳、健康、有序进行,这是一场富有生机、活力与希望的变革。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优秀的教育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素质教育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改革搅动了义务教育长期以来的稳态,各学校正在发生悄然无声而又积极、本质的变化,由此促进了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今天通报表扬的先进集体就是课改中涌现出来的典型。

良好的义务教育质量,为保持和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我市在前几年优质生源有所流失的情况下,以在川南地区最少的参考人数,高考本科上线达到5818人,其中上北大清华录取线6人,牢牢站稳了在川南地区的领先地位。今年我市高考表现出了四个鲜明特点:一是本科上线总人数大幅增加。今年我市考生比去年减少86人,本科一次性上线达5818人,比去年增加426人,上线率达39.96%,超出全省平均水平7.05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二是上北大、清华录取线人数保持川南领先优势。在今年北大、清华在川招生计划锐减至87人,成都地区优质生源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我市仍有6名考生上北大、清华线,远远超出全省平均水平。三是重本上线人数进一步增加。今年全省重本招生计划较去年减少309人,而我市重本上线人数却比去年增加了30人。四是本科上线生源质量结构更加优化。在上本科线5818人中,二本线以上人数为3892人,相当于三本线人数的两倍,充分体现了我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优良水平。我市优生外流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二、客观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主动查找质量提高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找准发展方位

尽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给义务教育带来了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从认识层面看,一些区县、学校、教师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到位,因而重视不够,停留在表面,敷衍了事;还有一些区县、学校和教师认识有偏差,因而把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看成可有可无,教育教学工作还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从工作层面看,由于课改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府行为,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行政推动,面对滚滚而来的课改浪潮,有的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拥有了广阔天地,而有的墨守成规,无所作为。

(三)从制度建设层面看,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公信力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高中学校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力度尚需继续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还需要制度保证。

(四)从保障层面看,教师队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受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解和驾驭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教师培训的任务依然很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还跟不上。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能力、校长专业化水平和课程领导力还需要提升。学校办学基本条件也不完全适应,经费保障不到位,限制了一些课程的开设和实验的开展,特别是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五)从学校层面看,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水平不同,对新课程理解的角度就不同,在实践中的表现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加以探索和引导,如在强化“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同时,如何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作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各项能力的同时,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等等。要让教育内部最基层以及教育教学活动最细微的环节都活跃起来,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六)从社会层面看,课程改革是涉及方方面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周期性,需要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改革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系统性,必须长期坚定不移的推进。课程改革还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长期跟踪,不断探索和实验,因此需要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否则,难以成功。如何正确估价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帮助家长、社会认识到教育取得的可喜成绩,还需要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尤其是当前,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迅猛袭来,伴随而来的是基础教育质量终极评价(高考)制度的变革。先期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加强与高中课改的对接与整体联动显得至关重要。

三、深入贯彻落实全教会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牢牢把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真抓实干,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是贯彻全教会精神,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课改深入推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质量的内在需求。既要逐步解决前一阶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挑战、新要求,赋予课程改革更丰富的内涵。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有效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政府行为,强化行政推动,努力把课程改革推向新阶段。

(二)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

要在总结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宗旨,突破课程实施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除切实搞好传统考试科目的教学外,要严格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需要的课程。健全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积极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在达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逐步提高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比例。

(三)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要把教学改革作为实施和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认真学习、深入钻研学科课程标准,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深入研究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三个规律必须要掌握好:一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突出主体作用,不能失去主导;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知识技能始终放在第一位;三是要循序渐进。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要科学合理安排学科教学计划,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大胆实验,形成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四)进一步健全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已经在义务教育段实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新实行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严格按照省教育厅文件规定执行,市和区县教育局、学校要细化有关规定,坚持科学方法和基本程序,加强诚信机制建设,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教师的岗位职责。要加强对中考改革方案的评估,进一步完善以能力为核心的命题改革,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普通高中在实行学分管理的同时,坚持实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双管齐下,使之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课程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分类考试、自主招生、多元录取将逐步成为新的高校招生录取办法,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也将成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各中小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要积极推进教师和学校评价制度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科学发展。

(五)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实施好新课改,教师队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要继续实施教师教育“三万工程”,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改进培训模式,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实施好国培、省培计划,采取远程方式把培训送到区县、送到学校、送到教师。继续完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加强学习、研究和交流,逐步形成民主、开放、合作的教研文化,真正把学校建设成学习型组织。要积极促进教研机构深入中小学研究指导,利用好教育信息化平台、教师网络联盟等,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提供培训、教研、专业咨询、资源共享等教师继续教育服务。要配齐配好教师,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改革对教师数量和结构的新要求,编制要落实,结构要合理。要切实解决好科学、技术、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新设课程的教师配置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市上已建立三个工作组,即学科教学指导组、课题研究指导组和督查组,全面开展工作。今年下半年将举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论坛,“聚焦课堂、有效教学”赛课比赛,以此提升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能力水平。

(六)加强教材及教学资源的使用管理。

教材选用必须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规范选用程序,保证教材选用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提高选用教材的适宜性。要认真研究课改教材的特点,尽力配齐和发掘与之配套、相关的教学资源,提高教材使用效益。未经国家审查的国家课程教材和未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查的地方课程教材一律不准使用。教材管理权限在省上,全市中小学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教材和地方课程教材应该做到统一一致。要大力加强校本课程教学材料的开发和使用指导,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按规范办学行为要求,继续严格遵守省、市教辅资料征订使用管理规定,严禁违规征订使用教辅资料。

(七)大力推进农村地区课程改革。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课程改革更加薄弱,是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农村课程改革的有效策略和工作方案,在经费分配、资源建设和专业指导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为农村课程改革提供切实支持。特别要加大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以城镇教师支援、对口帮扶、轮岗交流等多种形式帮助农村教师提高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教研部门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教学研究指导作用,促进农村学校建立多种形式的教研共同体和教学合作组织。要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作用,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农村教育的新发展。

(八)坚持不懈抓好学校常规管理。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能会对学校已经建立起来并成熟运用的管理模式带来新的挑战,甚至解构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但是,学校管理的灵魂永远不会改变,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把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为此,市教育局今年五月出台了《市普通中小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九项基本要求》、《市中小学学科集体备课基本要求》三项常规管理要求。各普通中小学校一定要按照三项基本要求的规定,更新管理理念,强化学校管理,提升管理水平。要结合课程改革及学校工作实际,进一步细化三项基本要求,丰富管理内涵,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管理。要把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积淀学校文化,达到高品位管理、高水平育人。

(九)切实抓好三级毕业班出口质量,尤其要毫不放松新一届高三毕业班工作。

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市高三毕业班工作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抓管理、抓细节、抓队伍建设、抓教育科研,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的高考成绩已经作了充分证明。如何做好新一年的高三毕业班工作,如何应对新的高考,又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艰巨的任务。全国高中课改样板校山东省实验中学不做高考奴隶,以“站起来”的姿态对待高考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全校师生都谨记一条格言:“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我们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有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这对于我们如何理解课标、如何使用课本、如何对待高考有重要的启示。新的一年,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高三毕业班工作。

一是继续实施高中毕业班工作整体战略,广泛开展校际协作。高中毕业班工作坚持全市一盘棋,坚持打整体战,集中集体智慧,发挥集体力量。每所高中学校要在全市高中毕业班工作总体战略框架下,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指导活动,同时根据各自实际谋划工作策略,寻求高考增长点,增强发展活力,促进全市新一届高中毕业班工作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是扎实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益。每所学校、每个学科、每位教师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学管理永远不变的主题。学校要把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为毕业班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教师要在吃透大纲、吃透考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和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容量、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下,精心上好每一堂课。

三是狠抓教学研究指导,提高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市教科所、区县教研室、学校要加强教学研究工作力度,准确把握高三教学工作及高考动态,为学科教学提供有效指导。继续坚持和完善高三毕业班“三诊三会”制度,加强命题专家小组建设,切实把好命题关,努力提高命题质量,增强模拟考试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诊断、指导作用。继续坚持和完善学科基地制度,通过学科基地平台,进一步加强对高考和高三教学与复习的分析研究。继续坚持和完善学科教学指导组工作制度,市上建立高中课改及高三教学专家指导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定期到学校、进课堂指导课堂教学工作。

四是狠抓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校和教师一定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模式,突出学法指导,深入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科学有效方法,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发展的内驱力。要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五是加强学生艺体特长及综合素质培养,争取高校自主招生好成绩。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艺术体育等特长教育,继续保持和扩大我市艺术、体育类考生的优势,寻求高考新的增长点。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逐渐加大,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省级以上示范高中只有赢得自主招生,才能赢得整个高考。

六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要继续通过教师教育“三万工程”、高三学科指导小组、高三学科基地会议等工作,加强高三教师队伍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努力打造富于开创精神的专家型校长队伍、高水平教育科研队伍和德高业精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七是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学校要结合高三教育教学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途径与方法,实现管理效益最大化。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努力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八是加强教学督查,强化做好高三毕业班工作的力度。继续坚持和完善高三毕业班工作督查指导制度,着力抓住管理和课堂两个关键环节,使学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使教师的敬业精神进一步增强,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凸显。

(十)加强教育宣传。

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为课程改革和质量提高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形成有利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确导向。

各位领导、同志们,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一定要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关心指导下,按照市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为创造教育的新辉煌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