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质量安全探讨

时间:2022-11-06 10:07:49

民用建筑质量安全探讨

摘要:结合国内外建筑业发展趋势,分析了国内民用建筑抗震力度弱、使用年限短的成因,阐述了提升民用建筑质量安全方式与途径,论述了提升民用建筑质量安全对保障民众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用建筑,质量安全,抗震力度,提升举措

地震是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自然灾害。建筑设计与建造企业综合实力、员工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渉及建筑质量的高与低,关系到居民住房损毁、地区灾情程度。面对不可预知、不可预测的地震灾害,给建筑业带来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应分析探究地震造成民用建筑损毁的关联因素,实行多方式、多举措提升企业员工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与强化现代建筑设计和建造能力,使民用建筑技术与质量得到改善,使建筑“寿命”得到普遍延长,使抗震减灾能力得到增强,使国家与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1影响建筑质量安全因素

地震具有极强破坏的深度和广度,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亦可提升建筑的结构质量和抗御能力,可防止或减少造成的损失。应深入探究影响民用建筑质量安全的主要成因,使建筑技术得到改进,抗震力度得到提升。1.1建筑勘察设计因素。建筑勘察设计是建造施工的实施依据,也是确保建造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设计单位综合实力和专业人员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技能水平,都涉及设计质量。建筑设计能否以高度责任感,能否对地质勘察与承载测试做到严慎,对建筑的高度、垮度、结构做到精准定位,对建筑关键部位与重要节点做到优化设计,对建筑地震设防标准做到科学定级等,均涉及建造施工质量与建筑的抗震安全。由于过去多年,民用建筑开发与新建,规划缺长远、设计缺超前、方式缺俱进、抗震缺设防标准等,使老旧建筑拆毁率高,地震损毁率高。1.2建筑企业建造实力因素。建筑企业是建筑设计方案的执行方与实施方。国内建筑企业数量约达7万家,由过去单一公有制扩变为公企、民企、私企性质的多元化建筑企业体系。建筑企业资质等级、综合实力、建造水平等不同,建造的建筑结构质量就不同,并难以防止资质低、实力弱的建筑企业,建造低质量、低标准和安全性差的建筑工程。对资产、资本拥有量极为不足和建造水平极差的企业,若涉及建造重大质量安全问题,无实力承担经济损失;若干年或数十年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被淘汰或销册企散的企业,追责难以实施,后果无人赔偿,质量安全终身负责制难以落实。1.3建筑企业员工技能因素。建造施工涉及多专业、多工种和多技能,企业员工技能素质和占比量,涉及建造质量高与低。据资料显示,国内建筑业从业人员约4000万人,其中专业技能人员仅为10%,临聘农民工达90%,专业技能人员严重不足,使许多专业性强、技能性高的岗位(工种),大都由农民工操作施工,对确保建造标准、建造技术、建造质量实施难以到位,难免在施工环节潜伏下看不见、查不到、测不到的安全隐患。1.4建造方式滞后因素。建造方式的科学性与滞后性,涉及到建筑质量安全性与抗震力度的强与弱。目前农村人口量约占全国的60%,住房面积约占全国的40%以上。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乡村,农民居民建房大都由缺乏现代建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民间“工匠”实施,在一无专业设计图纸、二无抗震设防标准、三无建筑结构科学定位的情况下,凭参照、模仿、经验施工建房。由于建造方式滞后,不少村民居住的是传统方式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房屋,存在建造安全性能极差、抗震力极弱的状况。由于上述因素存在与影响,对国内建筑业造成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拆毁建筑浪费严重。据资料显示:拆毁1万m2旧建筑产生垃圾量约700t~1200t,年拆毁老旧建筑占建筑垃圾量约40%,年拆毁老旧建筑与新建建筑产生垃圾量占城市垃圾量约30%~40%,不仅使土地、能源造成极大浪费,又给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二是抗震能力脆弱。由于综合因素所致,使许多老旧建筑抗震能力极差,有些新建的建筑抗震能力也较弱。例如:5•12汶川8级大地震,造成民用建筑倒塌损毁惨重,经济损失达8400多亿元(其中民用建筑损失占48%),给国家与民众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伤。与地震频发多发的智利国家类比,近年曾发生8.8级大地震,释放能量比汶川地震强16倍,民房倒塌损毁率极低,经济损失极少。由此表明:民用建筑质量安全性能差,抗震防灾能力弱。三是建筑使用年限短。据资料显示:国内建筑平均使用“寿命”约30年,国外仅英国建筑平均使用“寿命”达132年之久,是国内的3倍~4倍。亦表明:国外许多国家建筑具有“长命”之称,国内建筑技术与质量尚有差距。

2提升建筑质量安全的途径

提升民用建筑质量安全涉及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安居与幸福。应针对国内建筑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实行多方式、多途径并举,改善建筑业基本现状,为全面提升建筑的安全性、持久性和抗震性奠定坚实的质量基础。2.1强化企业员工技术与技能的提升。加强对建筑行业专业培训,是提高员工专业技术、施工技能和改善企业技术力量不足、提升建筑质量安全的前提和基础。1)对企业员工技术(技能)实施培训。地方政府应据本辖区建筑业实际,坚持有计划、有针性的邀请大专院校专业的讲师,或行业专家,对建筑设计与建造企业的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实施分类、分期、分批授课培训,并成为定期化、制度化,使企业员工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技能)得到不断提高。2)举行技术研讨、交流与观摩会。运用技术研讨、交流与施工观摩是技术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重要方式。应在县区、地市、省区、国内建筑行业之间。每两年举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技术交流会、研讨会和观摩会,运用此方式使强势企业更强,优质工程更优;弱势企业变强,劣质工程减少。3)加大对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针对建筑行业高级技能人才匮乏、专业技工与农民工比例失调的状况,省区高级职业院校应扩大建造施工类生源招收量,大力培养、输送具有现代“工匠”水平的高技能人才,逐步精减农民工的使用量,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2.2加大建筑业留学人员比例。近年到国外留学生逐年增多,学其他学科的多,学建筑类的少,也有的毕业回国后所学非所用。对此,应将建筑业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列入留学深造的重点,加大建筑业留学深造人员数量与比例,做好公派与自费留学生所学专业选择的指导,为国内建筑业培养急需高素质的后续技术人才。2.3实行引聘国外建筑高端人才。引进与聘用国外建筑业高端技术人才,是对先进技术引进与应用的重要举措。建筑行业应借鉴体育行业引聘国外高级教练和球员的方式,应适量引进和聘用急需国外建筑业高端人才,参与建筑工程的设计与建造实施,不仅对国内专业技术(技能)人员达到传、帮、带的作用,又能达到建筑业技术横向交流与自我提高。2.4提升重点建筑抗震设防。抗震标准的设防涉及建筑结构质量与抗震力度。在对民用建筑抗震等级精准设防的同时,应重点提升人员聚集量多的民用建筑抗震等级设防标准。例如:5•12汶川大地震造成校舍损毁,其主因是抗震设防标准低与建造质量差。对此,应将学校(院校)、医院、中大型商场的建筑抗震设防标准提升1级~1.5级,以强化抗御地震灾害的防险能力。

3改善农村居民住房的建造方式

目前农村人员多,住宅面积大,居住点多分散。针对许多地方的村民住房建筑技术方式滞后、居住房屋结构质量极差和抗震能力极弱等现状,应实行以下途径予以改善。3.1强化民间建筑“工匠”技能培训。地方政府应对辖区的民间建筑“工匠”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信息库,加强建筑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并经考核、考试合格者,予以注册备案,颁发《建筑资格证书》,方可实施农村民房的建造施工;对考核、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从事农村民房的建造施工。3.2实行村民建房督导与设计。对农村居民住房新建与改造,应列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部门督导、有勘设方案、有施工图纸、有抗震标准和有施工督检,以改变以往农村居民建房时,按村民口述要求,或凭民间“工匠”想象式、模仿式、经验式的传统滞后的建房模式。3.3严格把控建房结构类型建筑结构类型与建造质量对抗震减灾、保障村民生命安全至关重要。据资料显示: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重灾区的土木结构、砖木结构的民房基本全部倒塌损毁,其中砖混结构倒塌率达80%,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此次地震得到的启示:1)建房结构类型具有规范性。对农村居民的新建或改造住房,应由专业技术人员依据地质结构、楼(房)体高度、楼(房)体跨度等综合因素,严格依据建筑规范,做到科学确定建筑结构类型和抗震设防标准,纠正过去对建筑结构位置定位的随意性和不科学的问题。2)严禁建造传统滞后的住房。地方镇(乡)和村委会应在每年5•12防震减灾宣传日,对辖区村民新建住房进行宣传、检查、督导工作,不断增强村民对自建住房质量安全意识,并做到“五严”:严禁延用老旧滞后的传统方式建房;严禁未取得《建筑资格证书》的民间“工匠”实施建房;严禁再建土木、砖木结构的住房;严禁无专业设计图纸实施建房;严禁无抗震设防标准建房。对“五严”的实施,可极大地提高农村居民住房的安全性、抗震性与持久性。3)加大老旧住房的改造力度。目前国内农村特别是尚未脱贫边远地区乡村与牧区,老旧传统式住房面积极大,抗震能力极差,实施改造工作难度大。对此,应将改造实施放在防地震、保安全之前,切实做好结构质量差、抗震能力低的老旧住房的改造实施,提早防范突发性的震灾给农村居民生命与财产造成危害。

4结语

多次发生地震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与财产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得到的深刻启示:建筑业是极其重要的行业,建筑质量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的安居与乐业。对此,地方政府应将民用建筑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治区之策,并把强化建筑结构质量和提升抗震能力,放在严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做到从长规划、从优设计、从精建造、从实监理、从严质检。建筑企业应将质量安全列入重中之重,增强保民生、保安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行多方举措提升建筑质量与建造水平,经得起各种突发性灾害检验,做到小震不损、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最大高度地确保建筑的安全性、抗震性与持久性,尽快缩小与国外建筑技术先进国家的差距,使国内建筑业早日步入世界领先之列。

作者:李群 单位:宝鸡市土木建筑勘察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