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促进社会和谐

时间:2022-07-09 04:40:00

以解决民生问题为突破口促进社会和谐

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近年来,澧县县委、县政府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尽最大努力维护和保障群众利益,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一、强化措施,在化解群众难题中关注民生

坚持把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水、电、路、就业等方面的难题作为工作重点,集中力量落实。

一是认真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针对全县山丘区资源性缺水和湖区水质性缺水问题,从2005年开始,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基础上,县财政每年投入300万元,并采取“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办法,实行“以奖”,充分激活民资,着力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2006年,全县共完成改水工程投资868万元,兴建集中供水工程13处,新建以打水井、建集水池为主的分散供水工程2061处,扩建堰塘191处,解决安全饮水人口2.6万人。到目前为止,全县农村共兴建大小自来水厂67个,受益群众21.3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30.4%。

二是认真解决群众用电难问题。针对部分群众反映的用电难问题,县财政投入资金400万元,组织全县88个县直后盾单位资助200多万元,对35个因国家停止电力网改工程贷款而未进行网改的村,全面进行了电网改造,每年减轻农民电费负担300多万元。

三是认真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为方便群众出行,积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共硬化通乡公路44.2公里、通村公路310公里,全县有172个村通上了水泥路,通村率达到32%,并新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7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坐上公共汽车。

四是认真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一方面,结合再就业培训工程,县财政每年投入40多万元,在工会职校、劳动技校等9家职业培训机构常年开设下岗职工免费培训班,组织县直单位采取出资购买公益岗位、招引新上项目等方式,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同时按照优惠政策,对兴办经济实体的下岗职工一律给予税费优惠,引导企业下岗职工依靠自己的“双手”脱困。2006年,全县共免费培训下岗职工3572人,新开发就业岗位1090个,安置失业人员776人,向外输出下岗职工756人,为创办经济实体的下岗职工减免各项税费200多万元。另一方面,结合“阳光工程”,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力度,并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设立劳务输出中心和同乡会,带动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06年,全县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外出务工人数达到13.62万人,占全县劳动力人口的43%。

五是认真解决群众生活难问题。针对部分群众生产生活资金缺乏的问题,定期组织县直单位开展“四送下乡”活动,为群众免费赠送化肥、农药、种子等生产资料,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今年3月,全县共组织120多个县直后盾单位、10000多名机关干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万名干部进乡村”活动,为群众送去化肥300多吨,种子2000多公斤,帮助群众解决生产资金100多万元。并建立健全了困难群众帮扶机制,组建了“爱心超市”,及时救助困难群众,并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活动,2006年,全县共救助6700多名困难群众,发放救济款物230多万元。

二、创新理念、在维护群众利益中关注民生

在工作过程中,牢固树立“和谐理念”,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事,都在不违背大原则的前提下,坚持“立足本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立足长远发展”三大原则,尽可能地选择群众满意率最高、群众受益最大的方案决策,并充分尊重群众的生活习惯,尽量选择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执行。如在解决征地拆迁难题过程中,我们针对以往拆迁工作难度大、矛盾多、群众长远生计无法保障的问题,县政府今年研究出台了《澧县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一改过去“一补了之”的做法,推行资金补偿、就业援助、社会保障综合安置方式,在严格按国家相关政策落实征地补偿资金的基础上,让农民以土地换社保,将法定劳动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养老保险范围,保险费按个人60%、村15%、县25%的比例分担,个人和村级部分在土地补偿费中各自列支;对生活贫困的拆迁户,转为城镇户口后纳入城镇低保。同时,积极推行“和谐拆迁”,采取“先建后拆、先补后拆、产权转换、差额找补”的办法操作,规划设计了占地面积60亩的护城、关心两个安置小区,实行多层公寓式小区集中安置,先由财政投入建好后提供给拆迁户使用,拆迁户搬迁后再拆除老房。目前县财政已投入资金500万元,启动一期工程建设。还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援助,确保失地农民失地不失居、不失业、生活水平不降低,较好地保障了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

三、加大力度、在健全社保体系中关注民生

着力完善和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尽力把群众都装进“保险箱”,确保困难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帮,坚决不让一个因陷入生活困境的人失去希望。重点在“四保”上下劲。

一是扩大社保。重点是对原国有、集体改制企业下岗职工参保、续保给予直接补贴,扩大社保覆盖面。2006年,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10万元,对“4050”以上人员参保续保给予12%的补贴,对“4050”以下人员给予8%的补贴,并对已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尚未参保的大集体职工,实行分档缴费的办法参保,共新增参保人员2300人。

二是提高低保。由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月补差标准。2006年,全县城镇低保月补差标准由57元提高到75元,低保保障人数达到了16664人;农村低保月补差标准由6月提高到20元,低保人数达到了10001人。

三是抓好医保。一方面,对1500名已改制困难企业“二五”人员及退休人员,实行一次性缴纳2500元纳入城镇职工医保范围。另一方面,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稳步提高参合率的基础上,大幅降低住院费用起付线,县级医院由原来的600元降为200元,乡镇卫生院由400元降为100元,报销费用封顶线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2万元。2006年,参合率达到68%,共有22268人得到医疗补助,达到参合人数的38.5%,共兑现补助金1928.7万元,106人享受到了1万元以上的大额补助,有效地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

四是养好五保。在及时足额发放4798名五保户养老金的基础上,积极筹集资金,从2005年开始,全面开始兴建乡镇敬老院,目前已完成26所,集中供养人数达到798人,其余6所正在改造过程中,今年可以全面实现“一乡一院”。同时,着力解决五保老人的就医问题,由民政部门全额资助五保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合管办按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报销门诊医药费,并免除住院起付线,报销比例提高到70%,另30%由民政部门在城乡特困医疗救助资金中解决,实现了实报实销,从根本上解决了五保老人看病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