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学综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2:06:52

农业科学综合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1

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是农业科普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借助于语言文字通过科技刊物等载体,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深入浅出地向农村广大读者进行传播、普及的一种有效形式与手段。为了认真总结交流写作经验,现就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基本要求与提高途径,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与认识。以供从事农业科普写作的同志们参考。

一、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特点

以传播、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村广大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为目的的科普文章,在写作上必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较强的季节性和时效性,鲜明的地域性,高度的综合性与继往开来、不可间断的连续性等特点。

(一)广泛的群众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任何一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必须通过训练有素的生产者去付诸实施。因此,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与生产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与半文盲占到总人数的35%左右,80%的村、乡级干部和农技人员,只有初中、中专或高小文化程度。鉴于上述情况,从事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时,首先必须考虑读者的广泛性,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定要按农村广大读者的实际接受能力进行写作,根据他们的迫切需要进行选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其次,我们所写科普文章的主要读者对象,应当是农村中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干部、技术人员、知识青年与科技示范户,并将他们作为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二传手”,再以口头方式或现场示范方式传播给文化素质较低的广大农民群众。

(二)较强的季节性与时效性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很强,就一年的农事活动而言,大致可分为春耕春播、夏管夏收、秋收秋种、冬季备耕等几个大的阶段。任何一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总是与农时季节密切结合的。绝不会在贻误农时的情况下去实施。例如,要普及推广棉花种子处理新技术时,那么所写的科普文章,一定要在棉花播种前2-3个月写成,并寄给有关刊物。如该刊对配合农事季节活动的文章能及时发表,广大农村读者就可以在播种准备阶段或播种时推广应用所介绍的棉花种子处理新技术。这样所写的科普文章也就不误农时地起到传播、普及先进农业科技新技术与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

另外,在写介绍新的农药、除草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方面的文章时,除了在文章中阐明各种药剂最佳使用浓度与方法外,还要强调最佳有效施用时期,以免因延误最佳施用期限或时期而降低应用效果。

(三)鲜明的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它们的繁衍与生长发育过程,离不开草场、饲料、土壤、光、热、水、肥等必需的外界生存条件与生态环境条件。因此,普及畜禽与农作物优良品种,饲养管理、作物栽培、施肥与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时,都必须在文章中明确指出所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与适宜推广应用的地域范围,并尽可能阐明因地、因时、因条件制宜推广应用这些技术的特殊要求。这就要求作者只有在熟知所介绍的各项农业先进技术适宜推广的地域与应用的范围,各地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现状与生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能够突出鲜明地域特点的文章。

(四)高度的综合性

我们所说的农业技术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的总体,因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水平,应包括上述五业整体的发展水平,广义的农业科技进步,也应当是指各产业科技的进步。由于上述五业的发展互相联系、相互制约,所以各产业所推广应用的先进技术也必然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结果导致促进各业发展的各项先进技术都必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单就以农业中的种植业而言,受制约的因素就很多,这些因素包括光、热、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离开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所采取的综合配套技术措施,任何一种作物都不能获得稳产、高产。再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为例,如果文章的选题是普及推广某作物的生物防治技术,那么在写文章时,除重点介绍该作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外,还应当同时强调采用农业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达到综合防治目的的重要性。

(五)继往开来、不可间断的连续性

农业生产是一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系统生产过程,不仅种植业中每种作物从种到收,对各项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具有继往开来的连续性;就是畜禽从良种繁育到饲养管理各个环节上所推广应用的各项先进技术,也同样具有不可间断的连续性。因此,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不断涌现、传播及普及各项先进农业技术的科普文章的写作,也应当具有继往开来、不可间断的连续性。

此外,对任何一项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与普及不能绝对化,要瞻前顾后,既要指出它的先进一面,也要指出其局限性与不足之处。

二、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写作的基本要求

撰写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主要目的与任务,就是向农村广大劳动者宣传、普及各种先进而适用的农业科技新技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技能与生产技术水平。为此,从文章选题到具体内容的阐述都必须力求具有较高的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通俗性、知识性与艺术性。

(一)思想性

写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即为谁而写、为什么而写。我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我们提倡科普写作,是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推广建设社会主义各种科学知识,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思想性,就是要求作者以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与立场,用浅显、通俗与生动的文字,在阐明新技术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向广大读者详细介绍其具体使用方法。使读者在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加自觉地学习推广应用各项更为先进的农业科技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使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

(二)科学性

科学性是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生命,没有科学性,也就不能称之为科普文章。既然写科普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向广大农村读者宣传普及农业技术新成果,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那么所宣传、介绍与普及的各项农业科技新成果,在技术上必须是先进的、成熟的;数据必须是绝对准确可*的;方法上必须是简单易行的。文章中所介绍的全部内容都必须以科学试验与生产示范结果为依据,尤其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阐述,对典型的实例的说明,主要数据的引用,语言文字的表达,都要求做到十分准确,绝对不能主观臆测,似是而非。

(三)针对性

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一定要有明确的读者对象,有了读者对象,才能针对不同层次文化水准读者的实际需要,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实际水平,进行正确选题,使所写的文章能做到有的放矢,真正起到宣传、普及与推广先进技术的作用。例如,尚未脱贫地区的农牧民,急需要向他们提供经济作物栽培技术、特种动物养殖技术、粮食精加工技术、饲料与土特产的加工技术、瓜果保鲜技术等。那么,我们就要针对读者的需要,撰写有关内容的科普文章与技术资料,供贫困地区的农牧民学习应用,使他们能够尽快脱贫致富。

(四)通俗性

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在写作上力求通俗易懂,因为农村绝大多数读者的文化程度一般比较低,这就要求所写的文章在内容上尽量深入浅出,文字上必须简明易懂,写作方法上尽可能做到文图并茂。这样才有可能使被普及的对象准确无误地理解文章中所阐述的科学道理,接受所介绍的先进技术,掌握其应用方法。否则,就难以达到普及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目的。

(五)适用性

技术性的科普文章必须能够为农村广大读者解决在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过程中,或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这就要求所写的科普文章应具有传播、普及、指导、启迪、培训与释疑等作用。同时,所写的内容与普及的技术使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达到增产、增收,依*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致富的目的。

(六)知识性

由于任何一项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都是一定科学原理的具体再现,这就要求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不能只停留在技术的具体使用与方法的介绍上,使人读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感到枯燥无味。应当在介绍方法的同时,也要阐明其中的科学道理,使读者知其所以然。以普及和推广应用新型植物生产调节剂喷施宝为例,写作时就应当在文章中阐明喷施宝广谱、多功能、高效的作用机理。这样当群众在推广应用过程中,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可以根据其作用机理因地、因时、因作物改变使用方法,而不是脱离实际情况生搬硬套,结果使先进技术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避免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在普及与推广过程中的失误,作者在写农业技术科普文章时,一定要先讲清其科学原理,寓理论于具体的操作技术中,而不是脱离其基本原理单纯介绍技术。唯有这样才有可能使读者在学到技术的同时,还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七)艺术性

农业科技普及文章的艺术性是指用艺术形式表现科学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提高其感染力与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提高农业科普文章的艺术性,作者应当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在写作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拟物等艺术表现手法,使所叙述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一些,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和统

三、提高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写作水平的途径

农业科技写作,是人们在进行科学试验研究或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创造精神财富所进行的写作活动。其目的是实现最新科技信息的产生、贮存、交流与传播;其结果是促进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各类科技文章既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客观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后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文字记录,也是每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学识、智慧、才干与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

如何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写作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农业技术科普文章呢?在借鉴他人经验,并根据近几年来从事农业科普文章写作的实践与深刻的体会,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提高对农业科普文章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八亿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国中,如果没有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就难以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也就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只有将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看成向农村广大读者传播、普及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的有效方式与手段,才有可能把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通过训练有素的广大农业劳动者转化为生产力,使“科技兴农”的战略决策得以实现,使农村的经济得以振兴,农、林、牧、副、渔各业得到全面发展。

此外,提高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能力,对于科技人员来讲,更有助于传播、普及与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农业科技或科普期刊的编辑人员来讲,则更有助于提高对来稿的鉴别、审改能力与编辑业务水平,并进一步提高刊物的质量。

(二)发挥专业特长,加快知识更新与积累

一篇优秀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产生,总是建立在作者自身较高的专业造诣、学术水平与渊博知识的基础上。从事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的写作,首先必须从自身所熟悉的专业与学科入手进行选题,因为在所学的专业与学科范围内,作者本人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对本学科近期所取得的新成就与发展趋向有比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再加上手头翔实的资料、准确的先题,写作时必然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由于农业科普文章写作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加之农业科学技术本身也在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这就要求作者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掌握并积累大量可供写作的科技素材。我本人近几年之所以能够写出30余篇农业科普文章在国内报刊上发表,就是因为平时从阅读过的1500多种农业科技报刊中捕捉最新农业科技信息,共做文摘与资料卡片8000余张的结果。这些资料卡片的内容涉及到40多个学科,不仅有助于自身的知识更新、积累与拓宽,也为撰写不同内容的农业技术科普文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三)勤于笔耕,勇于实践

农业科技文章写作水平的提高,仅有理论知识还很不够,还必须通过自身不断的写作实践,才能把有关科技文章的写作理论,变成自己实际写作的技能。农业科技写作的实践包括多读、多写、多改。

1、多读:多读的过程既是知识不断更新与积累的过程,也是学习借鉴他人写作经验的过程。首先应阅读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各类农业科技文章,从中吸收知识营养,积累所需科普素材,借鉴他人写作经验。其次,还应当下功夫精读一些著名科普作家所写的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科普文章,分析比较其写作特点,学习其创作方法,提高自己写作能力。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对策

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是未来一定时期内科研、开发、经营等各方面的收入支出的总体计划,是把一个单位的发展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保证单位总体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管理过程[1],其核心是资金管理[2]。文章将以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为重点,分析探讨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有关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方法。作为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日臻成熟与完善[2]。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充分的双向沟通以及所有部门的参与,真正的全面预算管理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控制,事后能考评、追溯[3]。由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特点是以科学研究与科研应用开发为主,没有大规模的生产销售活动,因此,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还较少,但是相关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持续不断。全面预算管理已被各种组织管理实践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4]。随着国家对部门预算编制与审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作为筹集、分配、运用、控制资金的依据,迫切需要科学事业单位从原来的“重核算,轻管理”,转变为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财务管理,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资金管理工作,在保证公共服务的同时,提高竞争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2全面预算管理在农业科学事业单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全面预算编制不够重视

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于全面预算编制认识不足,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认识不明确,普遍认为预算编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任务,积极参与的意识不强。对于一个单位而言,调动内部所有部门共同编制预算有一定的难度,普遍存在以应付态度完成预算编制的现象。

2.2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不够

全面预算管理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全程性、目标性、指令性”的特点[5]。综合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情况来看,预算编制内容不够完整,仅停留在财务成本支出、单位收入及科研支出等方面,没有涉及现金流量及资本性支出等预算内容[6]。对资金预算以外的资产,如固定资产并无有效的管理,导致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7]。

2.3预算编制与财务管理结合不紧密

科学事业单位一般从事科研教学等研究性的工作,大多数属于社会公益性组织,其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只有国家财政在拨款上给予保障,科学事业单位才能真正履行好公益性职责。但由于各单位预算编制经验不足,财政部门审批预算时又往往会在单位预算基础上进行削减,导致最后确定的预算不能满足单位需要。这种主观上改变预算的做法,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决算编制都未能匹配,有的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无法对应,挪占预算资金现象时有发生[7]。

2.4预算执行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

财务预算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完整、规范、有序的财务预算审批程序[8]。很多事业单位常常会出现在年底为了达到预算目的而突击花钱的现象,这都是因为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导致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很高,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执行力度不够,预算管理作用难以发挥,预算工作松散,执行比较随意。

2.5预算执行监督力度不大

一方面,由于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缺少专业方面的人员,对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进行全面监管;另一方面,没有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在预算项目结束后,没有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控制、考核评价,使得预算原有的职能弱化,预算执行时缺少约束力。

3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3.1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科学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应改变传统滞后的财务预算管理观念和模式,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和控制的企业文化氛围[9],建立预算编制委员会,由单位的主管领导牵头,财务部门、业务部门共同参与编制[2],项目负责人、科技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与课题负责人积极配合,依据目标相关、政策相符、经济合理的原则编制课题预算,包括经费来源预算和经费支出预算[10],确保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相吻合,提高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3.2加强预算执行与监督内部控制

以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财务资金进行全面控制、统一分配、集中统筹,全面执行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确保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避免预算超支现象[6]。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综合控制,在保证财政资金完整安全的前提下,以部门预算管理为基础,综合分析各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含预算调整)与财务决算情况,通过平衡部门预算和单位经费的使用需求,进行内部二次预算,提高预算执行的准确度。另外,要建立预算计划与实际预算执行出现偏差预警制度,实时监控预算的全过程,及时修正预算中出现的偏差,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安全性与使用效益。

3.3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就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制度,包括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审批程序、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考核制度、预算绩效制度等,这是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保障。既有利于规范财务预算管理活动,指导财务预算管理的实施并控制经济活动全过程,又有利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控制,管理制度约束和监督、检查、考核有机结合,从而保证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单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11]。

3.4建立健全预算管理队伍

目前,科学事业单位预算普遍由财务部门组织编制和监控执行,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但财务人员不能等同于预算编制人员。由于全面预算管理要求更加全面、细致,需要更加专业人员的参与,因此,各单位应在财务人员的基础上,充分完善预算管理人才队伍,定期对预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保证预算的编制质量。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对预算实现实时控制,减轻预算管理人员负担,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和效率。

作者:李雪芹 单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吴艳.浅论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152-153

[2]杨赟.浅析科学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3):51-53

[3]朱靖,邱巧根.科研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与绩效工资考核的关联思考——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例[J].上海农业学报,2015,31(3):133-135

[4]蒋东权.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4):161-162

[5]雷洋.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和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12):85-86

[6]王宾.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初探[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157

[7]王鹏.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问题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8]李素琴.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09(33):71-72

[9]刘静.强化科学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和控制的研究[J].商,2015(6):159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3

第一条为了贯彻实施《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科学、公正地进行农业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各奖项的推荐、评审、授予等有关活动。

第三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予,实行公开、公平、科学、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干预。

第四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农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组织。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中仅从事管理和辅助工作的人员或者组织不得作为获奖者。

第五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是授予科技工作者和组织的荣誉,授奖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六条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公室")负责,奖励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委员会科技教育处。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一节自然科学类

第七条《办法》第七条(一)所称"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是指该项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并在科学理论、学说上有创见,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以及在基础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上有创造性和系统性的贡献。

《办法》第七条(二)所称"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是指在学术上处于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办法》第七条(三)所称"得到自然科学界认同",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引用或已应用。

第八条自然科学类奖的主要完成人应当是主要论著的作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并指导研究工作。

(二)提出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或者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对重要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三)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

第九条自然科学类奖的主要完成单位应是在成果的研究过程中,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制订及组织实施,并提供技术、经费或设备等条件,对该项成果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的。获奖单位必须是第一完成人所在的单位。自然科学类奖每个项目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

第十条自然科学类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前人尚未发现,在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术上为国际先进水平,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其分支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在科学上取得重要的发展,学术上为国内领先水,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在科学上取得重要价值,学术上为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促进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影响的,可评为三等奖。

第二节技术发明类

第十一条《办法》第八条所称的农业新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以及生物新品种等;新工艺包括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工程等各种技术、方法等;新材料包括用各种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技术发明类奖的授奖范围不包括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十二条《办法》第八条(一)所称"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或者由发明专利的",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各种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且经指定查新机构认定的。

《办法》第八条(二)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构思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办法》第八条(三)所称"在实施中取得显著效益或者具有明显的应用前景",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较好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的技术发明成果,如农业动植物新品种、药品、食品、基因工程技术等,在未获得行政机关审批之前,不得推荐。

第十三条技术发明类奖的主要完成人应当是该项技术发明的部分或全部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第十四条技术发明类奖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指发明成果的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并对该项发明的完成起重要作用。技术发明类奖每个项目的授奖人数一般不超过7人。

第十五条技术发明类奖的评定标准为:

(一)属国内外首创的技术发明,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重要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二)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先进水平,促进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三)属国内外首创,或者国内外虽已有、但尚未公开的技术发明,技术上有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国内先进水平,已产生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节科学技术进步类

第十六条《办法》第九条(一)所称"农业技术开发方面",是指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完成具有重大创新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并将其应用推广。

《办法》第九条(二)所称"社会公益方面",是指在标准、规划、计量、科技信息、科技档案等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自然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管理科学、医疗卫生、自然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等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中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推广。

《办法》第九条(三)是指组装、集成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技术),取得显著效益的。

《办法》第九条(四)所称"较大农业科技工程(项目)",是指列入国家和省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综合性农业科学技术工程(项目),包括重要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在项目实施中有协作、攻关内容,技术、组织、实施难度较大。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农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效益显著。

第十七条科学技术进步类奖获奖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提出和确定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

(二)在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

(三)在成果转化和集成组装、应用推广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

(四)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技术实施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

第十八条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主要完成单位是指在项目研制、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和人员等条件,对成果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的主要完成单位。科技进步奖每个项目授奖人数,一等奖的不超过11人,二等奖的不超过9人,三等奖的不超过7人。

第十九条推荐为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成果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农业高新技术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增加行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行业的领先水平。

(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成果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成果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和扩散能力,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作用。

第二十条科学技术进步类奖的评审标准为:

(一)技术开发方面:

在技术上有显著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或推广程度高,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重大作用,新增利税显著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较大经济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创新,有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社会公益方面:

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显著创新,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农业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发展,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行业较大范围应用,取得了较大社会效益,对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村经济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有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行业得到应用,取得了社会效益,对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有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三)较大农业科技工程(项目),以及应用农业高新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项目:

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完成了较大技术、组织、实施、管理难度农业科技项目,在技术和管理上有显著创新,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农业可就发展具有显著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效果较突出,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农业可就发展具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在技术上、管理上有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应用效果较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对国防建设和保障国家安全有明显作用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推荐办法及评审

第二十一条凡符合农业科技奖奖励办法及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报奖人员和项目,应当在规定时间内,经所在单位审查、批准,统一向省农业科技奖奖励办公室(省农委科教处)提交省农业科技奖推荐书及相关佐证材料。市(地)、县农业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由省农委组织鉴定或书面委托市(地)农委进行主持鉴定,也可以由市(地)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鉴定。市(地)、县(市)农业科技奖申报项目统一由市(地)农业委员会上报。

第二十二条两个以上单位合作完成的项目,经协商后,由第一完成单位组织申报、申请推荐。

第二十三条推荐项目必须统一采用《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的格式及软件系统,可到中国龙网进入省科技厅网址,或直接点击省科技厅网址

第二十四条推荐项目必需使用推荐管理系统录入有关内容,并制作软盘一同报送。

第二十五条凡已获得过部级、省、部级、市(地)级科学技术奖或者相当于本奖励级别奖励的成果,不得再次推荐。

第二十六条凡存在知识产权以及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争议,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

第二十七条对落选项目,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活动中又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以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重新推荐。

第二十八条推荐的项目应当按有关规定交纳项目评审费。

第二十九条奖励办公室负责受理推荐项目,并对推荐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为推荐奖励范围、推荐时间、推荐书和软盘录入是否符合要求。推荐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还需审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推广应用情况等。对不符合规定的推荐材料,佐证材料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能提交评审。

第三十条经形式审查合格的推荐项目,由奖励办公室按其相近学科进行分组,采取从专家库中聘请同行专家主审的方式进行评审。各学科评审组向奖励办公室提出拟授奖项目的奖励种类、奖励等级、奖励人员和单位的建议,奖励委员会在听取奖励办公室的汇报的基础上,对授奖项目进行复审、审核和批准。省农业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全体会议应当有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委员参加的会议表决结果有效。自然科学类、技术发明类和科学技术进步类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应当由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多数(含三分之二)通过。

第四章异议及处理

第三十一条经奖励委员会批准拟授奖的项目,以公告的形式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自公告之日起一个月可提出异议,逾期未提出异议的或在期限内提出异议的,经复议仍维持原评审结果的即为授奖项目。

第三十二条对获奖项目提出异议者,必须以书面形式写明项目名称、获奖等级以及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对所提出的异议,应包括有关证据。凡不按要求提出的异议,不予受理。

第三十三条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对涉及获奖候选人所完成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推荐书填写不实所提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及其排序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评审等级不属于异议范围。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4

一年来,本人在航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现将本人一年来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一年来,本人坚持抓学习,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各种党的基本理论,认真领会刚刚闭幕的党的大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坚持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驾驭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思想、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业务方面。认真学习中央、省、市有关农业政策和法规,经常性地学习各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针对我镇耕地锐减的情况,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充分利用“三石”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石燕、石屏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强化信息服务,支持种粮大户,加强技术指导,接受群众咨询,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积极配合本站工作人员,做好推广示范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一师一项目”工作,做到年初有方案,年终有总结。

一年来,本人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服务“三农”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实践,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5

一年来,本人在航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原创: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现将本人一年来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一年来,本人坚持抓学习,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各种党的基本理论,认真领会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坚持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驾驭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思想、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业务方面。认真学习中央、省、市有关农业政策和法规,经常性地学习各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针对我镇耕地锐减的情况,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充分利用“三石”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石燕、石屏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强化信息服务,支持种粮大户,加强技术指导,接受群众咨询,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积极配合本站工作人员,做好推广示范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一师一项目”工作,做到年初有方案,年终有总结。

一年来,本人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服务“三农”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实践,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舆情;农业科学院;管理;应急预案

加强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做好突发网络舆情处置与舆论引导,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掌握网络舆情应对和宣传的主动权,对提升省级农业科研院所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具有重要意义。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的定义和分类,讨论加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述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对网络舆情应急管理的主要措施,为加强省级单位的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1网络舆情及其应急管理

1.1网络舆情定义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的集合。其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论坛、博客、微博、微信、抖音、快手、新闻跟帖和转帖等)于互联网上。现提及的网络舆情主要指社会公众在网络公共空间对省级农业科研单位某种现象、事件、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情绪、意见、看法的交汇与综合,也包括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职工通过网络平台就公共事务、社会热点、单位相关事项等发表的观点、态度总和,是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1.2网络舆情分类

根据主题内容、跟帖内容、点击率、出现时间等,将网络舆情等级分为四类:常态、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高度风险。将无负面影响的定为“常态”等级;将出现时间较久、有一定跟帖量和点击率,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定为“轻度风险”等级;将近段时间出现、主帖内容较敏感、跟帖量和点击率较多、影响较大的定为“中度风险”等级;将突然出现、主帖内容尖锐、跟帖和点击率特别多、社会影响较大的定为“高度风险”等级。

1.3网络舆情管理必要性

自媒体时代来临后,信息传播自由,缺少权威媒体“把关人”对信息的把关,歪曲事实、夸大事实、蓄意炒作的信息充斥网络,受众无法分辨真伪,容易受到某些不良媒体或个人的引导,对事件或人物做出错误的判断,给涉及人员带来心理上、生理上的极大伤害。例如,28岁杭州女子吴女士取快递却被造谣出轨快递员事件,偷拍者伪造暧昧微信聊天内容,编造“富婆出轨快递小哥”的剧情,舆情发酵期给吴女士及其家人带来了不可挽回的伤害。此后,受害者坚持发声呼吁,社会予以公平正义的支持,媒体给予正面引导,才使此次网络舆情渐渐平息。负面网络舆情对个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对单位的影响更是如此。

2加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

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为例进行探讨。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辽宁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科技服务范围涵盖种植业、林业、渔业、农机、粮食、加工、农业信息等领域,主要开展粮油、蔬菜、果树、畜禽、水产、林木、花卉、柞蚕、食用菌等新品种选育,以及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创新工作,同时开展耕作栽培、旱作节水、动植物保护、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粮食储藏和干燥、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农业标准化、生物技术、农村经济、农业信息技术、森林培育、海洋渔业环境监测保护与资源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咨询工作。全院下设38个处级单位和5个共建分院,分布在辽宁省的10个市、海南省和新疆自治区,其中管理部门8个、研究机构35个。自2017年以来,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不断增强网络舆情应急管理,致力于做好组织领导、构建监控体系、制定处置预案、分析研判舆情、处置负面舆情、建立归档和问责机制等工作,并取得较好的成效。

2.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由一名院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院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党政群工作部,成员单位为党政群工作部和信息所,负责网络舆情日常工作。院属各单位负责本单位日常舆情监测应对和网络正面宣传工作,及时落实上级部门关于网络舆情工作的部署,制定突发网络舆情处置预案,正面引导网上舆论,落实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报道,向上级领导和部门及时汇报网络舆情应对处置进展。

2.2构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监控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贴吧等平台的舆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所属单位均设置网络评论员,主要承担组织撰写网络评论文章、自媒体管理、舆情监测等工作,构建院网络舆情监控体系。

2.3制定突发网络舆情处置预案

有序引导舆论,有效预防、减少重大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突发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有序处理突发网络舆情。

2.4分析研判网络舆情

院属各单位网络评论员收集主要网络平台舆论信息并汇总归类,按舆情紧急程度、重要程度、涉及事项等分类管理。院属各单位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判断网络舆情走向,提出网络舆情建议,填写《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处置记录表》,将相关情况第一时间上报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涉及舆情事件的单位时刻监测舆情发展动向,实时掌握舆情动态,直至舆情平息。在监测过程中发现舆情不良发展趋势时,及时上报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如果网络舆情涉及政府相关部门,则需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与相关部门紧密沟通。

2.5处置突发网络舆情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涉及舆情事件的单位要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并进行分类处置。2.5.1依据网络舆情等级分类处置对于“常态”舆情,重在了解掌握舆情动态;对于“轻度风险”舆情,涉及单位核实信息后48h之内制定应对方案,并报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对于“中度风险”舆情,涉及单位24h内制定应对方案,并报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对于“高度风险”舆情,需第一时间组织研判,围绕事件本身及社会关注点,统一口径,4h内做出正面回应,制定应对方案,并报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备案。2.5.2依据网络舆情涉及事项分类处置针对信息不属实的舆情,以官方名义及时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信息一时无法核实的舆情,及时采取评论、发帖等办法转移注意力,避免影响扩大。信息属实的舆情,根据网络舆情情况,适时、规范地权威信息,及时加以正面引导。对推动院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意义的舆情,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询问、置疑、诉求类的舆情,院属相关单位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院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不能当即回复的,要在发现舆情当日提出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回复处理结果。属于涉院某一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恶意传播或炒作类的舆情,院及院属单位有权责令关闭,并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对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的舆情,若在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由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对于捏造、歪曲或夸大事实,恶意攻击、诽谤农科院声誉,煽动网民闹事或涉嫌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的舆情,院及院属单位有权责令关闭,依法澄清事实真相,并商请执纪执法部门依纪依法查处。

2.6建立归档和问责机制

网络舆情处置方案确立后,涉及单位需依据方案处置舆情并全程跟踪。处置结束后,将舆情处置相关2021年第4期张玉鑫: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网络舆情应急管理探讨73资料整理归档。对于重大、高度风险舆情不报或瞒报的,或在舆情处置过程中组织领导不力、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视情节严重程度,按有关规定予以问责追责。

3结语

当前,做好网络舆情应急管理工作十分必要,省级农业科研单位要坚持应急处理与主动引导相结合,发挥网络评论在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和完结等环节的引导作用,综合利用网上网下、线上线下多种途径,有效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有力引导舆论发展方向,为省级农业科研单位的平稳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王奇凡.应对突发事件高效处置网络舆情[J].中国应急管理,2021(1):60-61.

[2]杨旭.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探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7(6):67-68.

[3]刘涛.网络舆情生态视角下次生舆情的科学治理研究[J].中国广播,2021(1):28-33.

[4]张明明,李群,蔡淑丹,等.网络舆情应对中政府公信力建设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20(12):124-125.

[5]胡洁,王平.涉农网络舆情的特点、问题与治理路径———从网络化治理的理论视角分析[J].东南传播,2018(3):61-64.

[6]李敏,杨云斌,沈悦,等.基层科研院所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18):193-194.

[7]范秋晔.科学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5):27.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7

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属我国的基层农业科研机构,位处农业生产第一线,立足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生产情况,掌握区域社会条件,把握基层农业科研方向,打造区域特色鲜明的农业科研。长年来,通过示范基地的多项试验及大面积生产应用,对土地资源、气候条件、技术装备、劳动力状况等农业生产要素作准定性、定量上的调查,并作为基层农业科研的依据和基础,及时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宣传政策、提供信息,解决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及科技入户难等问题。目前,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已作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平台,以科技服务带动、支撑着区域内农业的生产和发展。科研与服务并重是当前基层农业科研“两条腿”走路的新格局。在我国农业生产分散式经营的历史条件下,技术成果的应用要由千家万户来实现,目前现实的状况是农业劳动者技术水平偏低和农业行业效益普遍较低。农业经营与劳动的分散性,反映了科技服务和科技入户的必要性。科技服务不同于科学研究,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基层农业科技服务的紧迫性

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是改革开放后,对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跻身农业生产第一线面临发展区域内农业生产而提出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发生了一场新的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一个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以集体的部分统一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两翼的崭新的农业经营结构,在我国农村中展现出来。农业科学技术的接纳者转向了直接生产者。农业生产格局是分散经营的,科研与生产相脱节的现象日趋严重。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各项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相继出台,农业科技服务使科技入户,农业专业化区域化生产焕发出了生机。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打破了闭门造车搞科研的老框框,探索出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表明,科技服务的内容要求经济性实用性好,服务模式优,服务力度强,决定着基层农业科研在服务工作中成与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在自主创新的推动下大幅提升,而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现各区域农业科研单位,在总结科技服务的实践经验,分析当前农业生产形势下,制订各项相应的管理措施与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强化科技服务力度。农业科技成果都蕴藏着巨大的效益,要求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能确切地把握,也要求对科技成果本身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有充分地认识,才能循序渐进地把科技成果的价值充分的表现出来。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是以农业科技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为前提的。在目前形势下,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能有效地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被破坏等农业生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3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状况现代农业势必对科研、教育、应用等各方面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农产品的生产从数量向质量方面转变,农业的主攻方向从高产转向高质高效,加速应用高新技术,拓展产业化生产规模,探求各区域内农业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在农业科研领域,加强学科建设,强化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管理上集中现有人、财、物等各方现有资源,充分挖掘科研潜力,建立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农业科研管理的重要举措。学科建设以培养学科带头人为一大要务,引领农业科技向纵深发展。目前,由国家、省、地市三级农业科研体系组成的农业科研力量,在全国各省市建立了一批重点农业实验室和农作物品种改良和繁育中心,形成了我国农业科研的主体力量。通过出国深造、学者互访等多种形式的跨国科技交流,培养出一批外向型具有现代农业观念的农业科技人才。在农业科技应用方面,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模式研究,以科技下乡、田头讲座、现场观摩、示范推广、视图宣传的方式,为农业生产服务,也造就一批应用型具有生产与科研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现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中研究生约1/10,本科生占1/2,大专生约占1/3,学历结构较为改善,初、中、高级职称三者比例较为均等。但,农业科技人才总的来说,仍欠缺。据资料表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人,而我国每万亩耕地拥有5人,差别不小。据统计,现我国农业科研机构1169所,其中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647所,占总数的55.3%。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从业人员计3.26万人,是全国农业科研人员总数9.56万人的34.1%。解放后,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在农业科研的获奖等级与数量上,育成的农作物品种上,以及领办兴办的大型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上,都取得巨大的成绩,在各地方农业生产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我院是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从我院人才队伍的发展变化推及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我院原名全称为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2012年增挂镇江市农业科学院。始创于1958年5月,组建初期所内科技干部仅5人,至1966年科技干部编制扩充到14人,“”时期遭受重创,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减少近一半左右,农业科研工作被极度破坏。“”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员28人,且每年有计划接纳农业院校毕业生,至1988年年底,拥有专业人员67人,科研队伍发展迅速。目前,全院在职人员91人,其中在职人员中研究员12人,副研究员20人。专业配备较为齐全,年龄结构趋于年青化。这样人才队伍状况从全国基层科研机构应当是类同的,发展过程是整个国家形势的缩影。农业科技服务是近年来基层农业科研机构提出来的,这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仍有待尝试和努力。

3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对策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行,极大的鼓舞了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劳动积极性,结束了农业长期徘徊的局面,但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与农业科研相脱节,农业科学研究中存在“闭门造车”,农业生产上“科技入户难”等现象。近几十年来,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科研管理的办法措施出台与实施,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在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基础上,大力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服务工作,呈现出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科技服务并重的新格局。科技进步靠人才,科技服务也需要人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的部门设置与专业分类,大多围绕着动植物培育培养、繁殖、管理以及农产品加工贮运,选用人才也在这些专业范围内。涉及到农业科技服务,则要求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了解与掌握,知识范围要扩展到农业经济学、农业经营管理学、运筹学等内容。对介于农业生产与农业科研的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应该是专业知识面较广,实践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对这一类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是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刻意打造和追求的。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大致要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统一认识,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要明确基层农业科研目前面临的形势,农业科技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农业科研的重要内容。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与使用,认识到搞好科技事业的关键是人才。(2)建立部门,营造农业科技服务氛围。很好地解决“科技入户难”,有力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求在学科建设中对陈旧的基层农业科研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建立农业科技服务部门,从原专业队伍里或招聘调用多方面人才组成团队。及时搞清区域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了解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探索适合区域农业生产的科技服务模式。(3)改善条件,提高人才福利待遇。每年度划拔部门资金,改善工作与生活条件,调动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制订各项措施与管理办法,在农业科技服务中,强化科研与生产的链接,加强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体制与机制,激发科技服务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奋发有为的团队精神。

4讨论

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指引下,近三十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科研手段、试验环境、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大为改善,农业科技人才在成长壮大。区域农业生产发展,大致划分出农业生产,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区域内农业科研与农业教育是紧紧围绕着农业生产来展开的。农业教育是为农业科研与生产输送人才的主要途径。农业科学技术具有综合性区城性强、研究周期长、涉及面广等特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不同于农业教育过程中对基础文化和专业理论教与学,也不同于农业生产里,在行政指令下生产指导工作中的任命提拔。基层农业科学研究是农业科学实验的领地,要求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各类人才的培养与使用,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过程和方法。成熟是个过程,人才也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长期磨练才能提高及造就。目前,基层农业科研单位为解决区域农业生产上“科技入户难”和农业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对研究的新成果,打包整理,以经济性和易操作性为原则,研究探索多种途径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转化工作在基层农业科研单位日益重要,我院已经成立专门部门,集结农业经济、作物栽培等多方面人才,专业交叉揉合,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从体制机制入手,加速人才培养进程与转型。提高待遇水平,改善环境条件,激励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摸索出这类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规律来。这样,我们的基层农业科研事业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金华.基层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0,32:88-91.

[2]白选杰.论农业科技成果进入产业方式[J].农业技术研究,1999,(2);25-28.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8

一年来,本人在航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现将本人一年来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一年来,本人坚持抓学习,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各种党的基本理论,认真领会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坚持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驾驭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思想、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业务方面。认真学习中央、省、市有关农业政策和法规,经常性地学习各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针对我镇耕地锐减的情况,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充分利用“三石”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石燕、石屏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强化信息服务,支持种粮大户,加强技术指导,接受群众咨询,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积极配合本站工作人员,做好推广示范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一师一项目”工作,做到年初有方案,年终有总结。

一年来,本人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服务“三农”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实践,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9

一年来,本人在航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农业局的精心指导下,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为主线,以促进农民增收减负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现将本人一年来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一年来,本人坚持抓学习,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各种党的基本理论,认真领会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断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坚持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自己驾驭工作的能力。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在思想、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业务方面。认真学习中央、省、市有关农业政策和法规,经常性地学习各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针对我镇耕地锐减的情况,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快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逐步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

充分利用“三石”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开发石燕、石屏休闲观光农业,不断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强化信息服务,支持种粮大户,加强技术指导,接受群众咨询,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积极配合本站工作人员,做好推广示范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一师一项目”工作,做到年初有方案,年终有总结。

一年来,本人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服务“三农”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本人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深入田间地头实践,掌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农业科学综合范文篇10

近几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在开展农业科研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除了在科研项目上力求创新实用,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技术路线上均加大了创新性科学技术的投入,其产出效果明显好于以往传统农业科研的产出效果;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的同时与兄弟院所的学术交流也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创业新思路不断开阔,科研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实现了农业科研课题研究又好又快地开展。虽然该院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科技力量已经初显成效,但是现代化的农业发展之路还很长,发展不足之处还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开展以下方面。

1继续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增加创新性科技的投入,广泛采用先进的科研技术、经营方式、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和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为此,为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并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括园区规划中道路建设、喷滴灌设施的建设、农经学校现代化试验温室的建设以及对俄园区建设、综合试验室建设等。

2国内外10余家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展开了合作,每年不定期的组织科研人员下乡活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农民手中,今后该院将继续与周边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大好局面。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合作,加强专业知识交流,共同创新技术,共享创新成果。继续开展农业知识推广下乡活动,普及农业最新科普知识,实地考察农民的农业行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果留在农民家”。

3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该院具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4个综合试验站,分别为国家蜜蜂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和东北寒地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牡丹江综合试验站,又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果树与蜜蜂工作分站,分别承担了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蜜蜂、食用菌和苹果3个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果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寒地果树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果树中试基地和黑龙江中俄农业高新技术合作示范园区的建设任务,因此,具有良好的科研平台去开展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将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同类科技领域服务、为农民服务。

4大力开展种业技术创新近年来,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育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水稻品种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玉米品种牡单9、牡单10、牡单13,果树品种龙冠苹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红杏、寒丰黑穗醋栗,晒烟品种龙烟三号、龙烟六号等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3333.33万hm2以上,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亿元以上,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该院的大豆研究科室于2007年成功培育出了牡丰7号并通过审定,2012年又成功审定了牡豆8号,于2011年成功建立了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提高与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的合作能力,加强与大学的合作研究,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尽快出成果,更好地为当地大豆生产提供科技支撑。今后该院将继续加强育种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吸取国内外种植资源,学习创新型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改良育种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加强种子扩繁基地建设,尤其是海南扩繁基地建设,同时与大型种子企业建立合作,共享优良的育种平台,争取建立以该院的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5提高科研部门下属公司企业的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逐渐扩大农业企业规模,使大规模的机器应用于生产水稻生化技术研究所下设的嘉禾农化公司引进了一批先进机器设备和专业化的现代试验工具,具有年产5万t壮秧肥和2万t农药的生产能力,同时具有产品质量和原材料的检测能力,该公司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建立了推广销售协作网,实现生产规模化、网络经营化、管理集约化的壮秧肥和农药的产销体系。该院的春苗种业公司、科馨优质米公司和土壤肥料研究所下设的牡丰专用肥公司均是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推广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最近几年大型科学技术的引用与实施使该院的科研和生产能力发展迅速。今后将重点加强该院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充分武装和提高该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产品研发方向与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服务领域,为实现服务三农、服务社会而努力奋斗。

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