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改造之我见

时间:2022-07-27 09:11:00

旧城改造之我见

旧城改造

小公园旧城改造规划,于今年4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定,拆迁工作已全面启动。笔者从汕头港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浅谈旧城改造中三个问题。

一、必须保护港口资源

汕头依靠港口起家,小公园片区是汕头市最早建成的区域。

汕头港城的发展史充分证明,依靠港口资源,发展港口贸易,以港兴城。这也证明了保护港口资源的重要性。

旧中国的汕头港港区范围,是今老港区北岸自海军码头至西堤渡口,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西堤港区。其时,港口生产经营权,多被洋商和官僚资本家占有。他们少投入,多掠夺,致使港口长期处于自然和半自然状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前线的汕头港,遭美蒋飞机、军舰侵犯骚扰,未能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及企业多方投资,改造老港区,新建深水港区,扩大了港口通过能力,促进了汕头经济蓬勃发展。其中与旧城区相连的老港区北岸改造新建7个五千吨级码头泊位及其配套工程。这批难得的资产,是宝贵的资源,是两三代建设者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对此,在旧城改造中,必须加以维护,继续发挥作用,切不可轻率决定,改作它用。要深刻认识到,废时容易建时难。

二、必须转变港城经济发展策略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珠池、马山深水港区相继建成,广澳港区开发建设,汕头港整体通过能力成倍提高。但90年代后期汕头市经济下滑,港口生产不景气,码头泊位利用率不高。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所致。

其一汕头周边口岸开放,货物分流。改革开放前,汕头周边的港口唯一汕头港对外开放。而今,几乎全部港口对外开放,原需经汕头港转运的货物就近分流。

其二运输方式多样化,人货走便捷的运输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建成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改造国道206、324汕头境内路段,汕头机场改扩建,提升等级,多开航线,从而使汕头市区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为人流、物流提供多种方式的运输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汕头港失去了部分优势,流失了客源和部分货流。

其三行政区域缩小,汕头市经济辐射作用减弱。经1983年和1991年汕头行政区域两次调整,原汕头市管辖的十几个县市,只存下潮阳、澄海、南澳。汕头市失去了作为潮汕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其经济辐射作用和吸引力大为减弱。

基于上述情况,汕头港城经济的发展策略必须由原以港兴城,转变为以城兴港,发展城市经济为主导,从商贸型城市向商贸工业型城市转变。这也是一般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旧城改造中,要利用地理优势,进行工业布局,设计临海临江工业区,吸引国外资金技术,形成外向型工业体系。首先要打造基础产业,大力发展电力、化工、造船和运输机械业。其次要打造对外加工工业。如电子、电讯设备、日用轻工业等。另外,要利用本地丰富的水产、水果、蔬菜资源,开辟大型交易市场及其加工工厂。通过发展多种工业产品,使港口就地有米下锅。

与此同时,港口要利用闲置的库场、设备、人力,扩大仓储业务,争取在港区内设立保税仓库;通过合作合资,创办产品加工场;利用自身优势,发展陆上短途联运业务。还可将位于市区黄金地段的近万平方米客运大楼,改造成集购物、娱乐、餐饮一条龙,为旅客、船员提供服务。

三、必须引进侨资侨力参与旧城改造

历史上,汕头建设和商业的发展,潮梅地区乃至福建的华侨、港澳同胞起了很大的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侨的出入境,是港口的主要客源;其寄回的大量汇款,为汕头商业贸易提供雄厚资金。据《潮海关史料汇编》附表计:1922~1931年10年华侨出入境共3202195人次,侨汇资金3.28亿元。汕头重大建设项目多由华侨投资。梅县籍华侨张煜南等集资创办了潮汕铁路公司;福建籍著名华侨企业家胡文虎创办永安堂药厂,捐资建市立医院等公益事业;位于小公园片区的南生、振源、平平、广发四大百货公司,其中前三家都是华侨所建。

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和港澳同胞捐资投资在汕头建设的项目众多,功绩卓著,更是有目共睹。要继续发扬华侨、港澳同胞爱国爱乡的热情,引进他们的资金力量参与旧城改造工程。市政府可出台政策,对侨房侨产,原业主投资改造的项目,给予某些条件的优惠。建筑风貌有特色的,通过维修加固给予保留,或按原貌重建,作为标志性历史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