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质量评价论文

时间:2022-03-04 03:16:07

城镇化质量评价论文

1引言

从经济发展、社会环境、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和谐、民生保障五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对我国30个省市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目前哈尔滨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城镇化质量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农民“入城”后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生活习惯等[1]。因此,对哈尔滨市城镇化质量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其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2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2.1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哈尔滨市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在揭示出各指标内部关系的同时,将多个指标减少为几个因子,并通过这些因子的综合得分对研究对象加以评价,不仅可以达到降维的目的,还能避免人为评价的主观性。设原有p个变量x1,x2…,xp,且每个变量(或经标准化处理后)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将每个原有变量用k(k<p)个因子f1,f2,…,fk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因子模型[2]为:(1)其中,xi是可实测的随机变量,fi为公共因子,aij(i=1,2,…,p;j=1,2,…,k)称为因子载荷;εp称为特殊因子,表示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在实际分析时可以忽略不计。

2.2指标选取

城镇化质量是用来衡量城镇化优劣程度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极大地反映了城镇化对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对一个地区城镇化质量的分析应该从城镇化质量的构成要素出发,包括经济、社会、居民生活、城乡统筹等各个方面。为此,本文在参考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所构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一是城镇综合实力,包括经济发展、城市规模、城市产出效益等方面;二是城镇社会发展,包括城市服务、教育、交通等方面;三是居民生活质量,包括居民收入、储蓄存款、生活环境等方面;四是城乡协调程度。在考虑到哈尔滨市各市、县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实际情况时,本文选取的指标有:人均GDP(x1)、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x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x3)、非农业人口比重(x4)、第三产业比重(x5)、邮政服务网点数(x6)、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数(x7)、公路线路里程(x8)、普通中学在校人数(x9)、万人拥有病床位数(x10)、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x11)、人均科技支出(x12)、人均教育支出(x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4)、人均储蓄存款余额(x15)、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x16)、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系数(x17),如表1所示。2.3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2013年《哈尔滨市统计年鉴》[3],以及哈尔滨市各市、县统计局,部分数据是计算所得。

3实证分析

将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利用SPSS16.0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原则提取公因子,如表2所示,前5个公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7.400、3.397、1.782、1.622、1.087,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9.923%,可见,前5个公因子能够解释所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为了使结果更具解释性,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正交旋转,使得因子载荷系数向0或1两极分化。经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x14、x1、x9、x8、x7、x3、x11、x13、x12等9个指标主要体现在第一个因子上,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其中,x1是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宏观指标之一,直接影响着城镇化水平。x14和x3反映了一定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是居民商品购买力和市场规模的集中体现,城镇化需要市场经济的带动,故这两个指标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x8、x11、x7、x13及x12反映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因此,将第一个因子命名为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因子。x4、x15、x10主要在第二个因子上体现,农业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城市将是居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地方,而x4是城市规模变化的重要体现;x15与x10则反映了居民储蓄及医疗情况,是居民生活保障的重要体现;因此,将第二个因子命名为生活保障因子。第三个因子体现了x16和x6。分别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居民生活环境和享有的社会公共服务数量。因此,可以将第三个因子命名为生活质量因子。第四个因子由x5体现。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缓解就业压力。目前,随着市场经济规模逐渐扩大,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趋势。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产业结构因子。第五个因子由x17和x2体现。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城市与农村二元结构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增大,这是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是经济实力的具体体现,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将第五个因子命名为城乡一体化因子。

4结果分析

从因子分析结果可知(见表4),哈尔滨市所辖10个市、县的城镇化质量存在一定差距。得分大于1的仅有尚志市;得分在0到1之间的有五常、双城、宾县和方正;得分在0以下的有依兰、巴彦、通河、木兰、延寿;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尚志、双城、五常、宾县、方正、依兰、通河、木兰、巴彦、延寿。从综合得分看,可以把哈尔滨市所辖10个市、县城镇化质量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城镇化质量与各要素间协调水平均较高。尚志市综合得分位居第一,经济与基础设施、生活保障与城乡一体化等因子排名均靠前,相对来讲,尚志市综合实力较强,城镇化质量最好。原因在于其良好的工业基础、颇具规模的城市建设、完备的城市配套设施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从产业结构看,尚志市并不占优势,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第二层级,城镇化质量与各要素间协调水平良好。双城、五常、宾县和方正综合得分比较接近,共同之处在于虽然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由于个别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大,导致了综合得分不高。如双城市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引进雀巢、娃哈哈、汇源等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第三产业较为发达,但城市规模小,发展空间受限;五常市作为全国最大的单季水稻生产基地,拥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农业发展较好,但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不具有经济优势;方正县拥有丰富的矿藏和森林资源,对城市的经济具有带动作用,但资源集约程度不高,且资源型产业发展不稳定,经济发展波动大;宾县各方面虽能协调发展,但不具有优势产业。第三层级,城镇化质量及各要素间协调水平均处于劣势。依兰、通河、木兰、巴彦和延寿综合得分均小于0,且各因子得分较低,说明这些城市城镇化发展相对落后,城镇化质量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城市规模小,资源集约程度不高,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备,经济发展波动较大,进而导致了综合实力的薄弱,严重阻碍了城镇化发展。

5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在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哈尔滨市所辖10个市、县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所辖各市、县城镇化质量差异较大,各市、县在各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为了保障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质量的显著提高,本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及各市、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政策性建议。

5.1扩大城镇规模,提高城市发展空间

城镇自身的发展对周围村镇具有极大的辐射作用,而城镇规模的适度扩大是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哈尔滨市所辖10个市、县的规模普遍较小,随着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集聚,城镇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和资源利用量迅速扩张,这给城镇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此外,由于城镇规模小,较大的城镇改造投入将会受到空间限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哈尔滨市应该适当整合城镇数量,通过乡镇合并、县改市、县改区等方法扩大城镇规模,这不仅能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重复投放,达到资源集约利用的目的,而且能增强城镇对周边村镇的辐射作用,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5.2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源,坚实的产业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撑。优势产业对相关产业的连锁带动效应,是任何其他产业所难以具备的。目前,哈尔滨市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部分地区仅依靠优势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使得经济发展途径单一,城市发展缓慢,严重阻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哈尔滨市应根据各市、县的实际情况,优先确立城市优势产业,在保证优势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引进外商投资项目,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进而为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3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哈尔滨市城乡发展很不平衡,无论从居民收入、社会福利待遇、基础设施投入,还是工作性质来讲,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一是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市民化,提高其社会认知度,使其享受到城镇带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各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支持农村发展的投入保障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三是要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试行农民工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促进农民由到城镇就业转变为到城镇居住。

作者:孙雪周慧秋单位: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