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督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1:57:07

质量监督论文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1

1成立绿化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并制定质量监督计划

建设单位抽调或聘请绿化专业人员组建质量监督小组,依据设计图纸和工程概况制定符合工程实际的工程质量监督计划,用来指导工程实施。对于投资规模较大或一些具有特殊要求的绿化工程,还需委托监理单位负责工程监理,但监理人员必须具有绿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2苗木栽植质量监督过程及内容

苗木栽植质量监督要依据设计图纸贯穿于苗木栽植过程始终,每个施工环节要相互衔接、无缝对接,做到过程全覆盖,并做好记录,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人员(或监理单位)在记录单上签字。1)栽植地准备。栽植地是苗木栽植的基础,栽植前要完成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整地造型、更换土壤等等工作内容。a.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施工单位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测定苗木栽植土壤的理化性质,并出具土壤性质测定报告,测定结果若不符合栽植土壤性质要求,施工单位根据要求对土壤进行改良或更换,直到符合栽植要求。b.清理、整理场地。依据设计图纸测量、放线、划定栽植区范围。清理栽植区域范围内的建筑垃圾、渣土、工程废料、杂草、树根以及不符合栽植土理化标准的原状土等。c.地形造型及回填栽植土。按设计图纸要求测量、放线,营造自然顺畅的设计地形,砌筑栽植区范围边界,更换、回填符合设计要求的栽植土。d.施肥、施药、深耕。结合土壤肥力进行施肥,有机肥应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无机肥宜采用缓释性无机肥,并科学施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农药(严禁使用剧毒农药),随后深耕土壤,确保耕作深度至少达30cm,耕作后表层不得有明显低洼和积水处。2)苗木准备。a.选苗。熟读设计图纸,掌握所需苗木种类、规格、数量,同施工单位实地深入苗圃、查看落实苗木、选苗打号,最后预定或采购足够苗木。严禁选用带有严重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苗木。b.起苗。起苗前一天需浇一次透水,确保苗木吸收足够水分,有利于成土球;落叶乔木要结合树木习性进行截枝、截干;对于大树需有计划分步骤的进行几次断根、截枝、截干后方可起苗,同时对树木朝向进行标记;起苗要有秩序、有计划进行,避免各类损伤。c.运苗。苗木装卸要有序进行,不能乱扔乱放,避免损伤苗木,对于一些大苗木必须借用吊车装卸;苗木上车后、运输中需用遮阳网覆盖,做好遮阳防护并中途向苗木喷水,防止苗木水分蒸发或风干;带土球的大苗木运输一般一车一树、根前稍后,并绑扎稳固,中途向苗木喷水。d.假植。苗木运到现场后,若不能当天栽植时需选择合适的地方对苗木进行假植。裸根苗木需挖假植沟,将苗木根系按次序放入沟内,用湿土埋严,不得通风、不得失水;带土球苗木假植,需将苗木按次序摆放整齐、土球紧挨,在土球衣四周培土,不间断喷水使土球一直保持湿润;同时对苗木地上部分进行遮阳并适时喷水。3)放线定位。依据植物种植设计图纸放线,对各种树木、绿篱、灌木的栽植位置进行中心或边界定位,位置要准确;若位置遇到障碍时,需与设计单位联系进行适当调整。4)开挖树坑、沟槽。在位置确定后,按设计要求开挖树坑和种植沟槽,树坑、沟槽应垂直向下挖,做到上口与下底规格相等,挖出的表层土与下面的土应分别堆放,底部应预施一定基肥和回填表层土;若挖出的土不符合种植土属性要求,需全部进行更换。5)栽植。树坑、沟槽开挖完成后要及时进行苗木栽植。视苗木埋深将树坑、沟槽回填一定深度基肥和表层土,苗木包装物应全部剪断、不宜降解的应全部去除,栽植深度应与种植线保持一致并在根部喷施生根剂等药物,苗木栽植应保持直立、不得倾斜,回填土要分层踏实;苗木朝向应当合理,绿篱类应将树形丰满的一面向外,大树类应与原生长地朝向一致;苗木定植后,应设置树盘、围堰(不低于15cm),用于浇水蓄水。6)支撑。苗木栽植完成后,应对苗木进行支撑。支撑方式视情况选用三角撑、四角撑、联排撑及软牵拉等。支撑物应选择硬质材料,其强度能保证支撑有效。支撑物连接绑扎要稳固结实,支撑物应埋入土中一定深度(不小于30cm),连接苗木的支撑点要连在主干上并衬软垫,以免擦伤苗木;常绿树在主干2/3处支撑,落叶树在主干1/2处支撑。有软牵拉固定时需设警示标志。7)浇水。苗木定植后必须连续浇灌三次透水,以后视情况而定。第一次浇水应于定植后24h内,水量不宜过大,小水慢灌,主要目的是通过浇水使土壤缝隙填实,保证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第一次浇水过后,对苗木全面检查一次,及时扶正歪斜的苗木、修定。第一次浇水应于定植后24h内,水量不宜过大,小水慢灌,主要目的是通过浇水使土壤缝隙填实,保证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第一次浇水过后,对苗木全面检查一次,及时扶正歪斜的苗木补冲毁的围堰。第二次浇水一般在第一次浇完后1d~2d,此次浇水水量仍不宜过大,以压土填缝为目的,浇水后仍需扶苗整堰。第三次浇水在第二次浇水后5d~7d,此次浇水要注意浇足灌足,浇水后需及时扶直苗木、修补围堰并将树盘用细土封严。8)施工期及质保期管护。绿化工程的施工期和质保期均在一年以上,为做好这段时期苗木的养护管理,需编制专门的养护管理计划,并按计划认真组织实施。一是根据树木习性、长势情况以及土壤墒情结合天气及时浇水、施肥、追肥;二是结合树木生长情况适时做好剥芽、去蘖、疏枝整形等修剪养护;三是严格加强病虫害监测,做好病虫害防治,控制突发性病虫害发生,严禁使用剧毒农药;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树木支撑、扶正、防寒、防风、防涝等管理,对生长不良、枯死、受损伤的树木及时更换同规格苗木。

3实施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人员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质量监督计划,跟踪苗木栽植施工全过程,把控各个环节实时监督,定能确保绿化工程中苗木栽植的施工质量、有效显现绿化效果、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范进.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8):173.

[2]刘有新,罗小琴.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浅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6):55-57.

[3]赵瑞芳.浅谈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9):66-67.

[4]陈晔,王成荣.浅谈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北京园林,2010(3):32-34.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药品标准法律制度中国药品质量用药安全药品生产监督管理

药品标准的确定,主要是依据科学的判断,但同时还要考虑到国家医药工业的现况,药学科学特别是药物分析学、药理学、临床药学等学科的发展现状,以及人民用药的需求,乃至我国疾病谱的分布。某种意义上,药品标准构成了药品规制的起点,给予了各项医药政策一个最基本的“阈值”,它对公民的生活和福利可能有着比形式意义上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更密切的关联。为此笔者将试图对我国药品标准的制度沿革、法律性质、制定程序等问题加以整理和剖析。

一、中国药品标准制度的发展演进

在汉平帝时,“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诏传遣诣京师”,政府出面组织医药人员进行本草的编纂工作,直到东汉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载有药物365种,总结和肯定了药物的基本规律,梁代陶弘景编著的《神农本草经集注》,将所收载药物扩大~,J7oo种,这些著作成为了当时国内用药事实上的标准。直到唐高宗时期,由苏敬领衔,命天下征集药物,于公元659年颁布了《新修本草》,它分55卷,收载药物859种,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它与宋代先后颁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开宝新评定本草》、《图经本草》,都是官方颁布的药品标准。

国民政府卫生部于1930年颁布了名为《中华药典》的药品标准。著名老一辈药学专家孟目的先生认为,药品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制订的技术规定,认为这些规定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束力,是国家对药品所订的法典,所以定名“药典”最为适宜。“药典”的名称沿用至今,成为我国国家药品标准的通称。

建国后,1950年2月,卫生部设立了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由卫生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副部长苏井观任副主任委员。于1953年印刷了第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至今先后出版了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药典。现行有效的是2005年版药典,药典分为一部、二部、三部,共收载品种3214种。

需要指出的是,在1984年至2001年间,我国药品标准可以分为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两级。但药品地方标准的存在,客观上削弱了药品监管的统一性,也不利于人民用药安全的保障。为此在2001年2月28日修订后颁布的《药品管理法》中,对药品标准制度的法律框架作出了实质性修改,根据修订后《药品管理法》第32条的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地方标准已无生存的空间。

二、药品标准在药品监管中的法律地位

在1988年8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时任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的徐志坚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草案)>的说明》中,就指出“标准本身具有严肃的法规性和统一性,标准是各项经济技术活动中有关方面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就药品标准而言,它对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的单位或者个人,都有拘束作用。

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在美国现行的1962年修订的(fi-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中,规定“美国官方药典、官方顺势疗法药典、美国国家处方集或它们的任何增补本中认可的物质”都是药品,将官方纲要界定为“官方美国药典、美国官方顺势疗法药典,官方国家处方集或它们中的任何增补本”,又规定当药物名称为官方纲要所承认或收载,当按照纲要所规定的试验和含量测定方法,测定其强度或其质量和纯度,发现其强度不同于或其质量和纯度低于纲要所规定的标准时,则为掺假药。

在我国,药品标准也被视为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安全、质量可控而制定的规则,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国家法定技术依据,是药品生产、销售、使用和监督管理的重要技术保障。《药品管理法》第32条第1款指出“药品必须符合药品标准”。根据《药品管理法》第10条、第12条的规定,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生产药品,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不得出厂。《药品管理法》第6条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设置或者确定的药品检验机构,承担依法实施药品审批和药品质量监督检查所需的药品检验工作。”根据《药品管理法》第65条的规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的需要,可以对药品质量进行抽查检验。根据以上规定,药品监督部门和作为技术支撑机构各级药检所,以药品标准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中药材专业市场进行抽查检验和跟踪抽验。因此在药品监管过程中,通过对药品标准的正确使用,来认定案件事实的存在与否以及程度的轻重,这构成了正确适用药品法律法规做出行政决定的基础。

此外,《药品管理法》第48条第1款规定“禁止生产(包括配制,下同)、销售假药”,第48条第2款第1项指出“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的”为假药。《药品管理法》第49条第1款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劣药”,继而规定“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同时第49条还规定“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按劣药论处《药品管理法》第74~78条中,则详细规定了生产销售假劣药品应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因此药品标准也成为查处假冒伪劣药品行政案件的重要事实依据。

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0、141、142条分别规定了生产销售假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生产销售劣药罪。其中刑法第141条第2款规定“本条所称假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假药和按假药处理的药品、非药品”;同时也规定“本条所称劣药,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属于劣药的药品。”因此违反药品标准生产销售假劣药品的行为,不仅要接受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同时还有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因此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改,不仅是判断行政违法行为的重要前提,而且对判断刑法构成要件成立与否发很大作用。

三、健全与完善药品标准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

1.推动药品标准制定程序模式的变革

建国以来,我国已经先后颁布8部药典,目前2010年版《中国药典》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但是应该看到建国60年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未来我国应逐步形成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标准化活动,由药典委员会积极开展标准制定活动,让药品的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等各界广泛参与标准制定过程,以市场化为主导的新型药品标准制定模式。

在药品标准制定过程中,应规范药品标准制定、修订、、实施、监督等相关程序。其中特别是要健全完善药典委员会制度,委员会的成员应体现权威性和代表性的结合,人员组成要合理均衡,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和要求。并且为标准制定设计透明公开的程序,确保不同的观点被考虑。对药品标准审议的全过程应有完整记录,以如实记录委员们在讨论中的争议与分歧,在剔除了商业秘密之后,这份审议记录应能为公众所获得。

同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作为标准的使用者,每天产生大量的生产经营信息和数据,这构成了制定药品标准所必需的信息源泉。药品标准水平和指标的选择,和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特定产品特定企业的利益休戚相关,为此应适当增加企业界在药典委员会的代表,在药品标准制定过程中注意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医药行业协会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参与药品标准制定,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激励。

2.完善药品标准的试行与修订程序

在我国,新药获准生产后,其药品标准一般为试行标准,试行期为2年。其他药品获准生产后,需要进一步考察生产工艺及产品质量稳定性的,其药品标准也可批准为试行标准。之所以要规定“试行”标准,就在于标准是以政府和专家对科学事实的认知为基础的,尽管从理论上说科学问题存在着唯一正解,但是有时候,不同的科学家围绕标准研制所进行的实验方法就是不同的,即使方法相同,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即使结果相同,对结果的解释也可能会产生歧义。而且为了获得科学的结果,有时候需要经年累月的等待。

因此许多药品标准也是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制订出来的,在标题中冠之以“试行”的字样,也是为了给标准设定特定的观察期间,通过密切的信息反馈和意见沟通来加强对事实的认知,积累更多的科学信息,并针对标准实施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修正改进,也使得标准呈现出一种随时随地易于修正的弹性结构。为此在试行期满后应组织相关专业技术委员会对试行药品标准进行全面审评,并根据标准在试行期间的执行情况,在试行期收集到的科学信息和所反馈的问题,国内外的相关标准,以及国家的有关要求,来决定是否将试行标准“转正”成正式标准。

此外,随着药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界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药品标准也应因时而动,进行相应的修订与废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13条的规定,“标准实施后,制订标准的部门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适时进行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目前,据粗略统计,我国已上市药品的品种共计15000余种,现行版《中国药典》仅收载了其中3214种,其余大部分品种均收载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或卫生部颁品标准。《中国药典》做到了5年更新一次,而往往未能对其他标准予以及时更新或废止,标准老化现象十分严重。为此应着手建立对这些品种标准的动态管理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部分药品质量标准存在着不科学、不合理、水平低、可控性差等问题。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已启动“提高国家药品标准行动计划”对建国以来原《中华人民共和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20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1~2册收载的药品标准进行集中修订。但需要注意到的是,药品标准作为普遍性的社会技术规则,在变更时将给生产经营企业、消费者等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带来深刻的影响,为此在标准修订和提高过程中,应考虑到标准变更对利害关系人利益的影响,并应规定过渡性的期限,以及在过渡期内的相应扶助措施。公务员之家: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3

为了使农机质量符合国家规定要求,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开展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必不可少。农机监督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农机产品生产、使用过程或体系进行监督和检验,并根据相应资料进行产品质量分析,这是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也是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农业工程。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带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明确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下面从农民合法权益、企业、农机化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以便明确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监督管理工作的改进。

1.1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据统计,2010年某省农民人均年收入9384元,同比增长10.3%,但这与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增产增收仍是农民群众当前的迫切要求。而加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力度,既可以为农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农用机械,又可以提高人均种植面积。物美价廉的农用机械,安全可靠的售后服务,有效预防了农民从非正规渠道购置高价产品或假冒伪劣产品,为农民建立了价格和质量“连心桥”,达到农业运营的低投入高产出,促进农村资金流动,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从较大程度上实现农民增产增收的目的。

1.2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及管理水平

大多数农机生产企业受利益驱使,一味追求剩余价值,而忽视了产品质量,造成大量劣质产品进入农机市场,不仅对农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也是企业发展的巨大隐患,严重影响农机生产企业的信誉。因此,为了实现市场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长期化发展,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把产品质量关,不断提高企业法人的质量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优质产品对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潜力,为农机企业发展开创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1.3促进农机化发展

对农机产品的任何时期、任何过程的监督管理中,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大力开展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以来,各项扶农、助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机作业范围的不断拓展,从粮食作物到经济作物、种植业到养殖业、产中到产前,农业机械化的空间不断拓展,机械化水平逐渐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国农用机械保有量远远超过了2100万台。

2当前我国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形势

2.1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人员不足

由于我国农业种植面积较广,种植点多,格局分布不合理,各类农用机械分布分散,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高,造成了部分管理真空区。目前,农业机械化已经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且每年都有大量农民购置农用机械,而单单依靠现有的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2农机使用人员操作水平差异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0%~60%,受教育程度不同,对机械设备使用说明的理解有限,因此,很难做到农机的规范性操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机设备技术含量逐渐提高,而农机操作培训不到位,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2.3证件配备不齐

农机注册登记率、检审率较低,大部分农机使用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驾驶培训,未取得农机驾驶资格,农民对农业机械的要求就是进行基本作业就可以,根本意识不到定期安全检查的重要性,农用机械的安全性和技术性缺乏一定的保证,农机生产和使用安全隐患多。

2.4执法职能不足

农机监督管理人员现今的工作仅仅依靠单纯地对企业产品质量检查进行,没有违章处罚权和对黑农机具的纠正等执法职能,监督管理工作难度较大。

3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目标

3.1组建一支能力过硬、责任机制健全的工作团队

综合农机质量监督管理整体工作情况,应将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纳入省级重点工作中,将农机生产和使用安全知识等进行统一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农机安全意识,降低农机事故发生率,并开设各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加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实行监督管理工作责任到人,对农机产品生产、使用、售后服务进行跟踪调查,实施统一管理,逐渐完善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3.2提高服务意识,完善服务网络

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维修网点标准,定期对其进行评估,以农机用户反馈信息为依据,帮助农民解决各种农机操作使用和维修问题,彻底解决农机用户过去长期存在的维修难问题,为农机用户解决困难。完善质量投诉机制,使用户的农机质量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缓解社会矛盾,提高农业人员对农机企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满意度。完善农机方面的档案,在当地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能力范围内开展相关农机培训,提高企业和农民的农机安全意识,提高操作人员技能,保证人们的人身财产安全。

3.3协同合作,共同创建良好的农机市场环境

农机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积极争取工商、公安、交通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开展农机专项整治行动,对于问题严重的地区可设立联合执法办公室,加强对非法农业机械的整治力度,对违规上路、假冒伪劣等行为进行处理,肃清农机市场。各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将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消灭于萌芽之中,营造良好的农机市场环境。

4结语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4

1.1综合影响非常大

当前,以长庆油田作为代表性油田企业的各个油田在生产上几乎都步入了稳定时期,每年产能建设的任务非常重,但是,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量增长速度非常的缓慢。这是由于管道网诸多问题对整个生产活动的进程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对此,要加快对管道的管理,保障管道网的通畅,让设备进行良好的运行,充分的发挥场站在油田维护中的作用。

1.2缩短工程的周期

油田的维护和改造工程是在油气生产的工作期间对工程进行完善、扩展以及改建等工作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从事建设的单位经常会以保障原油的质量不会受到影响作为理由,对工程完工的时间进行限定,看重工作的周期,减少工作过程中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1.3工程中的类别非常多

油田的维护工作有很多内容,主要有工艺的流程、对生活设施的扩建和兴建、改造过程。主要可以分为油区集中运输系统的优化以及管道网管理的改善,油气辅助的生产设备的优化和完善,注水体系的管道网改造,井和场站一体化设计,环境保护安全存在隐患的治理,汛期和洪水的防治工程,节能减排工程以及数字化方面的改造等。

1.4工程建设的规模非常小

从投资方面来看,油田的维护以及改造工作的投资非常大,在总投资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从工程的建设以及实践的角度来看,建设的单位很少会经常性的对工作进行大面积的停产、停工。一般情况下,建设单位只会对工程局部地方或者几个重要的节点进行改造,既不会对日常生产造成不良影响又能够保证建设单位工作的正常实施。

1.5安全上的标准非常高

油田的维护与改造工作对生产和安全风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维护过程中所要注意的安全风险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一方面来看,很多油田的维护以及改造工作主要在油气区域之内进行,因为施工而导致的爆炸、电击、火灾等安全方面的事故发生几率非常的高;另一方面来说,近年来油田单位在生产和安全方面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从备案到审批以及现场上的监护等都会把安全建设当做第一工程来看,是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

2.明确油田改造工程在认知方面的误区

2.1注重生产安全,看轻生产质量

油田的维护以及改造工作本身的特点在安全方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这就使得工程质量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建设单位的主要工作人员只是看重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安全方面的事故可以快速的进行生产。

2.2重视生产建设,看轻改造

在产能建设方面的工程往往具有很大的规模、投资也非常的多,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通常情况下,油田的维护以及改造工作因为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在前期的勘察、审核以及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不完善,在施工过程中的责任主体配置的也不是很合理,工程的质量不是很高。

2.3注重经验而看轻技术

从事油田工作的人员往往具备着非常丰富的施工管理经验,但是掌握的油田专业的知识非常的缺乏,对工程质量上的要求也非常低、手段也非常的少。很难有效地对质量维护活动进行开展。

2.4重视生产进度,看轻生产的工序

建设单位因为自身在生产运行方面的需要,让施工的单位工程进度加快,这就使各个生产环节造成了合并,压缩了生产的工作周期,很多重要的检测项目被取消,难于保障工程的质量。

3.加强油田维护和改造工作的质量监督

3.1实现四方面的平衡

油田的改造工作主要有上文提到“四重、四轻”的工作误区,针对这一情况,要想加强油田的改造工作,加强工程管理的动力需要实现四个方面的平衡,也就是安全与质量上的平衡、生产建设以及改造上的平衡、管理以及技术上的平衡以及进度与工序上的平衡,把工程质量上的管理工作与油田的维护以及改造工作相结合。

3.2注重生产的质量

质量问题是地面建设工程需要注重的问题,只有对工程质量以及管理水平不断地进行提高,才能拉长油田的维护以及改造工程在重复施工之间的周期,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保障地面建设工程最本质的安全。

3.3发挥建设中的安排监督的作用

近来,油田的工程维护和改造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通常情况下会利用单位建设的邀请,让安排监督站安排人员进行安排监督。要改变这一情况需要做到以下工作:拓宽交流的渠道,加强工作之间互相信任,加深彼此工作上的了解;加强合作,提高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安排监督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

4.对油田改造质量监督进行创新

4.1分级分类的进行管理,充分的利用资源进行管理

可以把本单位的工程管理根据投资规模、技术的难易程度以及设计的图纸进行分类,一方面,对于有图纸、投资比较大、技术难度非常高的工程质量安排监督站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安排监督和检查,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一定的手段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把投资比较小、技术难度不是很大、没有图纸的工程让各个单位的部门进行安排监督和管理,让安排监督管理部门定期的进行安排监督。

4.2利用“一体两翼”的安排监督思路进行安排质量监督

“一体两翼”安排监督思路是一种比较新的思路,把生产单位作为主体,把安排监督的单位以及检测的单位作为两翼,把生产质量作为工作的核心,使生产的质量得到保障。

4.3预期的生产效果

通过对安排监督管理模式的创新,把油田质量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完善了安排监督管理在资源方面的配置,加强对生产质量管理,增强了工程管理的安排监督和检查的力度,促进了油田改造管理工程的发展。

5.结语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5

本文作者:魏宇工作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2年震惊全国的“工业明胶、皮鞋明胶、二代地沟油”等问题再次把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形势严峻,不仅危及百姓的健康和生命,也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原因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同时监管不到位是导致这一系列恶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食品安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公开情况并不理想。一些食品的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只有极少数食品生产企业公开了本企业生产食品的信用信息,部分政府网站食品安全信息严重滞后长期得不到更新。2.食品监管政出多门,效果不佳我国《食品安全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分工,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然而,《食品安全法》并未改变传统的多头分段管理体制,只是在现有的框架内微调,这是一种立法缺憾。各职能部门所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缺乏统一性,甚至有的部门的标准还相互矛盾。一些职能部门监管措施和力度不够,流于形式。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不健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较弱,反应速度较慢。3.企业违规成本过低违法代价过低、惩处力度较弱是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机构以身试法和徇私枉法的主要原因。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双倍赔偿”的条款,《食品安全法》中也有“十倍赔偿”的规定,但对企业来说,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我国现有食品安全体制对监管部门失职的惩罚力度严重不足,而与食品监管有关的执法人员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等现象。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目的,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违纪行为往往只采取记过、撤职等处理方式,很少移送司法机关。4.现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不完善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有效实施的基础。虽然我国现已颁布十几部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但条款笼统,伸缩性太大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标准严重滞后,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出现大量法律盲区。

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1.整合资源,建立统一公开的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政府应全面整合现有分散的监测点,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网上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由点到面的信息网络。搭建统一、权威的信息平台,切实保证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信息平台还应覆盖食品生产到消费全过程,使各个监管部门实现信息互通与共享,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反应能力和处置能力。食品安全的统一信息平台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政府内部信息平台,使不同的监管部门能够实现信息“无缝对接”;第二层是指提供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负责向公众提供及时、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消费者往往在食品安全信息获取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往往知道得较晚且内容也不够明确,容易导致大规模的恐慌,以至于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为了保障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知情权,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会、电子政务、广播、电视等媒体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客观的食品安全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公开和通畅。2.尽快扭转食品安全多头监管的局面国家应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行政执法部门的职责,以防止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有效整合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应在坚持多个部门联合监管的基础上,加强国家一级监管部门的综合协调,从而打破交叉监管局面,弥补监管缺失。3.完善监督机制行政执法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应严肃纪律,严防监管人员与不法商贩内外勾结。目前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办公费用和人员开支还要依赖于收费罚款来“解决”,这造成了以盈利为目的执法行为的产生。监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纵容和催生了“养鱼执法”的现象,监管机构和非法企业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因此,一定要从根本上实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监管部门资金保障力度。同时,对于包庇、纵容以及收受贿赂、徇私枉法、不履行职责的监督执法人员,应依法从重处罚。4.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我国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立法管理应遵循“从农场到餐桌”的整个食物链综合管理的指导思想,强调系统性与协调性。立法结构应具有前瞻性,讲究严密的科学基础,对食物链所有环节都有相应的法规或条例规定。立法核心应考虑农产品安全预警与快速反应体系,引入风险分析与管理,预防为主。通过立法明确执法主体,确立、完善中央政府与省地政府农产品安全监管协调机制。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6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质量的优劣事关人民生活、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阐述了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为搞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奠定了基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是受到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的问题。与其他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是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深刻领会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更好地搞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特性

第一,艰巨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对工程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工程一旦失事,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且可能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甚至产生政治问题。水利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工序繁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工程建设地点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质量监督人员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就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才有可能完成艰巨的质量监督工作任务。

第二,专业性。水利工程种类繁多,如水库、水闸、堤防.农田水利工程等,每一类工程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结构形式。水利工程的水下结构多,这些工程绝大部分无法进行定性设计,因此水利工程对建筑材料、施工方法、施工条件等都有特殊的要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为了完成质量监督工作,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知识。

2、质量监督工作内容和方法

(1)质量监督工作内容。质量监督工作原则是“监督、检查、帮助、促进”。参建各单位应积极主动予以配合,并认真接受其质量监督检查:质量监督工作内容可概括为“一项主持、二项确认、三项核定、四项复核、五项编写、六项参加”。一项主持。在单位工程完工后,主持由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参加的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会议,对单位工程外观质量进行现场检验,并评定打分,统计外观质量得分率。二项确认。对工程项目划分的确认;对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的确认。三项核定。核定或核备分部工程施工质量等级:核定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等级:核定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等级。四项复核。对监理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有关产品制作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五项编写。编写质量监督实施细则;编写质量监督总计划和年度计划:编写质量监督报告和总结;编写质量监督简报:编写施工质量评定报告。六项参加。按要求参加相关的工程质量会议;参加由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组成的联合小组对重要隐蔽工程及工程关键部位的验收,共同核定其质量等级;参加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方案的研究;参加主体建筑物分部工程验收会;参加工程阶段验收会和单位工程验收会,并宣读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报告;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会,并宣读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评定报告。

(2)质量监督工作方法。对监理、设计、施工和产品制作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与运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划分及建筑物外观质量评定标准的制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参建单位的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旁站监理工作、设计单位的现场及时服务工作、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及产品制作安装单位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对工作质量的检验和质量评定情况、抽查工程原材料、中间产品及工程实体质量。

3、目前质量监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体制不顺、权责不明。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采取了三级没置,县(区)不设质量总站分部,这样不利于有效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在设置方式上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挂靠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与独立设置的事业单位。因此在质监机构中,既有行政性质又有参照公务员管理、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等多种性质。在职能上也与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建管科有交叉,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工作的关系难以界定。在项目质量监督分工方面,缺乏可操作的工程质量监督事权分工办法。

(2)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对于挂靠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机构,由于行政公务员的编制有限,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专职质监人员配备更少。在工作上对独立设置的质量监督机构,也由于经费有限,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而且,无论是挂靠的质量监督机构,还是独立设置的质量监督机构都普遍存在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问题。(3)流于形式,缺乏权威。由于工程项目多、质监人员少、业务素质低、缺乏必备的交通工具和检测手段,使得少数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出现走过场的现象;有的质量监督人员很少甚至不到受监工地现场检查参建单位质量行为和实体工程质量情况,而在办公室履行相关手续;有的缺乏抽查验证检测的数据,仅凭施工、监理单位提供的资料,形成质量评定报告;在现行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中,有施工、监理单位把关不严,甚至资料做假,造成核定的工程优良率偏高等,使质量监督工作失去应有的严肃件和权威性。

(4)费用无保障,检测难。对靠收取质监费维系工作的质量监督机构,由于质监费收费标准太低,收取难度较大,工作费用得不到保障,特别是部分由县(区)水利局组织实施的水利工程自筹资金不到位,导致工期延误,更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难度。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中要求的委托检测工作,由于对项目法人开支此项经费的渠道不明确,以致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验证和随机抽检难以落实到位。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政府质量监督工作效能的发挥。

4、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体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明确了“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制度”,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就应该成为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基本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设置也应由现在的三级设置改为四级设置,同时应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不论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自身还是专门机构履行质量监督职能,其在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的执法地位是一致的,机构性质应确定为行政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机构的工作费用,在各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在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做法上,应侧重对参建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管,推行强制性的第三方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改变竣工验收前的质量等级核定为质量专项验收。

(2)明确职能。为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明确监督机构的职能。一是按照国家制定并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对所辖水利建设市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一是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及准公益性建设项目,对建设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管,进行工程质量的专项验收。对其他类别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督参建单位开展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验收;三是监督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查处,组织政府设置的质量奖项评选。

(3)加强队伍建设。质量监督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是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对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已经难以适应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实施,对强化政府质量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量监督机构—是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实质量监督人员。二是加强质量监督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7

水利工程项目多建在江河之上,具有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参与者多等特点,给质量监督管理增添了一定的难度,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建设周期长。一般来说,一项水利工程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准备、施工、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少则需要几个月,多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比如三峡工程,从国民党执政时期就开始勘察,进行可行性研究,1986年6月开始重新论证,确定正常蓄水位为175m方案。1992年4月全国人大会议决定兴建,1993年开始进行施工准备,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计划于2009年全部建成,工程总工期长达17年。

(二)固定性。水利工程尤其是巨型或大中型水利工程实体庞大,固定不动,除江河湖海堤坝延绵数百公里外,水库大坝、大型水闸、巨型水电站仅单个建筑物就大得惊人,更不用说整个水利枢纽工程了。

(三)工程量巨大。由于水利工程实体庞大,必然带来巨大的工程量,修建时需要大量的资金、材料和人力,需要使用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中,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做好综合平衡工作。

(四)一品性。由于水利工程都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环境)、特定的使用条件下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的,每项工程的建设规模、内容、结构各不相同。即使工程内容完全一样,也因外界条件的不同或变化(如水文、地质、气象、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变化),其施工方法也不尽相同。

二、水利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原因很多,一般归纳为偶然性原因和异常性原因两类。

偶然性原因是对工程质量经常起作用的原因。如取自同一合格批的混凝土,尽管每组(个)试块的强度值在一定范围内有微小差异。但不易控制和掌握,只能从整体上用方差、离散系数和保证率等综合性指标来判断整体的质量状况。偶然性原因一般是不可避免的,是不易识别和预防的(也可能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加以预防,但在经济上显然不合理),所以在工程质量控制工作中,一般部不考虑偶然性原因对工程质量波动影响。偶然性原因在质量标准中是通过规定保证率、离散系数、方差、允许偏差的范围来体现的。

异常性原因是那些人为可以避免的。凭借一定的手段或经验完全可以及现与消除的原因,如调查不充分,论证不彻底,导致项目选样次误;参数选择或计算错误,导致方案选样失误;材料、设备不合格。施工方法不合理,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等都可能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等等、都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异常性原因。异常性原因对工程质量影响比较大,对工程质量的稳定起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它,充分分析它,设法消除它,使工程质量各项指标都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异常性原因在工程质量上的表现是其结果导致某些质量指标偏离规定的标准。

三、加大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力度

(一)政府主管部门直接参与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各个城市市政当局设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对辖区内各类公共投资工程和私人投资工程进行强制性监督检查。政府参加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检查的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自己的检查人员,另一类是政府临时聘请或要求业主聘请的,属于政府认可的外部专业人员。在瑞典,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一个完整而协调的监督体系,中央设立国家规划与建筑局,地方设郡、市建筑委员会,负责工程质量监督。国家规划与建筑局,负责建筑立法和质量监督。其任务除质量监督立法外,负责对定型产品进行全面技术审核、鉴定和发放合格证书,负责审核施工现场责任工程师的资格,收集质量信息,掌握质量动态等;地方建筑委员会,其任务是负责城市规划,审核工程设计,发放施工许可证,制定地方性技术规章,并对其区城内的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由其主管部门建设局在每个工地派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称为工程监督员)负责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这类监督检查人员都直接参与每道重要工序和每个分项工程的检查验收,由他们确认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对工程材料、制品质量的检验,都由相对独立的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在所有监督检查中,又以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的隐蔽工程作为重点。

(二)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实行间接管理。为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控制,国家制定建筑法,规定了监督部门要按国家标准化协会制定的工程建设标准监督施工及验收工作,并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工程师制度。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主要采取由当地政府建设主要部门委托或授权,由国家认可的质量监督工程师组成的质量监督审查公司,代表政府对所有新建工程和涉及结构安全的改建工程的质量实行强制性监督审查。在工程质量检查中,对工程材料的检测,一般由承包商负责送到国家认可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检测。当发生工程质量事故或业主与承包商对工程材料、施工质量发生争议时,由质量监督工程师委托国家认可的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费用由承包商、业主或质量监督公司中的责任方负担。

(三)政府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检查。政府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检查,而是主要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促使建筑企业提高工程质量。例如实行强制性的工程保险制度。按照法国的建筑法规《建筑职责与保险》的规定: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业主、承包商、设计、施工、质检等单位,均须向保险公司投保,而保险公司则要求每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委托一个质量检查公司进行质量检查,并给予投保单位可少付保险费的优惠。我们参照法国的做法:法国全国设有五个质量检查公司,都是经政府认可的、执行官方意志的、独立性很强的民间组织。它的任务是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直至工程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保证业主不受经济损失。法国政府规定,凡具有一定规模和特殊要求的水利工程都必须委托质量检查公司进行强制性监督检查。其它工程虽未做此规定,但要求每项新建的工程都必须投保,而保险公司一般也要求投保的工程,必须经质量检查公司进行监督检查。法国的质量检查公司在营业前,必须取得由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委员会审批颁发的证书。获证的质量检查公司,每隔2-3年须经发证机构复审一次。为了保证质量,检查公司能保持其第三方的客观公正地位,质量检查公司不得在国内参与质检以外的任何商业活动。质量检查公司在接受工程项目的质量检查任务后,从工程的设计、施工招标投标阶段开始,直到工程竣工,最后提交工程质量评价报告送与工程建设的有关各方。法国的质量检查公司均配备完善的检测设备、以保证质量检验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水利部,SL38-92《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8

第一,艰巨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对工程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工程一旦失事,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且可能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甚至产生政治问题。水利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工序繁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工程建设地点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质量监督人员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就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才有可能完成艰巨的质量监督工作任务。

第二,专业性。水利工程种类繁多,如水库、水闸、堤防.农田水利工程等,每一类工程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结构形式。水利工程的水下结构多,这些工程绝大部分无法进行定性设计,因此水利工程对建筑材料、施工方法、施工条件等都有特殊的要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为了完成质量监督工作,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知识。

2、质量监督工作内容和方法

(1)质量监督工作内容。质量监督工作原则是“监督、检查、帮助、促进”。参建各单位应积极主动予以配合,并认真接受其质量监督检查:质量监督工作内容可概括为“一项主持、二项确认、三项核定、四项复核、五项编写、六项参加”。一项主持。在单位工程完工后,主持由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参加的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会议,对单位工程外观质量进行现场检验,并评定打分,统计外观质量得分率。二项确认。对工程项目划分的确认;对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的确认。三项核定。核定或核备分部工程施工质量等级:核定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等级:核定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等级。四项复核。对监理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有关产品制作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五项编写。编写质量监督实施细则;编写质量监督总计划和年度计划:编写质量监督报告和总结;编写质量监督简报:编写施工质量评定报告。六项参加。按要求参加相关的工程质量会议;参加由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组成的联合小组对重要隐蔽工程及工程关键部位的验收,共同核定其质量等级;参加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方案的研究;参加主体建筑物分部工程验收会;参加工程阶段验收会和单位工程验收会,并宣读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报告;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会,并宣读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评定报告。

(2)质量监督工作方法。对监理、设计、施工和产品制作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与运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划分及建筑物外观质量评定标准的制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参建单位的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旁站监理工作、设计单位的现场及时服务工作、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及产品制作安装单位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对工作质量的检验和质量评定情况、抽查工程原材料、中间产品及工程实体质量。

3、目前质量监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体制不顺、权责不明。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采取了三级没置,县(区)不设质量总站分部,这样不利于有效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在设置方式上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挂靠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与独立设置的事业单位。因此在质监机构中,既有行政性质又有参照公务员管理、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等多种性质。在职能上也与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建管科有交叉,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工作的关系难以界定。在项目质量监督分工方面,缺乏可操作的工程质量监督事权分工办法。

(2)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对于挂靠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机构,由于行政公务员的编制有限,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专职质监人员配备更少。在工作上对独立设置的质量监督机构,也由于经费有限,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而且,无论是挂靠的质量监督机构,还是独立设置的质量监督机构都普遍存在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问题。

(3)流于形式,缺乏权威。由于工程项目多、质监人员少、业务素质低、缺乏必备的交通工具和检测手段,使得少数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出现走过场的现象;有的质量监督人员很少甚至不到受监工地现场检查参建单位质量行为和实体工程质量情况,而在办公室履行相关手续;有的缺乏抽查验证检测的数据,仅凭施工、监理单位提供的资料,形成质量评定报告;在现行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中,有施工、监理单位把关不严,甚至资料做假,造成核定的工程优良率偏高等,使质量监督工作失去应有的严肃件和权威性。

(4)费用无保障,检测难。对靠收取质监费维系工作的质量监督机构,由于质监费收费标准太低,收取难度较大,工作费用得不到保障,特别是部分由县(区)水利局组织实施的水利工程自筹资金不到位,导致工期延误,更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难度。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中要求的委托检测工作,由于对项目法人开支此项经费的渠道不明确,以致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验证和随机抽检难以落实到位。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政府质量监督工作效能的发挥。

4、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体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明确了“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制度”,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就应该成为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基本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设置也应由现在的三级设置改为四级设置,同时应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不论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自身还是专门机构履行质量监督职能,其在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的执法地位是一致的,机构性质应确定为行政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机构的工作费用,在各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在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做法上,应侧重对参建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管,推行强制性的第三方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改变竣工验收前的质量等级核定为质量专项验收。

(2)明确职能。为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明确监督机构的职能。一是按照国家制定并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对所辖水利建设市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一是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及准公益性建设项目,对建设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管,进行工程质量的专项验收。对其他类别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督参建单位开展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验收;三是监督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查处,组织政府设置的质量奖项评选。

(3)加强队伍建设。质量监督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是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对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已经难以适应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实施,对强化政府质量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量监督机构—是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实质量监督人员。二是加强质量监督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4)增加投入。一是在现行质量监督收费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二是采取行政、经济、法律手段收取质量监督费,提高收取到位率。三是根据质量监督费实际收取的情况将质量监督机构的费用部分列入同级财政预算。通过以上三条途径增加质量监督的投入,以确保质量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5)建议质量监督与安全生产临督相结合,以便更好地发挥质监站的政府监督作用,更加有效地、全面地监督工程质量。随着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一大批国有勘测、没计、施工制作、监理等单位,正在和将要转制,这个变革无疑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的形成、进一步增强建设市场的活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产品的质量保证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也需要随着建设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职能定位和工作方式,以切实保证政府质量监督效能的发挥。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9

[论文摘要]水利工程质量的优劣事关人民生活、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确保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监督就显得非常重要。阐述了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为搞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奠定了基础。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工程项目建设的质量是受到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普遍重视和广泛关注的问题。与其他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是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深刻领会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和地位,才能更好地搞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1、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特性

第一,艰巨性。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对工程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工程一旦失事,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而且可能严重影响社会安定,甚至产生政治问题。水利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工序繁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工程建设地点远离城市,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质量监督人员为了顺利开展工作,就必须克服各种困难,才有可能完成艰巨的质量监督工作任务。

第二,专业性。水利工程种类繁多,如水库、水闸、堤防.农田水利工程等,每一类工程又可以分成不同的结构形式。水利工程的水下结构多,这些工程绝大部分无法进行定性设计,因此水利工程对建筑材料、施工方法、施工条件等都有特殊的要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为了完成质量监督工作,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水利工程专业技术知识。

2、质量监督工作内容和方法

(1)质量监督工作内容。质量监督工作原则是“监督、检查、帮助、促进”。参建各单位应积极主动予以配合,并认真接受其质量监督检查:质量监督工作内容可概括为“一项主持、二项确认、三项核定、四项复核、五项编写、六项参加”。一项主持。在单位工程完工后,主持由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参加的工程外观质量评定会议,对单位工程外观质量进行现场检验,并评定打分,统计外观质量得分率。二项确认。对工程项目划分的确认;对工程外观质量评定标准的确认。三项核定。核定或核备分部工程施工质量等级:核定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等级:核定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等级。四项复核。对监理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有关产品制作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五项编写。编写质量监督实施细则;编写质量监督总计划和年度计划:编写质量监督报告和总结;编写质量监督简报:编写施工质量评定报告。六项参加。按要求参加相关的工程质量会议;参加由建设、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组成的联合小组对重要隐蔽工程及工程关键部位的验收,共同核定其质量等级;参加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分析与处理方案的研究;参加主体建筑物分部工程验收会;参加工程阶段验收会和单位工程验收会,并宣读工程施工质量评定报告;参加工程项目竣工验收会,并宣读工程项目施工质量评定报告。

(2)质量监督工作方法。对监理、设计、施工和产品制作单位的资质进行复核;对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体系、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及设计单位的现场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与运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工程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单元工程的划分及建筑物外观质量评定标准的制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参建单位的技术规程、规范和质量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监理单位的质量控制旁站监理工作、设计单位的现场及时服务工作、施工单位的质量行为及产品制作安装单位的质量行为进行监督检查;检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对工作质量的检验和质量评定情况、抽查工程原材料、中间产品及工程实体质量。

3、目前质量监督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1)体制不顺、权责不明。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采取了三级没置,县(区)不设质量总站分部,这样不利于有效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在设置方式上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挂靠水利行政主管部门与独立设置的事业单位。因此在质监机构中,既有行政性质又有参照公务员管理、全额拨款、差额补助、自收自支等多种性质。在职能上也与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建管科有交叉,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工作的关系难以界定。在项目质量监督分工方面,缺乏可操作的工程质量监督事权分工办法。

(2)人员不足,素质不高。对于挂靠在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监督机构,由于行政公务员的编制有限,人员配备相对不足,专职质监人员配备更少。在工作上对独立设置的质量监督机构,也由于经费有限,存在人员不足的情况,而且,无论是挂靠的质量监督机构,还是独立设置的质量监督机构都普遍存在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的问题。(3)流于形式,缺乏权威。由于工程项目多、质监人员少、业务素质低、缺乏必备的交通工具和检测手段,使得少数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工作出现走过场的现象;有的质量监督人员很少甚至不到受监工地现场检查参建单位质量行为和实体工程质量情况,而在办公室履行相关手续;有的缺乏抽查验证检测的数据,仅凭施工、监理单位提供的资料,形成质量评定报告;在现行质量等级评定工作中,有施工、监理单位把关不严,甚至资料做假,造成核定的工程优良率偏高等,使质量监督工作失去应有的严肃件和权威性。

(4)费用无保障,检测难。对靠收取质监费维系工作的质量监督机构,由于质监费收费标准太低,收取难度较大,工作费用得不到保障,特别是部分由县(区)水利局组织实施的水利工程自筹资金不到位,导致工期延误,更加大工程质量监督工作难度。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中要求的委托检测工作,由于对项目法人开支此项经费的渠道不明确,以致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质量的验证和随机抽检难以落实到位。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政府质量监督工作效能的发挥。

4、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体制。《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明确了“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行监督管理的制度”,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就应该成为各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基本管理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设置也应由现在的三级设置改为四级设置,同时应进一步明确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不论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自身还是专门机构履行质量监督职能,其在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的执法地位是一致的,机构性质应确定为行政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机构的工作费用,在各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在项目质量管理的具体做法上,应侧重对参建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管,推行强制性的第三方工程实体质量检测,改变竣工验收前的质量等级核定为质量专项验收。

(2)明确职能。为适应新形势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需要,应进一步明确监督机构的职能。一是按照国家制定并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对所辖水利建设市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一是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益性及准公益性建设项目,对建设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和工程实体质量进行监管,进行工程质量的专项验收。对其他类别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监督参建单位开展建设过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验收;三是监督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查处,组织政府设置的质量奖项评选。

(3)加强队伍建设。质量监督是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是提高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关键。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对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已经难以适应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实施,对强化政府质量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量监督机构—是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充实质量监督人员。二是加强质量监督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质量监督论文范文篇10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强对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和村镇工程质量的监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要求。工程质量监督系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就是要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近几年我省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实际情况看,今后一段时间,全省工程质量监督系统要特别注意加强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减少或根除工程质量通病。这对于各级质监部门讲是责无旁贷的。具体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工程质量通病的监督力度,加强对工程质量通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将工程质量通病尤其是住宅质量通病减少到最低程度,直至根除;就是要进一步突出重点,着力解决住宅工程裂缝、渗漏、空鼓、起砂、脱皮和室内标高、几何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等问题;就是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寻求工程质量通病尤其是住宅质量通病的防治之策,在这方面,南京市质监站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们通过试点,总结编写的《防治导则》,很值得各地质监站学习借鉴。第二,要坚持城乡统筹,进一步加强对村镇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指导。最近,从建设部和省建设厅召开的村镇建设工作会议可以看出,有的地方农房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各级质监站一定要提高认识,坚持以城乡统筹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对村镇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各地对村镇工程质量实施监督的体制和做法不一,总的原则是要加强监管,具体做法上不宜一刀切,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二、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进一步加强对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依据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监督参建各方特别是建设、监理单位的质量行为,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从目前我省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建设和监理单位质量行为不够规范,尤其是工程建设程序执行不严格和监理单位工作不到位、把关不严格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工程质量整体水平,今后各级质监站应突出加强对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的监督。

在对建设单位质量行为监督方面,应重点加强对执行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尤其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质量监督手续办理、施工许可证办理和竣工验收备案四项程序的监督。从全省工程质量监督巡查情况看,各建设单位在执行工程建设程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在一些县市还未达到100%的要求,施工许可证办理滞后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加强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是参建各方质量行为监督的重点,是提高工程质量水平的基本保证。今后各级质监站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采取措施,严格监督以上四项程序,从制度上来确保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

在对监理单位质量行为监督方面,应重点加强对是否严格执行监理规范、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工作是否到位、材料和工序把关是否严格的监督。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是我国建设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从我省实际情况看,监理单位在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质量责任和义务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员素质不高、行为不规范、工作不到位、把关不严格等四个方面。据全省5次工程质量监督巡查情况统计分析,监理单位存在的问题约占存在问题总数的三分之一。今后,各级质监站一定要把对监理单位的监督作为重点,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力度,该处罚的要提出处罚建议,该整改的要督促整改到位。总之,要通过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监督来把好质量关,来提高工程质量整体水平。

三、要切实加大查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的监督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是国家的技术法规,直接涉及工程质量、安全、卫生及环保等方面,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是从技术上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从2002年以来我省工程质量监督巡查情况看,各地在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据统计,全省5次巡查共发现存在问题1254条,其中属于违反强制性条文的占31%。因此,各级质监站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切实加强对强制性条文执行情况的监督,以保证工程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今后各级质监站在强制性条文监督方面,应注意加强以下三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执行强制性条文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质监站在执行强制性条文中应负有的责任,自觉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二是要注意加强施工、监理单位执行强制性条文情况的掌握和指导,促使施工、监理单位正确执行强制性条文;三是要加大强制性条文的监督和查处力度,对违反强制性条文的,能整改的要坚决整改到位,该处罚的要坚决按照建设部令第81号规定执行。

四、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的监督

建设工程主体结构涉及到公共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危。加强对主体结构质量的控制,确保其施工质量安全可靠,这是各级质监站的首要任务。从近几年情况看,我省建设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是处于受控状态的,未发生这方面的重大质量事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混凝土工程质量水平不高,观感粗糙,一般质量缺陷较多;二是有的砌体工程施工不规范,质量水平较低;三是有的混凝土强度、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等未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等等。对此,各级质监站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务必保持清醒头脑,切不可掉以轻心。今后在主体结构质量监督方面,要着力加强以下三点:一是要严格按照《监督方案》确定的监督控制点实施监督,尤其是要强调质监人员必须到位监督检查,只有符合要求后方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二是要加大主体结构的随机抽查力度,发现问题决不能迁就照顾,该整改的一定要整改,该处罚的一定要提出建议上报主管部门;三是要切实加强主体结构质量的抽测,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以确保主体结构安全和质量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