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马、毛、邓继承发展关系

时间:2022-06-14 09:02:00

科学发展观与马、毛、邓继承发展关系

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正当全党,全国和全军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认真学习,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时候,经济学院党总支将及时摘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号召全院党

员同志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把学习研究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

本期目录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2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6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目标..........................................................21

2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冷溶

最近,由组织编写的《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一书出版了.结合对这本书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同志强调指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关键是要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头脑,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具体工作中".

做好理论武装全党的工作,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是怎样提出来的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它提出的重大意义搞清楚这些基本问题,对于正确,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做好武装全党,统一思想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发展观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

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它与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思想是一脉

相承的.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

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人民群众的观点,批判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观点,人与人,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观点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

问题思想的全部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最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列宁领导俄

国进行了7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几乎

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重大问题.这些思想尽管是初步的,但对于后人思考和

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具有重要启示.同志借鉴苏联发展经验和教训,提

出,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

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他认为,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主要教训,

3

就是没有做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所以,他特别强调这两个方面.这些重要观

点,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是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来源.

应该强调,科学发展观更主要的,是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的关系,明显

地表现在理论思路,基本概念,丰富内涵和语言表述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个过程

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实现温饱阶段的实践中形成的发展思想.在这一阶段,我们党提出并牢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和战略布局.

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了建国以来20多年的经验教训,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全党全国上下对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具有这样的热情和执著的追求,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中国发展成功的第一位原因.正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在这个问题上的鲜明和坚定态度,我们党才真正牢固树立起了这个认识.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邓小平同志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并没有忽视全面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就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他说,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问题上,许多全面发展的思想和战略,最早都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比如,他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他提出沿海和内地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他在晚年特别强调,要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避免两极分化,缩小地区间的差别,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各民族之间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他说,"分配问题大得很","要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他提出,要合理利用资源,坚持

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他高度重视保护环境问题,认为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经济4

建设一样,"都很重要".他是我们党最早认识到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领导人之一,主张"限制人口增长应该立法".他是我国全民义务植树的倡导者,并每年坚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邓小平文选》只收入了两个题词,一个是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的,一个是关于植树造林的,都是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在邓小平同志的讲话中,经常使用"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这样的概念,比如"持续"在《邓小平年谱》中就出现过17次.

应该承认,当时我们讲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经济.这样讲,主要是基于我们党刚刚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又处于解决温饱阶段,突出矛盾是首先解决老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现在,有些同志讲科学发展观讲得不全面,不客观,认为是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到"以人为本",是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为全面发展.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党从来是讲以人为本的,只不过没有用这个概念而已.邓小平同志历来强调,要以人民群众是否高兴,满意,拥护,赞成,作为衡量改革成功的标准,要求把发展的成果落实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去.那种认为"现在是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全面发展"的说法更不妥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在相当长历史时期,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直到今天,我们讲科学发展观,第一条讲的还是这个.现在有人讲,邓小平同志讲的"小康社会"就是指人均800美元.这也是不对的,是没有好好读他的著作.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有一篇是1983年他视察江苏时的讲话.他讲了"小康社会"六方面特征,包括保障人民的吃穿用,住房,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精神面貌社会治安等.这就是全面发展的概念.我们必须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

第二阶段,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即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阶段形成的发展思想.这一阶段,我们党开始强调并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形成一系列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点,并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

学习同志的讲话,明显感到,他讲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全面发展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强调实现全面发展.

5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吸取了80年代在实际工作中一度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更加强调全面发展.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这样一个重要概念.他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纲领,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发展了邓小平同志"两手抓"的思想.他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比如,他强调,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好素质的发展路子.发展要有新思路,核心是要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他提出"两个转变"的思想,即: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增长.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这一时期,党中央还做出一系列关于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如1994年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总之,在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党越来越认识到并强调了全面发展问题;认识到,在这一发展阶段实现的小康,其特点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同志在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即建设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应该说,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概念,在这个时期已经提出来了.同志关于发展的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做了充分理论准备.

第三阶段,是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

段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在全面总结改革开

放以来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发展思想.这一阶段,我们党深入分析我国发展

的阶段性特征,针对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情况,及时,创

造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一些矛盾和问

题逐渐显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突出,即"五个统筹"所涉及的各

个方面.

6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90年代已经开始认识到.2003年初"非典"的发生,

使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了,有了紧迫感.

"非典"主要暴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即经济发展和社

会公共事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这在卫生事业落后这个最薄弱环节上突出表现出

来.另一个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因为卫生事业落后突出反映在农村,"非典"控制

的难度也主要在农村.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同志在总结抗击"非典"工作的

讲话中说得很清楚,他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的九方面工作中,第一个就

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第二个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统筹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

"五个统筹"所涉及的五个方面的问题,最早认识到并提出解决措施的,是人

与自然的矛盾,在1994年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然后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问题,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11月我国加入WTO以后,

我们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矛盾的认识也加深了;"非典"的发生,又使

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城乡发展的矛盾有了切身体会.这样,就对各方面

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都有了认识.所以,对全面发展的认识,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是随着实践发展,一个一个逐渐深化的.现在,发展不平衡已经不是个别领域的

现象,而是成为影响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因此,也就需要从战略全局高度来思考

和解决.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飞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飞跃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概念的提出.

"非典"刚发生时,同志在广东视察,讲了这样一段话,"要坚持全面

的发展观,通过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创新优势."其中的新话,是一个

"观"字,这个"观"字很重要.所谓"观",就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根本认识.提出

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这说明,此时同志已开始从全局战略高度思考发展

问题.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时,明确使用了"科

学发展观"概念.随后,十六届三中全会,同志对这一概念做了阐述,增

加了"以人为本"的提法,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

展观"的完整表述.以后,他在200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4年3月全

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等一系列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做了系统全面的阐

7

发.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面体现并进

一步阐发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就这样逐渐成熟地提了出

来.

通过上述回顾,可以清晰看出,我们党的发展思想,正如《读本》所说,是

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每一阶段的认识,是与当时在实践中面对的问题相联系

的.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前人的探索和思想,又根据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已成为全局性突出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

它"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二,科学发展观第一次形成了我们党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实现了在

发展问题上的认识飞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从以上看,每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都提出了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内容十分

丰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对

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和系统概括,使我们

对发展问题形成了总的认识和看法.它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

经典作家,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和同志都有过论述,但提出"科学发展观"

这个总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和"五个统筹",并把它们与"全面","协调"和"可持

续"发展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关于发展问题的理论体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

史上还是第一次.《读本》指出,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

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这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这一理论的总范畴和总概念.它揭示了这一理论的本

质规律.有了这样一个总范畴和总概念,才可能把一些零散的认识系统化,形成

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这个概念的提出意义十分重大,是我们党对发展问

题认识飞跃的标志,也是这一理论形成的标志.第二,"以人为本"是这一理论的核心.科学发展观开宗明义地提出"以人为

本",并把它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的目的问题.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明确了发展与"人"的关系,强调发展的全部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而不是"物".二是这里的"人",是指最广

8

大人民群众,而不是少数人,强调"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三是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强调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进一步把人民群众现阶段的需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统一起来.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阐释,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在发展问题上的要求.

第三,"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涉及有关发展的各方面,第一次使我们对发展的要求从整体上有了一个全面,系统,

准确的认识和把握.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同志做了完整阐释.他说,"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

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这三个概念与"以人为本"相联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体系的全部内涵和基本要求.

第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有机统一,是这一理论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怎样做到又快又好发展,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这个问题一直集中体现在经济建设同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和同志对此都有论述.科学发展观提出后,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加清楚,明确了.同志指出:"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

物质基础".同时,"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能使经济发展更加持续,快速,健康,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科学发展观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五个统筹"的思想统一起来,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第五,科学发展观从哲学高度升华了我们党的发展思想.它是我们党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根本上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也从发展观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阐发,丰富和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我们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实践的过程,

9

也是我们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

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经济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在政治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础上的发展观.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决策要通过民主的程序来实现,发展要在法制的轨道上进行,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只有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上,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社会建设上,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做到科学发展.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它的产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三,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从发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重大意义,需要从各方面加以阐发.这里,着重从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经验过程中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非典"的启示,但还有更为深刻的必然原因.它是与党中央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相联系提出来的.同志在江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指出,"要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

10

极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新路子,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志在提出和阐述这个重大概念时,联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这不是偶然的.一点,从随后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关系上看得更加清楚.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正是在这次会议上被正式写入党的文件和会议公报中的.那么,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十四大以后,我们开始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结这十几年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两方面结论:

第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好的,既发挥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发挥了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整个社会充满了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这一点,如果和世界上同样搞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同的发展中大国相比较,看得更加清楚.就是西方的政治家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当初普遍怀疑这条道路能否成功,预言很快会失败,出现动乱的声音,现在大大减少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是能够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

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道路,一定要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决不能怀疑和动摇.第二,也要看到,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些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这里既有市场作用发挥得还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市场经济固有缺陷带来的问题等.

关于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过深刻分析.他们指出,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以及资本积累规律等,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有它的优点,是配置资源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效率高,有活力.另一方面,也存在明显缺陷,即带有盲目性,无序性等,如不加以限制,会导致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两极分化,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们对市场经济两方面的情况逐步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反映了这样一种认识.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次全会文件起草时,在党中央集中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在系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理论精华.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为今后如何搞市场经济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正11

确的方针.

(二)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充分发挥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实际上就是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优势,又有效克服其固有缺陷,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在,世界上搞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几乎都面临着相同问题,但都没有找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的出路.那么,我们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这个特殊本领就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缺陷,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一定认识,想了一些办法.但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资本主义自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回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遵循了相同规律.在发展初期,运用自由市场经济焕发出了巨大的生产能力,获得了经济高速发展.但很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弊端的一面就暴露出来,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国内资源枯竭,市场饱和,环境污染,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发动战争,对外掠夺资源,强占市场,转嫁国内社会矛盾,从而给人类社会和生产力造成巨大破坏.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打起来的.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一些办法,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控制市场经济的宏观和微观的经济理论,使它们的市场调控能力有所加强.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已经解决了市场经济的缺陷.二战以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爆发像过去那样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没有发动新的世界大战,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掠夺世界的方式和途径有所变化,主要是通过先发优势,通过它们掌握的金融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等生产要素,在世界上建立了有利于自己的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成了列宁所说的巨大"食利国"集团.它们现在主要不是通过发动大规模战争的方式(必要时也发动局部战争),而主要是通过这种"游戏规则"来攫取财富,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矛盾.其结果,是造成南北差距越拉越大.资本主义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它们所能做的,就是把这些矛盾转嫁到全世界,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矛盾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怎样发展起来,是一道世界性的难题.

12

所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始终是一个充满痛苦,战争,不平等和不公正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不能解决市场经济的缺陷的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使它们即使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加以克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靠社会主义,靠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和同志都有明确论述.邓小平同志在晚年说了一句很深刻,很有分量,很发人深省,很需要阐发的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同志和同志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更有许多深刻的思想.同志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他说:

"我们强调充分看到市场的优点,并不是说市场是全面的,万能的,市场也有其自身的明显弱点和局限性,……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发挥计划调节的优势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把宏观经济的平衡搞好,以保证整个经济的全面发展.在那些市场调节力所不及的若干环节中,也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同时,还必须利用计划手段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他一再强调,要"善于把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克服市场缺陷.

同志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更加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市场运行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不断增强驾驭市场的本领,做到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有效克服市场本身存在的缺陷,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发展得还不够充分,成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解决;同时,市场经济的一些缺陷也显露出来.对市场经济的缺陷,我们要始终高度重视.《读本》指出,要"注重克服市场的缺陷和不足,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能否做到这一点,是中国市场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13

鉴于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特点,我们党和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正好可以对付它们.比如,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没有私利,也不允许形成大的利益集团而为其所左右;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优越性是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所以,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医治市场经济固有缺陷的"一剂良药".十几年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清楚告诉我们:越是搞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盲目性;越要提倡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越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强调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越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和维

护党中央的权威,做到集中统一.

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努力,特别是要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微观经济学理论,并拿出一整套具体的措施办法来解决,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发挥好我们特有的政治优势.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理念,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首先应该从这样的政治高度上来深入学习理解科学发展观.(三)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的角度,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作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如果我们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更为长远的历史过程看,则还有更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历史尽管是由有意识的人来推动的,但也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很高的程度,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相当成熟的基础上,才能为产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所代替.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成功,并不能一下子改变生产力落后的事实,不能超越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实践证明,我们可以跨越社会主义政治革命的"卡夫丁峡谷",但不可能跨

越生产力发展的"卡夫丁峡谷".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吸取了前苏联搞社会主义的严重教训,更主要是经过自己几十年曲折艰辛的探索,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才终于认识到的.邓小平同志曾说:苏联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现在也吹不起牛来."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们也没有14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思考".而他重新思考后得出的最重要结论,就是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来,按照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经济,搞市场经济.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后来苏联解体的严重教训,使党中央终于在1992年下了这个决心,并且统一了全党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的探索.第一阶段,从1917年列宁在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到1992年,主要是探索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的条件下搞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从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开始,探索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第一阶段的后十几年,邓小平同志已经开始了新尝试,可以看作是一个有意识向第二阶段过渡,并最终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的至关重要,意义重大的时期.

这两个阶段的探索,都是马克思不曾讲过的,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尝试.第一阶段的探索,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但教训也是深刻的.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着第二阶段的探索.在这一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已经深化为"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一次回答,主要是从执政党建设的角度入手,进行的全面回答;而科学发展观则是从发展的角度入手,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回答.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在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路上,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产生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初步回答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现在,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上的探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有的甚至还比较严重.能否克服它们,关系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更关系到这条新道路的探索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现在,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到了解决的根本办法,使我们在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大步.当初,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看到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弊端,

为人类社会指出一条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的实际,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出的方向和原则,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了邓小平同志的事5

业,在这一开创性的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这条道路上的继续.它的提出,使我们进一步的成功探索有了更加坚强有力的保证.

同志指出: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句话,不仅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和"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这样的时间意义上说的,也应该理解为,由于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样的新认识上说的.我们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上来理解这句话,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更加坚定,更加努力,也更加清醒,更加自觉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马克思主义指引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16

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李君如

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能不能以创新的精神解决好改革和发展中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要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重视,最关心,最能获得实惠的问题,以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今天,我们的改革正处在攻坚的阶段,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对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在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进一步体会到,要按照中央要求的那样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改革和发展中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因为实践有这样的需要.自从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在如何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问题上,在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发展观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则的关系问题上,在如何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关系问题上,以及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问题上,经常有人提出这样那样的模糊认识或错误观点.这种情况,值得警惕,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这些认识或观点都涉及到如何正确地处理树立科学

发展观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这一极其重要的原则问题.那么,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都知道,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论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的时候提出来的.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决定》指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17

经验,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决定》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即五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重温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是有意义的,因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问题上,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过程中提出来的;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提出来的;第三,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路线.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就必须始终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而不能损害或违背党的基本路线.我们把树立科学发展观提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这样的高度来理解,才能更加全面,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党所作出的一个杰出贡献,就是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目标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说,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在两个基本点支持,保障和推动下的经济建设,必须同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志在论述这条基本路线的要义时,明确地指出过:"党的基

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不是一个基本点";还多次强调"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多次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多次强调"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还多次强调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重要思想,深刻地指出了党的基本路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18

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发展的路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在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时候,在指导发展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因此,联系党的基本路线来理解科学发展观,一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们解决公平问题也好,解决教育和卫生等社会建设问题也好,都必须建立在经济高效率发展的基础之上.与此同时,二要始终把发展同两个基本点和三大目标有机地统一起

来,坚持科学发展,也就是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保障下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进步,即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决定了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动摇乃至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能怀疑乃至否定四项基本原则.这些重大原则,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其次,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帮助我们在各种

复杂情况下更加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我们都知道,邓小平同志是在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是在深刻揭示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为我们党制定这条基本路的.这说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根据党的基本路线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反映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观.我们讲要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这种"自觉"就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自觉.再次,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高度来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党的基本路线,同志曾经以非常鲜明的态度强调:"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要十分明确地讲两句话:一句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一句是全面执行,一以贯之."他强调"坚定不移,毫不动摇",针对的是有些人对党的基本路线或"左"或右摇摆的情况;他强调"全面执行,一以贯之",针对的是有些人片面地如"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地对待党的基本路线的情况.今天,我们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面临着类似的情况.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排除来自"左"的障碍和来自右的干扰,才能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19

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能否制定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党的基本路线,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能否以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同样也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我们曾经制定过"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基本路线,它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极大的曲折;我们在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基本路线以后,又发生过有人试图从"左"面或右面偏离党的正确路线而使党的建设面临重大困难的情况.今天,我们如果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就难以应对21世纪的中国在进一步发展中将要遇到

和已经遇到的种种复杂矛盾的挑战,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过程中自觉地坚定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五个统筹",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和现实

的意义.

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能不能以创新的精

神解决好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党中央指出,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

它不仅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新的任务,而且意味着我们要解决好历史和时代提出的

种种问题和挑战.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既有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形成的深层次

问题,也有今天遇到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制中的问题,"三农"问题,财政和金融问题;有的是社会领域的问题,包括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没有能够很好解决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问题,也包括教育和卫生体制改革问题;还有的是政治体制改革领域的问题,包括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文明,也包括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实行善治问题,等等.由于经济,社会,政治领域各不相同,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方式和目标也肯定会有所不同,必须进行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分类推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从我们面对的各方面实际出发,形成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改革攻坚和可持续发展思路,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

实际上,我们只有解决好了改革和发展中的那些重大问题,才能真正统一大家的思想,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面对这样那样的不同意见,最根本的,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的精力和才干不应放在那些无谓的争论上,而应该整合科研资源,组织科研力量,扎扎实实地研究那些事关改革开放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

20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扬理论创新精神,推进实践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我们党一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现在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不少问题,都只有按照创新的精神去努力,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途径.这就需要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鼓励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争取获得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要努力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重视,最关心,最能获得实惠的问题,以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科学发展观就可以落到实处,党的基本路线就可以得到有效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够全面地积极地健康地向前推进.

21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价值目标

刘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又是一种

凝聚社会力量的价值目标,是历史运动与价值目标的统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

展,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认识.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红线和主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主题和核心,就是发展.

十六届三中全会继承了我党在发展问题上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总结我国二

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站在时代高度总结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大大深化了对发展地位,内涵和本质要求的认识.围绕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科学发展观都赋予"发展"以更加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把发展看成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主张要从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联系,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的联系中把握和推进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世界潮流和时展趋势的明智选择,是科学发展观合乎逻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形势下,在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下,在机制体制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社会诉求日益增多,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碰撞日益剧烈,各种矛盾

不断出现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在于:(1)22

是充满发展和创造活力的社会,即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物质财富相对丰裕;(2)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即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利益和矛盾得到有效整合;(3)是有序,安定的社会,即通过社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所能,使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个人各得其所,和睦相处;(4)是民主法治的社会,即社会成员的民主权力制度化,法律化,社会成员之间和睦相处;(5)是诚信友爱的社会,即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6)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从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必然过程,也是创新理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确立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义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认为,社会发展是指以社会为主体的发展.它包括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物质生活,政

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递进,成长,变革和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总结历史教训,正视当代现实,立足中国本土,顺应历史趋势,

借鉴全球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阶段,本质,目标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刻阐述的基础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当代中国必须采用和实行的科学发展观.这种发展观集中体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的"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上.这些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全新诠释,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的发展内涵,表明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的认识已经从一般的经济,技术的层面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高度,进入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系统的全面进步的境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适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本质内容的精辟概括.因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中所蕴涵的全面,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深刻内涵,就是和谐发展.发展的直接而外在的表现是经23

济增长,财富积累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其深层次的内涵则体现在社会的民主,文明,法治,生活质量,财富分配,人权保障等诸多方面.经济增长固然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客观标志之一,但它不是唯一的,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等于发展.

社会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的社会发展过程,即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明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多维文明协调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整合过程.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追求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指标的国民生产总值,还更应倡导反映总体社会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标体系.人类发展指标体系注重生活质量,人均寿命和文化教育等各种人文因素,充分考虑和顾及了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就此而言,发展应该是社会诸因素的综合和全面协调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建设,是

治,经济,文化和人等各方面的全面建设,所推进的现代化是整体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现代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运用,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战略上的本质要求.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社会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统筹发展"作为统领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和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这一社会主义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演化为一种和谐发展过程,就是要通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改革和完善,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并使这种人的主体性的不断提升融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之中.

把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这其中有着许多必然的理论逻辑.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与契合性,这个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社会价值目标的新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24

发展过程,又是一种凝聚社会力量的价值目标,是历史运动与价值目标的统一.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大大深化了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认识.

这一社会价值目标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人的各种能力和潜能充分发挥,人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党的最高纲领要实现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日之功,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谐意味着社会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各个方面文明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的协调一致.这就把党的最高纲领的价值追求与现阶段的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对于增强人们的共产主义信念,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改革与发展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大大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从社会主义的性质来说,社会主义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相辅相成两个方面要求: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这一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义基础和价值观念的时代内涵.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要有自己的道义基础和价值观念.这是一个社会激发全民斗志,凝聚民族精神,动员社会力量的理想和旗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的基本目标,要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使各个方面互相配合,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