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成人高校支持服务体系

时间:2022-12-20 05:11:10

浅析成人高校支持服务体系

一、成人高校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思想,是构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最基本的原则。国际学习支持服务研究专家艾伦泰特指出,规划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首要考察的问题是:“你的学生是谁?”“他们有什么需要?”然后根据学生特征与需求来构建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成人高校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支持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学习支持服务的功能与结构,设计学习支持服务中的资源、技术、管理等内容。

(二)统一性原则学习支持服务是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复杂系统,贯穿学习者学习过程并涉及教学、管理与技术支持等诸多方面。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中需协调统一相关教学机构,对服务需求、服务目标、服务策略、服务内容及服务反馈与评价等服务要素进行统筹规划。现代成人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学生的综合技能发展。成人高校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构建应根据成人教育的教学特点与培养目标不断进行调整与充实,在服务内容上兼顾支持知识的学习与支持能力的培养,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项因素。

(三)服务性原则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服务。正如英国著名学习支持服务研究专家艾伦泰特所言:“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并非精明的顾客,充其量只算是‘未有深思熟虑的顾客’而已。”英国著名教育专家戴维西沃特(DavidSewart)也指出应将学习支持服务看作服务产业,而不是制造业。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根本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以学生学习支持需求为主导,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支持,最大化地满足学生的服务需求。

(四)分类指导原则已有研究表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水平不同,其学习策略对学习绩效的影响不同。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其学习策略对学习绩效有影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学生,其学习策略对学习绩效没有影响。成人学生在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自我效能感水平差别较大,个性化学习支持需求更为突出。学习支持服务的构建应充分分析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共性与个性特点,提供分类指导与支持,有效帮助成人学习者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二、成人高校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思路

(一)分析学习支持服务对象特征如前所述,学习支持服务对象特征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中需首要考察的问题。成人学生在教育背景、职业背景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心理需求有较大不同。在成人高校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中,首先应对成人学生的特征进行调查,重点分析成人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学习动力特征、学习策略特征、学习需求特征等基本特征要素,依据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对学生群体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建立相应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二)分析成人高校的学科教育特点与培养目标英国教育专家戴维西沃特指出:“任何教学系统的学生支持服务系统都是独特的。”不同院校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学习支持服务模式也各具特色。成人高校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中应依据学科的教育特点与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学习服务支持资源。近年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和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的逐步深化,成人高校在保证成人职业型、应用型学历教育的同时,应逐步向成人服务型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成人高校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构建中应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教学发展趋势,结合成人学生学习服务需求的发展变化,构建适合成人高校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三)统筹协调现有学习支持服务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发展与成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在成人高校中大多有所构建。但综合来看,在教学中各类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资源存在重复建设,尚未形成有机统一的体系。成人高校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应依据统一性的基本原则,以学生学习过程与教学要素为基本内容,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着手,协调和统筹各类学习支持服务要素与服务资源。

(四)提升学习支持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学习支持服务,尤其是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服务,在大多数成人高校仍属新生事物。面对这一新型教学系统,授课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技术支持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在成人高校学习支持服务构建中应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强化与提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相关教学教辅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从根本上理解和贯彻学习支持服务的服务性原则。

(五)构建学习支持服务实施保障机制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顺利运行离不开配套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设施,以及相应的评估、反馈与监控机制。在当前教学理念日新月异与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成人高校在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中,应紧跟时代步伐,注重提升本校学习支持服务的技术条件,依据本校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改善教学设施,建立相应的学习支持评估、反馈与监控机制,保障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

作者:梁艳智单位:北京市东城区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