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质量评价论文

时间:2022-06-05 02:50:39

专业教育质量评价论文

一、对专业教育质量的理解

专业不同于学科。现实中,很多人把学科与专业混为一谈,或把二者划等号,把专业教育质量混同于学科教育质量,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现代大学主要承担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也是最重要的职能。而学科就是大学有效完成三大职能的载体。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指出:学科包含两种涵义,一是作为知识的“学科”,二是围绕这些“学科”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专业是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大学为了满足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进行的专门培养某领域人才的活动。它是以学科为依托,以社会分工的需要为导向,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具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结构,传授相关学科知识。专业虽以学科为依托,但它并不是学科或者学科的一个分支。一个较大的学科门类可能包含很多专业,一个专业也可以涉及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的知识,二者不能划等号。何谓教育质量,相关研究成果很多,莫衷一是。《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尽管关于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标准说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为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专业教育质量指高校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质量,即培养的专业人才是否符合并满足社会某一专门领域或岗位工作的需要。据此理解,如果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不能符合、满足某一或某些专业领域的人才需要,多数学生不能对口就业,不能被社会所认同、接受,与预设专业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那么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就是很低的。至于一个学科的教育质量或一所大学的教育质量,由于其本身担负的职能较多,其内涵和外延也因此远多于专业,不是一个专业所能承载、代表的。因此,不能把专业教育质量等同于学科教育质量或学校教育质量。

二、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分析,专业源于社会分工,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设置的,以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组织相关的学科知识来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一个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应该围绕它所培养的人才是否满足社会分工———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人才的需要,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教育部与各省市教育厅对各高校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的申报评估,更多的是从专业设计与教育过程、教育管理的角度来进行,包括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状况、课堂教学质量、实验与实践教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生学业成绩与实践创新成绩、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等指标。笔者认为这种评价体系有失偏颇,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准确地评价出不同学校相同专业之间教育质量的实质性差异,因为很多学校在申报、评估时可以按照这一评价体系进行“整体包装设计”、“整理材料”,且多数指标体系难以科学量化、准确评估,所以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客观事实有很大的差距。专业人才,类似工厂生产的某一款产品,其质量特性如何,是否深受用户欢迎,是否具有竞争力,一定要拿到市场上去检验。这种有说服力的评价实际上重在结果评价,而不是过程评价,重在产品的效用价值评价,而不是对生产产品所用的“材料”、“设备”、“技术”等进行评价,虽然材料、设备、技术是影响产品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为产品效用价值的高低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显现,真正的话语权应掌握在使用者手中,而不是产品的生产者及政府监管部门。当然,不可否认,没有高质量的生产全过程控制管理,也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产品。构建专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追求“大而全”,要考虑科学性、准确性、可操作性。具体说,科学、准确地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专业对口就业率

专业教育,重在培养专业人才,而不是通才,当然也不可能是通才。这种专业性,是社会分工的需要,也是分类教育的需要,是专业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所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在专业申报、设置之初就有明确的规定,专业建设过程中虽然会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其做出相应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专业的差异性特点还是非常显著的。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专业的教育质量,应首先看这个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即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在某一或某两三个专业领域实际就业的数量比例(分子、分母都不包含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因为考研不能被视为就业,考研也不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很多专业学生因为就业压力太大才不得不考研),不能笼统地仅看这个专业的一次性或年终就业率高低。因为很多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是在本专业领域就业,而是迫于就业压力或者个人专业素质不突出、专业竞争力不强等原因被迫转向一些非本专业领域就业。这样的就业比例越大,越是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低下,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缺乏市场竞争优势,或者说这个专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整体办学规模已超出市场需求。目前,从对外宣传或官方的统计数字来看,高校几乎所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80%以上,但实际上有接近40%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60%,有一大批人文社科专业和理科专业甚至低于30%,专业结构性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对那些专业对口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可以考虑停办或整改,否则,不仅“误人子弟”,而且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建议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将专业对口就业率作为专业增设、调整和教育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

(二)就业岗位质量

同样是就业,由于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在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进而导致学生就业岗位质量的明显差异。这种差异性表现为工作薪酬、工作环境条件和工作稳定性三个方面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专业教育质量越高,那么该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就越好,就业岗位质量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一种显著的正相关。

1.工作薪酬。工作薪酬包括毕业生所有的工作收入(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和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各类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如同价格是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主要杠杆一样,工作薪酬也是调节和反映市场人才供求关系、各岗位差异(包括岗位分工、岗位职级/职务、贡献度和重要性大小等)的主要指标。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工作薪酬是反映一个人就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薪酬越高,说明这个人的就业质量相对越好。具体评价时,可选用的观测点包括就业后6-12个月的平均月薪,就业1年、3年、5年、10年后的年薪。

2.工作环境条件。工作环境条件包括工作所在地区、工作单位、工作岗位环境、工作时间等四个方面的情况。

(1)工作地区情况主要是指工作单位在哪一类城市或地区,该地区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如何,所提供的工作机会与发展空间大小等。总体来说,经济与文化相对发达地区的工作环境条件相对比较优越,我国一、二、三、四类地区所能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待遇、工作机会是有明显差异的,不同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及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有显著的不同。所以,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如果能有很大一部分在经济发达的一线、二线城市找到一份薪酬待遇比较好的单位,说明这个专业的教育质量较高。

(2)工作单位情况主要是指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性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发展水平与发展前景及其在同行业中所处的层级、地位等。一般来说,不同工作单位为学生就业所提供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薪酬、工作稳定性、个人发展空间等都有着明显的不同。通过比较相同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单位情况的差异性,可以看出专业教育质量之间的差异。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专业的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层级、档次或在同行业的地位相对较高,发展水平及发展前景较好,如在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企业,或者一些行业的领袖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及高层次、高级别的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就说明这个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一个专业在“好单位”就业的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高,那么就可以说明专业的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3)工作岗位环境主要指工作岗位所提供的工作硬环境与软环境及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健康性等。有一个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每个优秀学生都会追求相对较好的工作环境。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工作环境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说明这个专业的学生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优势。

(4)工作时间主要指每天、每月工作的时间长短,是否能正常休息,是否经常加班及加班时间长短等。一般来说,如果毕业生在一个能正常、按时上下班的单位工作,不需要经常加班加点,应该说就业质量相对较高。反之,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3.工作稳定性。工作稳定性是反映就业质量高低的又一个参考性指标,指学生毕业后能否在一个工作单位稳定而长久地工作,会不会因为单位发展不好而被迫改换工作,或者说因为个人原因而被单位“炒鱿鱼”。一般来说,如果能在一个比较好的单位稳定地工作,就说明这个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高。当然,对于一些工作流动性较大或者比较容易流动的工作岗位,如销售岗位,工作稳定性的高低并不能准确地放映学生专业能力素质的高低。

(三)个人发展空间

个人发展空间是指一个人未来职业晋升的可能性或职业转换提升空间的大小。它是个人专业素质、非专业素质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发展前景的充分体现。毕业生发展空间、发展潜力的大小,固然和后天的努力、机遇等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也和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的专业教育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享誉世界的优秀人才的原因所在。高质量的专业教育,可以为一个人长期的发展奠定扎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使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充满活力。相反,低质量的专业教育,将使人的未来职业发展空间较为狭窄,发展缺乏后劲。在具体评价时,可选择学生毕业5年、10年、15年、20年、30年后的发展状况作为观测点,具体可以从其专业技术职称或职务、薪酬状况、社会影响力或贡献度等方面加以测评。此外,还可以考虑将个人满意度或幸福感、事业成就感等因素作为评价专业教育质量的指标。但总体来说,评价一个专业教育质量的高低,更重要的是到市场上去检验,分析学生毕业后的对口就业情况、就业质量状况、个人发展空间。因为是不是专业人才,是什么样的专业人才,是否为市场所认同、接受及接受、认同度如何,未来发展空间大小,发展状况如何,只有等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就业市场才可能得到真正的检验。各高校、各院系在开展专业办学、专业建设时一定要树立鲜明的市场需求导向意识、专业教育质量意识和专业特色优势意识,踏踏实实做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受市场欢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者:周长梅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