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方案

时间:2022-06-17 02:57:04

部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整合种业资源,增加种业投入,强化监管,确保玉米种子产业安全和质量安全。快速提升我市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制种玉米生产基地,加快市域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作物种业生产能力和发展水平,

2、基本思路

按照“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基地建设要求,以“做优基地、做强企业、做亮品牌、做精产业、做大市场、打造州市一体化种联网”为抓手,以优势基地、优势企业、优势科技资源、优势项目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大措施,通过配套完善种子监管服务体系、种子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种子加工能力提升工程、基地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新品种培育创新工程,即“二大体系、四大工程”配套建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的基地制种模式,全面实现市制种玉米基地机械化,制种玉米品种筛选与良种繁育技术集成应用、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良种产业化与企业创新能力、公共监管服务与农业综合信息水平显著提高。通过采用“先试点试验、积累经验后推广应用”的建设思路,构建大田玉米制种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加快物联网在制种生产中的应用示范,提高玉米种子田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州市一体玉米种联网。同时,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努力形成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并加快构建新型种业生产体系、研发体系、加工体系、储备体系和营销体系,持续改善制种环境秩序,努力将市建设成以“种业生产现代化、种子产品品牌化、种子交易便捷化、龙头企业国际化、信息对接无缝化”为特征的全国一流制种基地,逐步实现由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转变。

3、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与合作社主体的原则。政府要在种业总体规划与布局、发展政策扶持、资金整合、行业整合、质量监管、市场秩序维护、搭建发展平台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种业龙头企业和制种合作社要在产业转型与升级、贯通种子产业链、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2)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与国家和自治区种业全局规划相衔接的原则。项目实施要贯彻国务院有关种业发展的文件精神,并做好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全国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全国农作物种子工程规划(2011-2015)》及地方重大规划的有效衔接,合理确定基地规模、布局、建设内容和资金来源。

(3)坚持以科技为支撑,强化技术集成创新的原则。以基地建设、种业发展为契机,充分集聚优势科技创新资源,为科技资源充分释放潜力、智力资源充分施展才华、技术红利充分展现提供广阔舞台,特别是在良种繁育、生产技术、农机农艺结合、农技推广、人才培养与专业培训等领域,要更加注重发挥院校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

(4)坚持企业与合作社(基地)双赢的原则。构建理顺企业和合作社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做到优势基地与优势企业有机结合,发挥企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实现企业和合作社双赢,促进种子产业良性循环。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根据我市优质土地资源和水资源较缺乏的现状,基地建设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基地建设规模、农田水利建设标准、灌溉制度、灌溉定额的确定及农田防护林建设都要严格服从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划,确保基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7年,建成“四化”玉米种子制种基地15万亩,力争保证全国5%以上玉米用种需求。企业、合作社与基地合作关系长期相对稳定,65%的基地面积采用“企业+合作社(或制种村)+农户”的生产模式,田间管理和收获的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以上,玉米种子生产与加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种子加工质量达国标一级。初步实现玉米制种产田“信息服务网络化、资源管理数字化”。打造州市一体玉米种联网,促进种业信息对接无缝化,引领市乃至自治区农业信息化产业升级。

通过项目实施,建立500亩玉米新品种种质改良、创新试验示范基地,筛选高产、耐密、多抗,适于机械化作业的玉米新品种3-5个。配套建设玉米原原种及原种繁育田1000亩,年生产原原种及原种300吨,质量达国标一级。集成机械化精播保苗关键技术2-3项,适宜机械化生产的病虫害防治技术2-3项;密植高产水肥调控技术2-3项;并形成玉米全程机械化制种技术所需的亲本保纯、有效隔离标准与生产技术等地方技术标准或规程4-5项。

通过项目实施,企业玉米种子年销售额达7亿元,纯利润达到7000万元;三年累计销售达21亿元以上,纯利润2亿元以上。企业种子生产加工能力达到7万吨以上。种子质量指标高于国标GB4404.1-2008的要求;种子包装符合国标GB7414-87和农作物种子标签符合GB20464-2006的要求;种子的贮藏符合国标GB7415-87的规定。

项目实施过程中,修订完善标准化玉米种子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体系。大幅增加玉米制种监测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智能化节水灌溉应用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实现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服务系统应用全覆盖。

通过项目实施,培育年销售收入在2亿元以上的现代农作物玉米种业集团1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种子生产核心企业1家。争创玉米种子名牌2-3个。

通过项目实施,每年培训企业专门人才10人次以上,培养企业育种人才3-5名;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特派员100名;建立玉米机械制种、种植、加工技术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农民3万人次,市、乡、村技术人员1000人次。

三、实施地点、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实施地点:市各制种玉米生产乡镇、生产经营单位(含农业科技园区)

(二)建设内容

1、种子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县乡两级三类执法监测中心(站),监管范围覆盖全市。其中:建设县级种子执法监测中心1个,乡镇种子执法监测站7个。

2、种子检验检测体系:购置各类仪器设备,完成检测任务,达检测标准。

3、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工程: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机装备的前提下,基地需要补充部分关键制种农机装备。同时,建成10个高标准种业专业合作社。

4、种子加工能力提升工程:主要包括新建自动化果穗烘干线、籽粒加工生产线等。

5、基地信息化管理示范工程:主要是种业执法信息平台和玉米种子市场管理平台。

6、新品种培育创新工程:主要是新品种引进和品种的对比筛选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审定及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等。

(三)规模:三年规划期内,2015年市杂交玉米制种基地面积发展到10万亩,2016年发展到12万亩,2017年基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

四、投资概算及筹措

1、投资估算

规划总投资9151万元,其中:(1)种子执法监测体系投资135.6万元。(2)种子检验检测体系投资85.4万元,主要是购置各类仪器设备90台(套)。(3)制种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投资1550万元,主要包括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成套设备的购置补贴。(4)种子加工能力升级工程投资5340万元,主要包括建设自动化果穗烘干生产线、种子加工、包装成套设备的购置补贴。(5)制种基地信息化示范工程投资240万元,主要用于建设统一执法信息平台1个,玉米种子市场平台1个。(6)新品种培育创新工程投资1800万元,主要用于新品种的引进与对比筛选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审定及制种基地建设等。

2、资金来源

规划总投资9151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2.8%;地方配套投资600万元,占总投资的6.6%;自筹资金5551万元,占总投资的60.6%。

3、年度投资安排

规划总投资9151万元,分3年实施。2015年投资312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企业和合作社自筹1923万元;2016年投资350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企业和合作社自筹2304万元;2017年投资372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000万元,地方配套200万元,企业和合作社自筹2524万元。

五、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科技局、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水利局、农机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市部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的协调和管理,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困难与问题,并对项目进行宏观指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局长兼任。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服务、监督、管理和实施等工作。项目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分解各项工作任务,促进相关部门责任制的落实,确保项目目标的如期实现。为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实施,聘请了州玉米专家为项目首席专家、项目涉及单位专家级业务骨干组成的技术小组。同时,聘请领域知名的区内外技术、经济、管理专家组建成综合性的专家顾问组,负责对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评议和审定,技术指导与技术咨询,为提高项目整体技术创新水平发挥其技术保障作用。

2、强化政策引导,创优基地(发展)环境,加大扶持力度。

项目实施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种业发展。对连片种植达标的乡镇或企业实行以奖代补。其中,对建立万亩以上、5000亩以上或3000亩以上制种基地的以乡镇为单位,对每个基地分别补助5-10万元、2-3万元和1-2万元。对企业建立万亩以上制种基地的补助5-10万元;建立5000亩以上制种基地的补助2-3万元,建立3000亩以上制种基地的补助1-2万元。建立制种机械补贴制度,对在市扩大制种基地的企业,其所购大型先进制种机械,如玉米果穗烘干系统、玉米抽雄机等,根据所购设备金额,每台补贴10-20万元。实施种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开展玉米种子保险试点,提高种企的抗风险能力。开通种子出疆铁路运输绿色通道,安排玉米种子出疆铁路专项计划,出台企业种子外运补贴政策,保障种子外运通畅。项目实施期间,经到市种子管理站申报备案,通过品种审定的国审玉米品种每个奖励10万元,通过自治区审定的品种每个奖励2万元。对达到农业部颁发“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标准的,经验收通过补助10万元。

3、依法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化。

(1)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科学规划种植生产优势区域布局,推动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制种合作社联合等方式,建立集中稳定的规模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基地。(2)扶持企业建立自有基地。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加快土地流转,建立自主制种基地,引导企业加大对基地的管理力度,提升制种组织化管理。(3)建立制种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公司+制种专业合作社+制种农户”的玉米制种模式。

4、加强检验检测和执法两大体系建设,提高种子质量监督和管理服务能力。

通过体系建设,强化了服务手段,提高了种子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种子质量监督管理能力和种子管理水平,为种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明显提升农业部门行政执法效能和服务水平。

5、推动农机农艺结合,促进基地机械化。

(1)强化生产机械推广应用,加大适宜规模化生产的深松耕、精量播种、机械去雄、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械化收获、加工等玉米种子生产机械的推广应用,尤其是对玉米去雄、收获剥皮机等急需农机的推广,解决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2)扶持建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购置大型制种机械,充分融合农业技术,实现机械化连片作业。

6、完善管理体系,落实各项制度,强化制种全程管理,促进基地关系稳定。

(1)严把企业准入关,扶持优势企业,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入股、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大幅度压缩企业数量,严格落实基地准入制度,对个别恶意违反合同的制种基地,可取消其制种资格。(2)抓好基地落实关。管好制种企业与合作社、村委会或制种户签订制种合同,充分发挥县乡两级组织协调作用,自上而下指导村委会或合作社统筹划定区域范围,做到一村1企1品种,鼓励基地村与实力强的大企业签订长期制种合同,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3)坚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制度。种子管理部门狠抓种子质量的监督检查,在种子生产的重点阶段,全方位开展质量检查和抽检工作,解决隔离区域不达标及去雄不彻底等问题。抓好生产品种真实性坚持,解决无证生产和套牌侵权问题。(4)实行种子生产基地植物检疫制度,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播蔓延,保护种子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安全。根据《种子法》和《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实行亲本复检和产地检疫,加大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控制力度,玉米制种产地检疫率达100%。(5)加强基地和市场监管,建立农业、种子、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门联打联防机制。加强基地巡回检查和市场专项整顿,逐步解决抢购套购种子问题,确保种子质量安全。(6)督促企业做好种子收购兑付工作、打击抢购套购种子行为。

7、引导整合投资,加强生产要素整合,促进基地集约化。

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种子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这向部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倾斜。整合土地资源、生产技术、制种服务专业合作社及项目资金等生产要素,推进优质土地资源向有品种、有实力和有信誉的优势种子企业流转;强化节水滴灌、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及种子加工工艺的整合,提高水肥资源利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种子质量;提高制种的组织化程度,实行统一耕作、统一播种、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技术指导和统一收获“五统一”,提高基地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效益。

8、推广标准化种子生产技术,做好玉米制种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服务。

重点进一步修订完善玉米种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通过现场指导、样板田、举办讲座、建立“公司+科研院所+农户”的产业服务体系以及现场观摩学习等多种方式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高效节水、统防统治、机械去雄、联合收获及种子加工等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技术,提高种子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9、加强种业人才培养,强化制种相关法律法规及玉米制种技术培训,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选派有较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深造,引进国内外高层次种业科技人才,打造和培育视野开阔、业务精湛、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的企业家队伍和种业科技创新团队。

加快推广先进集成技术,系统强化对制种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以及制种大户作业手的农机培训,锻造一支技能娴熟的制种全程机械化作业队伍;提高农机农艺结合水平,对制种操作人员进行农机农艺新技术综合配套培训;对种子加工作业工人进行岗位培训,强化安全意识与质量意识;对种子经销商、种子经营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其守法意识,杜绝假种子、假农资的销售,确保种子达到农户“最后一公里”的质量安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内容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市从事种子检验、生产、加工贮藏及经营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

10、推进种子加工技术装备升级,保障种子质量。

米种子加工配套设施建设,鼓励和扶持企业改造现有或购置先进适用的加工设备,引进自动化果穗烘干线、种子加工成套设备、建设高标准晒场,加快建设和完善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和配送体系,服务水平,为部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撑。

11、围绕项建立项目考核机制,加强考核验收。

围绕项目实施制定项目管理、制种基地管理、项目考核验收等多项制度,强化绩效考评,对项目实施情况及应用成效组织评比,按照技术考核要求和项目目标管理考核内容进行督查,根据项目任务进度每年深入项目区检查项目执行情况不少于2次,将项目绩效与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等有效挂钩,奖优罚劣,确保项目建设的稳定、高效运行。

12、多渠道开展技术交流,巩固加深院企合作,增强基地创新能力。

巩固和拓展与各科研院所种子研发力量的交流合作,建立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科研单位在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推动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支持种子企业整合种业资源,优化配置,着力打造带动作用大、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先进、经营管理规范、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农作物种业集团。

13、建立州市一体玉米种联网,提升玉米种子信息化水平

(1)实现示范区域内玉米种田生产监测信息网络全覆盖,完成示范区农情监测及农情遥感监测点建设;建设智能化生产、智能节水灌溉示范区和良种繁育信息管理示范基地;开展种子质量追溯、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服务和农资监管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县市建设。(2)以12316平台为基础,集成现有信息资源和各类专业服务系统,构建玉米种子田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情监测、生产决策、粮棉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机调度、监测预警等生产活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同时,开展生产经营主体物联网示范点建设。(3)制定玉米种田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等,探索创建物联网在玉米种子生产上的技术应用模式和机制。

14、积极开展品牌宣传,塑造市玉米种子品牌。

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采取新闻报道、典型宣传、专题采访等形式,宣传制种玉米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效。充分利用“()种交会”和种子交易平台,积极组织申报注册“玉米种子”全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树立市玉米种子品牌,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促进种业快速健康发展。

六、、进度安排

2015年:做好项目区规划,建立组织,明确职责,进行人员分工。制定、完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考核细则。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编写发放各类技术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培训。落实10万亩基地面积,完成配套建设,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

2016年:落实12万亩基地面积,完成配套建设。推广标准化种子生产、加工集成技术,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进行技术培训,关键生产环节组织现场观摩、田间巡诊、技术交流等活动。以数据、文字、影像资料的形式做好记录,形成项目技术档案。

2017年:落实15万亩基地面积,完成配套建设。推广标准化种子生产、加工集成技术,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做好项目总结验收。

七、项目预期效益

1、经济效益

(1)项目实施后,建立15万亩全程机械化玉米良种扩繁田,其中核心制种田6万亩,标准制种田9万亩,平均亩产达450公斤以上,年繁殖各类优质玉米杂交种6.9万吨,带动制种农户7500户,其中制种大户3500户,实现亩节本增效15%以上。

(2)农民制种亩均纯收入达1400元以上,15万亩制种田纯收入达21000万元。

(3)带动市玉米种业实现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玉米种子产业辐射带动市农作物种子交易额达到80亿元以上;制种企业辐射带动产值35亿元以上。

2、社会及生态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完善了种子生产、加工、监管等配套建设,对玉米种子生产、加工等多项先进前沿技术进行集成推广,形成标准化玉米制种生产技术标准,建成“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的部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为地区乃至全疆玉米种子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推动州、全疆制种玉米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优势种子企业,形成知名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将市建成全国一流制种基地和种子交易的对外窗口,逐步实现由种业大市向种业强市转变。

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良种加工环节可为社会提供至少长期150个,短期(3个月以上的季节性农民工)2000人以上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了劳动力季节性紧张的矛盾。大规模、多层次的培训,提高了项目区技术人员、农户及相关人员的整体科技素质。项目区采用节水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机械去雄、种子加工等多项技术为一体的综合配套技术,实现了节水节肥节药、降低劳动力、降低田间管理成本,,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益,对节水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及绿色农业的发展起到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保证了项目区生态、资源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