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1:07:53

新闻

新闻范文篇1

1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新闻传播的相同点

媒介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探索和创新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尽最大可能占据竞争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媒体的新闻传播形成媒介观察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也具有了一定的相似之处。

1.1形成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

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在社会新闻事件传播中,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是媒体必须具备的职能。然而,媒体的新闻传播不能只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上,还需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新闻深度报道,形成新闻事件传播对受众的引导作用。以网络媒体的深度报道为例,在形成对受众的引导性上,网络媒体的网络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网络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和信息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中的公知对网民的网络行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深度解析同样也对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价值产生积极作用,例如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传播,央视的《新闻1+1》以及一些地方台的新闻评论节目等,还有报纸的新闻专栏评论等,都对传统媒体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产生重要作用。

1.2新闻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在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探索上,对新闻传播方式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其中新闻传播娱乐化方式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所共有,为社会新闻事件传播的改革带来不小影响。新闻娱乐化方式改变以往对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中的刻板印象,形成轻松活泼的态势,这样更有助于实现新闻传播内容满足受众需求的目标。例如今年的两会新闻报道为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对两会的新闻报道除了报道会议的议程内容外,对参加两会的代表的采访中,很多媒体对准一些热点话题人物,采访他们的提案,例如采访毛新宇、倪萍、张艺谋等等,另外针对一些代表的提案,网民在网络媒体上进行评论,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网民是带着调侃的目的发表意见,媒体的新闻娱乐化传播形式形成了社会热点新闻事件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特色。

2网络媒体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不同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媒介下,形成了对新闻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点,这是当前构成双方激烈媒介市场竞争的原因,在双方拥有共同传播形式基础上存在的不同传播特点,这才能构成网络新闻传播和传统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吸引力。

2.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1.1注重信息传播的独家性媒介市场竞争的直接表现之一体现在对媒体传播信息的独家性上,通过独家新闻的才能形成媒体对受众的吸引力。利用这个平台,网民可以随时自己身边的新闻信息,在新闻时效性上远超传统媒体,例如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事件,网友苗苗最先动车追尾事件,微博发出后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同时在对事件的处理和善后上,网民也是通过网络媒体关注事件的最近进展。这些在网络微博中最先重大社会新闻事件信息的形式,构成了网络媒体强大的独家新闻传播特征,也是网络媒体优于传统媒体获取独家新闻信息的直接表现。

2.1.2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延伸新闻话题在媒体传播理论中,受众的反馈理论对形成媒体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实现网络媒体的互动性,并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最大特征。而在媒体的互动性之外,新闻传播信息话题的延伸性对形成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丰富性产生了重要价值。2011年底,方舟子将打假矛头对准韩寒,对韩寒的部分作品持质疑态度,这在网络上掀起种种热议,韩方论战成为网民讨论的话题,网民利用微博、博客以及论坛等形式,各抒己见,由此也延伸出了对韩寒作品的挑错,以及韩寒一些列反击行为的讨论等。方舟子打假斗士的头衔不断收到网民的热议,总之事件的发展还有待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网民在网络上的互动对事件的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

2.2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2.2.1新闻直播形式满足受众需求在重大新闻信息的报道中,谁能在第一时间提供最快信息,展现真实场景,谁才能赢得受众的青睐。在受众对信息和新闻审美立体化、多元化、近乎苛刻化的今天,直播新闻仍然是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最有时效性、影响最广泛的传播方式。在国外,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就了一些知名的媒体,例如半岛电视台,在对伊拉克战争以及关于围剿本拉登等新闻事件的传播上,半岛电视台传播的内容获得了全球受众的肯定。2011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地震,对日本的经济和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破坏,日本NHK电视台积极参与到新闻的直播中,海啸蔓延日本东部地区,日本民众在震后的自救等,都成为电视新闻直播的内容。

2.2.2对受众的信息引导更具有权威性媒体的信息传播需要发挥对受众的舆论引导职能,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环境下对媒介的要求。在实现媒体信息引导上,权威的信息来源更能发挥媒体的引导性。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引导,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更具有权威性,这主要是因为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引导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网络媒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们在形成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引导中,容易带有一定的个人价值取向,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权威性存在争议。传统媒体在信息引导上,站在媒介的立场,以媒体新闻评论的形式发出信息,因此更具有客观性,保证了信息引导的权威性,这对提升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影响力产生重要作用。

新闻范文篇2

一、新闻评论的新闻性

新闻评论从其产生、形成和发展,一直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新闻报道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新闻评论这一样式的特征是什么,一直以来是业界和新闻评论研究界所争论的问题。对于新闻评论的特性可以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各持己见。不管对新闻评论的特性的认识持何种主张,我以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写作新闻评论和研究新闻评论都离不开新闻评论的新闻性这一根本特性。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新闻评论依赖于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是建立在真实事实基础之上,是对真实事实展开的评论,如果事实失去了真实性,有关评论就毫无价值可言。

2.时效性。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同样包括时新性和时宜性。新闻评论新闻媒体、个人就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问题展现观点、表明立场、发表意见的文体。

二、新闻评论的新形式

新闻评论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求异闻创新的,新闻评论最早运用于报纸新闻,尔后经过被广播电视媒介所借鉴。新闻评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了新的形式。

1.评论主体的人格化。新闻评论是说理的论说文,重在说理,表明评论者的态度、观点和立场。以往新闻评论在说理议事过程中,常以居高临下地说服教育,受众听到的仿佛是“神”的声音。评论主体的人格化,由“神”变为“人”。这个“人”是媒体的代言人,而在受众的感觉中,他就是他本人,他在表达着他自己,他说的都是他想说的,他说的都是从他的思想情感中流淌出来的,受众感受着他的内心情感,品味着他的人格魅力,为其吸引,与其共鸣。

2.评论过程故事化。新闻评论尤其是电视新闻评论作为专题新闻报道,评论的观点建立在对新闻事实之上,通过新闻事实步步推进而逐步显现出来,这种方式就象深山探宝,新闻评论的观点就象置于深山的珠宝,要经过艰难险阻最终方能得到。受众想知道的不仅仅是“结果”,同样也想知道“过程”。“过程”指的是发展变化,处于动态当中,所以,从过程入手,以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为论据去论证观点,既能把受众“最想知道的”东西清晰明了地告诉受众,又能在动态中得出结构,证明观点,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就为受众所喜欢和易于接受。

3.评论角度立体化。任何事物都不是单一的,孤立、静止存在的。都处在相互联系中,传统的说理方式削弱了舆论说服效果,限制了新闻评论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新闻评论则改变了固定化、单一化、平面化的思维模式,善于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透视、理解,形成说理的多样性,观点的立体化。

4.记者播客专栏化。记者开设播客专栏,将网络上流行的“播客”、“博客”搬到传统媒体中来,在这一个性化表达空间里,记者既可以结合采访录音等鲜活的资料发表评论,又可以直白地口述自己的采访感受,让听众对新闻背后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两会”期间开设过《记者播客》栏目,让记者口述“两会”的采访花絮,很有特色。

三、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新闻评论怎样高出一筹?就是要想办法写出新意。新意是新闻评论的明珠。要使新闻评论有新意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新观点。新闻评论贵在推陈出新,不蹈袭别人,表现出独特的新见解。新闻评论各媒体对同一事实的认识有新观点,需要量细心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需要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入情入理的分析,需要对党的方针、政策认真的学习,新闻评论要渗入时代新观念。

新闻范文篇3

1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

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就是两者的传播媒介相同,所谓传播媒介就是指传播渠道,两者的传播渠道都是通过电视来进行传播,因为电视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都是电视类新闻节目。

2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在传者上的不同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将话语权交给老百姓,将镜头对准百姓生活,让老百姓可以在镜头前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贴近生活,让老百姓成为新闻的主体,反映了平民的具体生活状况,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代言节目。电视公共新闻不仅仅局限与百姓对身边发生事情的讲述过程,电视公共新闻更重视的是发生事件的本身所诠释出来的道理和解决办法,这样的传者更具有公信力,公共新闻是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之上将事情进行深度的剖析,注重的是解决办法,公共新闻关注的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对事件的深层解读,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成为公共事务的解决者。

3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的讯息比较

电视民生新闻一般关注的是老百姓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说生活纠纷,感情困绕等。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郑州电视台的《郑州大民生》这些新闻节目就是明显的民生类新闻,主要讲述了河南或郑州市民每天发生在周围的大事小情,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而公共新闻要比民生新闻更加的深入,公共新闻一般关注一些社会动态,人们每天关心的热点话题,还有全国各地的一些热点事件,因为公共新闻不局限与当地老百姓发生的一些新闻,具有社会意义,例如吉林都市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守望都市》,这就是典型公共新闻,在描述市民生活的同时也在为市民解决各种生活矛盾,同时也关注着国家的一些政治事件。

4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所面向的人群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反映老百姓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些小事的新闻,所吸引人的地方是通过老百姓的叙述来达到让人们关注的目的,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人群大都来自于普通的市民,据调查,一般45到54岁年龄段的人是最喜欢看民生新闻的,而民生新闻的定位恰恰也就是在这里。而电视公共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公共事务的话题,所以公共新闻比民生新闻更具有代表性,在这方面就更加注重人民的素质,所以公共新闻的收视人群大都为一些年轻的白领或者一些素质较高的人士,通过他们的关注更能直接的将所反映出的事件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也响应了公共新闻存在的意义,将民生新闻有效的提升到另一个阶层。

新闻范文篇4

一、“说新闻”的出现

我国境内第一个用平实的语言来说新闻的,首先是陈鲁豫和她的《凤凰早班车》。在《凤凰早班车》中,陈鲁豫通过前期认真的准备,形成烂熟于胸的腹稿,结合早间新闻节目服务性、实用性的特点,以自信干练、轻松时尚的状态,采用播说结合的方式,胸有成竹地即兴表达,评说时事。在《凤凰早班车》中,新闻的播报不再是以往照本宣科地“播”,而是清新洒脱地“说”,从而实现了两个突出的转变:把新闻“播音员”变为新闻“主持人”;把新闻播报样态从“播”变为“说”。陈鲁豫及其《凤凰早班车》的“说新闻”样态具有几个鲜明的特色和效益:一是口语化的播报,主持人使用街头巷尾普通老百姓日常习惯所用的口头语点评新闻事件,在语言的表述上更具讲述感,也更有“人情味”,是真诚地在与观众进行沟通交流,这很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引起他们的共鸣;二是语言表达到位,主持人有较强的思维反应能力和即兴评述能力,表达即时、到位,并且一气呵成,还能给观众们随意、自然的感觉,语气的感情色彩恰到好处,分量也拿捏得很准确,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而且语势连贯富于变化,语言流畅;三是评论张弛有度,主持人能够就某一个新闻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做恰当的评论,在陈述各家意见的同时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既能感性地说出老百姓的心里话,也能带给观众理性的思考。陈鲁豫及其《凤凰早班车》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受其影响,加之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广播电视新闻的播讲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从国家大事到市井百态,从明星事件到茶米油盐,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百姓生活,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新闻宣传的重要任务。新闻面向人民、面向社会,新闻传播平民化也就成了现今新闻传播的一大特点。“说新闻”以平实的语调,贴近生活的表达,使沉寂了多年的新闻播出方式有了新的声音。“说新闻”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的领域。纵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说新闻”这种样态之下衍生的新的分支——“方言说新闻”。不少地方电视台纷纷开办以本地方言“说新闻”的栏目,一时间成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如浙江一地,杭州有《阿六头说新闻》,绍兴有《绍兴师爷说新闻》等。此类方言新闻节目,由于具有独特的受众定位(当地的中老年观众尤其是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民众),满足当地受众的心理需求,极富平民化色彩,以亲切、诙谐、犀利的风格与观众作对等的交流,力图使观众通过收看节目,得到一种情感上的归属和满足。《阿六头说新闻》、《绍兴师爷说新闻》等开播至今已有多个年头,经久不衰。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样态

新闻播报样态指的是: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针对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采用不同的播讲方式所表现出来不同的新闻播报语言样态。播新闻和说新闻本质上都属于新闻播音,但却是新闻播音的两个不同的播报样态。“播”新闻是我国新闻类节目长期以来所沿用的一种播报方式,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各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等。这种宣读式的新闻播报样态,一直沿用了几十年,是一种较为受众认可的新闻语言传播方式。“播”这种新闻播报样态的主要特点是:创作所依据的是新闻稿件,一切建立在书面稿件的基础上,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语体结构严谨,既不依赖语境,也不强化“播音”的个性。这种语言传播样式有着语言规范、准确清晰、庄重大气、稳健有力等优点,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播音员播报新闻是在读别人的稿子,见字出声,缺乏情感,尽管眼睛看着观众,但大部分的注意力还是处在提示器的内容提示上,这就使得这种播报形式缺少了吸引力和亲近感,使播音员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较远,交流感不强。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播出次数增多,播出容量加大,播出形式多样,从整点新闻到滚动新闻,从录播新闻到现场直播等。广播电视新闻的语言传播方式在不断地演变、革新,在这样一种形势下,讲述式、谈话式的“说”新闻应运而生。“说”与“播”的区别,主要在于一个有稿一个无稿,一个是照着稿子念,一个是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新闻可以没有稿件依据,但有提纲,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语体结构松散、样态不受限制,对语境的依赖性非常强。具有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克服了单纯的“播”在语言样式上的呆板性,有利于发挥新闻主播的亲和力、风格个性来吸引受众,使新闻节目具有了较强的平民性、感染性和开放性。总之,新闻节目的内容形式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新闻播音也应该随之调整。无论是“播”还是“说”都只是一种形式,其目的都在于传播信息、传递稿件的实质内容。“播”和“说”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用,完全可以互补。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息、稿件,可以采用不同的播讲方式,在不同的时段、不同受众群体中收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例如,时政类、综合类的消息可以采用播报的形式,以确保其权威性、严肃性;社会新闻则可以采用“说新闻”的方式,以拉近和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新闻联播》这样庄重严肃的新闻内容可以采用播报的方式,而《晚间新闻》、《早间新闻》以及各类新闻专题则更适于采用说、播结合的“讲述”语态,以求亲切、自然、稳健、洒脱。“播”和“说”两种样态都要不断总结经验,取长补短,适时改进,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受众需求。

三、“说新闻”应注意的问题

“说新闻”是新时代为了满足受众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播报样态。它是在新闻规范播音的基础上更多地注入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的总体风格中,充分展现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艺术个性,通过主持人独特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美学理想和表达方式,努力把新闻原则的刚性与语言表达的弹性融为一体的新型播报样态。但是,正因为“说新闻”是一种新的播讲方式,必然会出现一些容易涉入的误区,只有成功地避免了这些误区,才能使之发挥出更大的传播效用。那么,在各地“说新闻”节目中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呢?

(一)不恰当地“为说而说”说新闻因为其亲和力强、形式新颖而满足了一部分受众的需求,但并不是任何新闻都具备“说”的条件。一般来说,一条文稿在内容上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形式上语言结构相对松散、写作口语化,才具有“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当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不论什么新闻、何种稿件,不做任何文字上的改动,只在播音腔调语气上做文章,硬求“说”的形式,结果导致与新闻语体不符,这就使得说新闻流于一种形式。

(二)片面追求“生活化、口语化”广播电视中的有声语言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完全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而当前很多说新闻类节目,陷入了口语的迷途,口语的作用被夸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有的对语言的规范化原则不屑一顾,变标准的语音发声为嗲声嗲气,甚至鹦鹉学舌,港台腔严重,这实际上脱离了新闻消息的固有特征,也不符合大众的审美原则。有的在“说”的过程中一味迎合受众,削弱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严肃性。

(三)过度凸显自我个性例如,一些新闻节目的主播表现自我的欲望过于强烈,在节目中调侃味道越来越浓,对信息的点评越来越随意,体态语方面更是无所顾忌。这种现象的产生究其根本原因是错误地将随意性等同于个人风格。这样势必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对主播所说的新闻失去信任,对媒体失去信任。

(四)缺乏语言基本功的锤炼在目前不少以“说”为主的新闻类节目中,主播对播音基本功的掌握与运用还不尽如人意。有的“说新闻”节目主持人一味加速语速,结果超过了受众接受限度;在语言上往往有句无章,逻辑不够严密,罗嗦赘述较多,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清晰度等。这些都导致部分受众对“播新闻”逐渐产生了厌倦心理。

新闻范文篇5

1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

电视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共同点就是两者的传播媒介相同,所谓传播媒介就是指传播渠道,两者的传播渠道都是通过电视来进行传播,因为电视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都是电视类新闻节目。

2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在传者上的不同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将话语权交给老百姓,将镜头对准百姓生活,让老百姓可以在镜头前讲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电视民生新闻的主要特点是贴近生活,让老百姓成为新闻的主体,反映了平民的具体生活状况,所以电视民生新闻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代言节目。电视公共新闻不仅仅局限与百姓对身边发生事情的讲述过程,电视公共新闻更重视的是发生事件的本身所诠释出来的道理和解决办法,这样的传者更具有公信力,公共新闻是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之上将事情进行深度的剖析,注重的是解决办法,公共新闻关注的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对事件的深层解读,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成为公共事务的解决者。

3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的讯息比较

电视民生新闻一般关注的是老百姓周围发生的一些事情,比如说生活纠纷,感情困绕等。例如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郑州电视台的《郑州大民生》这些新闻节目就是明显的民生类新闻,主要讲述了河南或郑州市民每天发生在周围的大事小情,倾听老百姓的心声。而公共新闻要比民生新闻更加的深入,公共新闻一般关注一些社会动态,人们每天关心的热点话题,还有全国各地的一些热点事件,因为公共新闻不局限与当地老百姓发生的一些新闻,具有社会意义,例如吉林都市电视台的一档节目《守望都市》,这就是典型公共新闻,在描述市民生活的同时也在为市民解决各种生活矛盾,同时也关注着国家的一些政治事件。

4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所面向的人群

电视民生新闻主要是反映老百姓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一些小事的新闻,所吸引人的地方是通过老百姓的叙述来达到让人们关注的目的,因为这些事情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电视民生新闻的收视人群大都来自于普通的市民,据调查,一般45到54岁年龄段的人是最喜欢看民生新闻的,而民生新闻的定位恰恰也就是在这里。而电视公共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公共事务的话题,所以公共新闻比民生新闻更具有代表性,在这方面就更加注重人民的素质,所以公共新闻的收视人群大都为一些年轻的白领或者一些素质较高的人士,通过他们的关注更能直接的将所反映出的事件进行有效的解决,同时也响应了公共新闻存在的意义,将民生新闻有效的提升到另一个阶层。

5电视民生新闻与电视公共新闻产生的效果对比

新闻范文篇6

甘惜分在《新闻学大辞典》中这样界定,新闻真实是“新闻报道反映客观事实的准确度。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新闻报道是客观事实在记者头脑中的反映,主体与客观必须一致,否则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①童兵指出,新闻传播的真实,就是指新闻报道与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相符合程度。②

可见,从本质上讲,新闻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而新闻真实讲的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问题,符合便真实,不符合便不真实。符合度越高,便越真实,越低则越不真实。新闻真实不同于文学真实、历史真实、科学真实等其他类型的真实,它是在新闻专业主义下的真实。这种真实及其程度受到社会环境、新闻事件本身的复杂程度、新闻从业者个人认知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具体说来,新闻界普遍认为,为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应达到以下三个要求:一是具体事实真实准确,即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信息要素、所引用的材料、背景资料等都要力求真实;二是应做到概括真实,即应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三是应力求本质真实,即新闻报道应当尽可能地透过现象,将事物的本质呈现出来。

而所谓新闻诉讼,是指新闻媒体因已刊出的具体新闻报道而引发的新闻侵权官司。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特指具体新闻报道的真实,即已刊出的具体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符合度。③

二、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判定

目前我国与新闻诉讼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有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前者有关新闻真实的规定有四处,后者有两处。其中关键词是新闻报道内容的“基本真实(属实)”、“基本内容失实”、“主要内容失实”、“严重失实”、有无“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等。从这些规定中不难发现,新闻报道是否真实是司法界在处理与新闻媒体有关的侵权纠纷时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分析典型新闻诉讼案例,可以看出,司法界在处理新闻诉讼时有关新闻真实的考量标准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没有”——新闻报道的事实有没有发生?

新中国第一起因新闻作品引起的诽谤案件就是一例典型。1985年,沈涯夫、牟春霖在上海《民主与法制》上发表《二十年“疯女”之谜》一文,称杜融为达到从武汉调到上海工作的目的,采取哄骗、殴打等手段,诱逼妻子狄振智装疯,两次将狄振智送入精神病院。事实是狄振智确实有精神病,杜融的工作调动本属正常调动。沈涯夫、牟春霖因捏造事实被判构成诽谤罪,分别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一年六个月和一年。该案的关键是狄振智是否有精神病患史。法院经调查后认为,狄振智确有精神病患史,新闻报道中所谓杜融骗妻装疯、逼妻装疯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认定该文“内容纯属捏造”。

在2004年《中国改革》杂志与广州市华侨房屋开发公司纠纷案中,《中国改革》能够胜诉的关键是该社发表的《谁在分“肥”》一文确属记者调查得出,新闻报道内容确实存在,有事实根据。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认为,界定新闻报道内容是否严重失实,应依其所报道的内容是否有可合理相信为事实的证据为依据。《中国改革》杂志发表的《谁在“分肥”》一文,其主要内容并非凭空捏造,所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也就是说,正如该文所述,原告在国企改革中确实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安置问题,文中主要内容并非作者凭空捏造。

通过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法院在处理新闻诉讼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确系凭空捏造,那么毫无疑问即为失实;如果主要内容存在、属实,且在描述上没有侮辱之词,就不被视为侵权。

第二,“准不准”——新闻报道的事实是否准确?

不少新闻诉讼中,媒体的败诉则是因为虽有事实依据,但是对该事实的报道不够准确,在“准不准”上出了问题。《家庭与生活报》关于明星刘晓庆偷税问题的报道《大明星偷漏税百万元》称刘晓庆近年来偷漏税上百万元。而后来法院经调查后认为,刘晓庆虽有偷漏税行为,但文中披露的数额与能够查实的数额差距太大,已查实的数额是1万元,性质是触犯税法的违法行为,应受追缴、罚款等行政处罚。而报道所提的偷漏税款百万元,则属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据此法院判定该报道失实。由此看来,尽管法院认定刘晓庆的偷税行为确实存在,在“有没有”上没有问题,但是该报道不够准确,夸大了事实,而导致败诉。

三、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误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司法界对新闻真实的判定和新闻理论界有相同之处。但是,与对新闻真实的理论追求相比,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考察则宽容得多。部分研究人员在这个问题上对新闻学专业背景的远离也令人遗憾。1.将“消息来源”作为辩护理由

有研究者认为,新闻报道只要有消息来源,那么便可视为是真实的,他们称之为“来源真实”或是“依据真实”。来源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消息来源确实存在,包括有明确的当事人提供信息,转引自其他媒体的报道以及记者亲身采访调查所得的资料等。媒体只要证明他们确实获得了这样的信息,不必证明这些信息本身真实与否。并且主张,“来源真实”足以证明“新闻真实”,法院就是根据报道的“来源真实”而认定“新闻真实”,进而认定“法律真实”。④

在具体的新闻案例中,也有媒体把有消息来源作为辩护理由。四川兴运实业(成都)有限公司诉北京周林频谱总公司、黑龙江法制报社、中国卫生信息报社侵犯名誉权案中,两涉案媒体仅仅依据周林频谱总公司的一面之辞,就发表文章说兴运公司剽窃周林频谱总公司的科研成果,对其专利构成侵权,结果与兴运公司并未侵害专利权的事实不符。而两报社在法庭上辩称:该报道系据北京周林公司提供的信息所写,他们没有侵权。成都市武侯区法院认为,两报社对周林公司提供的情况和观点未进行核实,亦未在文章中同时发表兴运公司的不同观点,导致文章明显失去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被告不服判决最终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的终审判决认为,涉诉新闻的写法“缺乏事实和法律根据”。媒体不仅没有赢得诉讼,反而被改判成为主要责任体。

媒体没有司法权力,加上新闻工作本身的规律,新闻工作者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客观真实。但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尽力追求事实的真相,在新闻线索面前,新闻从业者有义务对其真实程度进行求证。新闻界“以狭义的消息来源作为真实的审查判断对象”⑤与司法界的判定标准存在着差距,这可以说是新闻界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最大误解。

2.以文责自负推卸核实之责

不少媒体在新闻诉讼发生后以“文责自负”为由,认为不用负担对新闻真实性的审核之责。甚至有人提出将“文责自负”作为媒体摆脱尴尬局面的一种方法,认为必须实行文责自负。即言论主体作为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人对自己的言论真实性负完全责任,而使媒体对其言论失实免责,并表示这种做法能减少报道失实的频率。⑥

笔者以为,虽然让媒体做到与客观事实完全相符有些强人所难,但鉴于媒体的强大影响力,媒体对消息来源必须负有审核之责。这不仅仅涉及新闻诉讼时的法律问题,更是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问题。《联合国国际新闻道德信条草案》的第一条就是:报业及所有其它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信息绝对正确。他们应当尽可能查证所有的消息内容,不应任意曲解事实,也不应故意删除任何重要内容。⑦在我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法(民)复(1998)11号批复,报刊社对准备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由此看来,对新闻真实性进行核实不仅仅是新闻理论界着重强调的问题,更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义务。

3.以舆论监督为借口

有人认为,为了及时有效地监督不合法或不合理的事件、现象,应该允许新闻报道出错。富士康事件就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尽管这一2006年最引人注目的“新闻官司”,从3000万元到1元再到双方善意的和解,最终并没有真正走上法庭,但媒体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亢奋很能说明问题。在事实真相未明之前,新闻界的看法可以总结为一句话:现在的新闻舆论监督没法做了!而对于事实真相,大家并不关心。等到双方和解之后,大家才恍然大悟,方将目光集中于“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⑧尽管双方和解的最终原因我们无从知晓,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在《为什么是和解,还有歉意》一文中说的“我们也有瑕疵”、“报道略有夸张”两句话,让我们能感觉到其中的微妙。而《南方周末》记者傅剑锋在调查整个事件后指出,《第一财经日报》仅凭QQ就与自称是富士康员工的某男子联系,并且没有进行实际调查,因而进行了“一个完全丧失基本新闻规范的报道”。如果双方对簿公堂,《第一财经日报》“必输无疑”。⑨

媒体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和义务不假,但这不能成为新闻失实的借口。新闻真实应该是有效进行舆论监督的前提和基础。⑩尤其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下,对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真实性要求应该更高,否则,媒体就极容易走上被告席。

4.认为法律真实高于新闻真实

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诉讼证明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它应当符合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有关规定;而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如实反映事物的原貌。两种真实都来源于客观真实——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有关新闻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关系,有学者指出,新闻真实具有局限性、时效性、相对性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与法律真实产生冲突。法律真实是可以通过证据证明的真实,更接近于客观真实,因而高于新闻真实。11还有人反对新闻真实在本质上是认识论范畴,认为新闻真实包含客观真实和法律意义上的真实两层含义,指出新闻不能仅仅停留在客观真实这个层面上,而要上升到法律意义上的真实层面。12法律真实高于新闻真实的观点,经不起推敲。在此,首先应该明确,此处所讲的新闻真实应该是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是新闻真实在新闻诉讼中的界定问题。其次,要注意区分胜诉与新闻真实两个概念,不能简单地以为媒体赢得官司就等于新闻真实了。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司法界在新闻真实方面更多考虑的是“基本真实”、“主要内容属实”等。很显然,这种考虑离新闻规范中所要求的真实还很远。求真,无限地接近客观事实,应当成为新闻工作者不懈追求的永恒目标。

四、结语

一方面真实被新闻界称为“生命”;另一方面,失实新闻却大行其道。不论是学界还是业界,对虚假新闻的深恶痛绝和对新闻真实的强烈呼吁,可以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们认为,新闻诉讼中的新闻真实,首先是一个新闻理论范畴中的问题,然后才是在法律范畴上的界定问题。也就是说,新闻真实必须奠基在新闻专业主义标准之上。脱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的背景,仅仅强调司法界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更宽松的环境,或强调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如何搜集证据,避免侵权,都难免有肤浅之嫌。为避免走上被告席,从新闻界自身来讲,亟需消除对新闻诉讼中新闻真实的误解,树立正确的新闻真实观,明确客观报道、平衡报道的重要性。新闻真实问题,实际上更是新闻职业道德问题,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的新闻规范制度亟待建立与完善。

注释

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6页。

文扬:《互联网时代的华文媒介》,/news/2005/2005-09-06/8/621852.shtml。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陈丽平:《“公共领域”在传媒时代存在的可能性》,《当代传播》2006年第4期。

罗艳:《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青年记者》2007年第10期。

Wahl-Jorgensen,KarinandGalperin,Hernan2000“DiscourseEthicsandtheRegulationofMedia:TheCaseoftheU.S.Newspaper。”JournalofCommunicationInquiry24(1),19-40。

郭玉锦、王欢:《网上公共领域》,《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付建明:《论哈贝马斯市民社会论域中的公共领域》,《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张德明:《当代中国文化批评与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show.php?id=6601。

陈剩勇,杜洁:《互联网公共论坛与协商民主:现状、问题和对策》,《学术界》2005年第5期。

敬海新:《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当前我国公共领域理论基本问题研究》,《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新闻范文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风格;“播”;“说”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电视新闻播音员都在尝试以“说新闻”的形式面对观众。那么,“播新闻”和“说新闻”的不同之处在哪呢?

多年的培养教育,使播音员头脑中的宣传意识、喉舌意识很强,肩上的责任感很重,所以在节目中是忘我的,总想对听众灌输什么,时刻提醒自己要达到宣传目的,这样使得我们的播音主观性很强。这种语言传播样式使“播”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相对较远,交流感不强,不强化个性。说新闻是一种具有主观交流式的传播方式,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说新闻”则表现出的是灵活多样、语言亲切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说”新闻,表现为语言口语化、样态不受限制、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在大众传播领域与“播”者相比,“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其在人际交流领域中的传播优势。

“播”新闻的方式是新闻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通的播报方式,也是播音创作主体运用在各类新闻节目传播中最独特、最鲜明、最规范的语言态势。这种播报方式对创作主体提出的要求是“准确规范、清晰流畅、圆润集中、朴实明朗、刚柔并济、虚实结合、色彩丰富、变化自如”。也就是说,对创作主体的语音、用气、吐字发声、语句组织提炼、基调节奏把握等各项基本功提出了极高的业务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精神物质的极大丰富,特别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巨大变化,新闻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鲜活。说百姓事、说百姓关心的事成为现今社会的需要。说新闻这种形式以贴近生活的语言、平实的语调,极好的表现了电视“说”新闻的特性。新闻平民化也将主持人从高高的报告台上送回了鲜活的生活,这就使得说者的对象感清晰准确,更容易把握态度的分寸,便于更加准确的传播信息。也给说者提供了表现生活的语言创作的大舞台,感情就会更加贴近受众,能充分体现平等交流的亲和力,赋予更多人情味的人文关怀。

“播”新闻的艺术创作过程,就是要把新闻文字稿件转换为准确、鲜明、富有感染力、传神、具有艺术性的有声语言。它蕴含着播音员、主持人的思想品格、文化素养、业务技能、知识储备、气质魅力等综合因素。特别是播音创作的依据是新闻稿件,它受到稿件文体的严格制约,创作主体只能在规矩中出变化、理性中出情感。这样,要将一条几十字的新闻导语或一篇洋洋万言的新闻专题“播”成声情并茂、真切感人、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一定的创作功力是很难想象的。央视《第一时间》节目里有“马斌读报”这样一个小环节,取材广泛,基本上所有内容都源于其他平面媒体,将这些社会、文化、体育、财经等等方面的新闻整合在一起,再分出个轻重缓急,先后主次,主持人自然要在新闻与新闻之间安排一些衔接的内容。而且在说的过程中,该诙谐的时候诙谐,该严肃的时候严肃,该沉思的时候沉思,没有具体的条条框框的限制,语言的起伏跌宕完全是跟着内容在走。我们自然就会觉得新闻更容易接受了,同时也接受了这种“说”的形式。“说”新闻这种方式与“播”新闻的最大区别在于创作主体只能依据新闻事件本身而非成形的新闻稿件进行播报,“报”的内容要靠即兴发挥,通过新闻播报方式的口语化处理,使受众听来轻松、亲切、自然,从而优化消息的有效传播。但这种即兴发挥,由于其创作空间既大又广,驾驭难度也就越大。所以要“说”好新闻,除了应具备“播”新闻的业务能力外,还应在其他能力方面有所拓展。“说”新闻的“说”对播音员、主持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信息组织编排能力、逻辑思辩能力、捕捉新闻热点的能力、切中新闻要点的洞察力、现场即兴评述能力等一系列素质提出了要求。另外在“说”的过程中还必须灵活有序地处置各类信息,既尊重新闻的客观规律又不失传播者应有的原则立场,同时还要注重自身感受与受众心理上的沟通,鲜明而到位地体现创作主体在节目中的驾驭、主导作用。

新闻范文篇8

先用八股文第一股破题。这里说的并非身体方面的“喊痛改药”,是如何写文章的问题,用“喊”、“痛”、“改”、“药”四个方面来说些为文方面的事。

一说喊。选什么样的人和事来写文章,古今中外有许多说法。如“人人心中所有,个个笔下所无”,“绕梁三日”,“使女人发出一声哎呀我的妈”,“无巧不成书”,等等。归结到一点,应该出乎“寻常”,使人“喊”一声好。所以我把它总结为一个“喊”字。古人所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如果用在这里,也是恰当的。选择题材、确定主题要能使人拍案而起,与你一起“呼喊”。但不能说“反常”就是好文章,也不能说“人咬狗和人狗一起咬”就是好题材。人生活在社会中,“正常”、“规律”、“平凡”是最普遍的现象,但“寻常”之中有不“寻常”。“寻”在古代是个长度单位,它是八尺,而“常”是“倍寻”,即为一丈六尺。过去把“八尺到一丈六尺”这个在平地上的长度视为“平常”,称之为“寻常”。然而,寻常中有着不寻常。“寻常”原本是平放着的长度,竖起来放就大不一样了,一丈二尺就不得了了,所谓“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是也。这就是说,换个角度,把平放的竖起来,能立地生辉。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使人“呼喊”是“喊”的最重要含义。“文似看山不喜平”,写稿的第一个要点是,拔地而起,奇峰入云,使人不由自主地“喊”出声来。

二说痛。有米不一定就能做成好炊。好题材、好主题,如果选不好角度,也难成好文章。写作要讲究方法。“愤怒出诗人”,“血口”可以“喷人”。一针见血,直指痛处,是写作方法的最基本要领。钝刀子割肉不出血,隔靴骚痒不着痛处。使文章“着痛”就是一个选准突破口的问题。写新闻要找“由头”,便是这个意思。“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被认为是一副好对联;“枣棘为柴砍横截竖成四束,阊门建屋移多补少正两间”也被认为是一副好对联。然而,这两副对联都不着“痛”处。尤其是“枣棘”“阊门”联,风马牛不相及,百思不得其“痛”。写文章和打仗一样,必须找准突破口。选准角度之后,还得讲究结构,不能“信口开河”、“胡言乱语”。流水账、糊涂账,是孟子所说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豹头、猪肚、凤尾”,才能刺到“痛”处,才能如放“爆竹”般开头,如“数家珍”而叙,如“撞钟”一样余音缭绕。

三说改。晋代刘琨写过这样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它告诉我们,千锤百炼,推敲润色,文章才能炉火纯青。“一气呵成”、“出口成章”、“斗酒三百篇”,不是夸张的话,怕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厚积而薄发”。杜甫写过一首诗:“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王宰是杜甫定居成都期间认识的名画家。这首诗称赞了王宰的创作态度,说王宰十日五日才画一水一石,酝酿成熟才肯留真迹于人间。名画家画画的态度,完全适用于写文章。俗话说得好,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怕千遍改。鲁迅曾在许多场合告诉年轻人,写成文章后要把可有可无的字改掉。被称为高产“才子”的郭沫若,也认为文章需要反复修改。杜甫的“语不惊人誓不休”和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古代诗人对文章反复修改的写照。文章写好后,不但自己要改,也要请别人改,改到实在没法改才可以出手。

四说药。民间有一种说法,“过路郎中不治病”,因为他说真方卖假药。写文章也是这般,如果尽是些“吃饱了不饿”、“一个人和两个人不一样”、“错误的都是不对的”一样的超级废话,那就是“假药”,不能治病,反而让人如得了瘟病一样莫名其妙。“过路郎中”可以不负责任,下次不在这里“过路”了。这文章却不同,“白纸黑字”往哪逃遁?语言学家赵元任为说明有些文章不能读,编过一则《施氏食狮史》,我择其要处编成如下顺口溜:诗士施氏誓食狮,适时石市狮逝世,十时适时视狮尸,始识狮尸是石狮。这是何种药物,能治什么“病”?充其量,也只能给相声演员当绕口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不在长短,有社会功能才好,才是治病的真药。

现在再回到“喊痛改药”这句话上去。常见一些人“喊痛”,说好文太少,但“改药”者很少。大家都应该来写稿,写出好文章来。只要肯勤写勤练,也许,明天你就是一位名记者、名作家,一位几十年才出一个的大手笔!

把真大同小异——新闻特征

新闻也是文章,有文章的共同特征,但也有个性特征,可以概括为:把真大同小异。和上一个题一样,“把真大同小异”是一个字说一个问题,是说新闻的六个特征。

一说“把”字。把是把握导向,是指新闻的思想性或曰指导性。文章总是有感而发,新闻更是如此。新闻通过对事实的报道表达一定的思想以影响受众。新闻的思想性体现在对事实的选择报道之中,而不是另外加上去的。西方新闻学常常否认思想性,实际上不然。说他们善于在透明的玻璃体中表达倾向性。把握导向,就要正确报道人和事,科学解释社会现象,正面宣传为主,包括用正确批评错误。

二说“真”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歪曲事实、删节重要事实、现象代替本质、局部掩盖全局,都是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特别是后三者常被忽视。

三说“大”字。新闻要大众化,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俗明白,让人喜闻乐见、入耳入脑入心。

四说“同”字。新闻是“活鱼”,是“易碎品”,是“喜新厌旧”的,讲究时效,越快越好,直至与事件同步。事实上,现在的现场直播、零秒新闻、实时报道,都是在“同”字上下功夫的。同步,是现时代新闻的重要特征。如果不讲时效,时过境迁,新闻就成了旧闻,就成了历史。当日新闻是金,昨日新闻是银,三日新闻如粪土。

五说“小”字。一篇新闻很难把几件事同时说清楚,更不能试图把万千世界都展示。新闻的开口一定要小,它可能是一个碎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但并不忘记整体和森林。当然,“小处着手”是在“大处着眼”的基础上的,是在“大局”观下选“小点”,是很具体的而很有意义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六说“异”字。似曾相识不是新闻,新才是新闻。“老人”、“老例子”不是新闻,“老例子”换“新人”或“老人”换“新例子”也不是新闻。新闻是最具个性特征的,却常被人忽视,让一些“大路货”称雄。不寻常、头一着、有特点,才能产生“新异”的新闻效应。

金木水火土——人大新闻五原理

一说“金”字,就是金矿原理。人大是新闻的富矿,但不是露天矿。要写出有人大新闻特色的报道,特别是一些深度的报道,关键在于深挖提炼,立意要好,要有新意,要迈开腿、动动脑,有点“傻子能够咬住自己眼睛”的思路。这样,才会出现不同凡响的人大特色报道。新闻不是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不是流水账,不是录音机,要有点与众不同,我上世纪有一篇《人体内的海洋》这个世纪被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恐怕也是这个道理。

二说“木”字,就是木桶原理。“短板决定装水量”的木桶原理,在人大的程序性、重大题材、法律性等报道中,是十分适用的。要做到把握方向,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不错、不漏、有内容。新闻是为大局服务的,人大新闻要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宣传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宣传好民主法制建设。

三是“水”字,就是清洁原理。细节说明问题,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人大新闻涉及的法律知识、人大程序、专门学问多,一不小心就可能出错。稿子的差错,甚至是一个小细节或一个错别字,就会造成“硬”伤,有时候是致命的。这也附带告诉我们,写人大新闻的作者,要努力学习积累知识,即要当专门家,也要当杂家。

四是“火”字,就是热气球原理。英国的一道智力题告诉我们,当热气球因过重快要坠毁时,不是考虑应该把农学家、医学家还是原子能科学家哪个推下去,而是很简单——推最胖的。这个脑筋急转弯式的问题吿诉我们,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们说搜集新闻素材要简单问题复杂化,而写作新闻时则需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特别是批评性的新闻稿,不要先去想典型性、严重性、复杂性、生动性等等方面,首先要看稿子提出建设性意见没有,有没有积极的办法。在这里,我们甚至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有建设性意见和积极的办法才写批评性新闻,否则不写。

五是“土”字,就是大地原理。这是最后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我们常说,大地是母亲,是生命之源。新闻的根也要扎土中,扎在大地上,这是出发点也是归宿。新闻是反映社会的,要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服务,为人民服务。

会法监公及其他——人大新闻内容、特点和差错

一说人大新闻主要内容。标题上有“会法监公”四个字,大致已经包括了,这就是会议、法律、监督和其他公开性内容。具体可以有十多种,包括:大会、常委会会议、委员长(主任)会议、记者招待会和新闻会、立法宣传、执法检查等法律监督、各级地方人大工作、代表、任免、工作监督、友好往来、专门委员会工作、其他等等。

二说人大新闻的特点。这至少有政治性强、准确性要求高、发展性新闻多、公开性程度高、会议新闻多、程序性新闻多、时效要求高等一些方面。

新闻范文篇9

关键词:新闻传播;新闻采访;意义作用

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是新闻记者为了采写新闻报道,从相关客观事实中进行采集进而分析出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信息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新闻采访使处于原始状态的信息得到了搜集、整理、分析、综合。新闻采访是新闻活动的起点,是牵动一切新闻工作的龙头,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活动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新闻采访是为了传播的目的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其具有新闻性、公开性、时效性、广泛性等,是为了获取事实真相进行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

1新闻采访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

新闻采访是新闻制作的第一步,新闻采访的内容直接影响整个新闻的质量,因此需要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的采访能力,因为新闻记者的采访决定了新闻的可信度与质量。所以新闻采访在新闻传播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1.1在新闻传播中,新闻采访是核心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采访一定要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新闻采访的内容能够有效地被利用到新闻的传播中,如果新闻采访的内容不具有真实性与及时性,那么整个新闻传播就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在新闻传播中,新闻采访是核心。记者需要提高对于采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采访工作的质量,这样才能够为新闻传播工作的持续开展奠定基础。

1.2新闻采访的真实性影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新闻报道是动态性的报道,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发展,是一个一步一步搜集真实信息的过程,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报道传播的第一步,其真实性能够影响到以后整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因为新闻报道在过程中就已经慢慢地接近真相了,所以需要在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保持真实性。但有时新闻记者难免会错误地判断一些信息,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没有办法一步看穿事情的真相,所以新闻报道的过程也是一个纠错改错的过程,新闻采集出现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及时修改新闻来保持新闻的真实性,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闻采访的方法[1]。如果新闻采访工作出现了错误,那么这个错误不论大小都会对接下来的新闻传播工作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记者在其中也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初心,记者的作用就是向大众传递正确的讯息,绝对不能够因为一些外界的原因导致新闻报道失真,新闻记者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保障新闻的真实性。

2当前新闻采访工作面临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公众接受了解新闻的渠道越来越多,而出现的问题就是公众很难从繁杂的新闻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新闻,而且这些繁杂的新闻很容易出现真实性存疑的新闻,但是公众很难辨别新闻的真假,就会造成公众的一些错误判断。而新闻记者甚至也会在面对这些复杂的信息时出现一定的错误,导致他们在向大众传递信息时出现错误,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和发生,身为一名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就需要发挥自己的专长,辨别新闻的真实性,朝着正确的方向报道,积极主动地解决新闻采访工作面临的难题。

2.1不能有效地传播新闻

当前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很快,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每个人都能够快速地获得信息,所以当一条新闻出现的时候,新闻工作者需要快速将其有效地传播出去,而不能让新闻通过其他渠道传播,通过其他渠道传播很容易造成新闻的重复传播,有可能出现新闻内容上的出入,从而给公众带来错误的判断。现在新闻信息传播的门槛越来越低,任何人只要有新媒体平台的账号,就有可能传播新闻信息,而且将没有调查清楚的事情就传播出去出现错误的概率就更大,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舆论风向,很显然,这种传播方式传播出去的新闻信息不具备一定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失真[2]。

2.2记者自身的采访能力有待提高

在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总结和获取被采访人所表达的信息,并且与被采访人进行交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这就要考察记者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反思能力。在采访完成后,整理新闻稿,将其中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供公众获取。如果记者能力不足,无法正确辨别哪些信息是需要保留,哪些信息需要删除的话,就会让公众也接收到一些不良的信息,从而造成不良的影响。

3在新闻采访中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

现在对于一些真实的新闻信息,需要社会广泛传播的信息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而对于一些不良的新闻采访信息,也需要尽量遏制,下面是一些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够对新闻从业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3.1提高新闻本体的质量

新闻工作者应该搜寻适合当前时代人们观看的材料进行采访,以满足当前大多数人的新闻需求。可以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的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无论是成功的人士或者是普通人,其都可能具有令人敬佩或感动的精神和事迹,新闻工作者要牢牢抓住这些事件进行采访,无论采访任何事件,都要传播正能量,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需求。新闻工作者应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能够主动评判一些新闻,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3.2与新媒体融合,做好新闻传播

现在以快手、抖音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这些新媒体依靠互联网将很多人联系起来,其对于信息的传播性是非常强的。新闻传播所追求的就是新闻的阅读量,而传统的新闻传播大都靠电视节目或广播节目,但如今广播电视节目的受众人数正逐渐减少,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浏览的时间越来越长,所以新闻工作者应大力发展新闻传播在新媒体中的力度,新媒体平台具有较多的曝光量,在上面的内容很容易被人们所看到。同时需要新闻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比如使用先进的摄录设备,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使自己能够采集到更高质量的内容。

3.3新闻记者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要想采访到高质量的内容,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做好采访的计划,列举出采访的问题,这样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从而可以问出更多的问题,增加采访的内容,采访过程也会更加顺利。首先新闻工作者要了解采访的对象是谁,然后搜集其信息,对被采访对象作出初步的了解,在采访过程中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采访,从而提高采访的质量。在采访过程中,还需要记者把控好采访局面,比如被采访对象突然不想进行采访了或者不愿回答某个问题,这时就需要新闻记者发挥自己的能力,及时改变话题将采访继续顺利进行下去,可见,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做好采访准备是很有必要的。

3.4新闻记者要注重采访时的提问技巧

一般来说,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或者材料,所以,提问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新闻记者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和技巧。首先要考虑好提问的问题类型,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和被采访对象有关的,不能询问一些被采访对象也不了解的问题。其次采访的问题不要设得太多,问题太多会造成被采访对象的反感,进而导致其不愿意回答问题,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少而精,要用最少的问题获得最多的内容,采访完后新闻记者要及时根据获得的内容作出总结,挖掘提炼出有效信息。

3.5新闻记者应端正态度,尊重被采访对象

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其工作态度也是新闻采访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尊重被采访对象。现在有很多记者不懂得尊重别人,在采访被采访对象时,一连串问很多问题,并且有时候喜欢打断别人的发言,会造成对方的反感从而导致采访失败。新闻记者的工作态度也能够影响到采访的效果,在采访时,一定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平等地与对方交流,遵循最基本的礼貌礼仪,这样对方才愿意与你谈话,采访才能够更好地持续进行下去。

3.6新闻记者应用真诚来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在当前的社会中,与人沟通一定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这样对方才会同样真诚地与你交流,所以,新闻记者要想从被采访对象那里获得自己想要的材料,在采访时一定要抱着真诚的态度,让被采访者感到他不是在接受采访,而是在和一个朋友进行交流,这样他就会把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不是只是在屏幕前作秀[3]。此外,新闻工作者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想一下,如果是自己接受采访会想说什么,进而与被采访对象产生一些相同的感受,就能够让采访对象感受到对自己的尊重,才能够主动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采访才算成功。

4结语

综上,新闻采访是新闻传播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新闻传播的起点,只有新闻采访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新闻传播才能够向下进行。但是,如今新闻采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新闻工作者提升自己的采访能力,从繁杂的新闻信息中筛选出大众需要的信息,为人们采编制作出适合当前时展的新闻,从而提高人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更好地满足大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丁亚飞.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如何做好新闻采访与编辑[J].传媒论坛,2020(15):68-69.

[2]尹雪.论报社新闻记者采访艺术分析[J].传媒论坛,2020(15):74.

新闻范文篇10

1“新闻主播”名称的诞生背景

克朗凯特的“过分要求”被满足了。美国新闻史上第一个集主持人和编辑主任于一身的新闻主播诞生了。新闻主播不同于现在的主持人,主持人只是单纯的做主持工作,将一段段的节目串联起来。而新闻主播要做的工作更多,策划、编辑、采访、制作、导播、主持等一系列工作大都是由新闻主播负责,不是全部但也会参与其中。目前,就国内现况来讲,读报类节目主持人更趋近于新闻主播的定义。例如《朝闻天下》、《新闻联播》以及各地方台的重要新闻版块等,都是依靠编辑组好的新闻稿或者提字器的提示,运用播音员自身深厚的播音技巧,给受众一种“说新闻”的感觉,和新闻主播的定义还有一定的差距。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批编辑记者型新闻主播脱颖而出。现央视新闻主播劳春燕就是其中的一员。劳春燕不愿自己只是一位照本宣书的“读字机”,她定位于自己——真正职业化的新闻人。她曾经就职于东方卫视,主播《东方夜新闻》,她每天都会准时参加该栏目召开的会议,和同事们一起确定当日报道内容,寻找新闻精髓然后深入挖掘,来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她有过多年的采访经历,并且担任过制片人,这就使她比一般意义上的播音员有了更多的驾驭节目的自主权,她可以亲自参与到节目中定选题,和节目嘉宾一起点评时政,将自己的态度观点贯穿节目始终,真正体现了新闻主播的内涵所在。那么新闻主播和一般意义上的新闻播音员的共同点以及区别是什么呢?共同点就是要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强,这是对新闻播报人员最根本的要求。那么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新闻播音员一般是利用自己娴熟的语言技巧把编辑编排好的新闻稿件播报出来,其中缺少自己对新闻事件的参与及感知,所以有时候就会流于形式,而感受不到新闻事件的精髓,这样的现象尤其在没有多少生活经历的年轻新闻播音员身上更加彰显,所以专业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是一个有深度的新闻主播必经的途径,在西方,重量级的新闻主播,他们都是在新闻记者、编辑、主持人的岗位摸爬滚打平均20年以上,几乎都是人到中年才走上这一岗位的。新闻主播要具备较高的综合专业素养——也就是我们提及的采编播综合能力。新闻主播要亲自加入到新闻编排的过程中,应该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意识和快速甄别能力,要对时政有很强的敏感度和敏锐性,更要有准确把握舆论导向的能力,要有把控话题、驾驭节目的能力。新闻主播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传递者,更是节目思想的表达者,是一档节目的灵魂人物。

2新闻主播必备的专业素养

首先,要深入一线采访,要接触到第一手新闻素材,自己动手写稿,写自己挖掘到的新闻,说自己真实的感受。新闻报道要有新闻事实,即所谓的“5W+H”(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主播参与节目采制,了解新闻发展的进程,是把握舆论导向的关键途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及新闻频道在今年春节前夕派出中央电台及电视台数百名编辑、记者、新闻主播奔赴基层展开采访,在《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等开设《中国之声观察员新春走基层》《新春走基层•春运》《新春走基层•问暖》等专栏,报道将镜头对准老百姓,记录生活的酸甜苦辣。新闻主播深入基层,走近百姓,听新闻主播亲自担负或参与新闻稿的撰写,是参加节目制作最有效地途径。写稿要以新闻事实为出发点,如何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稿就非常考验新闻主播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新闻事件有准确的认知,在文字上要仔细推敲,既要客观准确报道事实,又不能流于平淡,所以日常生活中加强积累,多看多读多写多感受是我们提高自身文化内涵的不二之法。其次,新闻主播要积极介入到编辑工作中,要有筛选编排节目内容的能力,通过自身的参与对节目内容可以了然于心,对新闻精髓可以准确挖掘;通过对新闻稿的编辑,可以将一些生僻拗口的书面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口语,使文字语言更接近自己的语言风格,才能播好新闻,收到“言由心生”的效果。播音是新闻主播之根本,要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播讲,播说,播颂,评述,对不同的节目形式以及内容,要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应对,要谈、访、评、播、说样样在行。谈要能谈出观点,谈出见地,引发受众感情上的共鸣;访要访出事实精髓;评要评述到位,直击要害,切忌不疼不痒;播要播得平易近人,避免拿腔作调;说要说得合情合理,这非常考量新闻主播的语言功力。

3提高新闻主播采编播合一的专业

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途径:

1)加强政策学习,领会宣传精神。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掌控好新闻传播的目的和舆论的导向。

2)参与节目采制,了解节目主题。新闻主播参与节目采制,了解新闻发展的过程,是准确把握舆论导向的关键之一。笔者在做新闻资讯类节目时也会亲自参加到节目的采制过程中,这样更有利于了解新闻脉络,在主持中把控新闻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