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学教学质量的反思

时间:2022-07-01 11:32:32

血液病学教学质量的反思

1注重青年教师医学教学能力的培养

青年教师是医学教学的后备力量,是教学质量持续优化的保证。科室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坚持医学基础学科以及临床前沿知识的学习,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相应的教育培训、教学比赛等活动。科室内多次举行专家讲座,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讲授血液病教学的方法、技巧;督促青年教师参加医科大学的课堂听课,感受课堂气氛,学习授课技巧。对青年教师严格要求,初次授课前新教师必须进行试讲。科室内组织专家进行点评,提出讲课中的不足以及建设性意见,督促青年教师进行改进,并在改进后追踪评审改进结果,严格遴选授课教师资格。新教师授课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多次组内小讲座后进行科室内讲座,对于熟练掌握授课内容、合理把握授课重点、难点的新教师才准予进行大课的讲授。

2完善教学制度

2.1集体备课组织全体具有授课资格的教师集体备课,分析教授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授课过程中易疏漏内容;精选课件,要求课件准确、生动、重点突出,内容易理解、易记忆,使学生能短时间内掌握关键知识点。

2.2规范教案每一位授课教师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授课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记录、修改,提高教案质量,并将所有教案进行备案。

2.3严格执行教学制度科室设立教学秘书,专人负责教学任务的安排,避免遗漏、错误;反复强调教学纪律,为教师合理安排交通,保证按时开课,杜绝教学事故的发生。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1理论课临床内科学以及诊断学是医学生学习临床医学的主要内容,对其今后参加临床实践活动以及独立进行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仅重视医学知识的传授,其教学方法较单一,部分教学内容抽象难懂,课堂教学效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引入了不同于语言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视觉思维的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生理学、病理学现象位于医学时空中,不是晦涩难懂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在变化,每一种疾病都是客观、具体、生动的,都处于某一情景中[1];教师将复杂的内容归纳、整理、分类,以表格、图片的形式展现所讲内容,并将临床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紧密结合,将学生带入患者发病的场景,增加学生课堂兴奋点,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加强互动式教学,比如带着“贫血是病吗”、“为什么会贫血”“白血病传染吗”、“白血病能治好吗”等问题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内容逐层深入讲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该病的理解、记忆。现代医学发展迅速,尤其近年来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医学前沿学科相应知识介绍给学生,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将医学与物理学、工程学、计算机学、材料学管理学等跨界学科知识相结合,扩展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医学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网络。前沿知识及思维方式可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素质,为其今后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基础。

3.2实验课实验诊断是诊断学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的教学中发现一些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如教学资源短缺,学生人数多、课堂空间小、实验操作机会少、教学效率较低等。学校以及科室多方面努力,稳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首先,采取小班授课方式,每个小班学生数量严格控制,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实验诊断课中复习理论课的主要内容,强化记忆,保证重点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每一项实验操作均由授课教师亲自示范,让每一位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流程,使每一位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获得实验体会;课程结束前对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巩固所学知识。

4改革临床实践教学方式

4.1开展入科教育临床实践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的关键点,需要重视学生初入科室时的教育。学生进入临床科室,必须遵守科室纪律,严格按照科室规章制度进行临床医学实践学习,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医疗活动;要求学生尊敬师长,同学间团结友爱,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学习进步,维持和谐的科室环境。临床医学是针对患者的医学,患者身患疾病,身体及心理遭受病痛折磨,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体征以及心理需求,故医学生既要学习医治身体疾病的专业技术,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对患者及家属体现人文关怀。各级专家及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以身作则,关注患者的病痛、需求;教学中注意伦理学教育,结合医学伦理学知识以及热点社会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对真正的医疗活动、医患关系、医疗职业道德有深刻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医患沟通的教育应该贯穿医学生整个临床学习阶段,通过多种多样、灵活生动的教育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亲身感受、体验。组织学生参与义务导诊、义务咨询活动可以了解患者的需求,在各种活动中注意学习与心理障碍、肿瘤、醉酒等“特殊病人”的沟通,还要注意与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弱势病患的沟通;在门诊教学与床边教学中引导医学生直接与病人接触、交流,带给学生真实的诊疗感受,通过上级医师的现场指点提高沟通能力[2]。

4.2见习、实习实习学生分组进入各个临床医疗小组中,专人负责临床代教,做到一对一指导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包括询问病史、查体基本技能、临床文书的书写、无菌观念等在内的临床技能进行详细讲授。每一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相应的临床实践,掌握临床工作原则,培养临床医学思维,加深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尽快完成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变。

4.3严格研究生的管理每一位研究生进入病房后由专人负责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注重其临床医学技能的培养,督促其参与对临床患者的管理,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观察病情,要求其掌握骨髓穿刺术、腰椎穿刺术等技能以及血液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此外还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导师指导研究生课题的建立、实施、审核,指导研究生参与重点项目的申报、研究(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十一五重大项目、行业重大项目等),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加强研究生与校内外、国内外交流,为研究生提供在国内、国际会议交流的机会。

4.4严格执行科主任查房制度以及在科室内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科主任每周进行大查房,重点查疑难、危重病例。血液科患者的诊断依赖对病史的详尽掌握、临床体征的正确检出以及专业的实验室检查,通过科主任查房,学生对临床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断流程以及治疗措施有了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提高横向临床实践能力。科室还定期举办血液病专科讲座,要求各级教师针对某一专题认真准备,采用圆桌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讲座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纵向临床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4.5规范出科考核医学生在我科接受各级教师的精心培训,出科前必须参加出科考试。出科考试可以督促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对其学习成果进行检测。许多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也成为鼓励其继续学习、进步的动力。在持续改进医学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问题可能在短期内难以完全解决。首先,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招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而原有教学资源相应不足,教师数量显著短缺。因此要求我们在临床教学中努力克服资源不足问题,对教学资源统一安排分配,尽可能保证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持续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补充教学后备力量,为青年教师提供多种锻炼机会。其次,随着世界医学科学的发展,双语教学对于医学生接触前沿学科、掌握先进的医学知识意义重大。但在传统医学教学中双语教学是一个薄弱环节,血液科教学中应逐步增加双语教学内容,为医学生的长远发展搭建桥梁。此外,传统医学教学注重医学技能的培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所欠缺,这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将人文精神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细节中,使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我们的临床教学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广大医学生的认可和好评,培养了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临床医师,包括医疗本科生、研究生在内的医学生,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临床医学思维,掌握了相应的临床医学知识、技能,具备了一定的临床工作能力及科研能力。但是临床医学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医疗教育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应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思维方法,着重加强人文素质、创新性临床思维的培养。

作者:董春霞杨林花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