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时间:2022-06-04 10:05:59

城镇建设汇报材料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城镇的整体服务功能、载体功能日益完善,有力的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省“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全省卫生镇。

一、主要做法

我们按照“政府主导、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打造“全省二十强”的奋斗目标,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提升城镇档次,积极稳妥地推进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进程。

(一)高起点规划,城镇布局科学合理。

牢固树立“四化同步、规划先行”的理念,坚持高起点规划,聘请具有甲级资质的专业团队,科学绘就城镇发展蓝图。

一是以高点定位引领发展。结合发展实际与远景,我们将其未来发展目标定位在“国际无纺名城、荆楚水乡名镇”上,引领和推动经济实力实现十亿量级向百亿量级跨越、城镇规模实现小城镇向小城市跨越、发展品质实现传统农耕区向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跨越。

二是以全域理念统筹建设。坚持以全域视野统揽规划编制工作,将157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按照一个镇区规划、一个镇域规划、四个社区规划(挖沟、陈剅、赵湾、汪洲)和五个专题研究(现代农业、土地利用、无纺布产业、美丽乡村、土地利用与城市建设协调)的“1+1+4+5”规划体系,统筹城镇空间布局、同步制定各项分类详规,注重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衔接,加强各类专项规划之间的协调,努力做到城乡规划一张图、各项建设一盘棋。

三是以区域特色彰显魂力。牢固树立内涵即灵魂、特色即价值的理念,深入挖掘江汉水乡田原风光和荆楚历史人文风情,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历史传承和人文素养,彰显和打造魅力。在规划执行过程中,赋予规划法律地位,坚决维护规划权威性,严格杜绝在规划之外建房,切实保证不建未经规划的房。

(二)高标准建设,城镇功能日臻完善。

坚持把建设标准质量放在首位,统盘考虑城镇发展规划、项目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等各项因素,既立足当前实际需求,又确保适度超前、富有特色。2015年重点完成以下建设:

1、道路建设工程。汪洲大道配套建设已完成、8公里长彭张公路土路基工程共同段已开工,完成30000土方。

2、立面改造工程。大道沿线800户立面改造工程已完工。

3、绿化工程。大道、彭赵公路集镇段补植色块8万株,红叶石楠球150株。仙汉公路千丰段栽植桂花500株、彭赵公路植楠树800株。40个村小游园全面达标。

4、管网建设工程。完成了文化路、新民路、振兴路、千秋街等10公里地下管网改造。

5、广场建设工程。汪洲无纺布主题广场建设铺装、绿化全面完成。

6、汪洲中心社区建设。社区水电路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完成污水管网2000米、雨水管网1000米,道路硬化700米,绿化1000株,自来水入户260户,已具备入驻条件。社区中学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幼儿园及市场建设正抓紧进行。

7、市民之家建设工程。场馆内外装修已于10月初全部完成,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规划展示馆、无纺布博物馆布展工作高标准完成,并作为“四化同步”建设亮点工程接受张昌尔书记和全体与会代表检阅。

8、环境整治工程。完成垃圾压缩站建设,实现全镇50个村垃圾集中清运市场化运作,实行城乡“一把扫帚扫到底”,做到农村垃圾无害处理率100%。

9、集镇立面改造,重点抓好千秋街和文化路主要街道改造。

10、启动太子湖休闲中心建设,加快千丰村沿省道15户房屋拆迁,启动千丰广场建设。

11、迅速完成剅沟“一河两岸”景观带规划设计,打造集镇核心景观建设。

(三)高水平管理,保障城镇运转井然有序。

坚持把管理放在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管并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强规划管理,严格实行“一书两证”制度,坚决杜绝违法建筑和旧房翻新,避免了农村无序建房和重复投资,有力的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度。强化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将镇区保洁工作细化、量化,托管给市城管局,对50个村垃圾清运分别外包给市场,购买市场化服务,对镇村环境卫生进行全天保洁,做得垃圾日产日清,实现城镇环境养护常态化。建立依法管理约束机制,成立城镇综合执法局,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对商铺店面、零售摊点、集贸市场、交通干道的日常管理,严肃处理破坏镇村环境、影响公共秩序、损坏城镇形象的现象,有效地维护了镇区秩序。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居民的规划意识、绿化意识、卫生意识,为实现城镇的长期有效管理打下了基础。

(四)积极争取,用活政策,破解建设用地难题。

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如何破解建设用地难,成为制约小城镇建设的最大难题之一。为此,我们在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同时,积极与市国土资源局沟通对接,争取4万亩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农民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融合政策,市场运作,破解建设资金难题。

在当前镇级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仅仅靠政府投入项目运作是不可行的。为此,我们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融合政策,整合各类资金,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是用足政策。充分利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有利时机,争取1500万元挂钩补偿资金,用于还建房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争取省级5000万元周转金,用于集镇设施改造升级。二是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开发商垫付资金、出让经营权和BT模式实施建设,将政府主要工作重点放在前期的宣传、规划、引导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上,具体项目运作由开发商进行,解决了启动资金问题。三是盘活闲置资产。将长期闲置的镇文化站、经委、计划生育管理站进行拍卖出让,获取资金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六)培育产业,壮大支撑,扩大群众就业安置渠道。就业是民生之本,产业是发展之基。建设小城市,让老百姓向集镇、社区集中,必须有强大的产业做支撑,才能真正实现建得起、拆得出、搬得进、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此,我们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支撑产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农业合作社,采取农民入股的方式,发展2万亩藕带种植加工产业;依托宏旺公司,发展优质水产特色混养、套养和鳖稻连作高效模式,带动群众致富;以大岭、马沟、千丰村为中心,建设巨田采摘园、菇珍园食用菌工厂化产业园、紫薇观光园,发展乡村旅游,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工业项目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年百个工业项目”建设目标,紧紧围绕“产城一体、产城融合”建设思路,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园区的承载力,实现了园区与城区融合发展。现在我镇新上的项目,无论大小都落户到镇工业园区,形成量的膨胀。去年以来,先后引进新上工业项目27个、总投资45亿元,使3000多名社区居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三是突破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镇区着力在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集中培育一批服务业项目,逐步形成以高效农业为基础,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基础设施保障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村民到社区集中居住提供了强大的就业保障。

二、几点成效

一是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通过建社区,改善了农民原有的住房结构,房屋设计更加合理,舒适性更加高,供水、供电、绿化、路灯、道路、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环境整洁优美,群众在社区居住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是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实施小成绩建设,将原来分散在各村的一些文化娱乐设施集中整合配套,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品种更加齐全,形式更加多元,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三是节约了耕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群众集中搬迁到镇区居住,改变了过去农村居住分散的局面,由于是集中规划,合理布局,楼房达到五层以上,共享公共配套设施,节约了土地资源。同时实行垃圾统一进行转运处理,污水通过生物降解,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是搞活了农村经济。建设小城镇,促进了土地向规模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人口向镇区集中,形成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项目的逐渐增多,镇区常驻人口数量急剧增加,水、电、路、医、学等基础设施需进一步配套完善,由于地方财力有限,影响了工程进度和搬迁速度。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建设手续繁琐。尽管市里要求各部门推行“一站式”服务,但各类建设手续办理过程仍较繁琐,还有“中梗阻”的问题。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全镇工业产业比重不协调,无纺布产业“一枝独秀”,没有自己的主打品牌,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需要加快技术升级和生产设备更新;新材料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需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是劳动力短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外地企业落户,本地企业的扩规,“招工难”成为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