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论文

时间:2022-03-31 04:02:32

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论文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3年9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所有患者均需要输入大量的血液,其中有13例患者为高处坠落、37例为交通事故、6例被重物砸伤、4例其他原因致伤害。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范围是19~75岁,平均44.5岁;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范围是18~73岁,平均46.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上无明显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输血检验流程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具体措施如下。在输血前加强对血液质量的控制,由于输血中患者会出现输血反应,因此需要重视输血前的血液质量把关。首先是对供血者进行密切检查,确保供血者没有传染疾病,以保证血液的质量;其次是对受血者的检查,需要确认其能否输血,对于有传染疾病的患者,要做好预防措施;最后是对所用的器械进行检查,严格按照标准对所有采血和输血的器械进行消毒灭菌,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在输血检验的流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加强血液标本质量的控制,确保输入的血液和患者所需相符,输血前对血液标本和患者的血液进行配血试验;在鉴定血型时,要确保检验的血管无污染、血液标本无混淆,明确血液标本的有效期、生产批号等信息。在输血流程中,需要实行交叉配血的实验,及时发现血液鉴定时出现的错误,对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进行抗体筛选,观察其是否有不规则的抗体。交叉配血完成后,还要对整个流程再次进行仔细核对,如果在检查中出现血液质量问题,要及时通知采血站,处理问题后重新运输血液。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中,常常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现象,导致鉴定出现差错。一些年龄过大或过小的患者血液标本储存的时间超出标准时,血液中红细胞的凝聚功能会下降,血清抗体的效价降低、因此在鉴定时,不能显示完全的凝聚现象,呈现出假阴性;部分有病毒性免疫贫血的患者,在血型鉴定时,血清出现冷凝聚,还有患者在鉴定近期注射过青霉素,血浆会发生凝聚,这些特殊情况都会引起假阳性现象。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以及出现的医患纠纷情况,并做好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的输血反应和医患纠纷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输血反应,对照组有2例(6.7%),两组对比差异较大(P<0.05);观察组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较高的输血安全性对保障临床疗效和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重要的作用,输血检验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岗位责任感,在检验流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放松警惕,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执行操作,对异常情况及时作出相关处理,和血站保持联系,以免其继续供应出现异常的血液。在对患者的血液进行样本采集后,及时送去检验,避免超过有效时间后,血型鉴定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情况,在填写血液报告单前,要再次确认检验的结果和整个流程。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加强输血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在输血过程中,仅有1例患者出现输血反应,占比为3.33%,而对照组有5例出现输血反应,占16.67%,两组对比差异较大(P<0.05),可见加强输血检验质量后,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得到明显的提升。观察组出现1起(3.33%)医患纠纷,而对照组有6起(20%),两组有明显的差异(P<0.0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和普通的药物治疗相比,输血检验容易出现差错,对患者产生更大的困扰,因此需要检验人员投入更多的精力,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总之,在患者输血前加强血液检验流程的质量控制,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输血反应率,使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保障,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维持较好的医患关系,因此值得临床的广泛应用、。

作者:陈鹏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