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论文

时间:2022-06-12 10:22:53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的受重视程度日渐提升。基于此,文章就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思路展开分析,并就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进行了详细论述,希望由此为相业内人士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质量监督执法;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系统

近年来我国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监督资源与工程建设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激烈,而由于当下很多监督执法人员存在着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这就使得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不能满足“5号部令”的情况大量涌现。而为扭转这一现状,正是文章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思路

1.1监督抽查与检查内容确定。监督抽查指的是对监督工程中的部分工程进行质量监督,而为了保证这种抽查的科学性,这一工作的开展便必须围绕数据统计和工作计划开展,随意确定、随意抽取开展的监督抽查并不能满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的需要。在对某一工程的质量监督执法管理中,工程技术标准、工程规模、工程所处施工阶段、施工技术的特点与难点等信息都必须得到信息技术的关注,由此监督抽查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保障。在5号部令颁布之前,我国各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往往围绕当地标准开展,如北京市便围绕《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规定》(京建法[2005]598号开展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过随着5号部令实现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内容的明确界定,信息化手段逐渐应用于检查内容的确定中,各方建筑行为与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管程度得以明确,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质量也由此得以衡量。1.2确定检查频次。检查频次的科学与否向来直接关系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水平,应用公式如下:(1)完成该频次的计算,不过由于这一公式包含着执法工作人数、法定工作天数、执法不同专业差异调整参数、工作随机调整参数、工程面积、工程重要性、在施面积、企业信誉参数等内容,这就使得单纯的人工计算显得很不现实,由此可见这一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需要得到信息化系统的支持[1]。1.3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检查部位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监督检查的质量,而由于这一检查本身涉及多行业、多学科、多环节、多种法律、多种技术标准,业内形成了“质量监督执法案由”、“质量监督执法实施细则”两个数据库。不过两大数据库涉及了近一千条检查项目,这就对监督执法人员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提出了较高挑战,因此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检查项目选择的主观性、随意性影响剔除就显得很有必要,如图1所示为检查项目输入系统的示意图。1.4确定检查部位。不同的检查项目往往会涉及不同的检查部位,不过长期以来检查部位的选择往往具备着随意性、经验论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得到一套随机算法的支持,由此信息化系统需要实现结合流水段号、层数、楼号、纵横轴线、单元号等数据随机生成检查部位[2]。1.5制定检查计划、日程表。计划与日程设计往往会直接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质量。如果信息化系统能够计算出科学性较高的检查频次、检查项目、检查部位,监督执法工作计划制定、检查日程安排的质量就能够得到较好保障,而信息化系统实现的计划制定、日程安排的动态化管理,则能够解决以往计划制定、日程安排中的人工手段不足,工作时间的有效利用也将由此得以实现。

2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与应用

2.1系统建设。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具体分为两部分,即目标确定和流程设计,具体内容如下:①目标确定。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主要用于合理选择检查项目、检查部位、检查频次,并同时应用检查结果建立项目不合格库,以此实现检查结果的转化和应用,工程差别化监管的实现也能够由此获得有力支持;②流程设计。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获取工程质量监督注册信息→自动确定检查频次、检查项目、检查部位并生成检查日程安排表→结合实际开展监督执法工作→及时向系统数据库传递检查数据”,由此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的理念就能够实现更直观传达。2.2系统应用。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可以具体分为实行差别化监督、结合执法结果数据开展指导工作、利用实际用时数据三方面。(1)实行差别化监督。差别化监督的实现可以具体分为不合格项目信息库建立、结合项目不合格率开展监督执法两部分,具体内容如下:①不合格项目信息库建立。结合监督执法人员长期以来搜集的检查结果,即可实现对具体工程项目不合格率的动态管理,而长此以往形成的不合格项目信息库,就能够较为真实反映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情况,这主要得益于信息化系统实现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保证,分类统计不合格率如表1所示;②结合项目不合格率开展监督执法。结合不同时间段、检查区域的不合格率变化,即可安排相应的专项检查,相应问题高发的检查项目也能够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直观展示,这对于监督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高效管理模式构建就将提供较为有力支持。而同时在检查项目不合格库的支持下,一定地区建设工程质量也将实现跨部门的横向比较与分析,监督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的高效管理模式将真正落实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中。(2)参数调整。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发挥直接受到质量保证能力参数Q与工作随机调整参数K的影响,因此这一系统的应用必须做好两个参数的调整,具体如下:①参数Q调整。质量保证能力参数Q的计算需要得到企业诚信体系评价系统的支持,而在信息系统的不断运行中,Q的值应随着实施数据的获取处于动态调整状态;②参数K的调整。工作随机调整参数K指的是执法人员现场监督执法年天数与法定工作天数的比值,信息化系统能够结合监督执法人员的登记开展具体的K值动态计算,如图2所示为随机调整K值示意图。(3)利用实际用时数据。实际用时指的是监督执法人员完成检查后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自图2随机调整K值示意图动记录的每个检查项目实际用时。而信息化系统在综合分析这一用时的过程中,就能够得出检查项目所需平均用时,这对于监督执法计划的制定将带来较为积极影响,由此也能够有针对性的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工作的效率,如图3所示为检查项目实际用时分析示意图。

3结论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执法管理工作信息化具备着较高的价值。而在此基础上,文章涉及的确定检查频次、合理选择检查项目、实行差别化监督、利用实际用时数据等内容,则直观证明了研究的实践价值。因此,在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文章内容便可以作为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杨寅.质量监督工作的演变[J].工程质量,2014,32(S2):56-58.

[2]行耿顺.BIM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质量监督[J].工程技术研究,2017,(7):72+76.

作者:毛捷 单位:平凉市崆峒区建筑安装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