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04:02:27

质量安全论文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1

1.1原料乳组成

原料乳的理化组成(如乳蛋白和脂肪含量)和原料乳pH值对干酪加工中的凝乳质量(凝胶强度和脱水收缩)以及干酪的组成、产量和后期风味形成有重要影响。原料乳组成与乳畜品种、种群、个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牧场管理以及泌乳期等因素有关。例如用干草饲喂奶牛,所产的牛乳微生物种类会增多,更适于加工高品质生乳干酪;增加羊饲料中的脂肪酸含量也可以间接提高羊乳干酪中的脂肪酸比例。对于特定种群乳畜,原料乳组成变化最大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泌乳初期、末期和乳房炎乳,这类原料乳的体细胞数一般较高,不适于干酪加工。用体细胞数高的原料乳生产的干酪,成熟后生物胺(羟色胺,酪胺,色胺)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牛乳干酪。过高的体细胞数会使原料乳pH值升高,还会影响发酵剂菌株的活性,给干酪成熟期带来微生物安全风险。一些乳蛋白的多态性也会影响到干酪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国外在乳畜繁育和饲养方面也开始关注该指标。

1.2原料乳中微生物

过去,乳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牛型分枝杆菌和布鲁氏菌。随着养殖技术的进步,这类微生物已基本可控,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布鲁氏菌污染仍时有发生。目前,除了上述2类病原菌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欧文氏菌(Erwinia),弯曲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副结核杆菌(M.para鄄tuberculosis)等菌株的干酪感染在世界范围内仍存在。干酪加工过程中的控制手段主要是热处理、膜过滤和离心除菌等杀菌技术。在干酪产品方面主要通过严格的理化指标要求,降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但有一些规定,目前争议较大,如美国规定一些微生物风险较高的干酪品种(如生乳干酪)其成熟期不能短于60d,但BILL对美国过去几年干酪微生物风险发生的统计发现,多起涉事的干酪产品,成熟时间都超过了60d,Gould等统计的1998~2011年间爆发的干酪病原菌污染事件中有三起生乳干酪成熟期也均超过了60d。除了病原微生物外,原料乳中的其他微生物对干酪风味和质构品质也有很大影响。研究显示,酪丁酸梭菌是破坏GranaPadano干酪风味的主要因素,酵母可以增加卡门贝尔干酪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对干酪中的非蛋白氮和氨的含量也有显著影响。另外一些种类的生乳干酪,其特殊风味的形成与原料乳中含有的非发酵剂菌株有密切关系,例如丙酸菌等对埃门塔尔干酪独特的坚果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原料乳预处理对干酪质量安全的影响

原料乳预处理包括标准化和灭菌处理。标准化技术是为了保证干酪稳定的品质。近年来以增加干酪产量和提高干酪品质为目的的标准化技术受到了科研人员的关注。研究表明,将乳蛋白的含量从3.4%调整为4.0%将显著增加切达干酪生产中乳蛋白的得率,从而增加干酪的产量。利用超滤技术标准化原料乳,在不影响干酪风味和质地的前提下,可以显著提高帕米森干酪和埃门塔尔干酪产量。也有研究显示,微滤和超滤处理原料乳,对艾德姆干酪的加工特性,品质和产量无显著影响。因此,标准化方法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种类干酪的特点和加工工艺来确定

3干酪加工工艺对干酪质量的影响

3.1酸化

酸化是大多数干酪加工的基本工序。该过程一般从加入发酵剂开始至干酪成熟初期,有些可能持续数月另外还有些干酪利用添加有机酸和葡萄糖酸内酯等酸化剂,在短时间内增加原料乳酸度。酸化可以控制和预防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增强凝乳效果,增加胶体磷酸钙的溶解度,促进凝乳收缩以及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干酪风味。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筛选、改造酸化程度可控、能产生柔和酸风味的发酵剂菌种,以及开发新的酸化方法。Dagostin等通过在原料乳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酸化原料乳,结果表明,在适宜的pH值(6.0)条件下该方法能有效地抑制嗜冷菌的生长,二氧化碳处理后,干酪的蛋白、脂肪等干物质含量和硬度也更高。直接添加10%柠檬酸和10%乳酸酸化水牛乳制作马苏里拉干酪,干酪的溶化性和延展性更好,并且嗜冷菌计数显示,柠檬酸组冷冻保藏1个月,微生物数量未超标。

3.2凝乳酶

干酪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利用凝乳酶通过适度水解乳蛋白产生凝乳。过去,凝乳酶从犊牛、羊的皱胃里提取。但随着干酪产量增加,犊牛供应的减少,皱胃酶的产量已多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替代品,其中商业化较为成功主要是重组酶,还有米黑毛霉和微小毛霉等来源的凝乳酶,这些酶都是天冬氨酸蛋白酶。凝乳酶对干酪的影响主要是干酪的质构和风味,虽然目前的商品酶有较好的加工适宜性,但基于降低干酪生产成本,提高干酪品质和适于特殊种类干酪加工酶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并未停止。从墨西哥浆果银叶茄中分离植物蛋白酶用于加工Asadero干酪,与商品凝乳酶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该种酶加工的干酪微生物活性更低。为了开发工业化羊乳干酪用酶,利用重组的乳酸克鲁维酵母表达的刺棘蓟植物蛋白酶,表达纯化后的重组酶具有与刺棘蓟蛋白酶相似的羊乳凝乳活力和干酪加工特性,研究还显示,该酶也可用于牛乳干酪的加工。利用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米酒中分离出的的蛋白酶加工切达干酪,成熟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种类的风味物质。目前,这些新发掘的酶的纯度、产量和稳定性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

3.3排乳清

排乳清是凝乳经切割、搅拌、热烫、堆酿和压榨等工序将凝乳中乳清排出的过程。该过程降低了干酪的水分含量,并随乳清排出一定量的微生物和酶,因此也会影响干酪成熟过程和产品的稳定性。该领域的研究目前集中在通过在线监控和关键参数的细化来控制干酪的产量、品质和稳定性。Everard等对排乳清过程的凝乳切割强度、凝块大小、搅拌速度等的研究证明,低切割强度下的大凝乳块,在高搅拌速率下会大幅增加乳固形物流失,降低干酪产量。根据凝乳等关键参数,Everard等还利用电脑可视化结合色差测量设备建立了在线凝乳收缩检测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测凝乳收缩过程。DeMarchi等开发了用中红外技术测定干酪加工过程的凝乳强度、滴定酸度和pH,该系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在精确性上仍有待进一步提高。Mateo等研究了原料乳不同脂肪含量(棕=0%,2.5%和5.0%)对凝乳强度、收缩和搅拌等参数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和可视近红外传感器,在线调整切割、搅拌等工艺参数,获得了较好的验证效果。

3.4干酪成熟

干酪成熟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对于有效地控制干酪成品中病原菌的数量和干酪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干酪成熟过程中,干酪的pH值、水分活度不断下降,抑菌肽等物质不断累积,这些因素都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成熟过程中理化指标正常的干酪(包括生乳干酪),其病原菌数量一般就不会超标。因此,美国强制规定一些种类的干酪,成熟期不能短于60d。在对土耳其SavakTu鄄lum干酪中李斯特菌研究中发现,虽然在6益、90d的成熟期内干酪中的李斯特菌下降了4.1logcfu/g,但在特定环境下,菌株仍存在较高的活力。Wemmenhove等对高达干酪成熟过程中单增细胞李斯特菌的数量研究显示,在成熟的前8周,李斯特菌数量未出现增长,8~52周活菌数出现显著下降,在这一过程中干酪水活度和乳酸含量是影响李斯特菌活力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人员尝试用冷杀菌技术处理加工生乳干酪,600MPa高压处理原料乳7min,成熟90d后干酪中的微生物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质构参数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感观评定差异不显著,高压处理对干酪的风味无影响。在干酪品质控制方面,促干酪成熟酶制剂是未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该项技术主要是将单一或复合的外源酶加入干酪中,通过控制外源酶的添加量和活力,精确地控制干酪的成熟速度和成熟度。将肽酶加入到乳浓缩物中制作干酪,可以显著促进干酪成熟过程中蛋白的次级水解,增加小肽的数量,加入肽酶还会增加D鄄乳酸的形成。用基因工程菌表达的植物乳杆菌酯酶,当NaCl浓度降低20%时活力显著增高,综合指标显示该酶是一种潜在干酪促熟外源酶。酶的加入方式和前处理工艺,对于该技术的实现有重要影响。近年来的研究确定了纳米级脂质体包埋的工艺,及其用于促进干酪风味形成的最佳尺寸,该技术还被用于包埋乳酸乳球菌的无细胞提取物,以减少酶在切达干酪加工和成熟过程中的流失。

4干酪包装和储藏

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推动了干酪包装技术进一步改进。在表面覆盖亮漆的聚合材料中加入纳他霉素包装干酪,可有效抑制干酪表面霉菌的感染。在PP和PET等复合材料中加入牛至精油和月桂酰精氨酸乙酯盐酸盐,可以有效地抑制羊奶干酪中的大肠杆菌O157:H7的数量。卡夫包装纸可以有效地减少生乳干酪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数量,抑菌效果优于真空包装。对于不同种类的干酪,不同包材的效果也不相同,对于切达等硬质和半硬质干酪,一般选用材质紧密不透气,能制造真空条件的包装材料,而对于涂抹型,表面湿度较大的干酪,透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材料营造的干燥环境更利于干酪的保藏。另外,电脑可视化等非破坏性检测技术在干酪包装检测方面的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利用图像对比原理设计的装置、检测效率和检测模型已经在实验中得到验证。反向光学氧浓度传感器可以在不破坏包装的情况下,检测干酪真空包装中氧浓度的变化,借此发现包装破损。辐照、抑菌素等新技术以及以菌制菌的微生物平衡理念也被尝试应用于干酪保藏。Bernini等利用红外辐照处理Gorgonzola干酪表面,显著降低了干酪表面微生物数量,尤其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数量,辐照对干酪正常成熟过程无显著影响,相比传统用海绵定期洗刷干酪表面,该方法对干酪的破坏更小。以相生相克为假设,推测感染李斯特菌的环境中可能存有抑制该病原菌的微生物,从干酪生产车间的干酪表面、地面、门和下水道等分离出的1314个菌株样本,检测其中的62个细菌样本和1个酵母样本的抑制李斯特菌活性,但结果显示均为阴性,该研究提供了一个控制李斯特菌的新思路,但实际效果仍需更多实验验证。

5总结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2

1.1改良现有茶叶品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目前陕南地区茶园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的群体种,以有性系茶园为主,品种纯度低,茶叶外形不统一,生长势头不整齐,所产的茶叶原料难以达到茶叶标准化加工的要求。应采取措施鼓励茶农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通过更换老龄茶树,替换低产茶树品种,改善品种结构。推广抗逆性好、试制性优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应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茶叶技术推广部门在良种培育和推广普及方面的作用,加强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自繁自育能力。重点建设省级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基地,为市县级繁育圃提供优质无性系良种茶苗,在汉中、安康、商洛市完善或新建无性系种苗母穗园基地,加大本地适生品种的繁育,在茶叶主产县区新建一批年产1000万株以上的无性系良种繁育圃基地。

1.2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加强茶叶技术推广应用

生态茶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陕西植物群落分布状况,创造适宜茶树和配置生物谐调生长的良性环境,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茶园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通过合理密植,培肥土壤,采、剪、养相互配合的栽培管理技术,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通过茶叶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加工技术的应用,减少茶叶加工中的污染。

1.3积极开展标准化示范,促进产业化经营

茶叶标准化是实现茶园生态化、生产清洁化、产品规格化和安全优质化的有效途径。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率先实施标准化,以示范的形式组织带动广大农户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积极开展标准化茶园创建活动,以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按照统一品种栽培、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要求,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茶园。通过土地流转把个户、集体土地、林地等分散土地向园区集中,采取订单农业,契约农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不断提高茶农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茶叶生产的集约化、标准化水平,保障茶产品的品质提升和质量安全。

1.4完善茶叶技术服务体系

茶叶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3]。目前,陕西省茶叶技术人员不仅人数少,且老龄化严重,技术手段落后,服务不到位。应发挥本省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培养茶叶专业化技术人才,强化技术队伍建设。引导基层技术服务单位扩大茶叶专业人员招录用,合理人员配置,提升科技水平。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聘请专业人员对企业和茶农进行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推广最新和先进适用的茶叶生产技术和研发成果,使其尽快了解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投入品限制使用规定,国内外质量标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而提高茶叶质量安全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

2、构建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2.1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茶叶质量安全问题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综合性问题,陕西现有的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过于分散,缺乏统一性。有必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茶叶质量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陕西实际,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具体管理办法,明确监管责任主体,落实监督职能,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部门协调难度大、管理比较混乱的问题。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和约束茶叶生产、加工、贮藏、流通和消费行为,为有关茶叶质量安全的标准制定和产品的检验检测、质量监督和认证、市场准入等工作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2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管理

农业投入品的规范使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要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购买合格的农业投入品,从源头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资市场的规范管理,对农资经营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农资经营人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组织农资市场执法检查,严格农业投入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农资销售登记制度。借鉴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建设经验,对取得准入资格并经招标中标的农药实行条码管理,发放农资购买卡,农户凭卡购买农资,确保农资流向可追踪[4]。

2.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省级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整合市、县检验检测资源,完善检测手段,在茶叶主产乡镇、茶叶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建立茶叶农残快速检测室。对茶叶生产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以及茶农、茶叶交易市场、外来茶叶等生产经营主体或环节进行质量安全监管[5],在茶叶采摘季节,增加随机抽检频率,尤其要强化对茶叶生产企业的质量抽检,对毛茶在制品、茶叶终端产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茶叶给予没收销毁,并依有关规定进行处罚。通过随机抽检和茶企自检,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增强茶企的质量安全管控意识。

2.4推进茶叶质量认证,探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各方面支持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主要环节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推进QS、ISO、HACCP、GMP管理体系在茶叶生产环节的应用。探索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在茶叶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茶叶生产记录制度,在茶叶经营企业推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对其销售的茶叶产品如实记录茶叶的名称、规格、数量、供货者、进货日期等内容,逐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条码技术,对茶叶从生产到流通终端各个环节信息全程追踪与追溯,一旦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及时追踪到源头,建立全方位的茶叶质量安全全程追溯体系。

2.5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的建设性作用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3

林果业作为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如今,林果业发展已然成为国家繁荣富强程度的判定因素之一,林业果树种植技术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由于科学的果树种植方法还未得到推广和普及,果品质量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大多数果园仍然采取传统的栽培方法,大面积种植、过多施用化肥以及剧毒杀虫剂等,导致果品含重金属超标,质量不过关,果品安全隐患问题层出不穷。由此看出,林业果树种植技术的好环直接影响果品的质量安全。

2果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2.1化学农药比重较大,超标严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药的使用量非常巨大,而且大部分都是化学农药,常见的化学农药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农药类等。多数果农对果树的培育主要采用传统的方式,即化学农药防治,过多依赖农药防治,副作用会越明显,比如长期使用有机磷农药,果树的生长状况会受到影响,结出的果实可能会检测出农药残留超标。并且采用已经禁用的硝态化肥,比如硝酸磷肥、硝酸铵等,也会导致果品内农药和重金属残留超标,从而不能通过果品的质量安全检测。

2.2对果品质量关注度不够

相较于人们对蔬菜的关注程度,果品质量安全关注度显然很少。果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的不重视,会导致果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2.3果品的国际信誉度较低果品作为我国食品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据调查,我国政府在食品上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政府也大力提倡在果树种植方面,施用生态肥料以保证果品的质量安全。但效果不尽人意,一些外国媒体对中国果品质量也持怀疑态度,果品的国际信誉度低,状况令人堪忧。

3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3.1果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完善

由于果品质量监测制度不够健全,关于果品质量检测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存在很多漏洞。虽然国家对果品质量安全问题采取了相应措施,但都治标不治本。比如,国家明确要求禁止使用残留超标的化学农药,但在个别地区依然能检验出高毒农药。可见,果品质量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制度不完善。

3.2受利益的诱惑,知法犯法情况时有发生

林果业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很重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可观,果农为了谋取一时的经济利益,购买较便宜的农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致使果品质量下降。

4林业果树种植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果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4.1种植技术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优质的管理技术没有推广和普及,所谓优质的管理技术是指合理利用资源,在土壤、肥料及水质三方面优化管理;二是果实套袋处理技术不到位,很多果农为了节约成本,不给果实套袋,这样做会使果品外表受到损伤,比如被害虫入侵、失水变皱等。

4.2选址不到位

果树对自身的生长环境要求很高。首先,果园里有些植物不能一起生存。比如苹果园里不能种植核桃和刺槐,核桃的分泌物会伤害苹果树根,可能会导致苹果树死亡,而刺槐会抑制果树的发育。其次,果园附近不能出现化工厂、发电厂、造纸厂、农药厂等排放大量有毒气体的工厂。比如,农药厂排放的SO2对空气会有污染,造纸厂排放的废液会污染水源,通过地下水流到果树根部,从而伤害果树根部。

4.3果树种植期过于集中

比如种植葡萄、桃子、杏子都集中在夏季成熟并上市,而在冬天却没有这些水果上市,水果上市不均衡,对果品的商业价值会产生影响。

5林业果树种植技术的建议及措施

5.1推广生态农药,禁用高毒农药,生产绿色有机果品

一般可选择的农药类型有两种:一种是没有任何化学成分合成的肥料,称作商品肥,此类肥料也是国家大力提倡使用的有机肥,对果树的生长十分有利;另一种是农家肥,其中三叶草、冠花、沙打旺等天然绿肥可以达到改良土壤的作用,利于果树生长,此外动物粪便、秸秆等肥料,经过加工也可以增加果树营养。像尿素、硫酸钾等国家允许限量使用的化肥,可以与有机肥联合使用,但要经过严格的比例分配。国家明文禁止的化学肥料,如六六六、硝态化肥等肥料,一律禁用。

5.2选择优良果树品种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首先,选择的树苗一定要根系发达、水分饱满,没有病虫害,最好选择抗病虫品种和脱毒苗木。然后,在种植树苗前要施肥,给土壤施用有机肥料后再对树苗进行种植,种植时将树苗根条理顺,填完土后,定期浇水。果树的栽培选址首先必须远离一切污染源,其次,要选择土壤肥沃的地方,土壤的肥沃贫瘠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比如,适合苹果树生长的土以壤土、黏土、沙土为佳,而且果树的生存环境要良好,空气和水源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如若在沙荒地区,可以冬耕伏犁,人为改善土壤条件。

5.3对果实实行套袋措施

要注意套袋时间和套袋的质量及分类。套袋时间一般在给果树疏花疏果后,比如,苹果在5月上旬套塑膜袋,6月上旬改套纸袋,梨树一般在5月下旬套袋。套袋对提高果品质量有很大帮助。一能提高果品的耐藏性,果实减少水分流失;二能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套过袋的果实更干净透亮,没有磨损,调查表明,套袋果实的商品价值是普通果实2倍以上;三能有效避免各类害虫的入侵,同时可以有效避免果实表面受到农药污染。

5.4利用物理治疗法及专业的农业知识来提高果树种植技术

大力推广和普及树干涂白、清理果园、色彩杀虫等方法。所谓树干涂白就是一种虫害防治方法,具体措施是烧毁藏有害虫的枝干或树皮,再涂上一层5度石硫合剂,可以有效防止来年病虫灾害。此外,还有其它防治方法,例如,在给果树施用肥料时,要保护好像瓢虫、寄生菌、草蛉等一类捕食性害虫天敌,因为它们会捕食对果树有害的虫类,维持生态平衡。

5.5适当调整果树的产期,提高果品的商业价值

调整产期,使之合理化,比如可以选择种植反季水果,在冬天的时候,让桃子等水果也能够上市,在提高商品价值的同时,也能满足更多人对果品的要求。

5.6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果品食用安全卫生标准

对果树品种、化学农药的残留量、禁用农药种类以及重金属种类进行规范,致力于果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的完善,建立专业的果品监管机构以及制定相关规章制度。

6结语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发展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应运而生,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机制也逐步演变发展。

1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现状

当前,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体系包括代表政府和公众利益的政府质量监管,建设单位及其代表建设单位利益的监理单位等中介组织对参建主体质量行为和活动的督促监管,以及直接参建主体的质量审核监管三个层次。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体系中,三个层次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管是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体系的核心,它分别对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一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和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等实施全面质量监管。监理单位是关键,它根据委托内容代表建设单位监管施工、设计的质量,通过道道工序检查、层层把关签字,使建设工程投资、建设、质量监管进人良性循环。勘察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分包单位和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等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则是自身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控制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按照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进行工程建设,有利于实现工程质量要求。

2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还处于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具体来说,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立法不完善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表现是:立法层次过低。应该说《建筑法》是我国建筑市场的最高层次的法律,但它只规定了工程质量管理的要求,没有规定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管,为此,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规定只能在第二层次即行政法规中有所规定,甚至只能在更低层次的部门规章和一些地方法规或文件才有所涉及;立法不健全。《建筑法》颁布于1997年,现在很多条款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规则和行政管理的要求,存在许多与国际惯例不相符的条款,更没有规定建设工程质量监管问题;缺乏与《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相配套的法规及实施细则,导致有关质量责任主体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操作性不强。

2.2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存在随意性

目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建筑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建筑市场混乱,各质量责任主体行为不规范,对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质量监管者见多不惊,往往风声大雨点小。此外人情、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或者有关部门及其它职能部门的不正常干涉,也导致监管的随意性。

2.3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渠道不畅通

在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中,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遗憾的是,我国很多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构尚未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系统。由于各质量责任主体的组织形式、工作程序不一致,因此没有形成统一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信息系统,这种情况不利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顺利进行。

3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机制的措施

针对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管。

3.1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法律法规

为了有效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必须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它们是进行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法律准绳和规范依据。现行《建筑法》与全面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实际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鉴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从长远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做法,酝酿制定一部《建设工程质量法》,并在此基础上,颁布实施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从根本大法上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合理确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管制度的法律地位,明确规定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严格界定建设工程质量事故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及其相应的惩处标准。

3.2改革现行建设工程技术标准

改革现行建设工程技术标准,实行“技术法规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体制。所谓技术法规是由国家建设主管部门组织制定,通过立法机构审议、,强制执行的。在技术法规中可引用技术标准中有关强制性条款;技术标准则是自愿采用的,由专门的标准化机构或社会组织来制定。

3.3完备建设工程市场准人制度

在市场经济模式下,政府应该按照市场运作规律进行宏观调控,国际上建设管理比较成功的国家,无一不在建设市场的准人制度上大做文章。严格的注册专业人员许可制度和企业资质等级管理制度,在有效约束从业组织和从业个人正当从事专业活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从业组织和从业个人资质管理方面,我国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因此,我国应当改革现行的企业资质管理办法,制定合适的企业资质认证标准和管理办法,统一协调管理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其他工程咨询单位的从业资质,充分发挥专业人员作用,高度强化个人执业责任,形成企业从业资质与个人执业资格相结合的建筑市场准人制度,推动建筑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3.4由无区别监督向差别化监督转变

原有的对不同企业、不同工程均实施单一的、无区别的质量监督模式,不能起到扬优治劣的作用,因为工程建设规模和有限的监督力量之间存在矛盾,决定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不可能全面覆盖,监督面越大,监督管理的深度越不够。因此,必须有所侧重,改变以往对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实施平均资源监督的思路,应该集中资源解决影响最突出的问题,抓住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实行差别化管理。差别化管理在当前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不同企业和项目经理的业绩、信誉、工程质量保证能力以及其他综合情况,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动态确定和区分重点和一般监管对象,对其实施不同强度的监督管理。二是在工程类型上,要重点加强对大型公共建筑、市政桥梁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工程质量安全等直接涉及到城市公共安全的工程的监督管理。三是在实体质量上,要突出对技术风险较大工程的监督。注意抓好对技术风险较高的高切坡、深基础、抗震结构、异型结构、大跨度结构、大型幕墙等部位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或技术方案现场的监督检查。

3.5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

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管理水平。为此要重视运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管理监管、检测工作,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在监管、检测工作中的作用。要重视将建设工程质量监管检查记录录入监管管理信息系统中,及时将地基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备案,竣工验收条件审查,监管报告审查签发等工作在网上,使有关人员能及时查询所监管工程建材检测结果,对不合格报告及时跟踪处理等等。在信息化建设中,为了及时向社会宣传贯彻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公布监管工作信息、地区质量状况,积极引导促进各责任主体单位对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应建立建设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制度。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5

一、从单纯注重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的监管,转移到既注重房屋建筑又注重建设领域其他建设项目的质量安全监管,拓展监管的广度

当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一些地方只注重对房屋建筑质量安全的监管,忽视了市政工程、开发区工程以及园林建设、城市道路、旧房拆除等其他方面的监管;只注重履行了建设手续的项目监管,忽视了因为各种原因未办理手续的项目监管。无人监管的项目就成为了质量安全事故的高发区。去年长沙黑石铺车站事故,就是由于该工程没有及时办理施工许可和安全受监手续,致使工程没有接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管,而施工单位在质量安全保障没有进行严格审查的情况下,擅自开工,最终酿成重大责任事故。鉴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只要是在政府所管辖行政区域的工程项目,不管是办了手续还是没办手续的,都无一例外应依法纳入监管范围。要切实加强对所有在建工程项目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充实安全监管力度,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主动出击,对那些监管的“盲区”和“空白地带”实施不同强度、不同深度的监管。而且越是规避监管的项目越要重点监管、重点查处。真正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监管体系,建立起覆盖全行业、全城乡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二、从单纯注重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转移到既注重施工现场又注重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开掘监管的深度

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规划、设计、施工、维修等的划分越来越具体,使建设监管难度越来越大,衡阳衡州市场“11·3”事故和常德桥南市场“12·21”事故的发生,充分说明只注重对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监管,而忽视建设工程全过程监管是极其危险的。

所谓建设全过程,就是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个过程,包括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设计审查、施工许可、工程监理、质量安全监督、竣工验收备案、产权登记等所有建设程序和步骤。衡阳衡州市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定建设程序,在没有办理规划、施工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开工,而更为严重的是其开发商私下雇请有关人员擅自设计、施工,并降低工程质量标准,在未经工程竣工验收和消防验收的情况下擅自投入使用。因此,要遏制事故的发生,就必须加强建设工程全过程的监管。

要规范工程参建各方质量行为,从源头抓起,从工程的招投标、施工许可、资质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要督促建设单位依法履行职责,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合同约定,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原则,认真担负起质量安全责任,切实把好质量安全关;要督促建设单位和施工做好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做到质量安全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和规范,确保提供优质合格的建筑产品;

鼓励施工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加强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发、推广一批安全适用、先进可靠的生产工艺、技术措施和装备,淘汰落后工艺,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保证能力和安全生产水平;要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和力量做好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的制约作用。同时,要严格把好工程竣工验收关,从而把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全面引向深入。

三、从单纯注重监管行为,转移到既注重监管行为又注重监管制度的创新,加大监管的力度

,建设工程监管通过采取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告知性检查和强制性介入检查等监管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不仅仅靠监管,更重要的是要靠一套好的制度来保证,努力建立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用制度引导,制度激励,制度约束,制度规范来保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

一是要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认真制定勘查、设计、施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把企业是否具有质量安全保证能力作为市场准入的必备条件,在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规范和保障各方主体的权益。

二是要逐步建立市场诚信机制。建立健全以道德为支撑、以产权为基础、以为保障的市场信用制度,形成建设工程市场信用体系。在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各方责任主体的不良行为记录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完善建设工程市场责任主体信用档案,建立起建筑企业、中介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企业质量和安全行为评价体系,对企业的质量和安全状况进行量化的评价,实现用科技手段对企业资质实行动态管理的目标。

三是要建立建设工程保险制度。工程保险就是用市场的手段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一项措施,通过工程保险的引入可以促进工程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同时也促进建设工程市场的诚信建设。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6

由于我国是塑料餐饮具出口的大国,特别是儿童餐饮具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考虑到儿童使用的要求,儿童餐饮具为吸引儿童使用和培养用餐兴趣,会做成鲜艳的颜色、贴上卡通图案等,在工艺上会添加大量的着色剂和一定的加工助剂。因此,容易带入重金属、初级芳香胺、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近年来国内外儿童用品的事件较多,关注度比较高。PC材质由于含有BPA等潜在危害性物质,在国内和国外已普遍禁止使用在婴幼儿用品中。初级芳香胺、多氯联苯这类环境富集性物质,铅、镉、铬、汞、砷这些物质可以通过饮水、饮食、呼吸或是直接接触的路径进入人体,就会极大地损坏身体的正常功能。而且该类物质不像其他的毒素可以在肝脏分解代谢,然后排出体外,相反,它们极易积存在大脑、肾脏等器官,一旦超标,易引起基因突变,影响细胞遗传,严重时会产生畸胎或诱发癌症。

二、塑料餐饮具产品中主要有害物质

1.塑化剂

塑化剂,也称增塑剂。增塑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塑化剂事件中台湾厂商用增塑剂DEHP(后陆续检出DINP、DNOP、DBP、DMP、DEP等十多种)代替棕榈油配制起云剂以起到同乳化剂相似的增稠效果。但是,由于DEHP、DINP等塑化剂并不属于食品香料原料,因此,DEHP不仅不能被添加在食物中,甚至不允许使用在食品包装上。大量摄入塑化剂可能干扰内分泌,影响生殖和发育。因此,塑化剂禁止用于食品,也不可用于脂肪性食品以及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某些塑化剂的分子结构类似荷尔蒙,被称为“环境荷尔蒙”,是台湾环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学物质。若长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统异常、甚至造成畸胎、癌症的危险。

2.荧光增白剂

荧光增白剂(FWA)是一种无色或浅色的有机化合物,它能吸收人体肉眼看不到的近紫外光(λ=(300-400)nm),再发射出肉眼可见的蓝紫色荧光(λ=(420-480)nm),FWA能显著提高基体本身的白度和光泽度,因此被广泛用于纺织、造纸、塑料及合成洗涤剂等工业。FWA用于塑料制品中,能增加本身略带黄色的塑料制品的白度和亮度,能使彩色塑料制品更加鲜艳夺目,能增加黑色塑料制品的亮度。荧光增白剂一旦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结合,就很难通过正常代谢排出体外。同时,荧光剂会极大削弱免疫力及伤口愈合能力,一旦在人体中积蓄过量,除了对肝脏等重要器官造成严重危害之外,还会诱发细胞癌变,是潜在致癌因素之一。

3.重金属和类金属

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当被过量摄入人体后,会造成人重金属中毒。其中摄入过量铅对人体健康可造成多系统损害,如神经系统、智力系统、造血系统和肾、心血管系统等;镉可引致前列腺癌、肺癌和肝癌,吸入镉化合物微粒或烟雾,可导致喉干咳嗽、头痛、呕吐、胸痛、极度不安静、肺炎和支气管炎等;铬化合物吸入体内可导致肺癌和鼻腔癌,误服铬化合物,可能会严重刺激胃肠道和导致肾脏受损;汞和汞化合物的微尘能迅速被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吸收,严重者会损坏肾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接触砷与皮肤癌、肺癌的发生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并与肝癌、膀胱癌等内脏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4.初级芳香胺

初级芳香胺(PrimaryAromaticAmines)可以通过呼吸道、胃肠道和皮肤进入人体,经过一系列活化作用使人体细胞的DNA发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导致人致病甚至致癌。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指出:某些芳香胺可诱发癌症,如间苯二胺、二氨基二苯甲烷等能诱发泌尿系统的癌症。除了突变性和致癌性之外,芳香胺还有其它生物毒性,例如4-氨基联苯、2,6-二甲基苯胺和3,3-二甲基联苯胺会抑制许多肠道细菌生长,这种作用会影响肠道菌群的平衡。初级芳香胺是一类典型的有毒有害物质,2,4-二氨基甲苯和4,4-亚甲基二苯胺被国际癌症机构公认为可疑致癌物质。食品接触材料中芳香胺的迁移溶出是影响其卫生安全的重要方面。近两年来,欧盟预警通报中多次提到中国出口的制品中被检出芳香胺超标并采取了市场控制或者拒绝进口等措施,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

5.多氯联苯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Biphenyls)是联苯1~10位上的氢原子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氯原子取代后形成的氯代烃类化合物,它由一系列氯化联苯的异构体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含氯化合物,其同分异构体和同系物多达209种,通常简称PCBs。多氯联苯一般不溶于水,易溶于脂溶性物质或吸附于颗粒性物质表面。该类物质一旦进入生物体后很难排出体外,可能在生物体中富集到一定的浓度并对生物产生毒性,所以对生物体尤其是人体健康构成了极大威胁。由于多氯联苯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阻燃性、导热性、绝缘性。自发明并实现工业生产后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产领域。但是,由于多氯联苯的理化性能稳定,非常难以降解(其半衰期长达40年左右),加上其长期累积以及其中某些异构体和同族体高度的生物富集性和毒性,PCBs已造成全球性的污染。

三、建议

减小塑料餐饮具产品中有害物质对消费者的危害,对于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相关部门完善塑料餐饮具产品相关标准法规,制定增加重金属和类金属、初级芳香胺和多氯联苯等塑料餐饮具产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标准。

(二)相关监管部门加大监测力度,根据相关标准加强塑料餐饮具产品监督抽查工作,加强预警防控。

(三)建议塑料餐饮具产品生产企业尽量选用优质企业生产的原材料,优质的原材料加工成型后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也相对较少。

为了消费者的健康,避免受到该类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建议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塑料餐饮具产品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量选择在正规卖场购买知名企业生产的合格产品。在选购产品时,尽量选择不添加或少添加着色剂的塑料餐饮具,少选择颜色鲜艳的塑料餐饮具。

(二)如果塑料餐饮具在给小孩子使用时,应适当的引导小孩子在使用时,不要将塑料餐饮具习惯性放入口中长时间啃咬,以免把有毒有害物质带入口中。

(三)塑料餐饮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消毒时应注意方法,塑料在消毒时的时间和消毒的温度,以免加速有害物质的释放。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7

1.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落实

在当下的建筑工地,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相当落后,由于作业人数众多,管理层面相当混乱。同时,在施工现场,建筑工程企业对于安全生产责任不明、奖罚不严、制度不健全,从而导致在施工现场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办法。即使有制度,也是流于形式,不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措施不到位、落实不力。对于建筑企业而言,很少有组织者管理者愿意呆在建筑工程工地的施工现场,对于工地人员的管理通常由带领的“老乡”进行管理。这样,班组检查、项目部检查、公司检查不能有机结合;工地的安全保障体系薄弱,对于基层的处于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相当混乱。而项目经理只抓生产,不顾安全,更有甚者对上级部门查出的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彻底整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落到实处。

1.2管理人员工作职能不能发挥

在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建筑单位所委派的管理人员往往不能发挥自己的工作职能。对于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安全作业工作管理更是无从谈起。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被精简、合并,专职安全员远远不能满足工程的实际需要,对于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管理而言,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因此,不能对于所在工地进行一个彻底熟悉。在这样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决策,必然会产生偏颇。同时,很多安全员技术素质差,由于很多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缺乏对于安全人员的重视,因此,处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一些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他们对安全管理略知皮毛,既无监督管理职能,又不能履行职责,因此,落到实地当中的安全监管效果微乎甚微。

1.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不高

在施工现象,通过对于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大多数都是由一些40岁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其中有许多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而且对于建筑工地的工作,许多人都是根据老乡的关系,第一次进行建筑业的工作。他们对于建筑工地的现场施工安全意识和概念几乎为零。这些都源于建筑企业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不及时、不落实,从业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安全施工的需要。作为建筑业,对于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技能差,自我保护意识差,如果没有经过一系列科学的培训,单单是追求片面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便随意任用的现象极为普遍。因此,在建筑工地的施工现场,违章作业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多数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认识,进行岗前培训都是加强建筑工地质量安全控制的范畴。

2建筑工地安全控制的思考

2.1树立安全生产观念

在建筑工地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树立安全的生产观念。建筑企业可以在工地张贴一些安全生产的标语,可以实时提醒现场作业的工作人员注重操作的合理性。同时,树立安全生产观念更重要的是将安全工作的理念贯穿于项目施工的始末,这样,才能保证安全生产在实践过程当中拥有一个正确的意识指导。贯穿于工期、质量和技术的任一要素之中,这样才能保证在现场施工的各个环节当中,操作人员、工作人员都有较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经济上损失,可以保证每个从业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于建筑公司企业,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增强建筑企业领导对建筑安全生产的重视

在建筑企业当中,安全一直是发展的核心。做好安全生产是每个建筑企业在管理上反复强调的问题。要想使得建筑安全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就需要借助建筑企业领导对安全工作有高度的认识。因为只有他们认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企业下面的工作层,才会更加重视这些问题,在安全工作开展过程当中,不敢怠慢。因此,要强化对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主管安全生产领导的安全培训,使之深人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建筑企业管理层,树立起只有做到真正的安全生产,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经济效益的思想,从而更加深刻理解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使之落实到行动中。

2.3加强施工队伍的安全教育与培训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8

根据全国7000台高压氧舱的统计看,高压氧舱事故的总发生概率是0.9%,2001年1月石家庄某医院一台高压氧舱设备发生火灾事故,造成患者死亡。从上述事故看,舱内起火造成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究其原因还是绝大部分因违规操作和运行等引发的质量安全管理问题,为医院和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痛苦,同时带给我国高压氧医学事业沉重的打击。由此看来,建立高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的体系并使其有效运行势在必行[2]。

2高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2.1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建立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医学高压氧舱的要求,首先应撰写一份高压氧舱质量安全体系的文件,其中包括质量安全管理手册、相关程序文件、运行指导及记录和标识等几个内容。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在文件中处于指导地位,是纲领性文件,对其中各部分提供原则性的描述和指导;程序文件包括建立的目的、适用范围、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的程序等;运行指导供操作人员使用,围绕质量安全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相关要求,用以指导相关操作的细节工作;执行质量安全体系活动需要通过各类记录表格进行记录,标识具有指示作用和警示的意思,例如记录氧舱设备主要信息的示意图中就有“严禁烟火”的标识[3]。

2.2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运行

根据初步建立的高压氧舱治疗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内容,为保证体系的持续运行,首先要设立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专业小组,由他们负责指导、监督与评估活动,同时制定各个成员的工作职责、诊疗项目的指导和工作制度等。其次要进行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组织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包括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渗透和学习、高压氧设备仪器的安全操作以及不定期的应急预案的演练等等,一段时期后对培训的内容进行检测和考核,并记录好检测的结果。最后要确保管理体系正常、稳定、持续的运行,在建立起高压氧舱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之后要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的工作,要有效识别体系中的不符合项目,并制定与之相应的纠正措施,同时要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管理和技术要素定期审核,对体系的实施运行的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针对当中存在问题做出及时的改进。医用高压氧舱中的各项设备技术要求的指标要符合文件运行的标准,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依据,可建立高压氧舱的技术档案并由专人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各项设备的安全操作流程,高压氧设备由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分享管理及操作,在固定的位置设置消防器材并在相关场所张贴醒目的标志如“严禁烟火”等标记,工作人员对高压容器压力表、安全阀等设备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校准,及时检修和更换。所有高压设备在压力负荷的情况下要想进行装拆和调整,必须首先解除压力。防治高压容器温度过高可通过遮阳、通风等措施进行降温,此外,高压氧舱在每次使用前要进行各方面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刻采取措施,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并随时了解各项设备的使用情况[4]。高压氧舱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初期一定会有不完善的地方,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逐渐改进和补充,需要定期开展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活动,工作人员可以针对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各抒己见,提出并制定应对措施和方案,全面审核与整改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所有要素。

3结语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9

都昌县84万人口,24个乡镇,46.2万亩水田,18.3万亩旱地,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归结为以下几点:1.农业生产环境不安全因子:工业废气(如烧砖窑)排放影响农业生产区及工业污水流入生产农田等问题时有发生。2.农业投入品不安全因子:违(限)禁农药的滥用,高残留农药超标,如:在水稻、蔬菜、西瓜、花生等作物上防治地下害虫使用呋喃单(克百威)农药的时有存在;喷药后未达到安全间隔期采收;还有稻谷收获后,遇天气不好时使用芽前除草剂防发芽;畜(禽)药品使用未达到相关要求的现状比较普遍。3.人们意识的不安全因子:近几年例行抽样检测发现了不少的问题,这些农产品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但不理解的是人们照样购买食用,是什么因为导致的呢?作者分析主要是:(1)、生活水平标准比发达地区低,不求质量只求价格的大有人在,毕竟生活高水平的人群还是及少数,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人才会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2)、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50年代左右的人还有相当多数,30年前力求解决温饱,现在一时要他们彻底改变只注重质量不要数量是很难的,需要一定的过程。(3)、农产品供应不充足,我县主要靠外地运进蔬菜,价格时高时低,个别农产品时有时无,当地人种的菜很少,所以市场上的卖农产品用的什么药?几天采收的?更不要说是不是转基因的?几乎没有人问,故就出现“不愁没有人买,只怕没有人卖”的现状。(4)、监管存在盲区,在生产环节中,检查发现个体农户生产的农产品风险隐患大,他们作物有病虫害,见药就喷的现状存在,种植大户操作相对规范。在市场流动环节中,对分散流动经营体的难监管,属工商部门管理范围,应该要经常抽检,才可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5)、标志农产品难形成效应,通过对市场检查发现,目前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低,很少发现“三品一标”的农产品在大型超市销售,尤其是无公害产品特别少,但也有部分过期的绿色和有机的食品在超市销售,据了解,主要原因是“三品一标”的农产品没有价格优势,甚至很低,导致不会积极主动申报“三品一标”,如果说没有“三品一标”的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那可能就不一样了。

二、应对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系统性工程,依托相关单位共同实行。1.落实监管职责、强化全程监管: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要有专人负责,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全面落实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对未建立或未按规定保存农产品生产记录的、或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规定,依法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对生产基地、合作社、重点生产单位农业投入品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指导,确保生产环节安全,从源头确保农产品生产规范和产品安全优质,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更高要求。2.积极宣传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意识决定行动,县、乡镇两级要加大人力财力投入,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从而提高人民安全意识感、责任感。使生产单位进一步清楚,在生产过程中不可以随意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投入品,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每个人的职责,违反相关规定需受法律的惩处。加大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让人们了解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性,力争达到“人人为安全、人人管安全、人人识安全”的宣传效果。3.开展安全示范、推动规范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生产规范化,各乡镇各抓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各一个示范点,亮出示范牌子、制订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措施,如实记录投入品生产档案,做好安全监管记载,从而带动辐射标准化农业生产。4.完善检测体系、做好科学抽检:县、乡镇监测站要全面完善检测体系,做到设备全、人员足、档案清、记录实。检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检测手段,做到严格按照抽样方案操作,科学采样,精细检测,如实反应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问题早发现,处理要及时。5.申报三品一标、规范标识管理:标识是反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号,各级政府要组织优秀合格的生产单位积极申报“三品一标”,真正做到消费人群认知“有标则安、无标存险”的消费理念。同时对已申报成功的单位进行标志规范管理,严格监管“三品一标”生产单位,发现问题应该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

三、强化属地管理、加强组织领导

质量安全论文范文篇10

1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着力培植知名品牌

在现已获得的大白菜、架豆、马铃薯、半夏、线麻子5个无公害产品和辣椒、西瓜、番茄3个绿色食品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三品”认证步伐,努力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覆盖面。在稳固产品认证步伐、加强认证产品质量管理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名牌战略,扩大名牌效应,逐步实现清水县主要农产品达到有商标、有品牌、有认证的要求。

2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区)建设

以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为目标,在基础条件好、生产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产业特色明显、经济效益好的基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立核心示范区。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基本要求,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抓起,完善从生产、加工、检测、到包装标牌销售一条龙配套机制,并以此带动面上标准化工作的开展,逐步实现全部农业生产基地化、基地标准化、产品品牌化。

3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动作用,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力度

大力发展和扶持一批有实力、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在标准化生产中辐射带动作用;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者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形成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化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基地管理的标准化。

4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监控能力

加快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监测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水平。积极改善乡级监管机构工作条件,完善工作手段,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经费,确保监管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基地、区域性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的自检、抽查等工作,重点从源头上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加强对农业环境、农产品、农业投入品的例行监测,完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方案,加大监测频次和数量,扩大抽查范围,重点要突出对生产基地(企业、合作社)及收贮运环节的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加强检打联动,对监督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依法查处,做到抽检一个产品、规范一个企业。

5加强执法监督工作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农资市场

要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相结合,宣传教育与严管重罚相结合,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规范农资市场秩序,减少坑农、害农现象发生,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对县城经营种子、农药、化肥等门店进行专项整治的同时,利用乡镇逢集日,对流动商贩、游商活跃区进行重点检查。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对集市所在地的经销门店进行突击检查,督促农资经营单位建立购销台帐,承诺质量安全,指导科学用药。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信息全部进行登记,建立生产经营档案,不断推动农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向规范化发展。

6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长效机制

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主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建设为载体,以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为监管重点,进一步强化监管力度,规范生产过程管理,全面推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试点,逐步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及市场销售等环节,建立比较完整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产品表示管理制度,探索创建科学、高效、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全县人民吃上放心农产品。

7加强宣传培训,提高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宣传册和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平台,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消费者、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公众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并通过报道专项整治和执法行动工作成效,曝光典型案件,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良好氛围;深入农贸市场、农资企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发放无公害栽培技术资料,开展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农资经销商的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落实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作者:陈建建 单位:甘肃省清水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第二篇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经营分散,生产效益低和监管困难

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是以家庭式的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最不利的因素就是表现在生产效益低、规模小,缺少专业组织管理和监管质量安全困难的特点。例如,在家庭式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投入量都是以个人的判断为主,缺少科学合理的安排,更有一些商家在生产过程中伪造假证、降低实际重量、使用文字游戏误导消费者等等。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得不到统一,不能够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必然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大打折扣,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造成不利的影响。

1.2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全,农业部门机构设置落后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保障区域内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但是,在对农产品检测过程中,一些省、市级检测机构并没有全过程的对农产品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进行监控检测,大部分是依赖县(区)级或自行检测机构进行质量安全检测。而县(区)级或自行检测机构在质量安全检测上的建设普遍滞后,存在检测设备不完全、检测水平低、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农产品安全质量监管涉及的部门非常多,但是这些部门在监管时经常会出现职能交叉,缺少监管权。甚至还有一些地区检测机构形同虚设,为了经济效益,对生产和销售环节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社会监督力度不足,不够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较薄弱。在生产过程中,传统生产作业观念根深蒂固,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缺少自我约束观念和保证食品安全意识,只追求高产量,而忽视质量的重要性。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全的市场机制、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平衡,农产品生产过程不能够科学合理的施肥、用药和标准化生产。由于生产时缺乏相应的科学知识,盲目用药,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破坏环境,而且不能够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消费环节上,消费者和媒体缺乏食品安全意识,不能够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

2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2.1落实相关法律法规与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

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要不断为农产品的各个渠道把好关,让每一位经营者、生产者、政府各个部门都要担负起各自的法律责任。如果出现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工作失误和漏洞时,要不断改正和对相关责任人严厉查处,通过法律途径来保证农产品安全,间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直接提高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引入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将各种相关的农产品与种植户结合在一起,引入市场调节机制,规范化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竞争力,保护农产品质量。相关的农产品技术服务公司也可以和种植户开展合作模式,帮助提高种植技术和保障质量,经销商也可以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让消费者更加清楚的知道相关农产品的质量,建立与消费者的信任关系。

2.2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和行政监管

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上的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应该明确各行政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和行政执法监管范围,不断整合个交叉部门的监管误区,使农产品生产能够得到安全有效的监管。我们不仅可以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力度,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联合农、工、商各个部门,加强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损耗。针对农产品的检测体系,要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和检测设备、健全检测队伍等,保证检测的权威性、科学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2.3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与宣传,保证生产质量

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不能够停留在口头上,要有实际行动来保证质量安全。针对农产品生产种植户可能没有拥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所以,有关部门应该多重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生产,帮助种植户提高种植技术,做到提高产量的同时不会降低质量安全,实现农产品安全有效的管理。积极争取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督和宣传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不断提高种植户、经销商、消费者等的质量安全意识,减少以个人小利损害大家共同利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打造一流的农产品服务,努力开拓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监管工作新局面。

3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我们千家万户,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要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经验进行借鉴,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解决农产品的质量问题。

作者:阿衣古力托合孙 单位:新疆阿克苏阿瓦提县农业检验检测中心

第三篇

1存在的制约因素

1.1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1.1.1农田耕作粗放

以周至县尚村镇神灵寺村为例,全村3800人,3950亩耕地,以粮食种植为主。村上主导产业沙石运输,成为家庭主要收入渠道。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效益不明显、粮食价格低,因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投资少、管理粗放、产出率低。村里常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1000多人,在家务农的中老年人和留守妇女占绝大多数,由于受体力和精力限制,加之缺乏现代农机具操作和现代种植技术,机送农家肥已很少见,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农药使得耕作浅层化、土壤毒素化、土地板结化问题已十分突出,粮食产量受到很大影响,种植效益较差,直接影响产量的大幅提升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1.2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化水平低,市场准入制度很难

实施以“入市验证、无证抽检、信息公示、安全承诺、不合格产品就地销毁”为基本制度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道重要关卡。然而,就周至县的现状来说,市场准入制度的全面实施存在困难。一是管理对象多,农业生产仍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经营者数量众多。二是管理范围大,以街为市、以路为市的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源头难以溯及。三是优劣农产品混同经营,价格等同现象普遍,不利于形成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能调动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四是农户缺乏组织观念,缺乏专业化素质,农业标准化实现难度较大,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1.2农民法律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生产经营者整体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违规经营使用禁用农药的现象在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加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不挂钩,容易出现违规用药行为。农民用药主要考虑三点,第一是效益,投入产出合不合理;第二是效果,管不管用;第三是成本,便不便宜。因此偏爱和习惯使用一些高效、价廉的高毒药物甚至禁用药物,给质量安全带来很大隐患。

1.3基层监管力量薄弱

周至县因受其他方面因素制约没有完善农业执法机构,农业执法工作主要依托系统内农技、畜牧、农机等单位承担,存在执法职能不全、人员不足、设备不齐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农产品生产源头把关和质量控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周至县乡镇监管机构普遍存在“检测人员不稳定、缺经费、缺手段”等现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弱化,检测检验手段落后。周至县农检中心现有干部职工14人,中级以上职称的不到一半,专职检验技术人员只有4人。对气相和液相等大型仪器来说,一是人员专业水平有限,二是人员数量少,限制了检测范围和检测能力,目前的检测只停留在农药残留检测和畜产品感官检查上,这种状况不改变,很难适应依法监管的新要求。

2解决的办法

2.1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

2.1.1完善土地承包和流转政策农业的出路和可持续发展在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也就是要实现农业生态化、现代化。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是一条出路,要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和土地流转信息平台,为土地流入方、流出方搭建桥梁提供服务,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让留家种田的农民有更多的田可种,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1.2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创新如果不解决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问题,标准化、规模化就无从谈起,必须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的生产基地,通过组织化来保证质量安全。

2.2进一步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新机制

2.2.1提高农民进行“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

要提高农民进行“三品一标”认证的积极性:一是要加大“三品一标”的宣传。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农村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化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有效的市场准入准出机制,强化产地市场,做到逢进必检,逢出必检,确保一方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大抽检力度和农产品质量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四是加大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市场知名度高和影响力大的农产品品牌,让农民真正感受到品牌的效益和优势。

2.2.2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

通过各种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做到家喻户晓,真正让农民群众从思想上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

2.2.3充分发挥“三品一标”的示范引领作用

证前审查、证后监管、退出机制三管齐下,全面规范生产经营者的农业生产过程,确保认证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创业,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作用,通过企业加农户加基地,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国家和省市下达的农业项目,凡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品质量水平要不低于无公害标准,达不到无公害质量水平的,实行一票否决。

2.3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一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入县、乡两级政府的年度考核目标,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实效。二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执法力度。严惩违法犯罪行为,提高风险防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农业综合执法的顺利进行,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4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县农检中心+镇监管站+基层检测点+村级监管员”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建立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首先,加快县农检中心质检机构建设,资金和人员要向县一级检测机构倾斜。依托现有的检测力量和资源,落实市县配套资金等措施,积极争取化验室计量认证和资质认可。其次,积极推进基层监管站规范化管理运行。从宣传培训、监管巡查、检验监测、制度、档案管理等方面对乡镇监管站进行规范要求。

2.5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制度,认真落实养殖档案记录和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畜禽免疫、畜禽标识和疫情报告制度,严格执行动物入场、动物产品出场登记制度。建立健全产地检疫制度,严格开展产地检疫。继续完善周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追溯信息平台,探索新的追溯工作方法。依法加强农产品包装管理,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包装销售的产品进行明确标注,推广先进标识技术,提高产品标识率,不断提升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作者:罗双霞 任选锋 罗晓春 单位:周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 周至县农业局 周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第四篇

1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质量水平不高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者过分追求数量的增长而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导致了该地区农产品质量水平普遍不高。此外,永胜县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少、档次低、经营规模较小。在实行三品认证制度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之后,该地区的很多农产品因为不符合要求而不能进入大市场。

1.2监管监测设备落后,全程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在永胜县已经建立了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配备了检测仪器,并集中培训了专业操作人员开展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由于检测设备比较落后,导致了监测的范围过于狭窄,只能检测水果和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等指标,这些检测结果比较不规范,科学性不高,导致了监测结果不能作为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同时由于检测结果不科学和不具备法律效率,导致了检测机构不能将检测的结果向社会公布。

1.3农产品污染源多,增加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难度

农产品生产的产地环境的好坏,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水产的种苗以及种子、化肥等产品质量的好坏,农产品生产的过程,加工的流程,市场上流通消费等环节均有可能对农产品造成一次或者多次污染,由于农产品污染环节种类比较多,增加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监测和管理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难度大,执法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较高的工作。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卫生机构、植保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环节比较复杂,各个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分工不明晰,导致了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比较困难,解决问题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此外,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执法体系建设还不是很完善,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目前永胜县的实际财政情况下,监督管理费用严重不足,导致了法规体系建设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

2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的对策

2.1做好宣传工作,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安全意识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建设,从已经开通建设的农业信息网络入手,在本地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政策法规等栏目中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教育,积极地将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果和成效进行宣传。并利用集市、农产品市场采用多种宣传教育形式,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了解程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2.2做好农产品源头监测管理,加强对产地环境的管理

全面贯彻和实施国家制定的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从源头抓起,净化永胜县农产品经营市场。在开闸工作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好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其次,严厉查处随意向农产品生产地排放和倾倒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以及固体和气体有害物资;再次,指导农民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防止过量使用对农产品造成严重的污染;最后,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永胜县农产品市场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全面的检查,杜绝使用高残留、高毒的农药,避免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过量的化肥,避免在使用饲料过程中向其中添加违禁药物和有毒有害的物质。

2.3监督农产品生产过程,提高农产品的安全生产质量

当前各个地区甚至是国际间的农业竞争主要是农产品的竞争,构成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有4个,一个是质量,一个是价格,一个服务,还有一个就是特色。因此,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想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必须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严格按照相应的生产标准开展农业生产,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发展的主线,优先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形成发展规模,树立自己的品牌,率先进入到大市场中,采用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积极引进无公害生产技术,从而带动整个地区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2.4做好质量检测能力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检测的质量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设备,将永胜县的农业质量监测机构和实验室进行全面的整合,逐步建成以县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为主体,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以及主要农产品市场网点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体系,此外,在建设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过程中,还要加大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质量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还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自检能力,切实提高农产品监督检测的质量和服务的水平。

2.5加强认证激励机制建设,加强永胜县三品认证的进程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监督的关键工作就是要做好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过程。在农产品三品认证过程中需要生产企业加快发展步伐,政府部门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永胜县三品认证进程加速发展。

作者:史永琼 单位:云南省永胜县农业局农村能源环保监测站

第五篇

1昌吉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建设

2011年7月2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结合实际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昌吉市也制定了《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暂行),其中第3章第25条规定:应逐步建立、健全市、乡2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体系,乡镇在涉农站所设监测站,做好本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近年来昌吉市的9个乡镇均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7个乡镇均将此项工作纳入乡镇年度考核,健全机构,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在日常工作中完成各自辖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指导种植户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定期做好农产品上市之前的抽检等工作。

2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

2.1监管能力有所提升

2011年以来,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大对乡镇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每年开办1次技术培训班,保证检测人员能够独立完成各项检测工作。除此以外基层检测技术人员积极参加自治区农业厅举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基层检测及监管人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及监管能力。

2.2监管制度逐步完善

2014年以来,昌吉市对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又提出了新的制度要求,明确要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承担宣传培训、技术指导、巡查检查、快速检测、应急处置等5项任务,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地准出、安全监测4个关键环节的监管工作。

2.3监管效果日显改善

通过近年来的有力监管,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呈现稳定向好的态势。昌吉市佃坝镇、滨湖镇等作为昌吉市及周边地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大西渠镇、三工镇作为葡萄、西瓜等水果生产基地,榆树沟镇作为加工番茄生产基地,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及时对辖区的上市蔬菜水果进行农残快速检测。自2011~2014年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件。

3存在的问题

3.1生产者自身特点

生产者自身的特征是“生产者文化水平低”,这是监管中最大的困难,另外“生产主体多”和“生产者积极性不高”也是比较重要的困难;这些特征为生产档案的建设以及安全控制标准的推广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3.2监管人员特点

昌吉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是在农技推广站的基础上建立的,监管人员身兼数职,自身精力有限也是监管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

3.3检测能力有限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主要以定性检测为主,检测能力有限;监管人员也是以兼职为主,队伍稳定性不够;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性不足,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体不高。

4加强昌吉市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对策

4.1加强考核,落实属地责任

健全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以绩效考核推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设立村级监管员,以村为单元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基层监管工作。

4.2加强宣传,提高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

在农业技术服务及农机推广工作过程中,印制彩色宣传单,张贴禁用及限用农药名录等方式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让生产者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4.3加强监管人员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基层检测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监管技能,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监管工作。

4.4加强经费保障

各乡镇及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资金支持,应将每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张照红 殷慧龄 翟银成 薛芳 单位:昌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

第六篇

一、对农药实行准入制

从源头上控制高毒农药等违禁品,一旦发现使用违禁品,或假冒伪劣产品,将重拳打击,严肃处理。

二、加强法律法规宣传

通过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对典型的案例,加大曝光力度,让全民警觉,提高责任意识、危机意识。

三、提高农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有些农产品生产者社会责任感不强,安全意识淡薄,使用高毒农药,造成农产品不安全。各级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农业研究部门应通过各种会议、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让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对农产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四、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

要大力推进国家农产品的标准化战略,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让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标准可依,有章可循。以农业标准化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潍坊市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引进和制定农业标准600多项,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535万亩,获得“三品”认证农产品1653个,农产品合格率达到97%以上。

五、大力推进农产品生产产业化

要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农场、新型食品加工厂。目前,潍坊市已构建起以粮食、蔬菜、畜禽、果品、花卉、苗木等高效产业为主导,以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市常用耕地1010万亩,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0亿斤以上,形成了优质瓜菜、果品、苗木、花卉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达到530万亩,年产瓜菜1200多万吨;全市具有规模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100多家,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的格局。目前,潍坊市现代示范园区已达到806处,拥有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现代蔬菜种业创新示范基地、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各一处。农产品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一些达不到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未经检测就能在市场上销售,这样就给农产品安全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该制度完善后,一些不合格农产品受到“准出”与“准入”的双层检查,就很难进入市场了。

七、强化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建成市、县、乡、市场(基地、企业)四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检测机构应定期对主要生产地的土壤、水源、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建立检测档案;对产地→加工→销售三个环节进行定期抽检。

八、鼓励品牌农业的发展

应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积极争创名牌产品,通过品牌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

九、加大财政补贴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