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发展观精神再铸学院新辉煌

时间:2022-12-14 09:24:00

坚持发展观精神再铸学院新辉煌

一、学习“十七大”文件精神的体会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志在报告中还强调:“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引导到科学发展中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如何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对于我们这些在高校工作的同志来讲,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如何实践问题。经过对胡总书记十七大报告的学习和思考,结合我武汉体育学院的实际,我们认为在武汉体育学院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立足武汉体育学院的校情;二是总结武汉体育学院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三是借鉴兄弟院校的发展经验;四是要经过扬弃、总结与探索,规划出一条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

只有这样,再加上全体师生扎实工作、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才能逐步实现把武汉体育学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

(一)要立足校情,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使全校师生对校情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和概念。

办院近55年来,我院在历届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院师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已经把武汉体育学院办成了国内知名,国际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高等体育学府。特别是竞技体育走在了全国体育院校的前列。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划船项目。现在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男女竞技体操项目。非奥运项目的蹼泳和女子拳击也都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为武汉体育学院增添光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我校的各项工作离把武汉体育学院办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体育大学还有较大的差距。我校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校的软件不软,硬件不硬。软硬件却存在升级完善的问题,学校债务负担沉重,办学经费不足将是一个较长时期中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决策,科学决策。

重大决策涉及到学校的发展与成败。在学校重大事情的决策中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教职工的首创精神和教职工在办学中的主体地位。要科学论证,不能主观臆断,更不能出于一己之私,决定重大项目。教职工不同意的事情,不能做,教职工反对的事情,不能强行做。校领导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实行决策责任制,要像工程建设那样,是终身责任制。不能出现问题后用以我们是集体领导来搪塞,推脱责任。我们的校情就是这样了。再经不起失误和挫折。

那种“三拍”工程和决策决不能再在我校重演,再不能陷入失误,纠正,再失误的怪圈。如果重蹈覆辙,我们就不要讲可持续发展了,后果是退步和向后倒退多少步的问题。

(三)要转变观念。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又好又快的发展和建设武汉体育学院。

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当前对我院的工作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多年来我们受多快好省的的影响,思想观念形成定式。发展总想以快为形式,结果欲速则不达。

胡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高度,全面阐述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问题。又好又快简单地说,就是好中求快,坚持把发展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在好的基础上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过去我们讲又快又好,现在把“好”放到“快”的前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顺序调整,而是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的重要发展,意义重大。

回顾我院近几年的发展,我们一直试图走的是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道路。几年来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确实有了巨大的进步,校园面积增加,教学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已达1万多人。这些数字表明我校近几年确实在超常规超高速的发展,把一个崭新的武汉体育学院呈现在世人面前。

但是,在成就面前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看到深层次的危机,要有忧患意识。学校发展了,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的高速的发展建筑在巨额债务的基础上。目前我校债务约3亿人民币。这仅是静态债务,如果按动态债务来计算,我们的债务还远不止这些。假若我校从明年起,计划准备5年内还清这笔债务。届时学校连本带息需支付银行3.6亿元人民币。如果存贷款利率上调,这个债务还将再增大。

由此可见我校近几年的发展是快的,但不能讲是好的。不能讲是高质量的,也不能讲是高效益的。

在校生规模增大是件好事,但我们总觉得是在广种薄收。办学层次不高。我们不要在本科生层次上去与师范学院的体育系去竞争,这样降低了我们的办学档次,我们应大力发展对研究生的培养。看看周边的大学,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人数基本是1:1,有的学校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我们是一所有50多年办学历史,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校,还去和一些院校的体育系去争夺本科生源,难免太小看自己了,为何放着肉不去吃,非要和别人争窝窝头呢?

(四)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学校与院系关系,充分调动院系的积极性,责权利要相统一。

统筹兼顾是既要总揽全局,又要兼顾局部利益,学校要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院系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当前,学校亟需对院系的工作职责再一次进行调整,对院系的责权利进行一次系统的统筹协调。从项目布局到教研室的重新划归,从学生管理到经费的核拨。建议工作中对院系实行经费任务包干责任制,根据各单位的具体实际增加公务费,增加院系接待费。财务管理上还是要学点仿生学,从蜂农割蜜和养蜂的生产活动中开拓自己的思路。不能一管就死,一放就乱。要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管理有度,活而有序。

通过学习,我们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根据国情清楚校情,既不在已有的成绩上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后。我们既强调发展的好,又要在好的基础求快。绝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我们始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尽力做到主观客观相一致,目标和条件相统一。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全院师生奋发进取,努力工作,再铸我院新辉煌才能变为现实。

二、运动训练学院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脚踏实地,着力抓好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三大工作重点,将运动训练学院建设成为运动训练学科优势明显、竞技运动特色突出、社会上享有盛誉的教学单位。

2.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以构建和谐学院的发展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发展、上水平、上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适应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运动训练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3.坚持“立足湖北,服务湖北、走向全国”和“突出竞技特色”的办学思想。充分利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办好运动训练专业的体育生源的政策,探索和形成有效发展运动训练专业的院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运动训练学院的管理职责和任务,与社会、各省市体育局、高校广泛联系,提升运动训练学院的办学活力。

4.坚持“专项技能突出”和“专业理论基础宽厚”协调发展的思想。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在重点突出某专项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其它2~3个项目的运动技能。同时,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化素养较高、专项技能突出的应用性人才。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的发展。

5.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统一协调的发展思想。稳步扩大运动训练专业的办学规模,优化运动训练专业的项目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训练的质量,优先发展社会迫切需要的运动项目和社会效益好的运动项目,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二)发展目标

以培养“综合素质过硬”、“专项技能突出”和“专业理论基础宽厚”的合格人才为根本,以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为重点,坚持教学、训练、科研一体化,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理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通过3~5年的努力,将运动训练学院建设成为学科专业优势明显、竞技特色突出、社会上享有盛誉的学院。

1.发展规模:理顺运动训练学院的办学规模、专业结构、教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到2010年,运动训练学院的在校学生达到2500人左右,形成规模办学效应。

2.专项设置:运动训练学院的专业设项,在现有的重竞技、游泳项目、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项目的基础上,应逐步涵盖奥运会项目(因地域原因,冰上项目除外)。同时,考虑到社会上对普及项目的需要,拓展设立空手道、健身与健美、定向越野等非奥运会竞技项目,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保证运动训练学院持续发展的需要,扩大运动训练专业的生源和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社会声誉:加强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运动训练学院的教学、训练、科研在全国同行中处于前列位置,运动训练专业在全国招生目录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

(三)工作思路

1.专业建设

(1)打造品牌专业。树立“立足湖北,服务湖北、面向全国”的思想,突出竞技特色办学,打造品牌专业。目前,运动训练专业已获得湖北省品牌专业立项,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品牌专业建设要求,认真制定专业建设三年规划和年度建设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建设措施和建设经费,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步伐。通过努力,争取在3年内将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成为湖北省高等院校的品牌专业,迎接湖北省教育厅的验收。

(2)健全和完善运动训练专业项目,满足社会的需求。办好运动训练专业,必须有相应的优势运动项目支撑。力争将拳击、跆拳道、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等重竞技运动项目和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等项目办成武汉体育学院的特色项目。同时,增设健身与健美等一些深受社会欢迎和社会效益见效较快的项目,使运动训练学院名副其实的成为湖北省培养运动训练专业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3)加强教学研究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坚持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重基础、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监督配套的教学改革。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理顺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进和创新管理机制,强化教学过程的监督,使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教学次序稳定有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执行新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体系,强化教材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在原有的教材内容上,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主流发展方向。使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科学,更符合社会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力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学改革要重视学生“素质教育”,加大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比重,增添实际操作内容的分量和时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会讲、会做、能够解决教学训练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人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运动训练学院的实际,对教育思想,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进行探索和改革。努力创造条件,制作与教材配套的电化教学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尽可能使用电化教学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法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突出竞技特色,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在全校训练竞赛工作的统一管理下,发挥运动训练学院重竞技、蹼泳和运动训练学科理论领先的优势,实施教学、训练、科研的“三结合”。

重视女子拳击队的建设和训练,抢占优势项目“制高点”。女子拳击有望进入全运会和奥运会,一旦女子拳击项目进入全运会和奥运会,就能够使我院的女子拳击在拳坛处于领先位置,成为全国单项的“金牌”项目。

力争篮球、排球、足球、在全国体育院校中名列前茅,田径一些单项在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获取金牌,在全国田径比赛中进入前八名。

确保游泳在全国体育学院比赛中团体总分进入前三名,3~4个单项处于领先位置。

组建3~4个项目的运动训练学院代表队,以此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及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扩大运动训练学院在社会上的影响。

2.师资队伍建设

运动训练学院现有教师40人(含辅导员6人),除去6名双肩挑教师和6名辅导员,一线教师仅有28人。职称结构为:正教授4人,占教师总数的10%,副教授、高级教练员11人,占教师总数的27.5%,讲师、中级教练员7人,占在编教师(含教练员)总数的17.5%;助教18人,占在编教师(含教练员)总数的45%。运动训练学院现有学生1610人,生师比为1:58;2008年预计学生数为2100人,2009年学生规模将达到2600人。生师比过小,一方面,给开展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如从教师中选派兼职班主任;另一方面,在教育实习时,选派带队指导教师也很困难。

为适应学院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必须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编制适宜的教师队伍。运动训练学院在各教研室现有编制的基础上,至少需增添教师和教练员20~25人。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注重梯队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原则和办法。一方面侧重在本院挑选基础理论较好、专项能力强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重点培养;另一方面,根据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或高水平的教练员,充实教师和教练员队伍。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3年内争取有5~8名教师攻读和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1~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力争使40岁以下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50%以上,使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更为合理。

加大打造“名师”的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培养2~3名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的力度,鼓励教师担任各层次比赛的裁判工作,培养2~3名国际裁判,培养3~5人在各项目裁判工作中有影响力的部级裁判员,能够在全国单项比赛中担任总裁判长和裁判长。

3.教研室建设和课程建设

(1)教研室建设。根据学校发展规划,运动训练学院在校学生规模2009年相应会达到2600人左右,课程教学任务明显加重,现有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据此,运动训练学院在各教研室现有编制的基础上,至少需增添教师和教练员20~25人。建议成立综合教研室,包括篮球、排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等运动训练专业涵盖的项目,以加强早操、课堂教学、晚自习及班主任工作的管理。或整体划拨2~3个教研室,归属运动训练学院管理,以达到加强对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目的。

(2)课程建设。本着“立足实际、发展更新、着眼精品”和“两年打基础,三年创精品”的原则,补充、调整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反映运动训练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训练信息,尽可能使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体现“先进性”。由运动训练学院牵头,教研室组织和实施,强化主干课程建设,并“以点带面”,促进运动训练专业所有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在运动训练学课程成为湖北省精品课程的带动下,努力将游泳(普修)课程建设成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将游泳(专修)、跆拳道(普修)、摔跤和拳击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精品课程,并力争有4~5门学科和技术课课程成为武汉体育学院优质课程,使运动训练学院的省级精品课程达到2~3门,学校精品课程达到4~5门,优质课程5~6门,运动训练学院所有课程进入学校备选优质课程水平。

大力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改进和完善运动训练专业的课程结构,在提高运动训练学、运动选材学、体能训练法、重竞技、游泳、篮球、田径等主干课程质量的基础上,力争在3年内开出运动训练方法学、运动训练过程控制、运动能力诊断学、定向越野、健身与健美、攀岩、教育实习指导、毕业生就业指导等运动训练专业新课程。

(四)主要措施

1.联系运动训练学院的实际,针对社会市场发展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要求,科学地做好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生员定向、人才培养规模、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配套问题的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实施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运动训练学院教师、教练员的学历层次,要求青年教师在3年内脱产或在职攻读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学位,使具有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达到50%以上,完成研究生学位课程教育的教师达到教师(含教练员)总数的95%以上。

根据优化教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的要求和改善“学缘”的要求,运动训练学教研室拟引进40岁以下有博士学历学位或具有硕士学历学位和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术科教研室拟招聘年龄在30岁以下、从北京体育大学或上海体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适当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改善教练员队伍结构。

加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师资人才建设,培养更多的名师,增加运动训练学院教师进入学校优秀师资人才队伍中的数量。选拔一批年富力强、有训练才能或裁判能力、责任感强的教练员或裁判员进行重点培养,争取在3~5年内,造就3~5个在全国有影响的优势项目的“金牌”教练;培养4~6名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裁判,能够在全国单项竞赛活动中担任总裁判长或裁判长。

强化教师和教练员的科研意识,加强应用性研究。发挥运动训练学科的科研优势,强调科学研究与教学、运动训练实践的结合,提高科研的服务功能,解决教学和运动训练存在的实际问题,以科研促进教学、训练水平的提高。积极支持教师和教练员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和支持教师和教练员从事专题课题研究,尤其是主持或参与国家的“奥运战略”和湖北省竞技体育发展战略重大课题的合作研究。努力获得更多的科研课题,争取出更多的科研“精品”,3年内,力争获得和完成省部级以上的课题8~10项。

3.加强学科专业及教研室的建设。根据“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精良、教学优秀”的品牌专业建设要求,从实际出发,认真制定运动训练专业建设三年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建设措施,加大建设投入,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力争运动训练品牌专业一次性验收通过。

大力加强教研室的建设,促使教研室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活动氛围,使研究方向及科研选题形成学科特色或项群特色,并与教学紧密联系,以学科建设和教研室建设推动运动训练专业的发展。对于有发展潜质的学科和教研室,给予大力的扶持。在现有3个教研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学校术科教研室的资源,划拨2~3个教研室到运动训练学院,以满足教学、训练、学生实习和管理的需要。公务员之家

4.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实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力求反映竞技领域的最新训练信息和运动训练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使运动训练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体现运动训练理论的前沿性。加强教研室的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学改革研究,使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更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对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际操作方面的内容比重,增添实际操作内容的分量和时数,培养“会讲、会做、能够解决教学训练实际问题”的应用性人才。

在湖北省高校和武汉市建立4~6个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紧密合作,共同抓好教育实习和运动训练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能力和运动训练能力。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拓展教育”活动,全面培养和提升运动训练专业学生的素质。

5.加强运动队的建设和管理。强调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强化运动队的管理,重视运动队的队风建设,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水平,严格遵守“运动员”守则和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培养有觉悟、有道德、有素养的专业人才,展现运动训练学院的良好风貌。

加大科学化训练的力度,加强运动训练的科技攻关与服务,促进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努力完成运动训练学院所承担的比赛任务,力争在国内外的重大比赛和省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得更多的金牌和奖牌。

进一步探索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面向体育行业、面向社会、面向基层,积极开展与社会各界的横向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队、合作办学,培养社会需要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和体育专门人才。

根据运动训练学科发展和运动项目建设的需要,有计划的聘请专家到运动训练学院讲学和指导运动训练。加强与国家体育总局各业务司和各项目运动管理中心、湖北省教育厅、各省市体育局及有关单位的联系,开展教学、训练、科研的广泛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