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财政局监察半年工作总结

时间:2022-04-27 06:42:00

区财政局监察半年工作总结

20*年,*区财政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第十次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全面进步”的总原则,以构建公共财政体系为方向,以加强财政监管为保障,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优化支出结构。20*年1—10月份,全区财政总收入3375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20%,增收8222万元;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2189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79%,增收5027万元。预计2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达3640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4%;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达24*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9%,确保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20*年财政工作总结

(一)服务经济发展力度加大

在不断做大财政“蛋糕”的基础上,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合理安排财力,积极统筹其他政府性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全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此数据为1—10月份,如无具体说明,以下的数据均为1—10月份数据),支持工业平台建设、农村路网建设及迎宾大道等事关全区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筹措资金576万元,支持企业项目开发、挖潜改造、技术进步、产品升级,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退税1743万元,落实三资企业和福利企业退税、出口退税、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种退税政策,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二)支持“三农”工作全面推进

按照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要求,将财政支农工作放在财政工作的突出位置,自觉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全年共安排农林水支出2329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安排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1600多万元,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拨付447万元,落实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政策;投入371万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三)集中财力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按照公共财政的支出原则,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支出,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支持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全年共安排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1687万元,重点支持“双高”普九教育、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除学杂费和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体系建设,安排专项资金165万元,用于卫生设施条件的改善;发放低保经费717万元,全面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13134人享受低保补助;拨付资金229万元,落实石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政策;拨付资金100万元,支持救灾抗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及时拨付资金,确保“造福工程”、水利建设“六千”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工程、农村“八大员”政府津贴、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等惠民实事的落实。

(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全面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以监管为保障,以“阳光财政”为目标,将推进财政改革与加强财政监管统一起来,促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调整区乡财政管理体制,将财力向乡镇倾斜,特别是加大对贫困乡镇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在资金安排方面给予扶持,以缓解边远乡镇财政困难的状况,确保乡镇正常运转;认真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增强公开性和透明性;巩固和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全区共纠正不合规经济业务91笔共48.5万元,退回不合理开支46笔共29.5万元,不断规范会计行为;结合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规范政府采购监管,全区通过政府采购金额达1110万元,节约资金133万元,节约率9%,不断提高采购效率。推广实行票据电子化管理,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全区已有163个单位推广实行票据电子化管理,通过电子化管理系统核销票据共290449份,收取的资金额12883万元,核销的手工票据6*770份;开展“乡财区管乡用”试点工作,在20*年太平镇实行“乡财区管乡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20*年增加赤门乡试点乡镇,进一步扩大“乡财区管乡用”试点工作,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五)财政监管进一步强化

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强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结合“五五普法”,贯彻《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福建省财政监督条例》,开展经常性财政监督检查,重点加强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严肃财经纪律,提高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益;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努力实现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基础资料核实工作,为化解乡村债务提供决策依据;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办法,强化对区直单位、乡(镇)、街道公有资产的管理与监督;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会计基础管理。

(六)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大精神。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活动,以健全和落实管理制度为基础,以转变机关职能、改进工作作风为途径,以增强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全面推进机关效能建设,用制度规范约束行为。深入开展财政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坚持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积极推进财政部门的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完善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学习实施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福建省财政监督条例》。

二、20*年财政工作计划

20*年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更好更快发展,促进全面进步”的总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切实保障重点支出需要,力争全区财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作出新贡献。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区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现行财政体制下我区支出需求和财力状况,20*年全区财政预算收支安排为:财政总收入预算安排415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96万元,增长1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6978万元,比上年增加2890万元,增长12%;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和“保工资、保重点”的财政支出安排原则,20*年安排支出37471万元,增长20%。为实现以上的财政目标,20*年我区财政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进一步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预算、税费、贴息等财政手段,促进有效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千方百计做大财源“蛋糕”。一是要加大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投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继续支持重点和规模企业发展。二是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好中央、省、市支持经济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继续执行好三资企业和福利企业、出口退税以及财政政策性退税等各项退税,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引导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激发民营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二)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城区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要继续保持财政支持“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依法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二要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的增长机制,确保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三要加快培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四要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继续落实对农民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政策,增加农民收入。五是推进中国农民补贴网建设,进一步加强种粮农民补贴管理。

(三)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一是精心组织收入。积极配合国、地税部门努力增加税收收入,并做好教育费附加等非税收入,特别是要做到“抓大不放小”,加大小税种、小税源的征管力度,确保应收尽收,保持各项收入的增长态势。二是改善收入结构,尽量增加可用财力。严格执行《税收征管法》,加强收入监管,严禁越权减免各种税费,杜绝“跑、冒、滴、漏”和虚增财政收入现象发生。

(四)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前提下,继续严格控制和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重点支出项目保障力度。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支持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二是落实“科教兴区”战略,支持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的发展。三是集中财力办好区委、区政府确定重点项目,抓好资金落实,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全面深化财政改革,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

一是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改革。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对部门预算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完善财政供养人口基本信息库,将人员经费编准、编实,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合理性。

二是全面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实行非税收入“单位开票、银行收款、实时入库”的管理模式;加快非税收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部门、单位征收激励机制,挖掘非税收入潜力,促进非税收入应收尽收。

三是完善政府采购体系。推进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严格招标程序,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是继续开展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按照“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推进“乡财区管理乡用”试点工作,进一步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督。

(六)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继续对财政支出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管理实行全过程监督,及时纠正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截留、挪用、损失浪费和效益低下等问题,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加强部门预算的监督检查,确保部门预算不突破;加强会计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会计诚信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会计诚信监督和会计诚信服务体系;继续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强化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